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对肺癌病人术后急性疼痛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100例肺癌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镇痛模式,观察组实施超前镇痛模式.术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术后2 h、4 h、8 h、24 h、48 h疼痛程度;同时观察术后拔胸腔引流管、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拔胸腔引流管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前镇痛能显著改善肺癌病人开胸术后急性疼痛,能提高镇痛质量,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2.
郁燕  周建萍  康培培  陈晓燕 《全科护理》2016,(25):2647-2649
[目的]探讨疼痛教育路径对实施术后自控镇痛(PCA)开胸食管癌根治术病人镇痛效果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住胸外科120例食管癌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参照江苏省食管癌护理常规给予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临床路径给予疼痛教育.通过无线镇痛管理系统数据库和嘉和电子病历系统提取病人一般情况、术后镇痛情况、病人满意度等相关资料.[结果]观察组病人24 h、48 h术后疼痛评分、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镇痛治疗方案调整、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疼痛教育路径可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帮助病人掌握正确应对术后疼痛的方法,可降低开胸手术后导致的肺部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对肺癌病人术后急性疼痛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100例肺癌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镇痛模式,观察组实施超前镇痛模式。术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术后2h、4h、8h、24h、48h疼痛程度;同时观察术后拔胸腔引流管、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拔胸腔引流管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前镇痛能显著改善肺癌病人开胸术后急性疼痛,能提高镇痛质量,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对肺癌剖胸患者术后疼痛控制满意度及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肺癌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对照组实施传统镇痛模式,实验组实施超前镇痛模式。手术后48h进行术后疼痛控制总体满意度评价;术后3个月,通过电语回访,记录患者疼痛情况,了解患者慢性疼痛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疼痛控制满意度为78.0%高于对照组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6,P〈0.05);实验组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为13.6%,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P〈0.05)。结论超前镇痛能提高肺癌剖胸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酒依赖患者开胸术的健康教育模式及其对患者术后疼痛控制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68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N=84)和试验组(N=84),对照组由责任护士宣教和病房组长督导;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家属同步健康宣教,即要求家属必须参与宣教活动。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戒酒时间、镇痛满意度和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结果试验组患者戒酒时间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镇痛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人员应对酒依赖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同步健康宣教,以保证宣教效果,改善术后疼痛,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程兰  何静 《全科护理》2014,(16):1448-1450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在食管癌术后病人疼痛控制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40例食管癌手术病人分为对照组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镇痛护理,即术前行疼痛知识宣教,术后应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法定时评估病人疼痛,根据评分行针对性镇痛处理;观察组在常规镇痛护理基础上,增加术前超前镇痛知识宣教,术后在执行各临床操作前行预见性疼痛评估,根据评分行预见性镇痛处理。比较两组病人术后24h,48h,72h内疼痛评分,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前镇痛可减轻食管癌病人术后疼痛程度,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学科急性疼痛服务在妇产科术后自控镇痛质量及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妇产科手术患者1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疼痛干预方案。观察组采用多学科急性疼痛服务。比较两组镇痛效果、舒适状况、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6、12、24、72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72h生理、心理精神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学科急性疼痛服务在妇产科术后自控镇痛质量及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增加生理、心理精神舒适度,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及癌性疼痛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医院临床科室疼痛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组建疼痛护理管理团队,以与疼痛密切相关的临床科室护士长为疼痛护理管理团队核心成员,选取各科室一名护理骨干为联络员,制订计划定期对全院护士进行疼痛护理理论与实践培训,对全院疼痛护理实践进行调研与查检,找出问题,实施改进措施后再次进行查检,将结果与实施前进行比较分析、总结。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未实施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及癌性疼痛系统化疼痛管理模式的住院病人316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实施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及癌性疼痛系统化疼痛管理模式的住院病人320例为观察组,将两组病人疼痛分值进行比较。结果: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及癌性疼痛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后病人疼痛分值改善程度优于实施前,护理人员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得分、疼痛护理质量评价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 <0.01)。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病人疼痛评分总体降低、平均住院日缩短及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 <0.01, P <0.001)。结论: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及癌性疼痛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士疼痛知识水平及实践能力,提升疼痛护理质量,改善病人就医环境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疼痛教育,提高住院病人对术后疼痛及疼痛控制的认知度及对术后镇痛的接受程度。方法将136例拟施行胃部分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8例。干预组由责任护士实施一对一疼痛教育,对照组未予疼痛教育。术后观察主动呼叫要求镇痛的例数、镇痛治疗的满意度、术后恢复情况、术后48h内睡眠时间等。结果干预组术后主动呼叫要求镇痛的例数、镇痛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48h睡眠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首次下床及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疼痛教育能显著提高胃部分切除病人对疼痛控制的认知度,提高病人术后镇痛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开胸术后硬膜外镇痛和肋间神经冷冻的短期镇痛效果以及慢性疼痛发生率。方法:87位择期后外侧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组(E组,n=46)和肋间神经冷冻组(C组,n=41)。术毕E组接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泵。C组于关胸前行切口、上下各一肋间以及胸引管处肋间神经冷冻(-70℃,90s)。记录术后3天内NRS评分、镇痛满意度、副作用。电话随访术后12个月内慢性疼痛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3天内疼痛评分和镇痛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E组皮肤瘙痒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P<0.01)。C组在术后3、6、12个月时总体慢性疼痛发生率和触诱发痛发生率均高于E组,其中触诱发痛发生率在术后6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胸术后硬膜外镇痛能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但硬膜外吗啡皮肤瘙痒发生率高。肋间神经冷冻有可能增加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其推广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痛病房规范化护理对控制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肿瘤科2012年2月~2013年9月收治的中重度癌痛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无痛病房管理的实施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采用三阶梯镇痛治疗,对照组62例给予常规疼痛管理;观察组90例给予无痛病房规范化管理,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癌痛缓解率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癌痛缓解率及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病房规范化管理提高了癌痛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了癌痛,对实现癌痛患者的无痛化管理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两种镇痛方式在骨科手术后疼痛管理的效果。方法按镇痛方式不同将803例骨科术后患者分为两组,使用无线镇痛泵系统镇痛的400例患者为A组,使用机械镇痛泵镇痛的403例患者为B组。观察患者术后2h、6h、12h、24h、48h镇痛效果,术后48h内疼痛处理时间,术后48h内患者按压自控镇痛键的总次数及有效次数;测评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h、48h疼痛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6h、12h时A组患者疼痛强度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疼痛处理平均时间A组(11±4.3)min、B组(17±4.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按压自控镇痛键的总次数,A组(5.5±8)次、B组(4.8±9)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按压自控镇痛键的有效次数,A组(3.2±4)次、B组(2.8±4)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镇痛总体满意度A组为98.75%、B组为8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线镇痛泵系统有利于提高手术后疼痛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肛肠外科建立无痛病房的效果。方法:构建肛肠外科无痛病房,包括建立疼痛管理团队并确定职责,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制订镇痛方案等。建立无痛病房前后采用调查问卷对患者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无痛病房建立后,患者术后疼痛评分(2.8±0.8)、48h内疼痛频次(0.9±0.6)、需止疼药物频次(0.5±0.4)、首次排便时疼痛评分(1.8±0.7)、平均住院日(7.9±0.6),均小于建立前(P〈0.01),满意度评分(4.2±0.5)高于建立前(P〈0.01)。护理人员对疼痛评估(1.8±0.4)、疼痛一般知识(8.4±0.9)、药物镇痛知识(17.4±0.8)、疼痛知识的综合应用(3.8±0.5)4个指标得分均高于建立前(P〈0.05)。结论:通过建立无痛病房,实施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护理工作程序,提升了护理人员疼痛知识掌握程度及疼痛管理水平,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提高了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麻急诊阑尾切除术中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全麻下接受急诊开腹阑尾切除术患者50例,采用计算机排序分为A、B组各25例,分别予以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和常规麻醉。观察并记录48 h内各随访时点运动与静息时的数字评分( NRS),使用镇痛药物辅助的病例数,患者对术后疼痛缓解自我评分以及镇痛相关并发症。结果在12 h内各时点静息与运动时的NR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 P<0.05),24~48 h各时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A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自我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第一日和第二日辅助镇痛药使用率A组低于B组( 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可以产生良好12小时左右的术后镇痛。在多模式镇痛中可能更占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用于骨科手术时超前镇痛的作用效果.方法 5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行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25例.术前15 min实验组(Ⅰ组)进行氟比洛芬酯100 mg的静脉缓注,对照组(Ⅱ组)进行生理盐水20 ml静脉缓注.分别记录术后1 h、2 h、4 h、6 h、8 h、12 h、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24 h曲马多用量和不良反应,并在镇痛结束后统计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 术后1 h、2 h、4 h、6 h VAS Ⅰ组均低于Ⅱ组(P〈0.05),术后8 h、24 h两组VAS无显著差异;术后24 hⅠ组(275.8±45.5)mg的曲马多用量明显低于Ⅱ组的(310.5±57.2)mg(P〈0.05),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Ⅰ组与Ⅱ组患者总体满意度在Ⅱ级和Ⅳ级上差异明显(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在骨科手术镇痛中的超前应用,能够减少曲马多用量,对术后镇痛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9~11月我科住院11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开展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即成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组织护士全员系统化疼痛护理知识培训,制定落实创伤骨科疼痛护理评估流程及疼痛护理管理流程,规范化药物镇痛,积极的患者疼痛教育,并与2012年5~7月住院的设为对照组的90例未开展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患者进行比较,比较创伤后术后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日和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开展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后,患者术后疼痛评分降低,平均住院日缩短,对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提高。结论:在创伤骨科病房中开展疼痛护理,实施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流程,能够减轻患者创伤术后疼痛,促进功能康复,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比较胸外科手术后芬太尼用于病人自控皮下镇痛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应。方法 选择全麻下开胸手术的患者60例,术后病人行自控皮下镇痛(PCSA)和静脉镇痛(PCIA),并根据不同的镇痛方法随机分为两组:皮下镇痛组(S组)和静脉镇痛(I组),每组30例。镇痛药物为芬太尼20μg/ml+利多卡因10mg/ml的混合液。术后48h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PCA按压次数、芬太尼用量等来观察各组镇痛效应,并记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48h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PCA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I组局部反应和镇痛泵报警次数的百分率显著高于S组(P <0.05)。镇痛期间无呼吸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病人自控皮下镇痛与静脉镇痛用于胸外科手术后均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而皮下镇痛实际应用时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硬膜外与静脉持续镇痛用于食管癌三切口手术的镇痛效果及护理特点。方法:将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行食管癌三切口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硬膜外镇痛组(E组,n=28例)和静脉镇痛组(Ⅰ组,n=22例)。记录术后6,12,24,48 h两组病人的静止和运动镇痛评分、副作用以及镇痛满意度整体评分,持续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结果:术后两组病人的静止镇痛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但运动镇痛评分在术后12,24 h时点疼痛评分比较E组优于I组(P0.05);且术后镇痛满意度整体评分E组优于Ⅰ组(P0.05);两组病人术后镇痛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人术后生命体征平稳,仅在术后6,12 h时点,I组的呼吸频率高于E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舒芬太尼硬膜外镇痛用于食管癌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舒芬太尼持续静脉镇痛。护理上应做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和管理,以提高食管癌手术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规范化疼痛干预对骨科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林  许勤  刘梅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81-2184
目的探讨规范化疼痛干预对骨科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4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骨科术后的护理,干预组采用规范化疼痛干预措施,即术前对患者进行疼痛健康教育,将疼痛强度记录在"疼痛护理记录单"中,针对不同的疼痛强度采取相应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d的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疼痛评分、睡眠满意度、疼痛缓解程度和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结果术后3d两组的平均疼痛强度和睡眠满意度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干预组患者经过规范化管理后,有效疼痛缓解率达91%,疼痛控制总体满意度和相关条目的满意度均值最低在8分。结论规范化疼痛干预能有效缓解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提高睡眠满意度和疼痛护理的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