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用RT-PCR法检测胃肠道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指导意义. 方法: 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41例胃癌、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时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41例胃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 26.8%、19.5%、14.6%.12例对照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40%,10/2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6.25%,1/16),P=0.000.TNM分期IV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3.6%(7/11),III期21.4%(3/14),I、II期6.3%(1/16),P=0.004.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EAmRNA、CEA和CA19-9在胃肠道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mRNA阳性率最高,随淋巴结转移数目、病期进展,阳性率更高,可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复发转移的早期预测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期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l9-9阳性率分别为24.14%(7/29)、17.24%(5/29)、13.79%(4/29)。12例对照组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35.29%,6/17)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8.33%。1/12),但x^2=2.79,P=0.095。TNM分期Ⅳ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6.67%(4/6),Ⅲ期16.67%(2/12)。Ⅰ、Ⅱ期9.0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5,P=0.022。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mRNA、CEA和CA19-9在大肠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 mRNA阳性率最高,随TNM分期进展,阳性率更高,提示预后不良,应加强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RT—PCR法检测胃肠道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41例胃癌、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时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41例胃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26.8%、19.5%、14.6%。12例对照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40%,10/2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6.25%,1/16),P=0.000。TNM分期Ⅳ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3.6%(7/11),Ⅲ期21.4%(3/14),Ⅰ、Ⅱ期6.3%(1/16),P=0.004。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AmRNA、CEA和CA19—9在胃肠道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mRNA阳性率最高,随淋巴结转移数目、病期进展,阳性率更高,可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Ⅱ期大肠癌(CRC)肿瘤部位与肿瘤标志CEA和CA199表达差异,探讨大肠癌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近10年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17例临床Ⅱ期左右侧CRC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左大肠癌89例(41.0%),右大肠癌128例(59.0%)。经χ2检验,左右侧大肠癌肿瘤标志CE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年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5。生存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右侧大肠癌CA199阳性患者生存率低于阴性,P=0.160,而左侧则无统计学意义,P=0.256。独立预后因素为肿瘤部位、肿瘤大体和术后复发转移(HR分别为1.97、0.47和6.74)。结论:CEA、肿瘤部位、肿瘤大体和术后复发转移是独立预后因素;右侧大肠癌患者血清CA199阳性与预后差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CEA)mRNA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评价CEAmRNA对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特异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53例有明确临床病理资料的乳腺癌患者和16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总阳性率为28.3%,阳性率随着分期的升高而升高(Ⅰ期12.5%,Ⅱ期22.2%,Ⅲ期44.4%,Ⅳ期44.4%),区域淋巴结转移者(23.1%)CEAmRNA阳性率高于无转移者(18.7%),但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性。良性乳腺疾病患者无一检测到CEAmRNA的表达。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检测对外周血微转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尚无明显证据支持可以指导乳腺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6.
血清CEA、CA199表达与胃癌细胞浸润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血清CEA、CA199水平与胃癌细胞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CEA及CA199均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收集24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82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访资料。结果(1)CEA及CA199水平在期胃癌患者均显著高于~期胃癌。(2)32例术后复发/转移的胃癌患者中,CEA及CA199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6.3%和46.9%;而CEA和(或)CA199的阳性率为78.1%,显著高于术后无复发/转移的胃癌患者。(3)胃癌肝转移与胃癌其它脏器转移之间比较,CEA及CA199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CEA和CA199水平与胃癌细胞浸润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清CEA及CA199有助于监测胃癌微小转移灶,以及早进行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肠癌外周血中CEA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CEAmRNA为靶基因 ,运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 4 2例大肠癌术前、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的表达。结果 :2 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均无CEAmRNA表达。 2 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均有CEAmRNA表达。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的阳性率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密切相关 ,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呈阳性的大肠癌日后发生肝转移的概率高于CEAmRNA呈阴性的。结论 :大肠癌外周血CEAmRNA的检测可能成为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转移、复发以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腹膜腔微转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施行手术治疗的90例结直肠癌患者和25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及腹腔灌洗液,RT-PCR方法检测CK-20mRNA和CEAmRNA表达;手术切除标本常规病理学分析.结果 (1)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mRNA和CEAmRNA表达率分别为45.6%(41/90)和54.4%(49/90),两者联合检测表达的阳性率为64.4%(58/90);腹膜腔CK-20mRNA和CEA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1.1%(46/90)和58.9%(53/90),两者联合检测表达的阳性率为68.9%(62/90);上述指标均随肿瘤的浸润深度、PS因素的递进,以及淋巴结及肝脏转移而增高(P<0.05);在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及腹腔灌洗液标本中均未检出CK-20mRNA和CEAmRNA的表达.(2)腹腔灌洗液中CK-20mRNA和(或)CEAmRNA表达的阳性率与同一指标在外周血中的表达相比无差异;外周血及腹腔灌洗液中CEAmRNA的表达与CK-20mRNA表达相比也无差异.结论 采用RT-PCR方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腹膜腔CK-20mRNA和CEAmRNA的表达,有助于筛选亚临床转移和预测病理分期;两者的联合检测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测定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评价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和CA242)单项或多项联合检测对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其在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侵袭程度及肿瘤大体形态等临床特征方面的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34例大肠癌患者和200名健康人血清中CEA、CA199和CA242含量。结果大肠癌患者血清3种肿瘤标志物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均P<0.01);单项检测中,CEA和CA242的阳性率无差异,但均显著高于CA199;CEA+CA242联合检测和CEA+CA242+CA199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单项和CEA+CA199的联合及CA199+CA242的联合,但特异性低于单项检测。在dukesA、B、C及D期中,3项肿瘤标志物含量及检测的阳性率依次增高,总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项标志物含量及CA199、CA242的阳性率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项标志物含量随肿瘤侵袭程度的加深显著增高,但在组织病理分类和肿瘤大体形态中均无明显的差异。结论CEA、CA199及CA242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大肠癌诊断的敏感度,并对临床分期、判断淋巴结转移、肿瘤侵袭程度、进而进行有效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检测大肠癌病人外周血清中癌胚抗原(CEA),外周血及淋巴结中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建立外周血中定量检测CEA mRNA的方法,并探讨CEA mRNA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肠癌病人外周血及淋巴结中CE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外周血中的CEA。结果 50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外周血CEA mRNA表达阳性率为84%,与正常对照组(20人无1例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A 阳性率为22%与CEA mRNA表达阳性率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CEA mRNA表达阳性率32.3%,与外周血中CEA mRNA表达阳性率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建立了SYBRGREEN 荧光定量PCR检测大肠癌患者CEA mRNA表达的方法,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外周血CEA mRNA表达阳性率较高,且显著高于外周血中CEA含量以及淋巴结中CEA mRNA表达阳性率,可用于大肠癌患者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1.
胃癌患者血液中瘦素和神经肽Y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液中瘦素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Y,NPY)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研究分胃癌组(71例)及正常对照组(53例)。用体脂仪检测体脂。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瘦素和血浆NPY。结果:胃癌组血清瘦素[1.83(0.03~9.85)ng/m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98(0.59~14.39)ng/mL],P=0.003,两组间瘦素/体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9。瘦素与胃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个数无关。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间NP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8。NPY与胃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个数及肿瘤分期无关。结论:瘦素及NPY未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低瘦素水平可能反映了胃癌患者较差的营养状态。瘦素和NPY作用失调可能参与了肿瘤相关体质重下降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可溶性Fas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可溶性Fas(sFas)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2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25例正常对照血浆sFas值,并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涂片中骨髓瘤细胞数作相关分析.同时测定其中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前后sFas水平.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sFa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36±6.87)μg/L,vs(5.58±2.78)μg/L,P<0.01].其中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前sFas水平显著高于化疗后完全缓解时(P<0.01).此外,骨髓涂片中骨髓瘤细胞数高者(≥15%)sFas水平显著高于骨髓瘤细胞数低者(<15%)[(13.86±7.10)μg/L,vs(6.36士3.34)μg/L,P<0.01].结论提示血浆sFas 水平升高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抵抗素、脂联素、瘦素及血脂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90例经病理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为病例组,50例与之年龄匹配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的抵抗素,脂联素、瘦素、空腹血糖(FBG)及血脂。结果病例组脂联素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P〈0.01或P〈0.05)。病例组抵抗素、瘦素、空腹血糖及甘油三酯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但抵抗素、脂联素及瘦素在绝经前乳腺癌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与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间,抵抗素、脂联素及瘦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脂联素及HDL的降低,瘦素和抵抗素的升高将会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血清中脂联素降低和瘦素的增加与乳腺癌患者淋巴结的转移呈现相关性。结论血清中脂联素水平的降低和抵抗素及瘦素水平的升高是乳腺癌患病的危险因素。血清较低的脂联素和较高的瘦素是乳腺癌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进展期肺癌肿瘤标记物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进展期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 (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 (CYFRA2 1 1)水平在肺癌诊断、确定病理类型和病情评估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生物素酶免法测定 79例ⅢA、ⅢB、Ⅳ期原发性肺癌和术后复发或转移患者血清CEA、NSE、CYFRA2 1 1水平。结果 :79例进展期肺癌患者治疗前CEA、NSE、CYFRA2 1 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3项联合检测阳性率达 97 5 %。鳞癌组、腺癌组和小细胞未分化癌组之间肿瘤标记物水平差异有显著性。CEA水平以腺癌组最高 ,NSE水平以小细胞未分化癌组最高 ,CYFRA2 1 1水平以鳞癌组最高。化疗有效者肿瘤标记物水平降低 ,病情进展和肿瘤转移患者则升高。结论 :CEA、NSE、CYFRA2 1 1联合用于肺癌的诊断有极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NSE CYFRA2 1 1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有很好的相关性 ,为无法做病理学检查的患者的治疗提供支持 ,此外在病情监测和疗效判断方面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和细胞内黏附分子1(ICAM1)的血清浓度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ELISA法)测定了64例结直肠癌患者可溶性E选择素和细胞内黏附分子1的血清浓度。同时测定癌胚抗原(CEA)的血清浓度。结果:可溶性E选择素的浓度和可溶性sICAM1的血清浓度显著增高,P=0001和P=0032,伴有远处转移者增高显著,P=0004和P=0015。可溶性E选择素的浓度和可溶性sICAM1的血清浓度与血清癌胚抗原的水平有相关性,P=0025和P=0038。结论:可溶性E选择素的浓度和sICAM1的血清浓度的升高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展和广泛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患者血清与组织中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半乳凝素-3(galectin-3,Gal-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甲状腺肿瘤患者133例,分为:良性疾病组43例:甲状腺腺瘤1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2例;恶性疾病组90例:甲状腺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71例,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1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CYFRA21.1、Gal-3、VEGF水平,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甲状腺手术标本中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Gal-3、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血清CYFRA21.1、VEGF水平在各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甲状腺肿瘤患者血清Gal-3水平较对照组有所增高(P<0.01),但良、恶性疾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CK19、Gal-3、VEGF在恶性疾病组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8.9%(80/90)、91.1%(82/90)、85.6%(77/90),同良性疾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YFRA21.1、Gal-3、VEGF血清水平与组织表达皆无相关性(r=-0.094,r=-0.016,r=0.020,均P>0.05)。结论 CK19、Gal-3、VEGF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可靠的组织标志物,但其血清水平不能用于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 45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 ,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 [( 199 47± 15 6 69)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 5 1 2 3± 2 2 66)pg/mL] ,P =0 0 0 0 ;有血管侵犯 [( 2 5 1 63±170 19)pg/mL ]、淋巴结转移 [( 2 66 3 9±162 49)pg/mL]和肝脏转移 [( 3 14 48± 2 19 89)pg/mL]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血管侵犯 [( 12 1 2 3± 91 91)pg/mL]、无淋巴结转移 [( 189 2 6± 47 14 )pg/mL]和无肝脏转移 [( 15 7 65± 10 1 86)pg/mL]的患者 ,分别P =0 0 0 5 ,P =0 0 0 0 ,P =0 0 0 2 ;Duke’sC、D期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 [( 2 60 74±174 72 )pg/mL]显著高于Duke’sA、B期患者[( 115 63± 69 10 )pg/mL] ,P =0 0 0 1;结直肠肿瘤≥ 5cm的患者血清VEGF水平 [( 2 44 74±171 18)pg/mL]明显高于肿瘤 <5cm的患者[( 12 4 92± 92 62 )pg/mL] ,P =0 0 0 4。血清VEGF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和组织病理学类型无明显关系。结论 :血清VEGF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肿瘤标志物而用于结直肠癌诊断、病情进展的动态监测及预后判断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胆囊疾病中E钙黏蛋白(E-c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和分布的差异,探讨E-cad、VEGF和PCNA表达与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收集胆囊癌标本41例,胆囊腺瘤标本14例,慢性胆囊炎10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分析。结果:胆囊癌VEGF阳性表达率(33/41)显著高于胆囊腺瘤(6/14)和胆囊炎(0/10),F=24·831,P=0·000,而E-cad阳性表达率(18/41)明显降低,伴有转移者E-cad表达(12/30)更低;胆囊癌PCNA LI高于胆囊腺瘤和胆囊炎组,H=19·03,P=0·008。VEGF过度表达者3年生存率(6/25)较阴性组(5/6)显著降低,F=8·286,P=0·008,PC-NA LI≥50者3年生存率(1/16)较<50者(10/15)显著降低,F=16·151,P=0·000;E-cad高表达者3年生存率(9/16)较阴性组(1/15)明显增高,F=12·511,P=0·001。结论:E-cad和VEGF及PCNA表达在胆囊癌、胆囊腺瘤与慢性胆囊炎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可作为评估胆囊良、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和胆囊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检测脑瘤与脊髓肿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唾液酸的含量,比较两者对脑瘤与脊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SA快速比色测定盒对113例脑肿瘤和24例脊髓肿瘤患者血清及CSF唾认酸含量进行测定,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论血清和CSF中SA含量可和为脑瘤与脊髓瘤的诊断指标之一,而CSF中SA含量的测定对脑瘤与脊髓瘤的诊断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