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者研究了风心病患者血小板膜表面活化标记蛋白(GMP-140)及血小板代谢、释放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风心病患者血小板膜表面及血浆 GMP-140分子数均明显升高,血浆β-TG、TXB_2也增高,窦律组风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程度低于房颤组及血栓栓塞组风心病患者。结果表明风心病患者伴有较明显的血小板活化,这对进一步研究血小板在风心病血栓栓塞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大衣高血压(WCH)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方法:选初诊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 WCH 患者、正常血压(NT)者各35例,通过诊室血压测量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测定并比较3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max)、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平均血小板容积(MPV) 、血小板数量的变化.结果:和NT对照组相比,EH组和WCH组 PAGTmax、血浆血小板GMP-140含量、MPV均明显增加(P<0.05)而三组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同时EH组的PAGTmax、血浆血小板GMP-140含量、MPV均高于WCH组(P<0.05).EH组和WCH组MPV与24 h平均舒张压、GMP-140含量均正相关( P<0.05).结论:WCH存在血小板活化,可能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中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动态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表面CMP-140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指标。应用活化依赖性单克隆抗体测定2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联合溶栓、常规治疗中血小板表面GMP-140、血浆内GMP-140,以及血浆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的改变。观察到以上指标在AMI早期增高,说明血小板处于高活化状态。在AMI不同治疗中以上指标呈不同的动态变化。溶栓再通患者的血小板表面GMP-140比未再通的患者较早恢复正常。结果提示血小板表面GMP-140与血栓形成及溶解有关,是判定溶栓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在AMI患者溶栓同时联合应用特异性高、效力强的抗血小板药物将对溶栓治疗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GMP-140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探讨血小板活化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本文用单克隆抗体SZ-51和放射免疫法测定了血小板GMP-140分于数。发现冠心病患者静止型和ADP-活化型血小板的GMP-140分子数分别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分别<0.01,<0.05),活化型血小板的GMP-104分子数又分别明显高于相应的静止型(P<0.01)。表明冠心病时血小板活化增高、释放增加,测定GMP-140可作为判断血小板活性的一种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内皮素(ET)的释放与血小板的活化在急性心肌缺血中的作用,分别对1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患者及30例正常人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AMI组与UA组ET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均升高,SA组ET与GMP-140升高不明显。其中,AMI组与UA组ET与GMP-140有相关性分别为r=0.62,P<0.025;r=0.41,P<0.025,SA组ET与GMP-140无相关性(r=0.31,P>0.10)。研究结果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ET与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加速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与痉挛,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的发作。  相似文献   

6.
分时段测定20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体外循环(CPB)前后血小板计数、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变化值.结果血小板计数、GMP-140、TXB2测值随着CPB进行均逐渐增加,停机后1h与肝素化10min相比,GMP-140极显著增加(P<0.01),TXB2显著增加(P<0.05),血小板计数极明显降低(P<0.001),而6-K-PGF1α在CPB前后变化不明显.认为体外循环中血小板功能受到明显损害,GMP-140和TXB2是从分子水平反映血小板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小板颗粒膜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活化的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6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全血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并按病情、病程进展和梗死面积分组,同时设对照组比较.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无论TIA、脑梗死轻型或重型GMP-140均升高,重型组升高最显著;急性期较相对稳定期、恢复期升高显著;大面积梗死组较小面积梗死和多发性梗死GMP-140升高显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小板活化与病情、病程进展及梗死大小有关,GMP-140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将6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微血管病变组和微血管病变组,测定患者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血栓烷素B2(TXB2)水平,对伴有微血管病变患者用脑心遭治疗8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伴微血管病变患者的GMP-140、TXB2较无微血管病变者明显升高,脑心通治疗8周后上述指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的疗效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方法 EH患者(EH组)40例,口服替米沙坦80 mg/d,共16周.比较用药前后24 h动态血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max)、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的变化,并与健康者(对照组)35例比较.结果 EH患者PAGTmax、血小板GMP-140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应用替米沙坦后,24 h平均血压值降低,同时PAGTmax、血小板GMP-140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存在血小板活性增强,替米沙坦在有效降低血压同时能抑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状态与内皮细胞损伤在肝硬变病理生理及临床中的意义.方法对58例肝炎后肝硬变患者与3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双抗体夹心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肝硬变患者血浆GMP-140,ET-1水平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增高(P<0.01),并且随着肝硬变Child分级程度的加重,升高越来越明显.结论肝硬变患者血浆GMP-140,ET-1的升高可反映体内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程度,在导致微循环障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原芳  王丽霞 《高血压杂志》2008,16(2):171-172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的疗效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方法EH患者(EH组)40例,口服替米沙坦80mg/d,共16周。比较用药前后24h动态血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max)、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的变化,并与健康者(对照组)35例比较。结果EH患者PAGTmax、血小板GMP-140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应用替米沙坦后,24h平均血压值降低,同时PAGTmax、血小板GMP-140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存在血小板活性增强,替米沙坦在有效降低血压同时能抑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血小板膜糖蛋白(GMP-140)、血栓烷B2(TXB2)及血清尿酸(UA)浓度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浆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清血尿酸浓度水平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稳定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于本院门诊或住院确诊冠心病的患者165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84名为对照组,分别空腹10h采肘静脉血2~3ml2份,1份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原理检测血浆GMP-140、TXB2水平,1份分离血清,测定尿酸。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血GMP-140、TXB2、UA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慢性缺血综合征组(CIS)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GMP-140、TXB2、UA随冠心病的病变程度而升高,是反映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一种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64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及36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血浆内皮素和血小板α-颗粒胰蛋白(GMP-140)的测定。结果表明,NIDDM患者血浆内皮素和GMP-140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1),NIDDM组中有血管并发症者较无血管并发症者血浆内皮素和GMP-140均增高(P<0.01),且血浆内皮素与GMP-140变化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0.9766,P<0.01)。提示两者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是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一粒细胞的激活环路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既往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血液系统改变的研究报道很少。为此,我们检测了23例GDM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容积(MPV)、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CD62P)的改变,探讨GDM妇女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06~2004-10住院的ITP患者48例,根据疗效分为两组,其中临床有效组40例,临床无效组8例,以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浆和(或)血清PAIgG及RP%,并常规血小板计数。结果ITP患者临床有效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AIgG和RP%显著降低(P<0.01)。临床无效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AIgG和RP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前3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AIgG和RP动态检测将是ITP患者血小板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方法观察92例非瓣膜病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组)与60例窦性心律者(对照组)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分子标记物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水平,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结果房颤组GMP-140和TXB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6-k-PGF1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XB2/6-k-PGF1α比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调整其他影响因素后,房颤组GMP-140和TXB2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6-k-PGF1α水平仍显著低于对照组。GMP-140水平在合并糖尿病和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房颤患者进一步升高。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处于血小板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影响。方法 20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心舒胶囊和阿司匹林治疗,采用ELIAS法检测血浆GMP-140水平与治疗前对比,并观察其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缺血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缺血性改变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血浆GMP-14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益心舒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可抑制UAP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异常,并具良好抗心绞痛疗效。  相似文献   

18.
高龄心肌梗死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心肌梗死(MI)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54例高龄(≥80岁)MI患者,经询问病史、检体、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确立MI诊断及MI,定位诊断,立即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酶-140(GMP-140)。给予常规扩血管药物(硝酸脂类)、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阿司匹林300mg,口服,Qd,3d后改为100mg;低分子肝素0.3mliH,Bid,用7d)。经治疗病情稳定后(20d),再次进行FG和GMP-140检查。同时选择年龄(≥B0岁)及性别相似,以胸闷、胸痛等不典型症状来诊,经系统检查排除MI的老年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其诊断分别为慢性胃炎、心律失常、反流性食道炎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龄老年MI患者人院时FG和GMP-14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20d后。FG和GMP-140水平明显降低(P(0.05);高龄老年MI组血糖、血脂及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龄MI患者治疗前凝血系统及血小板活性被激活,表现在FG和GMP-140水平增高;治疗后FG和GMP-140水平降低,说明在有效抗凝药物和扰血小板活性药物的作用下,凝血系统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得到了控制。在预防和治疗高龄MI时应注意FG和GMP-140的变化,同时FG可作为简单易行的高龄MI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清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和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G)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67.81±5.68)岁。AIS组62例,对照组为40例。结果 AIS组PMP[(6.11±1.54)%vs(2.31±0.83)%,P=0.000]和PAG[(81.66±7.15)%vs(57.36±7.98)%,P=0.000]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AIS组治疗2周后PMP[(4.28±1.31)%vs(6.11±1.54)%,P=0.000]和PAG[(68.78±7.49)%vs(81.66±7.15)%,P=0.000]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IS组患者PMP与PA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63,P=0.037)。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PMP、PAG、TC、空腹血糖与AIS预后相关。结论 PMP和PAG可作为检测判断AIS治疗效果及脑梗死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血脂康对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活性及纤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树霞  孙薇 《山东医药》2003,43(28):6-8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活性及纤溶活性的改变 ,观察血脂康对血小板活性和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 30例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和 2 0例健康者 ,测定其血浆血小板 α-颗粒膜蛋白 14 0 (GMP- 14 0 )含量、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t- PA抑制物 (PAI)活性及血脂指标。患者口服血脂康 8周后 ,比较治疗前后血浆 GMP- 14 0含量、t- PA、PAI活性及血清血脂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患者组治疗前血清 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C)明显增高 (P均 <0 .0 1)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降低 (P <0 .0 1)。血浆GMP- 14 0含量、PAI活性明显升高 (P均 <0 .0 1) ,t- PA活性降低 (P <0 .0 1)。经血脂康治疗 8周后 ,患者组血清TC、TG、L DL - C明显降低 (P均 <0 .0 1) ,HDL - C升高 (P <0 .0 5 ) ,血浆 GMP- 14 0含量明显下降 (P <0 .0 1) ,t-PA及 PAI活性无显著改善 (P >0 .0 5 )。PAI活性与血清 TG呈正相关 (r=0 .4 6 ,P <0 .0 5 )。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活性明显增加 ,GMP- 14 0含量升高 ,纤溶活性明显降低。血脂康通过降低血清 TC、TG及 L DL - C,抑制血小板活化 ,减少血小板标志物 GMP- 14 0的表达 ,但对纤溶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