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ANA)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间进行的ANA检测的71例ITP患者临床资料.71例ITP患者中,ANA阳性20例(28.2%).42例ITP患者接受了初治方案为泼尼松1 mg/(kg·d)的治疗,其中12例ANA阳性(ANA阳性组).结果 治疗第7天,ANA阳性组平均血小板计数增加(16.5±14.0)×10~9/L,ANA阴性组增加(42.7±15.2)×10~9/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5天,ANA阳性组平均血小板计数增加(43.1±8.1)×10~9/L,ANA阴性组增加(64.2±14.8)×10~9/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年龄、性别、骨髓巨核细胞数和红细胞沉降率进行调整后,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之间血小板计数增加值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A阳性的ITP患者可能对泼尼松治疗反应差.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抗心磷脂抗体及抗核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多认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与免疫因素有关。我们对 48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及31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进行抗心磷脂抗体 (ACA)、抗核抗体 (ANA)以及抗可提取性核抗原 (ENA)抗体的检测 ,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 标本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 (血小板减少组 ) 4 8例 ,为本院血液科及儿科患者 ,年龄 5~ 6 5岁 ,血小板计数≤ 5 0× 10 9/ml,无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其他结缔组织病 ,正常对照为健康体检者 (健康组 ) 31名 ,分别采集静脉血 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2 试剂 :抗心磷脂抗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分布状况.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76例ITP患者和30例健康者抗ENA抗体.结果 76例ITP患者抗ENA抗体总阳性率23.68%,30例健康者均为阴性,二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ENA抗体检测有利于判断ITP患者由于伴发或有可能发展至SLE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探讨 ITP与SLE、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ITP发病机制有重要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抗核抗体与抗ENA抗体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荧光核型与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EN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AN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ENA抗体采用德国欧蒙公司免疫斑点法检测,检测结果采用双盲对照法分析。结果 132例抗ENA抗体阳性病例ANA的阳性率为93.9%,荧光核型主要以颗粒型为主。另外检测的103例ANA阳性病例中,抗ENA抗体常规6项阳性率为78.6%。结论抗ENA抗体类型与ANA荧光核型之间没有绝对的规律,临床检测自身抗体时需将两者结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小板自身抗体(PAIgG)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疾病中的变化,探讨其在ITP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检测52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20例健康志愿者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ITP患者中,FCM检测阳性率为87.5%,ELISA检测阳性率为74%。同时检测12例ITP患者在通过3个月的激素治疗,FCM检测其平均荧光强度由65.23±18.12降低至31.25±12.23,血小板计数均升高。结论FCM检测血小板自身抗体较ELISA方法更具有灵敏度高、简单、快捷的优点。应用FCM对ITP进行疗效评估,对提高ITP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及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40例确诊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调查组)和3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进行ANA、抗ds-DNA抗体及抗ENA抗体检测,对比2组人员的检测结果。结果通过检测,调查组患者的ANA、抗ds-DNA抗体及抗ENA等阳性率分别为79.6%、55.6%、58.5%;对照组的ANA阳性率为1.9%,其他抗体阳性率均为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A、抗ds-DNA抗体及抗ENA抗体联合检测结果,可以有效地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抗核抗体与抗ENA抗体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方 《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1):61-62,71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ANA)荧光核型与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不同项目阳性结果 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抗核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ENA抗体采用欧蒙免疫斑点法检测.采用双肓对照法对比分析243例抗ENA抗体(抗nRNP/Sm、Sm、SS-A、SS-B、Scl-70和Jo-1抗体)阳性的病例ANA的荧光核型.结果 243例抗ENA抗体阳性的病例,ANA的阳性率为91.8%.主要以核浆颗粒型(包括细、粗颗粒)为主,约为51.0%(124/243),抗SS-A单独阳性时核型比较分散,核浆细颗粒型占28.3%(36/127).核浆粗颗粒型占19.7%(25/127).抗nRNP/Sm单独阳性时以核浆粗颗粒型为主,阳性率为56.3%(18/32).另外,350例ANA阳性病例中抗ENA抗体常规6项阳性率为63.7%(223/350).结论 抗ENA抗体阳性时并非都与ANA核浆颗粒型有关,抗核抗体(ANA)荧光核型与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类型没有绝对的规律可言.随着对自身抗体的深入研究.目前抗ENA抗体谱的检测项目还有待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多肽抗体不同项目阳性时与抗核抗体(AN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比分析323例抗ENA抗体(抗U1-nRNP、Sm、SS-A、SS-B、Scl-70和Jo-1抗体)阳性病例的多肽谱类型与其304例ANA阳性核型。结果抗ENA抗体类型不同,ANA荧光核型有很大差别,没有绝对的规律可言。结论不能简单地依据荧光核型来推断抗ENA抗体的具体类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本实验室开展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与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s,ENA)抗体联合检测的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生物芯片技术检测抗ENA(ds-DNA、Sm、SS-A/Ro、SS-B/La、u1RNP、Scl-70、Jo-1、RibosomalP)抗体,并采用双盲法分析ANA阳性标本的荧光核型与抗ENA抗体的关系。结果979例临床标本中,ANA阳性的标本数为400例,阳性率为40.9%(400/979)。荧光核型主要是核颗粒型(249例)、核均质型(83例)、胞浆颗粒型(30例),同时对979例标本进行抗ENA抗体的检测,阳性标本数为199例,阳性率为20.3%(199/979),只有1例阳性出现在ANA阴性的标本中。在400例ANA阳性的标本中,抗ENA抗体的阳性率为49.5%(198/400),出现较多的阳性抗体是抗SS-A/Ro(133例)、抗RibP(78例)、抗u1RNP(70例)、抗ds-DNA(61例)、抗SS-B/La(40例)等抗体,主要与颗粒型荧光相关。而均质型ANA标本中,常见的抗ENA抗体是抗ds-DNA(37例)、抗SS-A/Ro(27例)、抗Jo-1(20例)、抗RibP(20例)等抗体。结论不同荧光核型的ANA与抗ENA抗体之间的关系有各自的特点。用间接荧光法筛查ANA,并联合抗ENA抗体谱进行分型,可以确定部分ANA靶抗原的类型,进一步扩展抗ENA抗体谱,才能准确确定靶抗原。  相似文献   

10.
抗核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标准之一,是检测出疾病特异性或相关性自身抗体^[1]。这些抗体包括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可提取的核抗原抗体(抗ENA)谱。及时准确地检测到这些自身抗体,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提供了重要依据。笔者对126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了ANA、抗dS-DNA、抗ENA谱检测,对3个项目与自身免疫性疾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其在临床诊断及应用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水平,以评价其在IT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法(MAIPA)检测患者血浆中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和P-选择素)的特异性抗体.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外周血中P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ITP组MAIPA的阳性率为63.3%,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为阴性;PAIgG分别为73.3%、45%.淋巴细胞亚群中,ITP组CD3、CD4、CD4/CD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D8、CD19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抗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抗体对提高ITP的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ITP 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荧光核型与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不同项目阳性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抗核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ENA抗体采用欧蒙免疫斑点法检测。采用双肓对照法对比分析243例抗ENA抗体(抗nRNP/Sm、Sm、SS—A、SS—B、Scl-70和Jo-1抗体)阳性的病例ANA的荧光核型。结果243例抗ENA抗体阳性的病例,ANA的阳性率为91.8%。主要以核浆颗粒型(包括细、粗颗粒)为主。约为51.0%(124/243),抗SS—A单独阳性时核型比较分散,核浆细颗粒型占28.3%(36/127),核浆粗颗粒型占19.7%(25/127)。抗nRNP/Sm单独阳性时以核浆粗颗粒型为主,阳性率为56.3%(18/32)。另外.350例ANA阳性病例中抗ENA抗体常规6项阳性率为63.7%(223/350)。结论抗ENA抗体阳性时并非都与ANA核浆颗粒型有关,抗核抗体(ANA)荧光核型与抗可提取挂核抗原(ENA)抗体类型没有绝对的规律可言。随着对自身抗体的深入研究.目前抗ENA抗体谱的检测项目还有待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13.
818例自身免疫病抗ENA抗体与抗核抗体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比较抗核抗体(ANA)荧光核型与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AN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ENA抗体采用免疫印迹和免疫双扩散法检测,检测结果采用双盲对照比较分析。结果818例抗ENA抗体阳性中ANA的总阳性率97.4%,但有6.4%(8/125)针对分子量60000的SSA抗体和30.0%(3/10)抗Jo-1抗体阳性的标本ANA阴性。抗ENA抗体中抗Sm、U1-RNP抗体阳性时有94.4%(51/54)显示为ANA单纯的斑点型或合并有其他核型;抗SS-A、SS-B抗体阳性时核型较分散,斑点型占75.4%(49/65);抗Scl-70抗体阳性时以核仁型为主,阳性率为68.6%。82例斑点型ANA阳性病例中抗ENA抗体常规6项阳性率为67.1%(55/82)。结论ANA目前作为风湿免疫病的筛查实验还有欠缺,宜与抗ENA抗体同时检测。抗ENA抗体阳性时并非都与ANA斑点核型有关,需具体分析;ANA斑点型阳性时,抗ENA抗体常规项目可以为阴性,可扩大抗ENA抗体的检测范围。  相似文献   

14.
改良抗原捕获ELISA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抗原捕获ELISA(MACE)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MACE分别检测青岛地区医院送检48例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同种抗体和3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的血小板自身抗体,并为PTR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结果PTR患者血小板同种抗体检出率为50%(24/48),其中同种HPA抗体阳性率为29.2%(14/48),同种HLA抗体阳性率为39.6%(19/48),抗-HLA占所有免疫性抗体的70.4%(19/24)。ITP患者血浆游离抗体检出率62.5%,其中抗体阳性者全部检出自身抗体,而且全部有抗自身HPA抗体。选择配合性血小板52个治疗量输注,输注后24小时CCI值为(11.35±2.78)×109/L,总有效率82.3%。结论MACE法可以常规应用于PTR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MACE法检测血浆中游离的血小板自身抗体可做为辅助诊断ITP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克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小板糖蛋白上存在自身抗原表位,这些抗原表位定位于糖蛋白的某些特定区域,其数量有限。在部分慢性ITP患者中,存在B淋巴细胞和(或)T淋巴细胞的克隆性扩增,其自身抗体是克隆性起源的。这些研究对于探索特异性高、毒性小的靶向性治疗和揭示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讨论了ITP自身抗体的克隆限制性和B淋巴细胞的克隆性扩增,ITP中T淋巴细胞的克隆性和研究ITP克隆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两种抗体阳性对抗核抗体阴性的确证试验价值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抗核抗体 (ANA)是抗核内多种抗原成分抗体的总称。抗双链DNA(dsDNA)抗体和抗可提取核抗原 (ENA)抗体检测是对某些核抗原抗体的确证试验。在临床检测中 ,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ANA阴性 ,而抗dsDNA抗体或抗ENA抗体阳性。本研究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一、材料和方法1.标本来源 :1998年 12月至 2 0 0 2年 4月期间本院已联合检测ANA、抗dsDNA抗体和抗ENA抗体的病人血清标本4 0 4 84份。从中选出ANA阴性标本 12 86 1份 ,男 3987份 ,女8874份 ;患者年龄 9~ 71岁。其中抗dsDNA抗体和抗ENA抗体均阴性 12 16 5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脾脏CD5^ B细胞水平的变化及CD5^ 和CD5^-B细胞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特异性自身抗体产生的关系,以识别致病B细胞亚群。方法:应用双色流式细胞仪检测8例慢性ITP患者脾脏CD5^ B细胞水平。选择4例血浆抗GPⅡb/Ⅲa和抗GP Ⅰb/Ⅸ抗体双阳性ITP切脾患者,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及花环形成分离法分离脾脏B淋巴细胞,继而采用镝产珠分选法分选、纯化CD5^ B细胞和CD5^-B细胞,并分别进行体外培养,应用改良MAIPA法检测血浆和细胞培养上清液的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结果:ITP患者脾脏CD5^ B细胞水平圈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略有增高,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5^ B细胞水平与患者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4例血浆抗GPⅡb/Ⅲa抗体和抗GPⅠb/Ⅸ抗体双阳性。另外1例CD5^ B细胞培养液抗GPⅡb/Ⅲa抗体阴性,抗GPⅠb/Ⅸ抗体阳性;CD5^-B细胞培养液抗GPⅡb/Ⅲa抗体和抗GPⅠb/Ⅸ抗体双阳性。结论:脾脏CD5^ 和CD5^-B细胞 均可产生血小板GP特异性自身抗体,抗体产生种类和滴度无明显差异。提示二者共同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其中ANA表达阳性而抗ENA抗体表达阴性的样本的检验学特征及意义。方法对297例样本运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生物芯片技术检测抗ENA抗体,并采用双盲法分析ANA阳性标本的荧光核型。从已知的ANA阳性患者血清中筛选其ENA表达均为阴性的患者血清,比对其荧光核型并进行分析。结果 297例临床标本中,ANA阳性标本数为74例,阳性率为24.9%(74/297)。其主要核型为核浆颗粒型(43例,58.1%)、胞浆颗粒型(9例,12.2%)、核浆点型(9例,12.2%)。在74例ANA阳性标本中,抗ENA抗体为阴性的标本数为13例,占阳性标本的17.6%。13例标本中有11例表现为核浆颗粒型,占84.6%;1例表现为胞浆颗粒型,占7.7%;1例表现为核浆点型,占7.7%。结论在ANA阳性同时抗ENA抗体表达为阴性的患者血清中,核浆颗粒型明显高于胞浆颗粒型与核浆点型在ANA标本中的阳性率,并且远大于核浆颗粒型在抗ENA抗体表现为阳性的ANA阳性标本中的比例(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8,P0.05)。在抗ENA抗体表现为阴性的ANA阳性标本中,荧光核型表现为核浆颗粒型有其自身特有的临床意义有助于筛选发现抗ENA抗体以外的新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本地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发病特征、不同选择治疗疗效及抗核抗体(ANA)/抗核抗体谱(ANAs)在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2月~2019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204例初发儿童ITP患者的发病特点,对其中135例可随访患儿按丙种球蛋白治疗或对症治疗、ANA/ANAs阳性或阴性分类,比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及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抗ENA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00例已确诊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实验室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5例,干燥综合征(SS)12例,类风湿关节炎(RA)43例,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ANA、抗ds-DNA采用ELISA定量检测,抗ENA抗体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IBT)。结果 ANA在SLE、SS、RA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6%、75.0%、27.9%,抗ds-DNA在SLE中的阳性率为68.9%。在45例SLE患者中,30例活动期组中的ANA和抗ds-DNA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期组患者经治疗病情缓解后抗体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ds-DNA、抗nRNP/Sm、抗Sm与SLE相关,抗SS-A、抗SS-B抗体与SS及SLE相关。上述抗体在RA患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ANA27.9%、抗ds-DNA7.0%、抗SS-A4.7%、抗SS-B4.7%、抗nRNP/Sm11.6%、抗Sm2.3%。健康对照组未检出抗ENA抗体谱,ANA和抗ds-DNA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ANA、抗ds-DNA及抗ENA抗体谱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具有互补性,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对疾病的诊断分型、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