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峤  黄波  卢波 《上海医药》2023,(18):28-32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固定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及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行PFNA固定术的10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并发DVT分为DVT组50例和无DVT组5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麻醉时间、长期卧床、术中出血量、麻醉方式等资料,找出患者术后并发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麻醉时间、长期卧床、术中出血量、麻醉方式是影响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固定术后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拟通过本研究,得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麻醉时间、长期卧床、术中出血量、麻醉方式是PFNA固定术后并发DVT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发生DVT的风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肢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因素,提高临床监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法 观察697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2周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收集可能与DVT形成的相关指标,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下肢骨折术后发生DVT者71例(10.19%).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多发骨折、BMI≥25 kg/m^2、无踝泵练习、既往血栓史的构成比大于非DVT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585)、高血压(OR=2.766)和踝泵练习(OR=-0.455)人选的模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和高血压是下肢骨折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尽早活动锻炼可减少DVT发生的风险,尤其应加强存在DVT高危因素患者的术后观察和护理,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探讨妇科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妇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59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①52例、对照组②54例,观察并分析三组患者腹腔镜术后DVT发生情况及诱发因素。结果观察组2例患者并发DVT,对照组①并发3例,对照组②并发9例,观察组、对照组①患者发病率与对照组②患者发病率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4例并发DVT患者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无明显肺栓塞症状出现。经给予相应治疗后痊愈出院,出院后15d、1个月和3个月复查,全部患者病情无恶化、无复发。结论对于术前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血液高凝状态患者,要注意其术后并发DVT症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脉冲气压治疗仪、应用低分子肝素等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科住院并接受髋关节置换患者7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选择性别、年龄、冠心病、高血压、体重指数、肥胖、手术时间、卧床时间>7d等可能影响下肢DVT的因素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60岁、高血压、手术时间、卧床时间>7d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年龄>60岁、高血压、卧床时间>7d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重点关注.结论 年龄>60岁、高血压、卧床时间>7d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对于预防下肢DVT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骨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78例,根据患者就诊时间与要求将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139例在术后以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对照组139例无预防措施.结果 观察组患者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21.43%,合并软组织损伤发生率为25.00%,股静脉、腘静脉DVT发生率为5.04%,DVT总发生率为9.35%,与对照组相比髋关节与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合并软组织损伤发生率、DVT总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年龄在50岁以上、合并糖尿病为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发因素.讨论:本次临床研究中,低分子肝素有效降低了骨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郭昌军 《北方药学》2013,(8):99-100
目的:探讨创伤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创伤骨折患者180例,根据DVT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出现DVT的研究组98例与未出现DVT的观察组82例。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后卧床时间、止血带的应用、既往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本组患者DVT发生率为54.44%(98/180);手术时间及手术后卧床时间较长的研究组患者DVT发病率高于观察组;同时研究组术中应用止血带及既往慢性病合并例数也多于观察组,P均<0.05。结论: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止血带的应用、既往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情况均会提升DVT发生的危险,临床治疗时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院脑卒中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以期提出有效的护理防治措施。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432例脑卒中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可能影响脑卒中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患者发生DVT32例,发生率为7.4%。年龄≥60岁发生DVT高于≤6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以冠心病发生DVT的比例最高,其次为高血压、糖尿病。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抗凝药物对下肢闭合骨折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方法 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85例下肢闭合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结果 早期应用抗凝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明确的预防效果.结论 应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肺栓塞、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8例患者中26例未发生脑栓塞及下肢坏死的情况,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后7d发生肺栓塞,经溶栓治疗失败死亡。结论骨折疾病导致活动减少,同时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或既往有栓塞病史者,则DVT发生率往往较高。要做到早期预防和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般对于高龄骨折患者又需要长期卧床者,从入院开始就强调DVT预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术后常规抗炎、抗凝治疗,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卧床时间过长或制动过久,以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57例,根据是否发生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将157例患者分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41例和无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11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既往病史、骨折情况等方面差异。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和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在长期卧床、糖尿病、高脂血症、肺部疾病、肝肾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史、恶性肿瘤史、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前长期卧床、既往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术前等待时间较长、既往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合并高脂血症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易发生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1,(33):178-179
目的:分析形成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的下肢骨折患者100例,运用临床观察法进行检查并确诊并发DVT,分析下肢部位骨折并发DVT与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及是否有合并症间的关系。结果: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骨折部位及有无合并疾病患者的下肢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差异显著,但是不同性别的患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造成DVT的主要因素为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与静脉壁损伤,早期进行有效的干预护理有利于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和有效的预防对策。方法对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7例患者均进行深静脉血栓的规范治疗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不同性别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不同骨折部位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骨折部位是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要更加重视并加强监测,对合并有糖尿病患者术前加强血糖控制,对不同骨折部位的患者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加强护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将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均接受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血管彩超检查,并记录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分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①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病程、收缩压、总胆固醇、尿素氮、肌酐、尿微量白蛋白、24h尿总蛋白、高血压病史及脑梗死史,以及颈动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呈正相关,P<0.05。②多因素分析提示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841(95%CI:1.117,3.033)和2.409(95%CI:1.659,3.497)。结论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密切相关,其预测冠心病能力较传统危险因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大血管病变的关系及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它们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健康教育方法.方法对140例糖尿病合并或不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的发病率分别为30.71%、22.86%、21.43%,糖尿病并发高血压以高血压先发病的占41.86%,糖尿病并发冠心病以冠心病先发病的占40.62%,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以脑梗死先发病的占46.67%,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的糖尿病家族史、嗜甜饮食、运动少的发生率分别为46.5 5%、55.17%、50.00%,糖尿病无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的糖尿病家族史、嗜甜饮食、运动少的发生率分别为34.15%、40.24%、34.1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糖尿病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是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疾病,发病受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易感因素影响,进行健康教育时应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创伤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医院骨外科收治的创伤骨折患者10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并发症划分为两组,对照组102例未出现DVT,观察组7例出现DVT,探讨其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止血带应用率以及内科疾病合并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创伤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较多,因此需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护理干预对老年人腹部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越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4):124-125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老年人腹部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224例,对其术前危险因素评估,合理预防与护理,饮食指导,观察下肢静脉血栓早期症状、体征并给予治疗及护理。结果:224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前高危因素168例,术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6例,下肢静脉血栓危险因素主要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早期症状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压痛,通过给予抗凝、溶栓药物治疗,观察病情、功能锻炼,5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愈后良好,1例手术治疗。结论:老年人腹部手术患者术前评估危险因素、积极预防、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早期发现给予抗凝溶栓治疗,配合术后精心护理,可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临床医药实践》2018,(4):273-275
目的:分析脑梗死(CI)患者自身血清雌激素改变和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80例,检测患者的雌激素水平,并对脑梗死危险因素予以分析,探讨两者关联性。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以及糖尿病,存在上述病史者自身血清雌激素水平显著低于不存在上述病史者(P<0.05),而中等或者小面积梗死者自身雌二醇水平明显高于大面积梗死者(P<0.05)。结论:脑梗死危险因素和机体血清雌激素存在密切关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基础疾病者血清雌二醇(E2)偏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骨盆创伤性肢体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108例骨盆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VT)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VT形成危险因素,总结分析其形成原因。结果 108例患者术前DVT检出18例,检出率为16.67%;DVT组年龄>40岁以上各组明显高于非DVT组(P<0.05),术前卧床时间>30 d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DVT组(P<0.05),合并高凝状态疾病、其他创伤、高能创伤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DVT组(P<0.05);年龄、合并高凝状态、合并其他床上等均为DVT形成高危因素。结论骨盆创伤患者存在较高的DVT形成风险,和年龄增长、高凝状态、合并其他创伤等密切相关,要密切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和筛查,术前抗凝预防治疗能有效降低DVT的发生,但要结合出血风险,制定合理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一二聚体(DD)的检测及双下肢静脉彩超对老年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120例老年骨折患者术前、术后3d,术后7d进行DD的定量检测,同时在术前完善双下肢静脉彩超,并随访患者的病情。结果 120例患者有14例并发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3d、术后7dDD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并发肺栓塞组术前、术后3d、术后7dDD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d及术后7d的DD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双下肢静脉彩超提示静脉血流缓滞者有42.9%,而非DVT组提示静脉血流缓滞仅11.3%,两组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的动态检测以及术前静脉彩超可作为评价老年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栓塞倾向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对预防静脉栓塞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英  王鑫 《河北医药》2011,33(11):1627-1628
目的明确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详细记录患者既往病史及相关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病史,据既往冠心病史及入院后心电图及动态心电监护,将患者分为2组:合并心肌缺血组103例、无心肌缺血组53例,入院后均行血脂及血糖等生化检查。结果 (1)合并心肌缺血组患者中多同时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及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肌缺血组(P〈0.05);(2)合并心肌缺血组患者中严重脑梗死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心肌缺血组,尤其是合并糖尿病者(P〈0.05);(3)多种危险因素对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糖尿病与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患者自身存在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越多,同时患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几率越高,病变程度越重。2型糖尿病与高LDL-C血症为脑梗死患者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