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舌诊是观察患者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隗继武教授临床善治脾胃病,他认为舌诊作为中医重要的诊疗手段,对于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预后以及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均有指导意义,隗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通过观察舌质、舌苔、舌体、舌态、舌下脉络来判断脾胃病的性质、邪气的深浅、正气的盛衰,以及疾病的预后与转归,为脾胃病的辨证,提供了有力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
临床中运用趺阳脉作为诊断手段,可单独运用或与寸口脉互参,对一些疾病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可判断疾病的预后与生死;对脾胃病的治疗有指导性意义。现就运用趺阳脉的点滴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情志因素作为病因或诱因参与并影响脾胃病发病及预后,研究情志与脾胃的关系、探析脾胃心身问题对诊治脾胃心身疾病十分必要。从中医心身关系、脾胃对情志刺激的易感性、情志与脾胃病的关系以及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辨治四个层面对脾胃心身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脾胃心身关系研究及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利教授应用中西医结合思路诊治脑血管病,认为舌诊作为中医重要的诊疗手段,对判断疾病的性质、预后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一定价值.高师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观察舌色、形、苔、质、润燥、裂纹、舌下络脉来判断脑血管病的寒热深浅、邪正盛衰、病位病性、疾病进退、遣方用药,以及疾病的预后与转归等,指导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特色鲜明,临床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牛兴东主任医师是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内蒙古名中医。从医四十余载,长于治疗内科疾病,尤擅长脾胃病的诊治。多年的临床工作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诊疾病,病证结合;治未病,脾胃先行;脾胃病,重调气血。今择其治疗胃脘痛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光明中医》2021,36(4)
陈光为密云区中医院主任医师,在临床中善于调治脾胃病,善于应用经方及五运六气思维诊治疾病。中医的脾胃病包括"痞满""胃脘痛""嘈杂"等,对应于西医诊断包括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中医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文章选取其临床常用方药和验案进行分析,以提供中医治疗脾胃病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肝脾胃错杂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疾病,为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之中,肝病、脾病、胃病分见者有之,肝脾胃相兼而病者亦不乏其例。因三者相兼为病,错综复杂,故临床必须详为辨析。现将王考辨治肝脾胃错杂证的经验整理如下:肝脾不调证(肝郁脾湿)  相似文献   

8.
舌诊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分析中风先兆患者舌象的临床研究,从舌态、舌色、舌苔、舌下络脉、味觉、痛觉等不同角度总结其特征与规律,发现中风先兆患者的舌象常有诸多具有指向性的特征变化,对辨别疾病的性质、推断病情的深浅轻重以及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都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241-2243
目的:通过了解脾胃病患者的体质类型及出生时的运气特征,探讨脾胃病患者体质与出生年岁运特征的关系,揭示两者的相关性,从而为脾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同时亦为优生学提供理论补充。方法:汇集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脾胃病患者中医体质分类问卷260例,调查者通过计算体质评分来判断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同时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等,并计算出生当年的岁运、司天及在泉。回顾性统计收集资料的指标,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初步探索脾胃病患者体质类型与出生当年岁运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脾胃病患者的体质与出生当年的岁运情况呈正相关(P0.01),与岁运太过、不及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脾胃病患者体质与出生年岁运特征之间有密切联系,阳虚、气虚体质最易罹患脾胃病,提示出生年的岁运特征是体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脾胃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故对脾胃病的治疗和研究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经过几千年  相似文献   

11.
升阳益胃汤由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记载于《内外伤辨惑论》,临床应用颇广,其组方特点体现了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的思路——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杨叔禹教授认为现今人们脾胃内伤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脾胃失调的病因与"抑、溢、逸"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病机在于中焦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调.临床上他灵活运用升阳益胃汤,调阴阳畅气机治不寐,...  相似文献   

12.
麻黄汤源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临床多将其运用于风寒郁滞腠理导致的经络不通和肺气失宣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国医大师许润三教授从事中医临床70余年,总结治学心法,结合自己对中医经典著作、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等的理解和感悟,在经方、古方的运用上常看似不寻常道,却能收获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跟随许润三教授门诊多年,兹总结许润三教授将麻黄汤妙用于临床杂病(抑郁症、慢性便秘、失眠)治疗之经验,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舌下络脉诊法是中医舌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中勇教授认为舌下络脉可以反映人体浊瘀状况,通过"舌下络脉诊法"可以有效的判定体内病理性的浊瘀程度,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以及疾病的预后观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像相关性,从微观角度证实中医宏观辨证论治科学性,完善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为慢性胃炎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3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胃镜像表现,观察常见中医证型(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和胃镜像表现萎缩、糜烂、胆汁反流、黏膜颜色、黏膜池颜色、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血管显露、黏膜隆起、黏膜粗糙、黏膜颗粒增生等相关性,比较不同证型在胃镜像表现比率情况。结果: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最常见,分别为40.52%、30.91%、12.21%,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病变部位以胃窦最常见,占49.92%,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脾胃虚寒证以40~65岁多见,表现为萎缩性胃炎,黏膜以白为主,黏膜池颜色清澈为主;脾胃湿热证以18~40岁男性居多,以非萎缩性胃炎为主,黏膜糜烂多见;肝胃郁热证男性居多,胃镜像无显著变化,和脾胃湿热证有相似处。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和胃镜像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胃镜像可作为中医证型客观依据,可指导临床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是西医最容易被误诊的疾病之一,通过对古今相关文献回顾并结合自身实践体会,认为中医辨证胃食管反流病也存在许多误区。一方面由于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特别是许多以食管外表现为主的患者可能缺乏典型的反流症状,因此可能会将其病位误辨为肺、心、肝、肾。另一方面,由于胃食管反流病某些症状非常特殊,如泛酸、烧心等典型表现,以及可能伴随的口苦、口干、口臭、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等症状,这些看似具有明显热性特征的病证却可能是脾胃气虚、脾胃虚寒或痰浊中阻。因此,中医辨治胃食管反流病时,必须先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明确疾病诊断,正确认识其发病机制,然后参照舌脉和其他兼症以及古今医家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准确对其病位及病性进行辨证,进而为正确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杨宇飞教授中医治疗术后II、III 期结直肠癌的患者生存状态和用药规律。方法:以西苑医院队列从2007 年9 月~2009 年8 月入组的II、III 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7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查阅门诊病历并进行随访,分析随访结果。结果:截止2013 年7 月,失访率为8.6%,小于15%。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术后4 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7.1%和25.0%,经Fisher 精确概率检验,高暴露长疗程的中医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复发转移率(P<0.05)。挖掘杨宇飞教授的中医治疗结直肠癌术后的用药规律,辨证频次最高的是脾胃亏虚,其次是肝肾阴虚。方剂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四君子汤和六味地黄丸。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具有改善II、III 期结直肠癌预后的作用,对降低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延长出现复发转移的时间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许宗伟 《西部中医药》2011,24(10):19-20
从中医病名病机分析入手,对许建中教授治疗肺间质性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医证候是辨证论治的核心与基础,中医体质是疾病的易感性及预后转归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注重辨证-辨病-辨体相结合的三位一体观的辨证观,探究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医体质、证候特征及舌脉象特征,是中医个性化诊疗的理论基础。本文概述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中医体质特征、证候特征及舌脉象特征,以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探讨中医脾胃与神志的关系,并观察自拟健脾冲郁安神方配合黛力新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从而得出广泛性焦虑症与中医脾胃-神志学说的关联。方法:一方面对于中医脾胃与神志的关系,采取收集文献配合临床观察的结果来总结。另一方面对已确诊为广泛性焦虑症的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自拟方配合黛力新治疗,对照组则单纯予以黛力新治疗,疗程均为8周。采用HAMA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进行治疗前后的分析和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独从神经系统的角度来治疗广泛性焦虑症是不够充分的,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方法在中医脾胃-神志学说与西医神经系统两方面都具备的条件下,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558例HIV/AIDS患者舌象(包括舌色、舌形、舌态、苔色、苔质、舌苔位置等)的横断面研究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关系的初步探讨,以期阐明艾滋病病邪的性质、病机特点、经有偿供血感染HIV/AIDS患者的常见舌象、抗病毒化学药物对舌象的影响以及舌象与不同阶段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为艾滋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判断转归预后及治疗时机的把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