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监测了50例冠心病病人的动态心电图,分析心肌缺血发生的昼夜变化化及与缺血阈值及自主神经调节的关系,用心率变异能谱法评价自主神经活性的变化。结果:心肌缺血最多发生在上-11点,此时的缺血阀值较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第二峰值出现在晚7-10点。HRV分析结果显示白天以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夜间以迷走神经兴奋为主,清晨由迷走神经兴奋急性为交感神经兴奋,心梗病人的高频成分,(HF:代表迷走神经活性)较  相似文献   

2.
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阈与总缺血负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4例冠心病和非心脏病者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阈,总缺血负荷及其与心脏事件危险级的关系。结果发现,急性心肌梗塞组最高和最低缺血阈陈旧性心肌梗塞组和心绞痛组降低,阈变异和TIB显著增加;不同AMI类型之间LMIT,VMIT和TIB有显著差异,随着LMIT降低和TIB的增加,心律失常Lown分级,左室泵功能Killip分级及最大心率变异分级的严重性亦随之增大;LMIT与ERC成负相关;VMIT,  相似文献   

3.
4.
对115例患者同步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收缩压(SBP)、舒张压(DBN)及心率均值,高血压组比正常组、冠心病组及心律失常组均高(P<0.05~0.01)。心肌缺血时的血压反应:缺血时SBP波动1.33~2.66kPa,伴心率增快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BP上升1.33~4.66kPa,而伴心率增快症状性心肌缺血SBP波动0~2.00kPa,典型心绞痛时SBP则下降0.67~4.66kPa。心律失常时血压反应:室上性心律失常时SBP波动小(0~2.00kPa);阵发室性心动过速时SBP明显下降(2.00~5.05kPa)。研究结果表明同步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在指导冠心病、心绞痛、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等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83例心绞痛患者24小时Holter监测到398次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SMI 是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重要组成部分,83例中有61例发生SMI,占总例数73.49%,SMI 398次占发生心肌缺血总次数75.83%。(2)SMI的发生82.16%与日常活动有关,并且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以上午6~10时为发生高峰。  相似文献   

6.
周智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1):2004-2006
目的评价缺血修饰白蛋白(IMA)与动态心电图(DCG)联合检查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06例疑诊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缺血修饰白蛋白测定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并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06例疑诊患者中,IMA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特异性为72.7%,敏感性为91.9%;DCG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特异性为81.8%,敏感性为83.8%;IMA联合DCG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将其中一项阳性作为诊断参考时,特异性为72.7%,敏感性为96.7%;而将二项指标同时阳性作为诊断参考时,特异性为93.1%、敏感性为85.4%。结论将IMA联合DCG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既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也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可做为无症状心肌缺血早期发现的重要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动态心电图 (DCG)做为重要的无创性心血管疾病检查方法 ,已广泛用于临床 ,它是日常生活中发现冠心病 (CAD)和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的惟一方法。心肌缺血发作的初始心率 ,称为心肌缺血阈值 (IT) ,IT的变异度 (V)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冠状血管张力的高低。现将我院应  相似文献   

8.
围术期中老年心肌缺血患者HRV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探讨围术期中老年心肌缺血患者心率变异性 (HRV )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 15 0例中老年择期手术患者 ,以动态心电图 (DCG)监测围术期心率变异性 (HRV)及心肌缺血的变化。于术前一日内监测至少 12h ,术后监测 48h。根据围术期是否发生心肌缺血分为缺血组 (A组 )和非缺血组 (B组 )。结果 :共有 3 7人发生心肌缺血 (A组 ) ,其中术前有 7例发生 ,术后有 3 4例发生 ;另 113人未发生心肌缺血 (B组 )。A组术前HF(高频功率 )、LF(低频功率 )、LF/HF(低频与高频比值 )低于B组 (P <0 0 5 ) ;两组术后HRV均显著降低 (P <0 0 5或 0 0 1) ,A组TP(总功率 )、HF、LF、VLF(极低频功率 )、LF/HF在术后 2d内均显著低于B组 (P <0 0 5或 0 0 1)。结论 :心肌缺血主要发生于术后 ;术前HF、LF、LF/HF异常降低对心肌缺血尤其是术后心肌缺血可能具有比较重要的预测价值 ;术后自主神经功能严重降低、交感 /迷走张力严重失衡且恢复较慢 ,可能是术后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Honer应用动态心电图研究发现,在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中,大约75%的病人心电图有缺血表现,但临床无心肌缺血症状,这种无症状性缺血发作在老年病人中尤为多见。由于这种无症状缺血的发作往往可引起心肌梗塞,甚至猝死,而临床上又往往不易引起患者及医护人员足够的重视,因此危险性较高。本文应用24小时Hoher监测对70例老年冠心病病人进行了这种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特征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张敬为,陈晓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无痛性心肌缺血(SMI)特别关注,而动态心电图(AECG)能较为满意的检出SMI。本文报道132例老年冠心病(CHD)患者24hAECG...  相似文献   

11.
贾文剑 《临床医学》2002,22(5):13-14
目的:观察昼夜血压波动是否可诱发心肌缺血,以及血压波动的程度是否与心肌缺血的程度相一致,方法:选择高血压病人为观察对象,同时佩带动态血压仪及动脉心电图,测量时间上午9-10时至次日上午9-10时至当日晚上10时为昼间血压,晚上10时至次日早6时为夜间血压,每30分钟测量一次。结果:ST段血压低组和无压低组间的平均血压值以及年龄、体重、办公室血压,24小时平均心率等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心率与ST段压低相关分析中,所有89次ST段压低时的心率较ST段压低前的心率有明显增加,P<0.01。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动态血压与心肌缺血ST段压低之间无明显相关而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肌缺血出现ST段压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血压及室性心律失常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高血压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同时行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资料,其中缺血型ST段下移组23例(A组),无ST段偏移组51例(B组),研究2组间的血压及室性心律失常变化。结果A组的24h收缩压、白天收缩压及夜间收缩压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4h舒张压、白天舒张压及夜间舒张压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组的室性期前收缩数目比A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wn分级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在A组的发生率为39.1%,B组发生率为9.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血压指标升高,室性期前收缩数目虽然不增加,但Lown分级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上升。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心肌缺血和左心室肥大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目的 监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探讨与心肌缺血(MI)和左心室肥大(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92例高血压患者同步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有无MI分为:MI组38例和无MI组54例;结果 (1)两组间比较24h和夜间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白天平均DBP差异均显著(P<0.05,t=3.96,3.00,2.76,4.35,4.63);(2)两组间最高SBP和最高DBP均无差异(P<0.05,t=1.04,1.19.0.91、1.39.1.80.0、96);(3)两组间24h SBP负荷、夜间SBP负荷和DBP负荷差异显着(P<0.05,t=2.30,2.50,2.60);(4)伴有MI的患者,血压呈“构型”变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MI的患者(P&;lt;0.005.x^2=9.85);(5)伴有MI的患者,其LV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MI患者的发生率(P&;lt;0.005,x^2=13.56)。结论 高血压患者持续的血压增高.尤其是夜间持续升高,血压负荷增大,对LVH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与有症状心肌缺血24h动态心电图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11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缺血型ST段压低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例数及缺血型ST段压低的次数均明显多于有症状组。有症状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均有昼夜规律,在上午6:00~12:00时发作频率最高。两组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及ST段下降幅度方面无明显差异。无症状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结论:动态心电图在早期发现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方面有可靠的诊断价值及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理性缺血训练促进心肌缺血模型VEGF表达的时间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等长收缩运动诱导的生理性缺血训练促进心肌缺血模型外周血VEGF表达的时间规律。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3只,体重2.5±0.5kg。于坐骨神经外膜纵行植入电极,施加高强度脉冲电刺激(40Hz、1ms、2.5mA),诱发靶肌肉(腓肠肌)等长收缩运动,作为生理性缺血训练的模型;在冠状动脉左室支安装气囊梗阻器,制作可控性心肌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单纯心肌缺血组(MI)和生理性缺血训练组(PI)。缺血负荷为2min/h、2次/d,共4周;PI组为每次训练5min,休息5min,重复8次/d,共4周。各组分别于实验前和实验后第1、2、3和4周耳中动脉取血,采用ELISA技术检测血液中VEGF浓度。结果:SO外周血VEGF各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I和PI实验后各时间点均较实验前表达升高(P<0.05),第2周外周血VEGF的表达达到高峰,之后进入平台期。第1、2、3、4周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骨骼肌生理性缺血训练可以提高外周血VEGF的含量,在第2周达高峰,之后进入平台期,其VEGF升高超过单纯心肌缺血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心肌缺血(MI)与室性心律失常(VA)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90例EH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了解MI及VA发生的情况并探讨心肌缺血表现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EH患者中24 h动态心电图上有MI表现组室早总数明显高于无MI表现组和对照组(P<0.05),且有MI表现组室早总发生率和LownⅢ级以上室早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无MI表现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在EH患者中24h心电图上有MI表现时更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EH患者的治疗,除正规降压治疗外,应积极检测和改善MI,对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情况及心痛定与消心痛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根据心电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无冠心病史SMI、心肌梗死后SMI、心绞痛伴SMI三组,并给予心痛定及消心痛联合治疗。结果无冠心病史SMI组、心肌梗死后SMI组、心绞痛SMI组的ST段缺血下移次数分别减少76.9%、71.0%、73.8%。结论在治疗冠心病时不应仅满足疼痛的缓解,重点是改善SMI,这对冠心病、冠心病意外的防治有一定作用。DCG监测SMI有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 )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情况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住院患者120例动态心电图报告资料,对动态心电图监测过程中采用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评价护理效果。结果120例患者发生心肌缺血共329例次,06:00-12:00时间段的发作占总发作率为49.54%,00:00-06:00时间段的发作率为3.04%;85例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发生率为70.8%;8例患者在研究期间死亡,1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1例发生急性心力衰竭,4例发生心源性休克,13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不同心肌缺血累积持续时间患者的病死率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09,4.008;P<0.05)。结论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提高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有较好的作用,良好的护理措施是确保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可靠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9):1694-1695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种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中的诊断效果。结果常规心电图中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52.50%明显低于动态心电图中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83.75%),两种检查方式的心肌缺血阳性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的各项检出率上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阳性检出率上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可对心绞痛型、隐匿型、心律失常型冠心病做到早期诊治,为临床医师对患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0.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156例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2种方法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结果:符合动态心电图24h心肌缺血发作要求者156例,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45例,占28.85%(45/156),无症状心肌缺血111例,占71.15%(111/156)。符合常规心电图心肌缺血发作要求者76例,占48.72%(76/156),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42例,占26.92%(42/156),无症状心肌缺血34例,占21.80%(34/156)。2种检查方法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常见,动态心电图可提高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