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惠阳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71例患者。其中管状腺瘤患者203例,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68例。比较结直肠管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纤维结肠内镜检查的基本情况,结直肠息肉一般特征、数目、病理,以及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水平等。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山田分型、最大息肉直径、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的关系。 结果累计息肉数目最多部位、最大息肉好发部位、病理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好发部位均为乙状结肠。结直肠管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山田分型、最大息肉直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高血压、脂肪肝、空腹血糖受损或糖尿病情况及总胆固醇水平、血清尿酸水平、癌胚抗原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山田分型及最大息肉直径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有关联[Wald χ2=5.756,Exp(B)=2.494,P=0.016;Wald χ2=23.173,Exp(B)=12.842,P<0.001],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无关联。 结论与结直肠管状腺瘤患者相比,代谢综合征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发病并无直接关联,但息肉直径大小及山田分型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发病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舒林酸与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结直肠腺瘤的转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腺瘤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国外文献报道[1]舒林酸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结直肠腺瘤有消退作用,预防结直肠癌发生。但对散发性结肠腺瘤(SAP)疗效不肯定[2],本文旨在探讨舒林酸治疗SAP的作用及与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结直肠腺瘤疗效比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5月完善肠镜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2 165例,随机分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413例及正常对照组1 752例。统计两组NAFLD患病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关系。结果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NAFLD患病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AFLD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独立高危因素(OR:1.16;95%CI:1.04-1.58)。结论 NAFLD可增加患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腺瘤-腺癌序列是目前公认的结直肠癌发生学说,但关于结直肠腺瘤,特别是高危型结直肠腺瘤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通路蛋白表达的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TGF—β1、Smad3、Smad4和Smad7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0年8月-2006年1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结直肠息肉标本110例(包括腺瘤性和非腺瘤性息肉)、结直肠癌40例和正常结直肠组织20例,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GF—β1、Smad3、Smad4和Smad7在各组中的表达.并分析高危型腺瘤中TGF-IM、Smad3、Smad4和Smad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TGF-IM、Smad3、Smad4、Smad7在息肉组、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其表达与高危型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均不相关。高危型腺瘤和DukesA期结直肠癌中TGF-IM、Smad3、Smad7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而Smad4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TGF—β1通路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TGF—β1、Smad3和Smad7可能在结直肠腺瘤的癌变早期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息肉是一类从结直肠黏膜突向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包括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早期发现并切除腺瘤对预防结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腺瘤切除后的随访也至关重要。间期癌是指在首次结果正常或已清除所有息肉的结肠镜检查后,至下次结肠镜检查前所发生的结直肠癌。减少间期癌的发生是消化内镜医师的重要任务,本文就结直肠腺瘤切除后的随访以及间期癌的发生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显示代谢综合征(MS)为结直肠肿瘤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是MS的重要组分。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2年8月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47例结直肠息肉、结直肠腺瘤以及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结直肠病变组,选取同期335例无结直肠病变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脂水平、结直肠病变特性等,分析血脂水平与结直肠病变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病变组血清TC、TG、LDL-C、apo-B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血清HDL-C、apo-A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直肠病变组中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异常的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异常与结直肠息肉、腺瘤、进展期腺瘤的发生相关,血清TG、HDL-C水平异常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P0.05);血清TC、TG、HDL-C水平异常与结直肠息肉部位相关(P0.05);血清HDL-C、LDL-C水平异常与结直肠息肉大小相关(P0.05);血清HDL-C、LDL-C水平异常与结直肠腺瘤组织分型相关(P0.05)。结论:血脂水平异常可能影响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感染与中国人群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相关性,同时分析H. pylori感染与结直肠息肉、结直肠腺瘤的相关特点。方法 2016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体检部体检的人员中筛选出完善胃肠镜检查和13C或14C尿素酶呼气试验的460人纳入本研究,284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165例为结直肠腺瘤患者,余176例结直肠无明显异常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病例根据呼气试验判断有无H. pylori感染。结果结直肠息肉患者H. pylori感染率较对照组升高(53. 6%vs 38. 6%,P=0. 000);结直肠息肉H. pylori阳性患者以男性为主,多发性息肉占比例较单发高,多位于左半结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 pylori感染均是结直肠息肉和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 pylori感染增加结直肠息肉发生的风险,且是结直肠息肉和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其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1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符合条件的结直肠腺瘤息肉患者538例为腺瘤性息肉组,其中165例为高危腺瘤。选择同期就诊的结肠镜检查正常的49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腺瘤性息肉组及高危腺瘤性息肉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及NAFLD患者数目之间的差异。将NAFLD患者通过APRI、FIB-4、NFS三种无创肝纤维化评分系统进行分层,分为进展期纤维化组和非进展期纤维化组,探讨NAFLD患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与结肠腺瘤性息肉及高危腺瘤性息肉的关系。结果:NAFLD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高危腺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632和1.714,95%CI1.145~2.324和1.054~2.785,P均<0.05)。在对肝纤维化严重程度进行进一步分层中,进展期肝纤维化是结直肠腺瘤及高危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非进展期肝纤维化组与无脂肪肝组患结直肠腺瘤及高危腺瘤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肝纤维化程度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及高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手术中心接受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6 430例患者(20 351枚息肉)资料。根据是否包含≥1枚腺瘤性息肉,将患者分为腺瘤患者组(4 573例)和非腺瘤患者组(1 857例);根据结直肠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分析结直肠息肉的镜下组织学特点,制定相应的诊断依据,探讨CLE诊断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的价值.方法 2009年6月至12月间共计9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包括已被病理证实为结直肠息肉的40例患者(48个结直肠息肉)和前瞻性研究的50例患者(106个结直肠息肉).同时选取10处正常黏膜作为对比.首先对48个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息肉的病变(腺瘤性息肉22个,非腺瘤性息肉26个)进行CLE图像分析,制定CLE下鉴别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的诊断依据.然后应用该依据对106个结直肠息肉进行前瞻性CLE诊断,最终将CLE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作比较,评价CLE的诊断效率.结果 在48个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息肉中腺瘤性息肉22个,非腺瘤性息肉26个.CLE诊断腺瘤性息肉的敏感度94.0%、特异度92.9%、准确率93.4%、阳性预测值92.2%,阴性预测值94.5%;CLE诊断非腺瘤性息肉的敏感度92.9%、特异度94%、准确率93.4%、阳性预测值94.5%,阴性预测值92.2%.CLE与组织病理在诊断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时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93).结论 CLE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的鉴别诊断中精度较高,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为进一步及时发现结直肠癌前病变提供了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基础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忠法 《山东医药》2001,41(4):50-51
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技术在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就大肠癌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基础和分子生物学变化及其潜在临床意义作一概述。1 大肠癌病理发生学模式多数结直肠癌发生于腺瘤性息肉 ,许多描述支持腺瘤——癌这一发生次序 :腺瘤在局部的分布与大肠癌相似 ,但比大肠癌的出现平均早 5年 ;许多大肠癌原发肿瘤临近的部位有腺瘤存在 ;对没有切除的息肉连续进行活检证实息肉到浸润性癌的发展过程 ;内镜切除腺瘤性息肉能够降低 76 %~90 %肠癌的发生。 Cannon- Albright等估计人群中大约有19%的人有腺瘤性息肉 ,这些人有发生…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息肉的发生与饮食、遗传、慢性炎性反应刺激、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多因素相关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红肉或加工肉制品可显著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而结直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此文就摄入红肉及加工肉制品与结直肠息肉发病风险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基因印迹丢失在结直肠腺瘤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可促进多种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其表达受基因印迹调控,IGF-Ⅱ基因印迹丢失(LOI)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目前较少见IGF-Ⅱ与结直肠腺瘤关系的研究报道。目的:分析结直肠腺瘤中IGF-Ⅱ的表达及其基因印迹状态,初步探讨两者在结直肠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4例正常结直肠黏膜、12例增生性息肉和53例结直肠腺瘤组织中IGF-Ⅱ的表达,以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分析IGF-Ⅱ基因印迹状态。结果:IGF—Ⅱ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其表达在正常结直肠黏膜、增生性息肉和腺瘤组织中逐级递增(P<0.05)。正常黏膜、增生性息肉和腺瘤组织的IGF—Ⅱ杂合子基因型比例分别为42.9%、41.7%和60.4%。杂合子标本中,腺瘤组织的IGF-ⅡLOI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黏膜和增生性息肉(68.8%对16.7%和20.0%,P<0.05)。结论:IGF-Ⅱ LOI可能是导致IGF—Ⅱ蛋白表达增加,促进结直肠腺瘤发生以及向腺癌演变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抑癌基因XAF1在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在结直肠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71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9例增生性息肉及25例正常黏膜组织中XAF1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24例增生性息肉及36例正常黏膜组织中XAF1的表达情况.结果 XAF1 mRNA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正常黏膜组织中均表达,其相对表达强度分别为0.65±0.39、0.67±0.23、0.67±0.31,腺瘤中表达偏低,但差异无显著性(F=0.035,P=0.966).XAF1蛋白在结直肠正常黏膜及增生性息肉中主要表达于细胞核,胞浆也有表达;在腺瘤中细胞核表达减少(P<0.05),而细胞浆表达相对增多(P<0.05),总体表达强度降低(P<0.05).结论 XAF1蛋白在结直肠腺瘤中存在表达降低和胞浆异位表达,XAF1基因在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及向腺癌的演变中可能起抑癌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胆囊切除已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但胆囊切除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一直未受到重视。目的:探讨胆囊切除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经结肠镜排除恶性肿瘤、炎症性肠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疾病的患者425例,根据既往有无胆囊切除史分为胆囊切除组(n=63)和对照组(n=362),对两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息肉表现和组织学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胆囊切除组结直肠息肉发生率高于对照组(46.0%对3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两组患者息肉的部位和形态均无明显差异(P=0.753,P=0.127);但胆囊切除患者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危险显著高于对照组(OR=1.79,P=0.006)。亚组分析示胆囊切除史≥10年的结直肠息肉发生率与胆囊切除史〈10年无明显差异(P=0.11)。结论:胆囊切除并未增加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危险性,但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因此对胆囊切除患者应重视早期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的筛查。  相似文献   

16.
高占娟  胡晓娜 《胃肠病学》2012,17(6):366-368
叶酸是广泛存在于绿叶蔬菜中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在DNA的合成和复制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在正常结直肠黏膜中,叶酸缺乏易导致腺瘤性息肉发生;如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已形成,叶酸补充可能增加其进展风险。800μg/d的适量叶酸摄入是有益的,应不会增加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是重要的癌前病变。目的:分析老年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结肠镜和病理检查证实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老年患者178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腺瘤部位、腺瘤大小、病理类型、异型增生、癌变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大小的腺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大,管状腺瘤的检出率下降,绒毛-管状腺瘤的检出率增高(P0.01),腺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增加,腺瘤的癌变率增加(P0.01),且绒毛-管状腺瘤的腺上皮异型增生程度和癌变率明显高于管状腺瘤(P0.01)。结论: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加,老年腺瘤性息肉患者绒毛-管状腺瘤的发生率、异型增生程度以及腺瘤癌变率均明显增加,早期发现并治疗腺瘤性息肉可有效减少老年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多原发大肠癌的内镜诊断及其与腺瘤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多原发大肠癌的重视程度,研究腺瘤与肠癌的关系。方法总结843例大肠癌中多原发癌22例(同时癌17例,异时癌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多原发癌检出率2.61%;22例共有癌灶49个,乙状结肠以下占62.6%;22例中共检出腺瘤31个,癌变息肉达61.2%,亦多分布在乙状结肠和直肠。结论多原发大肠癌并不少见,多原发大肠癌与腺瘤之间关系密切。对大肠癌患者行肠镜检查时,对所见息肉均应常规活检,并治疗,以减少多原发大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发病及不同病理类型的危险因素,为结直肠息肉病因研究和建立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结直肠息肉患者1 439例(病例组),其中非腺瘤性息肉485例,腺瘤性息肉954例,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者278名为对照组。收集性别、年龄、BMI、饮食习惯、运动、H.pylori感染、脂肪肝、胆囊结石、胆囊息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便秘、腹泻、吸烟、饮酒等临床资料。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及不同病理类型息肉者的上述各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息肉发病及不同病理类型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在具有高BMI值、高脂血症、特殊饮食嗜好(红肉、辛辣、油腻、高盐、水果)、吸烟、饮酒、H.pylori感染、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便秘等因素人群中更为多见(P0.05)。其中高龄、高脂血症、H.pylori感染、便秘、吸烟及饮酒是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息肉组内,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相比,高龄、高脂血症、饮酒是腺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次、多发、大息肉的病理类型以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多见(P0.05)。结论高龄、高脂血症、H.pylori感染、便秘、吸烟及饮酒是结直肠息肉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高脂血症、饮酒是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单次、多发、大息肉的病理类型以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