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及要求。方法:对2例胸腔镜下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体外循环建立总体顺利,转流中无突发意外,局部时段相对较长,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停机顺利,无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术后恢复快。结论:电视胸腔 镜下进行心脏手术具有微创的优点,但因操作无法直视体外循环管理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相似文献   

2.
胸腔镜辅助体外循环下治疗先心病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微创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方法。方法 5例房间隔缺损和4例室间隔缺损的先心病患者应用单腔或双腔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采用股动脉、股静脉和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通过胸壁打孔借助电视胸腔镜进行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修补。结果 9例患者术后一周皆痊愈出院,未出现残余漏及传导阻滞。结论 电视胸腔镜微创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等特点。只要熟练电视胸腔镜下手术器械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大部分室缺、房缺皆可在电视胸腔镜下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3.
刘振玉  方向明  刘世国 《江西医药》2005,40(11):685-687
目的 总结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建立方法和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 分析30例心脏病患者借助于电视胸腔镜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室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置换,Ebstein畸形矫治,部分房室管畸形的体外循环过程和术后结果。结果 1例患者停体外循环后因血氧饱和度偏低,延长第4肋间切口探查;1例因手术操作导致出血而延长切口再次插管建立体外循环;1例患者因残余漏再次手术,其余27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3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 胸壁打孔体外循环下完全借助于电视胸腔镜实施心脏手术安全、可行;开展此手术的初期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闭时间相对较长,应加强体外循环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微创心脏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共50例,分为对照组(常规开胸手术)和研究组(胸腔镜微创手术)各25例,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在住院时间、胸液引流量等指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在升主动脉阻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指标上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给予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完全胸腔镜下微创手术疗法,能够减少术后损伤,降低出血量,同时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微创心脏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开胸手术,观察组患者采取完全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闭时间、术后呼吸局辅助时间、胸液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和胸液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在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无并发症患者,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4/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取完全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出血量,并且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发病率女多于男。传统手术方法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由于多数缺损较小,开胸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恢复缓慢。近年来微创外科迅速发展,电视胸腔镜应用于房间隔缺损的治疗越来越多,适应证在不断扩大,改变了传统手术的弊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痛苦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李景辉  王连群  王强 《天津医药》2018,46(5):462-466
摘要: 目的 回顾总结胸腔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经验体会。方法 154例行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成人组112例, 未成人组42例。手术经右胸肋间切口, 胸腔镜辅助暴露视野, 上腔静脉及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手术原则与开胸手术相同。监测2组患者手术时间、 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 术后重症监护病房 (ICU) 监护时间、 住院时间、 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54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2组患者手术时间、 体外循环时间、 主动脉阻断时间、 ICU时间、 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成人组术后引流量多于未成人组 (P<0.05)。成人组发生并发症4例 (3.6%), 术中转正中开胸手术1例, 二次手术止血1例, 术后气胸1例, 迟发性胸腔积液1例; 未成人组发生并发症2例 (4.8%), 其中股动脉内膜撕脱, 行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手术 1例, 迟发性胸腔积液1例。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都是安全可靠的, 具有创伤小, 出血少, 严重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医生需要一定学习曲线, 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治疗围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总结21例胸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体会。术前主要向患者介绍胸腔镜手术和先天性心脏病的相关知识,并进行围术期护理。结果:全部患者经过围术期系统护理,有效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患者痛苦轻、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加强围术期护理可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0年接受TCPC的16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包括三尖瓣闭锁9例(其中1例为双向Glenn术后5年),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房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4例,右室双出口伴其他畸形2例,单心室1例,均采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术后无1例死亡,均痊愈出院,3例术后出现大量胸腔积液,经积极处理后恢复。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无明显发绀,经皮血氧饱和度达到89%~97%,恢复良好。结论 TCPC方法简便易行,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及加强术后并发症防治的情况下,TCPC治疗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电视胸腔镜辅助下房间隔缺损修补与常规手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分别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修补手术与常规开胸修补手术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右侧胸壁打孔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胸腔镜手术组)房间隔缺损修补37例,同期常规开胸、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常规手术组)41例,分析比较其成功率、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胸液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切口大小及愈合情况等。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胸腔镜手术组较常规组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胸腔镜手术组切口长度明显减小,术后胸液引流量明显减少,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胸腔镜手术患者在术后恢复要快于常规手术,切口较常规手术小。电视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可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应用电视胸腔镜技术对患有自发性气胸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6例患有自发性气胸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平均每组38例。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电视胸腔镜技术对试验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试验组患者自发性气胸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用时和住院治疗总用时明显短于对照组;操作过程中患者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的人数和治疗后气胸症状再次复发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电视胸腔镜技术对患有自发性气胸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2.
电视胸腔镜辅助矫治漏斗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阳春  徐全  章晔  林庆 《江西医药》2011,46(1):22-23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方法对6例漏斗胸采用电视胸腔镜辅助微创Nuss手术方法治疗。结果全部病人手术效果满意,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是一种创伤小、效果好的治疗漏斗胸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应用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进行临床治疗,以此分析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患者共计80例,选择时间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对所有患者均予以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进行治疗,分析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80例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不存在手术死亡病例,只有1例患者发生了术后心内膜炎致室缺残余漏情况,且予以了再次正中开胸行室缺残余漏修补术进行治疗;患者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分别为(65.55±15.55)min,(36.66±12.22)min、(86.67±23.33)m L;80例患者均没有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结论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具有十分可靠的临床应用安全性,能够减少患者的手术用血量,且患者的术后切口具有隐蔽和美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的微创治疗经验。方法 自1999年10月至2002年12月,我们采用微创右腋下小切口,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3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21例,室间隔缺损12例,法乐氏三联症2例。结果全组无1例死亡,均治愈。结论微创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安全,暴露好,手术失血少,时间短,损伤轻。术后病人痛苦小,恢复快,切口隐蔽,美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方法对患有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6例患有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8例。分别采用三孔胸腔镜手术和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治疗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患者;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结论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方法对患有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6.
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麻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胸非体外循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新技术。此法具有微创、切口小、无体外循环、不断胸骨、患者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我院自2004年9月~12月采用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经右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行ASD封堵术1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将其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赵波  付向宁  孙威  陈启福 《天津医药》2005,33(10):670-670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de fect,A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畸形。多年来.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减少手术中的损伤,使术后切口瘢痕更为美观.我院2003年3月-2004年12月,对17例ASD患者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采用腋下小横切口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修补ASD,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心脏直视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近几年来心脏直视手术发展迅速,但由于心脏直视手术必须在体外循环的条件下进行,手术创伤及心脏血流阻断、低温等因素,对患者循环、呼吸、泌尿、神经系统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我科对收治的13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方政 《上海医药》2014,(19):35-37
目的:观察研究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6例,根据监护人或患者意愿分为腔镜组26例和传统组30例,腔镜组施行完全胸腔镜下手术,传统组采用常规直视下开胸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腔镜组胸腔引流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开胸组(P〈0.05),而两组其它各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随访两组患者心功能均I级。结论:全胸腔镜下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可减少创伤、缩短住院时间、并具有显著美容效果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完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临床方法及价值。方法 75例完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术41例,不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矫治18例,二尖瓣置换术16例,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插供血管时间分别为(108.62±36.25)min、(42.55±21.16)min;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为(223.26±135.98)ml;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结论完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安全可行,通过加强体外循环的管理能够保证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