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0 例中死亡2 例(6.67%),临床治愈和好转出院28 例(93.3%).2 例死亡病例死亡原因为再出血脑水肿脑疝.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高,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颅内高压、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并早期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针对出血病因如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或手术治疗后可有效预防再出血,以改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现对我院2002-01~2005-08收治的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现对我院2002-01~2005-08收治的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与青壮年SAH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现分析104例患者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老年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60~78岁,平均67岁。青壮年组男31例,女21例,年龄24~50岁,平均38岁。能找到发病诱因者老年组38...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发的综合征,是神经外科的急危重症。45~65岁发病率极高,是导致脑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很多,如脑室内出血、肺水肿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破裂等。剧烈的运动、情绪过于激动、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复发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收集的15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32例发生再次出血,女性>男性,有高血压者再发率高。再出血组发病时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眼底水肿出血等与非复发组有明显差异,死亡率可高达65.6%。常见病因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再出血多发生在前次起病的1个月内,在动态下发病,再发率有随再发次数增多而减少的倾向。再出血的病残率、死亡率高,所以SAH的主要治疗措施应是尽早明确病因,根治病灶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报告13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老年组50例,青壮年组82例,均作了脑脊液检查,125例呈血性,7例呈红黄色。脑脊液压力、脑膜刺激征老年组较青壮年组为低,意识障碍、肢体瘫痪老年组较青壮年组高,提示与老年人多有脑萎缩、高血压、动脉硬化侧枝循环不良有关。65例脑血管造影中颅内动脉瘤21例(32.3%),动静脉血管畸形16例(24.6%),烟雾病9例(13.8%)。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再出血是SAH主要的急性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在病情稳定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性发作,原有局灶症状和体征亦可重新出现。20%动脉瘤患者病后10~14d发生再出血,81%发生在1个月内,使病死率约增加1倍,可高达65·6%。因此SAH的主要治疗措施应是尽早明确病因,根治病灶,预防再出血。本文收集2004-01~2009-01我院收治的7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16例再次出血,均通过腰穿或CT等检查证实。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01-12我院收治30例SAH患者为实验组,选择2010-01-12收治的SAH患者28例为对照组,治疗组行持续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对照组行传统间断腰椎穿刺术放脑脊液,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正常时间、症状改善时间、治愈例数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方便操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32例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以更好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32例老年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78%为女性,头痛、呕吐不典型,再出血好发于最初3周左右,再出血者脑室出血发生率高,预后差.结论 老年SAH临床症状不典型,女性发病率高,再出血发生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低钠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2008年住院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合并低钠血症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结果 合并低钠血症者52例(68.4%),其中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17例(22.3%),脑性耗盐综合征21例(27.6%).低钠血症于病后(2.0±1)d开始,一般持续(11±3)d.结论 低钠血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并发症之一,对程度较重且持续时间较长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脑耗盐综合征、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有关.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不同原因致脑或脊髓部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脑或脊髓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为突然剧裂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和血性脑脊液[1].再出血是其致命的并发症,我院近5年共收治的SAH患者103例中有18例并发再出血,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颅脑表面或颅脑底部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腔隙的一种神经内科急危重病症,其病因多为先天性颅内存在的血管瘤、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瘤、血管畸形或高血压等引起血管破裂所致,致死率高达25%[1]。  相似文献   

17.
我科于2001-01~2005-01收治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60岁以上的患者56例,现就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9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科自1973~1988年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487例,现将其中死亡的95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67例,女28例,男女之比为2.4∶1。年龄0~9岁1例,10~19岁9例,20~29岁7例,30~39岁13例,40~49岁19例,50~59岁24例,60~69岁14例,70~79岁5例,80岁以上3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90岁,其中以40~59  相似文献   

19.
2004年5月~2005年5月.我院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59例,25例获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0例行动脉瘤夹闭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率。方法对我科2007-09~2009-09收住的5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人群特征、发病诱因、首发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误诊、主要并发症、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女性多于男性,平均年龄54岁;活动为主要诱因,严重头痛为主要症状,绝大多数脑膜刺激征阳性,CT为首选检查手段,CT检查阴性者可选择腰椎穿刺;动脉瘤为主要原因,易误诊为感冒、高血压、脑供血不足等;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为主要并发症,脑脊液置换可以较快减轻头痛症状,大多预后良好,无明显后遗症;高龄、严重并发症者、Hunt和Hess分级高者、伴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疾病者预后差,病死率高。结论若能认识蛛网膜下腔出血,容易作出正确诊断,使患者有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