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骶骨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常见的骶骨肿瘤术后并发症类型及相应预防治疗措施,为提高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5年8月进行手术切除的92例骶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骶骨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类型、原因及相应处理措施。结果骶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术中大量出血和伤口相关并发症:本组中14例(15.2%)围手术期失血量大于3000ml,切口局部发生延迟愈合的8例(11.59%),切口感染5例(7.25%)。在获得长期随访的69例患者中30例(43.48%)发生肢体麻木、括约肌功能障碍和男性性功能障碍。行ISOLA内固定者术后6例(17.14%)出现腰部僵直。结论术中大量出血、神经根丛损伤、伤口并发症、腰椎骨盆失稳-重建相关并发症是除肿瘤局部复发之外最常见骶骨肿瘤术后并发症类型,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可以将并发症的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骶骨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9年43例骶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患者.年龄21~67岁,平均36.5岁;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病理类型:神经鞘瘤27例、神经纤维瘤16例.手术采取单纯前路、单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累及骶髂关节稳定性者行髂腰固定.随访24-89个月.结果 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为出血、邻近脏器损伤、神经损伤、感染、伤口不愈合以及肿瘤的复发.结论 骶骨神经源性肿瘤临床特点明显,手术切除需根据具体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巨大肿瘤者术中出血多,术后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明胶海绵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骶骨脊索瘤与骶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61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资料完整的35例骶骨脊索瘤与11例骨巨细胞瘤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用明胶海绵进行靶血管栓塞,栓塞后平均1.5d内后方入路手术切除肿瘤。记录术中出血量与输血量,并观察大小便功能和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瘤体均顺利切除,术中出血平均1230mL(200~5100mL),平均输血量1000mL(0~4200mL)。平均随访53.6个月(8~156个月),脊索瘤患者复发11例(31.4%),其中死亡5例(14.3%),骨巨细胞瘤复发1例(9.1%)。保留双侧S1-3神经根或保留双侧S1-2神经根及一侧S3神经根者术后大小便功能基本正常,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便功能障碍。结论明胶海绵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增加肿瘤切除率和彻底切除的可能性;对肿瘤较大的患者后方入路仍能较好完成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复发性骶骨脊索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3~2008年间36例骶骨脊索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7例初发患者列为初发组,外院初次手术后复发来我院9例列为复发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靶血管栓塞后行后路手术。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并发症、术后二便功能和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出血量、平均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68个月,复发组术后大小便功能障碍较初发组多(P〈0.05)。初发组复发10例,复发组再次复发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靶血管栓塞可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对于复发性骶骨脊索瘤仍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复发性骶骨脊索瘤术后大小便功能恢复较初发患者差,并且较初发患者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根治性外科手术对早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探讨术后并发症与食管癌复发、转移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24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情况。患者均采用经左侧开胸,胸内或颈部机械吻合术的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其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及1、3、5年生存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手术切除率100.00%。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2例(5.00%),心率失常1例(0.42%),胃排空障碍2例(0.83%),胸腔内出血1例(0.42%),喉返神经损伤2例(0.83%),吻合口瘘1例(0.42%)。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240/240)、97.92%(235/240)、95.83%(230/240)。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结论早期食管癌通过及时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能够获得很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骶骨原发尤文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1998年6月至2011年6月,对收治的15例骶骨原发尤文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6例,其年龄11~45岁,平均18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有骶尾部疼痛症状,11例伴有会阴区麻木、下肢疼痛等神经症状,3例可触及局部肿块。侵及单个节段者2例,累及2个节段及以上者13例。术前X线片及CT提示骶椎多呈不规则溶骨性破坏,CT和MRI 检查经常可见巨大的软组织肿块。所有患者均行系统化疗及手术治疗,10例于术后接受放疗。9例行骶骨肿瘤分块切除、重建术,6例行整块切除术,其中4例行一期前后路联合全骶骨切除重建术。结果术后随访2~10年。平均5.2年。所有患者局部疼痛均得到缓解。围手术期并发症5例,其中伤口并发症4例。11例均存在不同程度大小便功能障碍。在随访期内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10例,局部复发9例(9/15,60%),肺转移5例(5/15,33.3%),其中包括局部复发伴肺转移4例。其中行肿瘤整块切除6例中骶骨局部复发1例,局部复发伴肺转移1例。转移及局部复发时间7个月至5年,局部复发及转移者中全部10例均接受二线治疗。至末次随访已死亡9例,2例带瘤生存。2年无瘤生存率60%,5年无瘤生存率33.3%,5年总生存率为47%。结论骶骨原发尤文肉瘤是一类高度恶性的肿瘤,必须采取手术、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骶骨肿瘤术后并发症较多。骶骨肿瘤整块切除术是对于骶骨原发高度恶性肿瘤的重要局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骶骨肿瘤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原因。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23例骶骨肿瘤行手术切除,手术时平均年龄42岁(16~68岁);男性10例,女性13例。其中脊索瘤8例、骨巨细胞瘤6例、神经纤维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转移瘤3例、骨母细胞瘤1例、骨肉瘤2例、软骨肉瘤1例。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性质,有无糖尿病,肥胖,吸烟,是否应用激素,以前是否有过手术,放疗,术前是否行化疗,动脉栓塞,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入路,有无脑脊液漏,术后膀胱和肠道功能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以上因素与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关系。结果6例患者(26%)术后出现切口并发症。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有以前做过手术(P=0.016;OR8.01),手术时间〉3h(P=0.036;OR3.79),年龄〉50岁(P=0.076;OR1.59),术后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P=0.089;OR2.53)。结论骶骨肿瘤切除手术切口并发症与再次手术,手术时间长,高龄患者以及术后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骶骨骨巨细胞瘤外科治疗的结果,评价手术方法、局部复发率及并发症.方法 自1998年至2009年共收治骶骨骨巨细胞瘤患者6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33岁.累及S3以下的3例患者接受单纯后方入路整块切除,其余59例累及S3以上的患者接受低位部分肿瘤切除,高位肿瘤局部刮除手术.其中50例患者接受了术中腹主动脉临时阻断.结果 除1例术后2周死亡外,61例患者平均随访39个月.4例恶性骨巨细胞瘤患者死于肿瘤转移.在48例初次手术患者中,14例(29.2%)复发;另14例复发后就诊的患者中,再次复发6例(42.9%).7例保留单侧S3及以上神经根的患者中2例发生排尿困难;6例仅保留双侧S2及以上神经根的患者,均发生大小便功能异常.并发症包括19例(36.9%)术后伤口问题,7例脑脊液漏.结论 手术切除是骶骨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在进行有效控制出血的前提下进行肿瘤切刮可以获得一定的局部控制,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骶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的诊断并阐述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骶骨肿瘤34例临床资料,探讨早期诊断依据、手术时控制出血的方法及手术并发症的预防。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26例(76.5%)获随访,平均43个月。4例术后复发,2例死于远处转移,14例出现短期便秘、排尿困难,2例术后足踝部麻木、无力,余16例痊愈后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结论早期诊断并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是提高原发性骶骨肿瘤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术前DSA在骶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术前DSA在骶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我科收治的50例骶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50例患者均进行术前选择性动脉造影栓塞,局部化疗给药,栓塞后24~72h内进行肿瘤切除。结果50例肿瘤均获彻底切除,无手术中休克或死亡。术中出血大大减少,平均(2700±800)ml,术后5d引流量平均(580±220)ml。平均随访20个月(6~72个月),1例因一般情况较差死于围手术期并发症,骨肉瘤及转移癌及多发骨髓瘤均于术后6~18个月转移复发,1例脊索瘤及I例骨巨细胞瘤原位复发,余病例均无复发。结论术前DSA可以显示肿瘤的范围、肿瘤的血供、血管分布情况,提示肿瘤的性质,有助于术前的充分准备、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术中肿瘤血管的处理。血管造影时的化疗给药是肿瘤切除术后化疗等综合治疗的有益补充,对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及预防术后复发具有一定的意义。因而,术前DSA是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的十分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使用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36例14岁以下股骨远端骨肉瘤儿童患者行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31例随访数据完整。患者年龄9~14岁,平均12.3±1.6岁。男11例,女20例。所有患者都是未经治疗的IIB期原发骨肉瘤。所有患者都经过标准术前化疗、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及术后化疗。结果手术使用普通单纯铰链式膝关节8例,普通旋转铰链式膝关节11例,特制远端非水泥固定铰链式膝关节12例。边缘切除9例,广泛切除22例。31例患者随访12~7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3例,存活18例,无瘤生存16例,带瘤生存2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2年生存率74.1%,3年生存率44.6%。局部复发2例(6.5%)。转移14例(45.2%),其中肺转移10例(32.3%),软组织或骨转移3例(9.7%),肺转移合并软组织转移或骨转移1例(3.2%)。存活且未截肢患者15例,MSTS功能评分平均21.5±4.7分,肢体功能优良率86.7%。三种假体术后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979)。随访期内假体并发症发生率38.7%,其中假体周围感染2例(6.5%),假体松动10例(32.3%)。特制远端非水泥固定铰链式关节并发症低于常规使用关节。结论在标准治疗后,肺转移是导致儿童骨肉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外科边界与局部复发关系密切,提高保肢的安全性需恰当地选择外科边界;特制远端非水泥固定铰链式人工假体与常规使用人工假体功能无明显差异,并不增加早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术后随访监测、防治复发转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内初次根治手术治疗的1039例直肠癌病例资料,分析术后复发转移的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期间发生复发344例,占33.2%;常见的复发形式依次是局部复发(13.6%)、肝转移(6.9%)、肺转移(6.0%).单因素分析显示:围手术期输血、病理大体类型、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脉管瘤栓、癌结节、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M分期是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EA、肿瘤位置、脉管瘤栓、瘤结节、T分期、N分期是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存在好发复发转移部位和与复发转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辅助放化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是降低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侵犯关节周围骨组织的肢体软组织肉瘤的外科手术方法,并分析术后并发症、肢体功能和患者的生存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中心所收治的30例局部侵犯关节周围骨组织的软组织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1岁(17~75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2例,脂肪肉瘤8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4例,滑膜肉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和恶性神经鞘瘤2例。其中10例发病位于股骨近端,9例股骨远端,8例肱骨近端,2例胫骨近端,1例累及整个股骨。所有患者均采取了肿瘤连同受累骨组织一起广泛切除、以肿瘤型假体重建骨缺损的手术方式。术后定期复查患肢功能、x线片、肺CT等,并且密切随访,内容包括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及肿瘤学与生存状况等。结果平均随访25个月(3—84个月),1例暂时性腓总神经麻痹;3例术后伤口愈合不良行清创手术,其中1例因深部感染不愈而截肢;2例假体断裂行翻修手术;4例肿瘤复发,局部复发率13.3%,其中1例接受截肢手术。总的肺转移为15例,且11例死亡患者中均为肺转移,其中3例合并骨转移。至最后一次随访时14例无瘤生存,5例带瘤生存,平均MSTS评分股骨近端90%,股骨远端82%,胫骨近端73%,肱骨近端71%,全股骨为60%。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1.6%和30.8%。结论将受累骨组织和肿瘤一起广泛切除可获得无瘤边界,降低复发率,骨缺损采用肿瘤型假体重建可恢复良好的肢体功能。巨大肢体软组织肉瘤侵犯骨组织可能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位骶骨肿瘤切除与重建术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陕西省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3例高位骶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高位骶骨肿瘤患者术后近期腰骶椎疼痛和大便梗阻感消失,疗效基本满意。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排尿困难3例、便秘2例、脑脊液漏3例和术后切口感染6例,经过针对性干预后,患者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改善。术后2年随访发现,5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结论高位骶骨肿瘤切除与重建术患者围术期加强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阻断联合内固定重建技术治疗高位骶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院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38例骶骨肿瘤患者,采用腹主动脉阻断下骶骨肿瘤切除+骨水泥填充+改良Gaveston内固定技术重建。原发性肿瘤29例,转移癌9例。肿瘤位于S1椎体14例,S2椎体12例,S1~S2椎体12例。记录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疗效、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330~420min,手术出血量为(2400±1656)ml,无术中死亡。术后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7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半年后恢复;6例术后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复发3例,死亡2例。1例脊索瘤患者术后半年复发,1例尤文肉瘤患者术后2月复发,1例转移癌患者3月复发。2例转移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4个月、20个月因全身衰竭而死亡。结论 腹主动脉阻断联合肿瘤切除+骨水泥填充+改良Gaveston内固定技术是治疗高位骶骨肿瘤的有效手段,该术式可以减少出血,保证骶骨肿瘤切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有利于骨盆和脊柱的稳定性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可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早期乳腺癌患者应用整形保乳技术和传统保乳技术的术后美容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实施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67例,其中应用乳腺腺体瓣转移等整复技术行保乳手术的30例作为试验组,实施传统保乳手术的37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美容效果。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美容效果评估为优良的患者分别为22例(73.33%)、16例(43.24%),评估为一般的分别为6例(20.00%)、14例(37.84%),评估为差的分别为2例(6.67%)、7例(18.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2.513,P =0.012)。试验组13.33%(4/30)的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皮瓣坏死并发切口感染及切口裂开1例、皮下积液3例;对照组5.41%(2/37)的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及切口裂开各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0,P =0.484)。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对照组发现局部复发1例、远处转移2例,试验组患者未发现术后复发及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40)。结论对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肿瘤整形技术进行保乳手术治疗,肿瘤治疗安全性高,美容效果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腹主动脉血流临时阻断技术(block of abdomial aorta,BAA)在行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骨盆肿瘤切除术164例,NBAA(非腹主动脉阻断)94例,BAA(腹主动脉阻断)70例;骶骨肿瘤切除术109例,NBAA组53例,BAA组56例。结果:骨盆肿瘤BAA组肿瘤大小比NBAA组平均大0.8cm,术程平均缩短2小时,术中平均减少出血2 200ml,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平均减少6.3%,手术死亡率平均减少4.60%。骶骨肿瘤BAA组肿瘤大小平均比NBAA组大0.7cm,术程平均缩短1小时40分,术中平均减少出血1600ml,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平均减少23%,手术死亡率平均减少7.5%。结论:采用BAA技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操作时间,使止血操作时间相对减少,手术切除肿瘤的时间相对延长,术野显露更加清楚,可以更彻底地切除肿瘤。同时降低了手术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61.9%),次全切除4例(19.1%),大部分切除4例(19.1%)。术后尿崩症16例(76.1%),其中2例为长期性尿崩;7例(33.3%)出现下丘脑损伤症状;意识障碍10例(47.6%);垂体功能低下15例(71.4%);癫痫2例(9.5%)。全组无死亡病例。随访32.5个月,3例(14.2%)复发。结论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儿童颅咽管瘤的有效治疗措施,术前影像学的详细检查,合适手术入路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的及时防治有助于患儿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四肢骨转移瘤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四肢骨转移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别对其手术方案及疗效进行详细观察。结果本组随访期内死亡2例,均死于恶性肿瘤的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的VAS评分为(2.8±0.3)分,远低于术前的(8.6±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肢体功能优良率为86.7%,生活质量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结论手术治疗四肢骨转移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疼痛、恢复肢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骶骨肿瘤术后伤口相关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探讨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1997年8月至2008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302例骶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骶骨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类型、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结果骶骨肿瘤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切口不愈合、切口感染、脑脊液漏、内脏损伤及术后大出血。切口局部发生延迟愈合者46例(15.2%),切口感染者31例(10.3%),内脏损伤者12例(4.0%)。术后伤口不愈合、伤口感染及内脏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10cm、二次手术及放射治疗。术后11例患者出现大出血,其中7例患者经介入治疗病情稳定,2例患者伤口加压包扎,加快输血,病情稳定,2例患者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多发内脏转移及骨转移死亡。术后大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10cm、行肿瘤切刮术和肿瘤累及S2及以上。术后脑脊液漏者18例(6.0%),放射治疗及二次手术是出现脑脊液漏的主要原因。结论充分了解骶骨肿瘤患者的手术风险因素有助于判断术后情况,术前积极防范及术后有效预防及处理可以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