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75人,测量并计算脑梗死体积,采集其发病后不同时间的静脉血,凝固后立即3000r/s离心15min取血清,置-80℃保存,共248份标本;对照组为同年龄组健康成人,共30人,采集标本30份。采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NSE浓度。数据用均数±标准差,各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及相关分析法。结果 (1)脑梗死组和对照组NSE浓度分别为(7.25±2.14)ng/ml和(3.97±1.12)ng/ml,具有明显差异,P<0.01;(2)血清NSE浓度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梗死体积越大,NSE值越高,各组间均满足P<0.05;(3)脑梗死后NSE呈现动态变化,发病4小时内,变化不明显,6小时后 开始升高,24小时后明显升高,2天时大高峰,并可持续到5~7天,14天时基本恢复到正常;(4)血糖水平与NSE之间一定相关性,血糖水平高者,其NSE值亦高;(5)血清NSE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相关,NSE高的患者,其2周时的预后较差。结论 脑梗死后患者血清NSE升高并呈现一动态变化,它与脑梗死体积及患者的预后相关,且其变化早于影像学改变,可以作为判断脑梗死程度的依据之一,对确定临床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细胞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变化规律 ,探讨其对脑梗死的诊断、病情转归和判断预后的应用价值。资料和方法 :经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5 3例 ,男 2 3例 ,女 30例 ,平均 6 4岁。选择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肝肾等疾病的健康人 40名作对照 ,其中男 33名 ,女 7名 ,年龄 5 9岁。患者于入院后第 1、7、14和 2 8d各采静脉血 2ml,分别以ELISA法和比色法测定血清NSE、一氧化氮 (NO)、白细胞介素 (IL 1β、IL 2、IL 6 )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的含量。结果 :对照组血清… 相似文献
4.
黄菊明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2):73-7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的影响及评价其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3d和治疗1周后血清NSE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治疗前血清NSE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依达拉奉治疗第3d时,患者血清NSE浓度明显下降,低于常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有保护脑神经元作用,并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颖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4):236-236
为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及其意义 ,我们检测了 31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NSE的含量 ,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发病 2 4小时之内 ,住我院神经内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 31例 ,男 18例 ,女 13例 ;年龄 4 7~ 82岁 ,平均 (6 0 .2±7.35 )岁。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根据CT或MRI所示病灶大小将其分为 3组 :大面积脑梗死组 (直径 >4cm) 8例 ;中等面积 (直径 1.5~ 4cm)组 12例 ;小面积 (直径≤ 1.5cm)组 11例。本组已除外以下情况 :⑴患严重心、肺、肾疾病及恶性肿瘤。⑵近期有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患者入院第2天和治疗14d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并与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同型半胱氨酸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监测有助于了解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7.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菊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1):9-1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 (NSE)对梗死灶大小和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第 1、 3、 7d血清NSE水平 ,并分析与梗死灶大小及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在起病第 1、 3d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第 3d达峰值 ,且与梗死灶大小及临床预后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血清NSE变化对准确反映脑梗死患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是参与糖酵解的酶,是一种神经元的特异性标志物。脑损伤后脑脊液(CSF)和血中NSE含量异常升高,通过对NSE的检测,可以为判断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提供一项参考指标,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黄菊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2):73-7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的影响及评价其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3d和治疗1周后血清NSE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治疗前血清NSE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依达拉奉治疗第3d时,患者血清NSE浓度明显下降,低于常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有保护脑神经元作用,并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脑卒中的诊断、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动态检测77例脑卒中患者(脑出血36例、脑梗死41例)的血清NSE。结果 脑梗死和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后48小时内即有升高,第3~4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至28天左右接近正常;发病后各时点脑梗死和脑出血组血清NSE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期(发病1周内)血清NSE浓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出血量、梗死灶体积呈正相关(分别P<0.001,P<0.01,P<0.005),与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无相关性(P>0.05)。结论 NSE可作为脑卒中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但对鉴别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无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患者S-100、MBP的检测及其临床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血浆中S-100蛋白(s-100 protein,S-100)、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梗死部位等方面的相关性.方法该实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y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50例ACI患者的血浆S-100、MBP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并与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同时应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CT扫描测定梗死体积.结果ACI患者S-100、MBP浓度在发病早期明显升高,S-100 1~3 d达到峰值,MBP 5~7 d达到峰值,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S-100、MBP升高更明显,S-100>1.0 μg/L、MBP>8.0μg/L、NIHSS>12分,均提示患者预后不良;S-100、MBP的血浆浓度与梗死体积呈显著正相关(r≥0.480,P<0.01),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也呈显著正相关(r≥0.443,P<0.01).结论缺血性脑损伤后血浆中S-100、MBP的出现分别与神经胶质细胞、髓鞘受损有关,并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血液,S-100、MBP可作为缺血性脑损伤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早期的外周标志物,是比CT更为敏感的指标,对指导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后梗死灶体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收入我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 mRS 评分判断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采用 ROC 曲线预测患者临床转归梗死灶体积的最佳切点,采用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梗死灶体积的因素。结果梗死灶体积≤29.23 ml 时,其临床转归的效果较好,且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ROC 曲线下面积为0.997。梗死灶体积≤29.23 ml 组和梗死灶体积>29.23 ml 组患者,在年龄、NIHSS 评分、白细胞数、血清白蛋白、hs - CRP 、GHbA1c 水平及脑白质疏松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ogistic 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是脑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后梗死灶体积>29.23 ml 的保护因素(P <0.05),GHbA1c 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危险因素(P <0.05)。结论血清白蛋白、GHbA1c 水平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后梗死灶体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兔脑出血急性期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脑出血急性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分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制造免脑出血模型检测脑组织水含量及不同时点血浆NSE浓度,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实验组免48h后脑组织水含量;6、24、48h血浆NSE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浆NSE浓度发生动态变化,在出血古24h达高峰。脑出血急性期NSE升高与脑损伤、脑水肿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NSE可作为脑损伤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修饰蛋白(IMA)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变化规律,以达到IMA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情的评估指标。方法选择发病24h急性脑梗死患者341例。按照NIHSS评分分为三组,分别为0~8分组(129例);9~16分组(112例);16~24分组(100例)。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对照组60例。运用ACB比色法测定血清IMA。结果发病2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在0~8分组、9~16分组,17~24分组,IMA有显著差异(P0.01),发病24h的急性脑梗死组血清IMA水平与NIHSS评分呈线性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MA水平均高于健康人,IMA可以作为脑组织缺血敏感的非特异性生化指标,并且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MA水平随NIHSS评分增高而增高。可能作为辅助手段预测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患者S-100蛋白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浆 S- 10 0蛋白的浓度变化 ,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 EL ISA法对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 S- 10 0蛋白水平进行动态检测 ,同时应用 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 CT扫描 ,并与 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患者 S- 10 0浓度明显升高 ,2~ 3d达到峰值 ,且有严重神经功能缺失的患者 ,S- 10 0升高更明显 ,S- 10 0 >1.0μg/ L、NIHSS 12分提示患者预后不良。结论 缺血性脑梗死后血浆中 S- 10 0蛋白的出现与坏死的神经胶质细胞漏出有关 ,并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血液 ,S- 10 0蛋白可作为缺血性脑损伤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早期的外周标志物 ,是比 CT更为敏感的指标 ,对指导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SA法测定了68例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并与31例TIA患者和30例正常人对照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24小时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TIA和正常对照组(P<0.01)。大梗死灶组血清sICAM明显高于中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组。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在脑梗死发生24小时至7天呈现上升趋势,7至14天呈下降趋势。结论sICAM-1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参与了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实验证明,急性脑梗死早期大量白细胞聚集阻塞微血管,穿越内皮细胞进入组织,使局灶区组织受损。此时白细胞聚集与sICAM-1表达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塞病人血浆中NO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改进的Griess法测定了脑梗塞病人血浆中一氧化氮含量。结果表明,脑梗塞急性期组病人血浆中一氧化氮含量显著高于恢复期组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血浆中cGMP、内皮素、维生素E、维生素A以及脂质过氧化物等与一氧化氮相关物质的变化,探讨了脑梗塞急性期病人血浆中一氧化氮含量升高改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E-和P-选择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方法测定30例脑梗死患者,25例脑出血患者及28例正常人的sE-和sP-选择素血清水平。结果 急性期脑便死患者sE-和sP-选择素血清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患者及正常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sE-和sP-选择素水平分别与WBC、N%、IL-6水平呈正相关关系,sP-选择素水平还与TNF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论sE-和sP-选择素血清水平增高反映脑便死急性期E-和P-选择素可能在TNF和IL-6的刺激下,参与脑梗死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9.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脉压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脉压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入院时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病例组)及同期来我院体检的100例(对照组),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血压增高明显,脉压增大,脉压与收缩压的相关性更为密切;在病例组脉压最大的分布区域在60~69mmHg,占20%;而对照组在40~59mmHg,占61%,显示脑梗死时脉压大于60mmHg的发生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脉压增大;60~69岁的脉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脉压的增大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评价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