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一书,后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序》,“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经籍志》有《张仲景方》十五卷,而无《伤寒论》名目,至《新唐书·艺文志》有《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从这里可看出杂字讹为卒字已是很久远了。后人将卒字释为仓猝之猝,说病是仓卒而得,不知原是杂字之讹。据仲景《自序》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志》注十卷,考仲景自序乃缺六卷,这可能是后人把伤寒与杂病分开了,所以伤寒只得十卷,疑今本《伤寒论》似即《隋志》和《新唐志》所载本(拙著张仲景著作略考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年7期)。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于汉末约公元200—210年成书,至宋治平2年(公元1065年)林亿等将伤寒部份的文字定型为《伤寒论》,在此八百余年间,史料记载的张仲景书目及卷数纷然杂陈。宋治平至今又历九百余年,《伤寒论》的版本及有关专著又有大量增加,古今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整理研究。现就近30年主要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一、《伤寒论》定型以前的古传本马氏指出传世医书中的古本有:“脉经”本《伤寒杂病论》。王叔和所撰之《脉经》十卷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收录了《伤寒杂病论》的文字,这是《伤寒杂病论》现存最早的一种古本。“千金”本和“千金翼”本《伤寒杂病论》。在唐孙思邈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书,今所通行者有二:其一《伤寒论》,其一《金匮要略》也.据今本《伤寒论》自序称:"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书·经籍志》:"张仲景方十五卷."注、"仲景后汉人,梁有《黄素药方》二十五卷,亡."又:《医方论七卷》(无名字),下注"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疗伤寒身验方》一卷,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亡".又:"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按隋志所称张仲景方十五卷,较仲景自序所说卷数为少,若加入共余数种则又超出梁之《黄素药方》、《辨伤寒》等书,其卷帙亦有数十卷之多,均与自序不合.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经方药物的度量衡折算问题,需要先确定《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钱超尘从《伤寒杂病论》原序推论:"《伤寒》应在建安七、八年,即西元202~203年写成,但亦有认为可在建安十年到十五年(西元210年),甚至建安二十年后,而且尚有考证,认为"建安"乃"建宁"之误,则《伤寒论》成书应在建宁十年,即西元178年之后"。纵使准确的成书年份尚未肯定,《伤寒论》成书在东汉(西元25~220年)仍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在折算《伤寒  相似文献   

5.
《伤寒恒论》为近代伤寒学家郑钦安所著。郑氏为清道光,光绪年间(1804~1901年)名医。其研究《伤寒论》服膺方中行,喻嘉言,舒驰远,陈修园之学。所著《伤寒恒论》一书,为其研究《伤寒论》的代表作。成书于光绪二十年(1889年),该书为西南医家所倚重,影响之大,及于海外。《伤寒恒论》一书,按法辨证,纠失补偏,独具创见。兹就管见所及,将《伤寒恒论》学术思想略作探讨如次。 (一)首尊仲景 学承错简 钦安治《伤寒论》首崇仲景,指出仲景为“医门孔子”,“立法之祖”。阐明其订正《伤寒  相似文献   

6.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赛美 《新中医》2000,32(1):57-57
张仲景用创造性思维写成了《伤寒论》 ,本文就书中所体现的创造性思维特征略陈管见。1 《伤寒杂病论》成书创造性思维轨迹张仲景原序是《伤寒杂病论》成书过程、目的的真实写照 ,从中可以看到张仲景创造性思维的轨迹经历。准备期 :正如序中所言 :“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酝酿期 :张仲景从大量临床现状中观察到疗效不佳的原因在于守旧思想及医者敷衍的作风 ,因而做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并平脉辨证 ,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的大胆尝试。明朗期 :《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康平本伤寒论》以探求《伤寒论》的成书史。方法:以《康平本伤寒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其与《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等书的异同,对《伤寒论》的成书史进行剖析。结果:所谓的《伤寒论·序》中的"经""胎""胪"三字实即《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和《小儿颅囟经》三书;《伤寒卒病论》序言为王叔和集各家之言而成,序言中所记载伤寒疫情可能发生在王叔和家族而非张仲景家族;《康平本伤寒论》序言中为《伤寒卒病论》比较合理;现今人们所理解的《伤寒杂病论》与之最为接近的书当是《金匮玉函要略方》。结论:《伤寒论》的成书史隐现跌宕,学者不能抱守一说,当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8.
<正> 历代医家多谓《伤寒论》治伤寒,《金匮要略》治杂病。其说始见于宋·林亿《金匮要略方论》序:“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王  相似文献   

9.
王付  罗国新 《河南中医》2003,23(10):1-2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即被整理、厘定、分割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伤寒论》者多局限在《伤寒论》方面。治《金匮要略》者多局限在《金匮要略》方面。而不能站在《伤寒杂病论》作为一个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研究仲景所论的本质正是辨治疑难杂病的专著。研究和应用《伤寒杂病论》治疗疑难杂症,贵在从整体角度研究和发掘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及应用性。从整体角度培养临床应用的整体素质,在整体中认识六经、脏腑等辨证论治的特点,使辨证方法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被称作中医学经典,分别成书于秦汉时期和东汉末年,虽然2部著作成书年代相去不远,但理论指导思想却大相径庭。历代认为《伤寒论》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其依据就是《伤寒论》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个字。因此,历代医家多以《内经》解读伤寒,致使仲景学术本源累世迷惑莫辨。  相似文献   

11.
北宋医家庞安时精究医术,钻研伤寒,妙得长沙遗旨.其学术思想,上承《内经》,《难经》,旁涉诸家,阐发伤寒,推论温病,每多灼见.现仅存《伤寒总病论》一书.《伤寒总病论》是庞安时研究《伤寒论》的结晶,是对张仲景《伤寒论》注释性的著作.其处方用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有相当的补充和发挥.此外,对温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也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和发挥,开辟了门径.  相似文献   

12.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北宋肇兴,医界研习《伤寒论》蔚然成风,绍述仲景之学者纷然涌现。著名医家韩祗和,便是其中重要一员。他潜心钴研伤寒之学,于1086年著成《伤寒微旨论》(下简称《微旨》)。全书二卷共十五篇,间附方论,虽然篇幅不长,却能阐述伤寒奥旨,发明仲景未尽之意。惜乎《宋史》未载韩氏,故履贯无从考。《微旨》亦曾亡佚,后人从《永乐大典》中“采掇荟萃,以成完帙”,其内容显然不全,亦未能广为流传。因此,较之庞、朱等人,其  相似文献   

13.
仲景《伤寒论》经西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后,由于兵火战乱的洗劫,原书时隐时现,不为广大医界所有。直到宋治平二年(公元1064年),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将《伤寒论》再次整理刊行,有了国家统一版本行世后,才激发起宋代医家对《伤寒论》的极大兴趣和研究的热情。其中,庞安时(1042~1099)所撰《伤寒总病论》(约成书于公元1100年)即为较早而有相当影响的著作。庞氏宗《内经》之旨,遵叔和之例,并结合个人的临床实践经验,推阐仲景《伤寒论》之要,而且广泛撷取扁鹊、华佗、王叔和、释僧深、巢元方、崔文行、孙思邈、苏子瞻等之长,补充发挥了仲景伤寒学,堪称集北宋以前伤寒学之大成。  相似文献   

14.
探讨宋代医家韩祗和今本《伤寒微旨论》之外的佚文。其内容散见于明代刘纯《伤寒治例》、朱橚《普济方》、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汪机《伤寒选录》、张卿子《张卿子伤寒论》、清代陆懋修《伤寒论阳明病释》、沈金鳌《伤寒论纲目》等医著中。经比较对照有些确属韩氏佚文,从内容看有些是对《伤寒论》原文的注释,故不能排除韩祗和或著有除《伤寒微旨论》之外医著的可能。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所谓的韩氏注文,大多为张冠李戴需要正本清源。有些文字尚无出处需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5.
论《伤寒杂病论》对骨伤科发展的贡献何振辉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510405广州)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公元200-210年),后经西晋王叔和整理为《伤寒论》与北宋林亿等人整理为《金匮要略》。由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存世,使仲景学说...  相似文献   

16.
黄竹斋(1886--1960)名谦,字吉人,竹斋亦其字,晚号中南山人。为长安名医,近代着名的伤寒学家。《伤寒论集注》为其所着,成书于1924年。其学验俱丰,对《伤寒论》颇多阐发。正如任应秋教授所说“当代我国治伤寒学大体言之……由于各个地区各有所尚,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有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等”。该书为黄氏代表作,稿经四易,时历八载,始告克成。是书“刊诸注之缪异,集群哲之雅言”。该书荟萃百家注解伤寒之医论,细注疏明,辨疑正误,探源正流,“惟期经旨之昌明”,是研究《伤寒论》一书较好之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魏本《伤寒杂病论》魏本《伤寒杂病论》指王叔和《脉经》卷7、8、9所收之《伤寒杂病论》。叔和名熙字叔和。名“熙”者,始见《千金要方》卷26(食治》。来本《伤寒论》每卷卷首告题”晋王叔和撰次”。北宋林亿《校正金匾玉函经疏》云“王叔和,西晋太,为太医令”,故世人  相似文献   

18.
十八卷本《黄帝内经》的成编下限是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此书当毁于西汉末年的战火。公元121年成书的《说文解字》中不见《黄帝内经》之名,或《素问》、《九卷》之名,也不见"黄帝说"或"岐伯说"或其他医家之说。《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医学用语,《说文解字》没有收录,有些医学用语的释义两书也不相同或不尽相同。约成书于建安八九年前后(204—205)的《伤寒杂病论》中首次出现了《素问》、《九卷》之名,当是《素问》、《九卷》成编年代的下限。初步认定今本《黄帝内经》成编于《说文解字》之后《伤寒杂病论》之前的东汉末年。  相似文献   

19.
庞安时,字安常,北宋庆历一元符(1042—1099)时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为我省古代德才兼备的名医之一。安时幼承父业,研读《太素》、《灵枢》、《甲乙》诸书,尤精于伤寒,时人称其“能与伤寒说话”。生平著述有《伤寒总病论》、《难经辨》、《主对集》、《本草补遗》等,后三书惜已亡佚。其《伤寒总病论》六卷,是我国古代研究《伤寒论》的早期重要著作之一。该书发仲景未尽之意,而补其未备之方。滋不揣谫陋,略陈其说,不当之处敬请赐正。对《伤寒论》的阐发在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问世之前,人们注解《伤寒论》一般采用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将伤寒辨证与方药编成歌诀,以便习诵;一是采撷隋唐方药充实之,以便临床应用。庞氏《伤寒总病论》当属后者。不过庞氏在补充大量方药的同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一书,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历代医家推崇备至,奉为圭臬。但由于成书至今,年代久远,历代注家分歧很大,对于学习《伤寒论》很不利。笔者认为,首先弄清成书当时的疾病情况,亦即弄清所谓的“伤寒”一病,对于理解《伤寒论》一书,是有益处的。考“伤寒”一病,乃天行疫病。《外台秘要·天行门》载:“此病,方家呼为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