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胆汁反流性胃炎以胃镜进行诊断所具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疑似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炎35例,对这些患者分别进行胃镜诊断与胃炎病理诊断,并对这两种方法的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经过诊断之后,胃镜诊断方法确诊有25例患者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其确诊率为71.4%,胃炎病理诊断确诊为有24例,其确诊率为68.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利用胃镜与胃炎病理进行诊断,均能够取得一定的诊断效果,但临床确诊率均不高,在实际临床诊断过程中,可将两种方法相联合,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分析3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在接受胶囊内镜和电子胃镜检查时得出的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38例患者中,胶囊内镜检出胆汁反流性胃炎12例,占总数31.6%;电子胃镜检出胆汁反流性胃炎15例,占总数39.5%,其中经胶囊内镜诊断的26例浅表性胃炎患者中,行电子胃镜检查检出胆汁反流性胃炎5例;12例胶囊内镜诊断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行电子胃镜检查检出浅表性胃炎2例。结论:胶囊内镜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郭开生 《当代医学》2008,(9):147-148
目的观察无痛胃镜在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无痛胃镜检查432例为研究组,普通电子胃镜检查608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检出率以及检查过程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胃蠕动强度的差异。结果(1)研究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检出率为6.71%,对照组检出率为10.69%,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2)在检查过程中无痛胃镜组.息者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其胃蠕动强度明显弱于常规胃镜组。结论无痛胃镜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结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所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和内镜特点.方法:分析267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特点,257例患者病变部位黏膜组织行病理检查,所有病例均进行幽门螺旋杆菌(Hp)监测.结果:胃切除术后所致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年龄最大,临床症状明显,胃镜检查示残胃黏膜胆染显著,偏金黄色,炎症反应明显;胆道疾病所致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年龄较年轻,无典型临床症状,胃镜示黏膜胆染面积广泛,偏黄绿色;胃动力障碍所致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年龄最小,最突出的临床症状为上腹饱胀,胃镜示胆染面积较集中,偏草黄色;所有病例中合并Hp感染阳性病例较阴性病例临床症状显著,胃镜下表现胃黏膜炎症反应较重.结论:不同病因所致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及胃镜表现不尽相同,可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胆囊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胆汁反流胃炎与胆囊炎的关系。方法:选择胃镜及胃液PH值测定确诊的胆汁反流性胃炎106例,分为溃疡组,胆囊炎组和病因未明组,将其临床,超声波和胃镜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溃疡组27例,胆囊炎组34例,原因不明组。结论胆囊炎可列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之一,提出胆囊炎和胆汁反流性胃炎应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6.
无痛胃镜在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无痛胃镜在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无痛胃镜检查432例为研究组,普通电子胃镜检查608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检出率以及检查过程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胃蠕动强度的差异。结果⑴研究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检出率为6.71%,对照组检出率为10.69%,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⑵在检查过程中无痛胃镜组患者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其胃蠕动强度明显弱于常规胃镜组。结论无痛胃镜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结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7.
郭开生 《当代医学》2008,(18):147-148
目的 观察无痛胃镜在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无痛胃镜检查432例为研究组.普通电子胃镜检查608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检出率以及检查过程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胃蠕动强度的差异.结果 (1)研究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检出率为6.71%,对照组检出率为10.69%,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2)在检查过程中无痛胃镜组患者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其胃蠕动强度明显弱于常规胃镜组.结论 无痛胃镜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结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8.
反流性胃炎,现代医学称碱性反流性胃炎,也称胆汁反流性胃炎,近年来临床发病有增多趋势。临床以胃部灼痛、胀满、吐酸、口苦、恶心呕吐、便秘或便溏为主要表现,胃镜下可以明确诊断,反流性胃炎根据镜下所见反流物为胆汁或肠液不同表现,与舌象及脉象有一定规律性,因此,我们选择100例反流性胃炎就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内镜检出的军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探讨其发病情况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镜室2007年5月—2008年5月53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和胃镜资料,并与同期慢性胃炎进行比较。结果我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军人患者内镜检查共723例,内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53例,检出率达到7.33%,病变部位以胃窦、胃体为主,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黏液糊呈黄色或黄绿色胆汁样,胃黏膜上可见胆汁淤块,黏膜充血,变脆或糜烂、出血、斑点。主要病理改变为:黏膜下层水肿.黏膜层血管扩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快速尿素酶试验单纯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与同期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9.2%,58.6%。经4周规律性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结论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同慢性胃炎),内镜特征具诊断意义。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较慢性胃炎低,认为胆汁反流是本病独特的致病因素。军人因职业特点,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较高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30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学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4):205-206
目的 初步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方法 通过对广南县人民医院胃镜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300例进行性别、年龄、病因等分类,了解病因分类特点.结果 HP感染、胆囊疾病、胃切除术后、糖尿病等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与很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胡焕昭 《当代医学》2016,(13):29-30
目的 探究胃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70例疑似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胃镜诊断联合病理诊断和单一胃镜诊断,将2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通过本文研究得出,胃镜诊断检出例数为58例(82.86%),胃镜联合病理诊断检出例数为70例(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胃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其诊断准确率较高,安全有效、无创,具有较高临床诊断意义,但使用胃镜联合病理诊断可以进一步减少临床中的漏诊和误诊情况,其检出符合率更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胃镜检查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再研究,探讨其诊断效能,就影响诊断符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6年9月间疑似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对胃镜诊断效能进行统计,并对提出合理分析。结果胃镜的诊断符合率为85.56%(34/40)。敏感性为60.71%(34/56),特异性为76.92%,误诊人数4人,漏诊人数12人。结论胃镜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结果较为可靠,误诊较少。但是其漏诊率较大不利于真阳性患者采取及时的治疗,采取联合病理检查是减少其漏诊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内镜检出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探讨其发病情况,病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00年5月—2010年5月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和胃镜资料,并与同期慢性胃炎进行比较.我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内镜检查共2169例,内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159例,检出率达到7.33%,病变部位以胃窦、胃体为主,内镜下主要表现为粘液糊呈黄色或黄绿色胆汁样,胃粘膜上可见胆汁淤块,粘膜充血,变脆或糜烂、出血、斑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内镜检出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探讨其发病情况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5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和胃镜资料。结果 5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疾病15例,占27.8%;胃术后9例,占16.7%;不明原因30例,占55.5%。Hp感染情况:54例中17例Hp阳性,占31.5%。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特征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镜诊断及铝碳酸镁治疗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应用胃镜检查的实用价值,同时观察铝碳酸镁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1min快速尿素酶法。结果 胃镜检查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直现、快速优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镜下表现与胃镜检查时反应性即时胆汁反沈(所谓假阳性)的表现有明显不同。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效率达95%。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而胃镜检查伴随的假阳性影响了诊断的可隶性。区别胆汁反流病症与即时胆汁反流的不同表现,有助于消除假阳性。铝碳酸镁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药物,并且副作用少而轻微。  相似文献   

16.
胃液、血胆汁酸浓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价值王学岐,魏金聚,张中冕国营郑州第三棉纺织厂职工医院(450007)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多年来对此病的诊断缺乏可靠.简便的诊断手段。本文测定了胃液、血液胆汁酸水平,通过两者比值和胃镜直接观察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清胆和胃、通腑泄浊、从痈论治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镜下疗效。方法:将12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纯中药运胃合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治疗4周后分析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内镜疗效有效率91.53%,对照组有效率75.44%,两组比较P <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两种方法均能改善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症状和胃镜下表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显示出清胆和胃、从痈论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relfuxgastritis,BRG)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紊乱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内镜对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对我院内镜诊断的19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但其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目前针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策略,就我院诊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例做一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胃镜检查53.7%的患者存在Ⅱ级胆汁反流。铝碳酸镁联合莫沙比利或多潘立酮治疗后117例有不同程度症状改善,有效率达96.7%。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与一般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不具特异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上以结合胆酸及改善胃肠动力药物联合应用可得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感染率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胃镜下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248例,同期随机选取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00例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进行Hp检测,观察两组Hp的感染率。将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再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增加正规抗Hp治疗10天,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胃镜下炎症修复情况。结果 胆汁反流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26.21%(65/24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48.00%(96/20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根除Hp后治疗有效率94.44%,而未根除Hp的治疗有效率7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明显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对于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根除Hp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