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时血浆抗凝功能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变化。方法:通过复制与低氧致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的病理过程相似的低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观察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纤溶酶原活性(PLG:A)及平均肺动脉压(mPAP)的变化。结果:低氧组的血浆AT-Ⅲ:A较对照组降低(P<0.01):PLG:A,mPAP均高于对照组(P<0.01),mPAP的变化与AT-Ⅲ:A,PLG:A的变化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8784,0.8956(P<0.01)。结论: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时血浆AT-Ⅲ:A,PLG:A呈明显改变,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会影响血浆抗凝血功能及纤溶功能受抑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血浆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活性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测定32例伴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病人血浆蛋白C(PC)活性(KPTT法)及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凝血酶凝胶空斑法)。结果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病人血浆PC活性显增高,AT-Ⅲ活性显降低,两呈负相关。结论 血浆PC与AT-Ⅲ活性的异常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抗活化蛋白C(APCR)对妊高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采用SYSMEX CA-7000型凝血仪测定抗活化蛋白C(APCR),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蛋白C活性(PC:A),D-二聚体(D-dimer)。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妊高征患者组F1+2,FPA,SFMC,D-dimer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AT-Ⅲ,PC的活性和抗原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提示凝血系统显著活化,抗凝血系统功能显著减低。APCR阳性的妊高征患者组F1+2,FPA,SFMC,D-dimer水平显著高于APCR正常的妊高征患者组(P<0.01),AT-Ⅲ,PC的活性和抗原水平显著降低(P<0.01),提示APCR阳性的妊高征患者组血栓前状态较APCR正常的患者组更为显著。结论:测定妊高征患者APCR对监测和预防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前瞻性观察了正常孕妇孕期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血液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纤维蛋白原(Fg)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正常孕妇孕期ATⅢ活性显著降低,Fg和FDP显著升高,提示正常孕妇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妊高征患者ATⅢ活性降低更甚,Fg升高更为明显,提示血液高凝状态更为明显,其中以ATⅢ活性最为恒定,86%妊高征患者ATⅢ活性低于同孕周正常孕妇对照组均值减一个标准差,表明ATⅢ活性测定是一项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妊高征实验室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肾病综合征患者抗凝血酶Ⅲ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英辉 《广西医学》2002,24(6):815-816
目的:研究肾病综合征患在治疗前后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分正常对照组、肾病综合征治疗前及治疗后三组,应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AT-Ⅲ活性。结果:肾病综合征治疗前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肾病综合征治疗后AT-Ⅲ含量明显升高,与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1)。结论:对肾病综合征患抗凝血酶Ⅲ含量的检测,有助于临床治疗及疗效观察,防止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应用凝固法测定了33例急性白血病初治病例的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5例增高(包括3例DIC),6例正常,2例降低。AL组的平均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ALL与ANLL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无肝大组明显高于肝大组。还发现AL组的ATⅢ活性与其周围血原幼细胞数之间呈明显正相关,但与其凝血、纤溶参数均不相关。以上发现提示AL的ATⅢ活性增高可能是周围血原幼细胞刺激了未受明显损害的肝脏,使其合成ATⅢ功能亢进所致。结果还表明ATⅢ活性增高可能也是AL出血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通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造成大鼠不同程度的急性肝损伤,测定损伤后24h,48h血清AT-Ⅲ水平的变化,并与前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相比较,结果表明,大鼠实验性急性肝损伤24h后AT-Ⅲ水平即开始下降,肝细胞损伤越严重,则AT-Ⅲ水平越低,下降幅度与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在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上优于转氨酶的测定,比前白蛋白敏感。  相似文献   

8.
用碱水解后再用乙醇分级分离,从地龙中获得抗凝血酶活性。该活性不能被AT—Ⅲ抗体及鱼精蛋白中和,表明其活性表达不依赖于AT—Ⅲ。活性提取液在216nm处有单一吸收峰,费林试验阴性,双缩脲试验阳性,提示该活性不属多糖或蛋白质,而可能是一种耐碱耐热的小肽或含双键化合物,与肝素及其类似物、水蛭素等抗凝物质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肝癌患血浆中7项血栓指标含量的变化。方法:59份肝癌血浆标本及42份正常血浆标本均以免疫火箭电泳法,凝胶空斑法、免疫扩散法、酶标记免疫法进行检测。结果:肝癌患血浆中7项血栓指标的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分别是: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抗凝血酶-Ⅲ抗原(AT-抗Ⅲ:Ag)含量显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纤溶酶原(PLg)明显下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E)明显升高。结论:有关血栓指标的含量检测对于肝癌患的诊断,病情的估价及预后的判断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肝损伤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与 D 二聚体(D‐D)含量变化。方法选取该院肝癌患者100例(A 组),肝硬化患者85例(B 组),慢性肝病患者70例(C 组),健康体检者76例(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均采用发色底物法行 AT‐Ⅲ活性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行 D‐D 含量检测。结果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脏疾病患者 AT‐Ⅲ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D‐D 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Ⅰ、Ⅱ、Ⅲ期比较,肝癌Ⅳ期 AT‐Ⅲ活性明显降低、D‐D 含量显著增高(P<0.05);肝癌合并肝硬化失代偿或癌栓患者 AT‐Ⅲ活性亦降低、D‐D 含量也显著增高(P <0.05);B 、C组患者 AT‐Ⅲ活性、D‐D 含量与 MELD 积分呈显著相关(r =-0.406,0.378,P<0.05)。结论肝脏损伤程度越重,AT‐Ⅲ活性越低,D‐D 含量越高,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判断肝脏损伤程度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检测34例糖尿病患者血浆蛋白C(PC)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抗原和活性及抗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vWF)含量,对其中9例进行治疗前后动态观察。糖尿病患者PC活性和vWF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伴微血管病变者PC活性高于不伴者,ATⅢ抗原和活性增高见于后者,前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C活性与vWF及血清胆固醇含量呈正相关(r=0.5579,0.6712),与ATⅢ活性呈负相关(r=-0.5394)。治疗后PC活性和vWF含量均降低,ATⅢ抗原和活性无明显变化。提示糖尿病患者血浆抗凝活性受损,并与微血管病变及病情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225例正常晚孕者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的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尿酸的改变。结果表明,ATⅢ具有最高的判别效率,在多数妊高征患者中,ATⅢ活性低于对照组一个标准差,选择ATⅢ活性低于80%为本病的预测值,ATⅢ预测本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和82%。与尿酸测定比较,ATⅢ活性预测准确性较高,可成为诊断本病一项有实用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前瞻性观察了正常孕妇晚孕期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血液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纤维蛋白原(Fg)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正常孕妇晚孕期ATⅢ活性显著降低,Fg和FDP显著升高,提示正常孕妇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妊高征患者ATⅢ活性降低更甚,Fg升高更为明显,提示血液高凝状态更为明显。其中以ATⅢ活性下降最为恒定,86%妊高征患者ATⅢ活性低于同孕周正常孕妇对照组均值减一个标准差,表明ATⅢ活性测定是一项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妊高征实验室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抗凝血酶Ⅲ(AT—Ⅲ)是凝血酶主要的抑制剂,它直接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而使凝血酶灭活,肝素则加速这一反应。因此AT—Ⅲ是防止机体产生高凝倾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病理情况下,如白血病AT—Ⅲ活性的改变,DIC、血栓形成、肝肾疾病、肿瘤等血中的AT—Ⅲ水平明显下降。在国外文献已有报道,但结果不甚一致,国内报道很少。本文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中AT—Ⅲ活性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我们对未经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从抗癌植物华北白前(Cynanchumhancockianum)根中分离到两个菲骈联啶类生物碱。通过波谱方法确定其结构为Antofine(Ⅰ)和5-O-Demethylan-tofine(Ⅱ),证明该生物碱为植物中的主要抗肿瘤活性成分。为降低该类生物碱的毒性,对化合物Ⅰ进行降解,得到化合物Ⅲ(Isoantofinemethine),并发现该降解反应为非正常Hoffmann降解,利用加速实验法得到Ⅰ的分解产物Ⅳ(Dehydroantofine)。体外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Ⅰ,Ⅱ,Ⅲ和Ⅳ对不同人癌细胞株显示了较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胶质瘤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 ATⅢ)活性及纤维蛋白原( Fib)、D二聚体( 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等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4例胶质瘤患者(胶质瘤组)、41例脑膜瘤患者(脑膜瘤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ATⅢ活性、Fib、D-D、FDP含量进行测定,并探究其与胶质瘤不同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胶质瘤组血浆D-D、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且高于脑膜瘤组(P<0.05),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脑膜瘤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着肿瘤分级程度的加重,Fib、D-D、FDP水平也随之升高,高级别胶质瘤(Ⅲ级、Ⅳ级)患者Fib、D-D、FDP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Ⅰ级、Ⅱ级)患者( P<0.05)。而ATⅢ活性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胶质瘤患者血浆中Fib、D-D、FDP水平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相关,高水平的Fib、D-D、FDP可预示患者胶质瘤恶性程度高。 Fib、D-D、FDP的检测有利于对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了解预后。  相似文献   

17.
华北白前根中生物碱的分离与衍生物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抗癌植物华北白前(Cynanchumbancockianum)根中分离到两个菲骈联啶类生物碱。通过波谱方法确定其结构为Antofine(I)和5-O-Demethylantofine(Ⅱ)证明该生物碱为植物中的主要抗肿瘤活性成分,为降低该类生物碱的毒性,对化合物I进行降解,得到化合物Ⅲ(Isoantofinemethine),并发现该降解反应为非正常Hoffmann降解,利用加速实验法得到I的分  相似文献   

18.
抗凝血酶Ⅲ(AT—Ⅲ)是最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之一。近年来,其生理和病理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我室根据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需求,已建立起测定血浆AT—Ⅲ活性的酰胺分解显色法(显色法)和纤维蛋白凝固法(凝固法),测定了107例健康人的AT—Ⅲ活性正常值,并对某些主要实验条件对实验系统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现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随着临床广泛应用,有过敏、急性胰腺炎、低蛋白血症致全身水肿、高血糖血症及出血等副反应的报道犤1,2犦。但对其静脉血栓形成及机理认识较少,国外报道的血栓形成率2.4%~11.5%犤3犦,国内有患儿使用L-Asp后次日发生脑血管栓塞的报道犤2犦。本文就12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在L-Asp使用前后血浆抗凝血系统的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蛋白C(PC)活性以及犤凝血犦因子Ⅰ(Fg)的检测结果,初步阐述L-Asp对抗凝系统的影响及静脉血栓形成机理。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红花的活性药效物质基础,并分析其多种药理作用机制。方法: 在中药 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 TCMSP) 中搜索红花的化学成分,结合口服生物利用度及“类药五原则”筛选出红 花的潜在活性成分,通过在线靶点预测平台和 CTD 数据库收集靶点与疾病相关信息,应用 DAVID 生物信息学资 源数据库富集关键靶点相关的主要生物通路,采用 Cytoscape 软件,构建红花“成分-靶点”、“靶点-通路”、“成分 -疾病”等互作网络图,进而分析红花的多种药理作用机制。结果: 共获得黄酮类、生物碱类、木脂素类等化合物 475 个,经筛选后最终确定 25 个主要活性成分; 作用于靶点 318 个,其关键靶点有 TP53、AKT 1、ESR 1 等,涉及 显著性通路 59 条,其中与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等疾病相关程度较高。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成功预测 红花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为其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