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徐桂芹 《现代保健》2011,(26):101-102
目的探讨预防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内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06年5月~2010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82例(102眼)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加强护理和严格的无菌操作。结果82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无1例眼内炎发生;术后视力30.5,占95.25%。结论术前、术中、术后加强护理和严格的无菌操作,对保证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效果及预防眼内炎极为重要且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时机、效果和并发症。方法:22例(38眼)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施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配合者娇正视力≤0.1,5眼;0.2~0.4,10眼;0.5~0.6,7眼;≥0.7,4眼;2眼发生后发障。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是防止后发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眼内炎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2781例(3984眼)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仅3例(3眼)患者术后并发眼内感染,对该3眼行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抗菌药物冲洗前房及玻璃体腔,全身应用万古霉素联合头孢类,必要时切除受累玻璃体,随访6个月.结果 3例发生眼内感染患者检出细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2株、大肠埃希菌1株;其中2例患者经药物治疗1周后眼内炎得到有效控制,1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行受累玻璃体切除后患眼炎症得到控制,随访复查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眼内炎早期应用抗菌药物可得到有效控制,严重者可采用玻璃体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时机、效果和并发症.方法22例(38眼)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施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配合者娇正视力≤0.1,5眼;0.2~0.4,10眼;0.5~0.6,7眼;≥0.7,4眼;2眼发生后发障.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是防止后发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对儿童眼内炎患者视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 对13例(13眼)儿童眼内炎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术后视力改变、眼压维持、视网膜改变等情况.结果 13例(13眼)患儿术后均保持了完整的眼球形态,有12例(12眼)患儿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2个级别).结论 儿童眼内炎患者,术后尽早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可获得尽可能多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行内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87例内眼手术,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15例,感染率为0.4%;其中行球内异物取出术后的最多12例,占80.0%,玻璃体切割手术后1例占6.7%,青光眼小梁手术后1例占6.7%,白内障手术后1例占6.7%;经积极抗感染球内注药及手术治疗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者12例占80.0%,视力无改善者1例占6.7%.结论 球内异物后行内眼手术,是感染性眼内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检测病原体确定敏感药物,早期实施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是治疗的关键,提高医务人员对内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重要性的认识、对内眼手术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强化眼部消毒处理、严格无菌操作,能防范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3年1月-2009年10月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92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3例,感染率为0.51%;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3例感染病例均得到控制,且恢复部分视力;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玻璃体切除手术特点及局部因素.结论 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控制血糖、强化眼部消毒处理、严格无菌操作,能防范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玻璃体切除治疗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20眼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早期(≤1w)行玻璃体切除术或联合晶体摘除术,异物取出术。结果术后获得有效视力(矫正视力≥0.05)的4眼,占20%,术后矫正视力≥0-3的14眼,占70%,眼球萎缩1眼,占5%,术后视网膜脱离1眼,占5%。结论早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敏感抗生素的应用是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治疗的最佳方案,对挽救患者的视功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具有术后视力恢复明显,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白内障患者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5年6月8 000例老年白内障接受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7例患者发生感染,分析其感染因素。结果 8 000例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发生眼内感染27例,感染率为0.34%;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透明角膜切口、手术时间、玻璃体溢出、合并糖尿病均为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高龄、透明角膜切口、手术时间长、术中玻璃体溢出、合并糖尿病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22眼)外伤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眼单纯药物治疗,18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其中3眼同时行眼内异物取出术,1眼术中晶状体摘除术,3眼行硅油充填术,3眼联合巩膜环扎术.15眼手术前后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83.33%),1眼视力没改变(5.56%),2眼视力降低(11.11%).视力>0.5 2眼,0.1~0.5 5眼,<0.1 7眼,眼前指数3眼,无光感1眼.单纯药物治疗的4眼,视力丧失,眼球萎缩.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37例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治疗与护理配合,以取得最佳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8月就诊的外伤性眼内炎患者37例,对其治疗方法及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7例患者眼内炎症的临床症状得到控制,术后视力提高者23例占62.16%,视力不变者7例占18.92%,眼球萎缩者3例占8.11%,视力检查不配合者4例占10.81%,患者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配合术前术后个性化护理,可明显提高手术的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64 469例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15例,感染率为0.023%;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状体、手术切口>3.2mm、手术时间>30min、前房无注入抗菌药物、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玻璃体手术(或张力环植入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等复杂的白内障手术、曾接受抗青光眼滤过手术治疗、合并糖尿病是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采取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方式,避免植入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状体,手术结束时前房注入抗菌药物等相应措施,以降低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64 469例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15例,感染率为0.023%;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状体、手术切口>3.2mm、手术时间>30min、前房无注入抗菌药物、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玻璃体手术(或张力环植入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等复杂的白内障手术、曾接受抗青光眼滤过手术治疗、合并糖尿病是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采取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方式,避免植入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状体,手术结束时前房注入抗菌药物等相应措施,以降低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22眼)外伤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眼单纯药物治疗,18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其中3眼同时行眼内异物取出术,1眼术中晶状体摘除术,3眼行硅油充填术,3眼联合巩膜环扎术。15眼手术前后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83.33%),1眼视力没改变(5.56%),2眼视力降低(11.11%)。视力〉0.52眼,0.1—0.55眼,〈0.17眼,眼前指数3眼,无光感1眼。单纯药物治疗的4眼,视力丧失,眼球萎缩。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球内异物并发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早期康复及快速康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15例球内异物并发感染性眼内炎患者。本组患者入院时指数视力7.8,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及视力功能水平。患者住院期间接受玻璃体切除术,全部取出眼内异物。入院后采取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均好转出院。出院后3个月来我院复查,结果显示患者指数视力恢复至11.8,视力水平明显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球内异物并发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早期恢复视力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切除术(PPV)对患者眼内压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需行PPV治疗患者70例(73眼)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实施情况分为对照组(33例,35眼)和治疗组(37例,38眼).对照组仅给予常规PPV治疗,治疗组在PPV治疗的基础上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第1、2、3天,第1、3周及第1、2、3个月患者术眼的眼内压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眼的眼内压在术后第1天达高峰,由术前的( 13.7±2.2) mm Hg(1 mm Hg=0.133 kPa)升高至(18.5±6.9) mm Hg,并于术后第3天回落至术前水平.治疗组患者术眼的眼内压也在术后第1天达高峰,由术前的( 12.9±2.4) mm Hg升高至(23.4±8.0) mm Hg,但直至术后第3周才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治疗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眼的眼内压升高水平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影响PPV术后第1天术眼眼内压激增(眼内压增加≥10 mm Hg)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增加了PPV术后早期眼内压一过性增高的风险,故临床上对眼内压波动敏感的患者使用该术式时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技巧及疗效。方法:对17例(17眼)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行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中一期植入7例,二期植入10例,探讨手术技巧、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17例均一次悬吊成功,术后人工晶体正位。2例玻璃体腔积血,1例角巩膜切口漏,3例一过性高眼压。17眼最终视力明显提高。结论: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应注意术中技巧,一期手术应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体眼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16例(16只眼)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囊膜残存的患者行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术中采用闭合式后房灌注,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术中眼内压维持稳定,未发生眼球塌陷,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矫正视力均较术前不同程度的提高,无视力下降者.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体眼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是矫正视力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本院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4年来共做手术736例。2004年8月某日出现了2例手术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我们针对这2例感染病例进行了医院交叉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1女性,77岁,因双眼视力下降7年来我院就诊。查视力:右眼0.02,左眼0.2;双眼晶状体混浊,右眼晶状体核混浊Ⅲ级,左眼晶状体核混浊Ⅱ级,余检查阴性。以“双眼老年性白内障”行“右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后囊破裂,进行前部玻璃体切割及睫状沟内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及激素类药物。术后第1 d视力为…  相似文献   

20.
1病例患者,男,59岁,右眼超声乳化术后8 d出现眼痛伴视力下降。因右眼人工晶体眼内炎来我院就诊。入院第2天行人工玻璃体切除术。术后5 d眼内出现脓性分泌物,取之行第1次细菌培养结果为星形奴卡菌应用红霉素眼膏、甲硝唑眼液。药敏结果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和米诺环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