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奕庚 《淮海医药》2004,22(1):28-29
目的 探讨分析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 L 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了 1 0 0例脑梗塞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各危险因素对脑梗塞的影响大小依次为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糖尿病史、吸烟、心房纤颤、脑卒中家族史。结论 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糖尿病史、吸烟为脑梗塞患者的显著危险因素。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脑梗塞的发生和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短期(30d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92例TIA患者以发病30d为观察终点,30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为进展组(n=30),未进展为脑梗死者为未进展组(n=62)。分析两组间的相关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为高胆固醇血症史(45.9%vs28.1%,P<0.01)、糖尿病史(51.5%vs31.6%、P<0.01)、脑血管病家族史(68.5%vs49.2%、P<0.01)、空腹血糖升高(55.2%vs9.7%、P<0.01)、空腹胆固醇升高(59.1%vs34.5%、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3.9%vs55.8%、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血管病家族史(OR=1.616、P<0.01),糖尿病史(OR=1.763、P<0.01)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脑血管病家族史、糖尿病史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TIA后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临床表现,探讨患者在2d和7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方法对176例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院治疗TIA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TIA患者脑梗死发病率评分系统ABCD2对TIA患者2d和7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因素进行评分,统计学分析风险因素与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TIA患者年龄≥60岁(P0.05)、有高血压史(P0.05)、TIA发作次数≥3次(P0.05)、TIA症状持续时间≥10min(P0.05)、DWI异常(P0.05)和颅内动脉病变(P0.05)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显著相关;其中抗血小板(P0.05)和抗凝治疗(P0.05)是TIA短期发生脑梗死的保护因素。ABCD2评分越高,TIA后2d和7d内(r=0.957,r=0.975,P0.05)脑梗死发生率越高。结论年龄、高血压史、发作次数、TIA持续时间等是TIA后2d和7d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适当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可减少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老年人及年轻人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住院的男性病人,经过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所有患者均进行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测定,血压测量、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和冠心病家族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高脂血症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冠心病。无论青年还是老年人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东莞市社区居民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CI)发病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CI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东莞市社区中收集CI病例和对照各150例,调查既往病史、家族史、环境因素等流行病学方面的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对CI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育锻炼、高血压史、经济压力、甘油三酯为影响CI发病的影响因素,其中体育锻炼(OR=0.050)为CI保护性因素,高血压史(OR=4.336)、经济压力(OR=3.516)、甘油三酯(OR=3.787)为危险因素.结论 东莞市社区居民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史、经济压力和甘油三酯,通过积极预防和治疗原发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脑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经本院收治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查体1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及生化指标等影响因素,根据结果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高BMI水平,有饮酒史、吸烟史、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Hcy血症,高WBC、ALP及NEUT水平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观察组高BMI水平、有饮酒史、吸烟史、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Hcy血症、高WBC、ALP及NEUT水平均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BMI、饮酒史、吸烟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高危因素,积极纠正和治疗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利于疾病的康复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产妇,并选择280例基本情况相似的正常孕产妇作为对照。比较两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史、分娩方式及围产期并发症情况。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有家族史、高血压史及并发症者均比对照组多,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流产、早产及剖宫产的几率比较大,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史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产妇非正常分娩者较多且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将乐县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做好结直肠癌防治的一级风险预防。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将乐县总医院收治的100例经肠镜检查临床诊断为结直肠息肉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医院收治的100例经肠镜检查临床诊断无结直肠息肉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统计数据结果。结果观察组年龄、男性占比、喜食肉食占比、BMI、LDL-C、TC、T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吸烟、饮酒、高血压、2型糖尿病、脂肪肝、家族史、胆囊切除史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将有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吸烟、家族史、2型糖尿病和脂肪肝是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提升对结直肠息肉的认知,早期筛查及接受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发严重冠脉三支病变患者已知冠心病(CHD)危险因素的分布及聚集。方法:对比早发严重冠脉三支病变患者(CHD组)113例与冠脉正常患者(对照组)57例的临床资料,筛选早发严重冠脉三支病变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聚集情况。结果:(1)2组间性别、吸烟史、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病(EH)、糖尿病(DM)、CHD家族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发严重冠脉三支病变的危险因素有男性、CHD家族史、DM和高TG血症。(2)CHD组较对照组3种以上危险因素聚集程度明显增加。(3)按性别行亚组分析显示男性CHD与对照2组间吸烟史、CHD家族史、BMI、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CHD与对照2组间DM、EH、TG、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男性、CHD家族史、DM、高TG血症是早发严重冠脉三支病变的危险因素,且此类患者存在多种危险因素聚集现象。男女间CHD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青年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观察首次收住院的冠心病患者(老年组82例;青年人组80例),对两组间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冠心病阳性家族史、肥胖及饮酒史等)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青年组中男性75例(93.8%)、吸烟有61例(76.3%)、肥胖30例(37.5%)、冠心病家族史25例(31.3%)、急性心肌梗死(AMI)57例(71.3%)及三酰甘油水平等均高于老年组(P<0.05);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青年组单支冠状动脉病变52例(65.0%),明显高于老年冠心病24例(29.3%),两支及三支冠状动脉病变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老年冠心病组(P<0.05)。结论青年人冠心病有较多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吸烟、肥胖、脂代谢异常及冠心病阳性家族史等是青年人发生冠心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AMI是青年冠心病多见始发表现,冠状动脉造影以单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患者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75例青年脑梗死和58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在饮酒、吸烟、超重、生活不规律和家族史方面发生率高于老年组(P<0.05或P<0.01),而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中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而对中青年患者来说饮酒、吸烟、超重和家族史方面是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中青年人群应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王齐荣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17+19-17,19
目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发展至出现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2007年10月~2009年6月本科收治的100例TIA患者临床资料,经2010年回访获悉,其中40例发生脑梗死。结果:患者TIA的发作时间大于30min,并且24h内发作大于3次,和首次发作后大于24h,并且发作大于5次的患者患脑梗死危险性明显提高(P〈0.05)。而发生脑梗死40例TIA患者其血压与血糖以及总胆固醇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如果每次TIA发作的持续时间较长,并且次数较多,未予及时治疗,特别是伴高血压与高血糖以及高脂血症的患者,极易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临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清晨高峰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2002年10月到2006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发病时间明确的AMI患者,共874例.统计AMI发病时间的昼夜节律,找出AMI发病的清晨高峰,用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AMI发病清晨高峰的影响因素.结果 AMI的发病时间有明显的昼夜节律,高峰在6:01~9:00时(146例,16.7%,与其他时间段比较,P<0.05).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74,95%CI:1.11~2.73,P<0.05)、高血压病史(OR=1.71,95%CI:1.17~2.51,P<0.01)和梗死前心绞痛(OR=1.61,95%CI:1.08~2.38,P<0.05)是AMI发病清晨高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MI的发病时间有明显的清晨高峰现象,男性、高血压病史和梗死前心绞痛是AMI发病清晨高峰的独立危险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orning peak of onset ti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and its risk factor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atients(n = 874) diagnosed with AMI between October 2002 and September 2006 in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was carried out. We calculated the number and the percentage of AMI cases and found out the morning peak time of AMI's onset. The clinical factors in relation to the peak time of AMI's onset were analyzed using multivariate u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There was a circadian rhythm of AMI with a peak incidence during 6:01-9:00 (P<0. 05, compared with other time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isk factors of the morning peak of AMI's onset included men (0R= 1.74, 95% CI: 1.11-2.73, P<0.05), the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OR =1.71, 95% CI:1. 17-2.51, P< 0.01) and the preinfarction angina(OR = 1.61, 95%CI:1.08-2. 38, P<0.05). Conclusions AMI is more likely to happen in the morning hours. Men, hypertension and the preinfarction angina a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MI's onset.  相似文献   

14.
王彤宇  张彦宗 《天津医药》2002,30(9):530-532
目的 :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血管紧张素II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47例脑梗死患者、3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8例健康人分别进行血浆ox LDL和AngII水平的测定。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和高血压病组的血浆ox LDL、AngII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1)。急性脑梗死组与高血压病组之间血浆ox LDL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0 05) ,脑梗死组AngII水平高于高血压病组 (P<0 05)。急性脑梗死组血浆ox LDL水平与AngII水平呈正相关 (r=0 4765 ,P<0 01)。结论 :血浆ox LDL和AngII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ABCD2评分与溶栓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4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TIA患者为观察组,给予50万U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后1周TIA发作次数、急性脑梗死和出血性疾病发生率,并与40例未溶栓治疗的TIA患者对照分析。采用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各亚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TIA发作次数为(1.16±0.34)次,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为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2±1.86)次和15%(P<0.05),而出血性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亚组间TIA发作次数和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内随危险度升高,TIA发作次数明显增加(F=10.406,P<0.05),且高危组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和中危组(χ2=8.550,P<0.05)。结论 TIA患者早期溶栓治疗能减少发作次数,降低急性脑梗死风险,尤其是对于高危患者,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DL-C+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用ABCD2评分法和LDL-C+ABCD2评分法分别测定106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LDL-C+ABCD2评分法和ABCD2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849(0.771-0.927)和0.844(0.768-0.920)。采用LDL-C+ABCD2评分中TIA患者中低、中和高危组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2.1%、33.3%和64.3%,不同脑卒中风险分层的脑梗死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ABCD2评分法是目前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有效的方法 ,结合LDL-C检查结果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根据脑梗死患者梗死前有无TIA史分为脑梗死Ⅰ组(梗死前无TIA)和脑梗死Ⅱ组(梗死前有TIA),分别从TIA持续时间、与脑梗死间隔时间及发作频次与梗死前无TIA患者比较,应用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评定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梗死前患者TIA持续时间≤10min、与梗死时间间隔≤7d及发作频次2~3次与梗死前无TIA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Ⅰ级预后较好。结论脑梗死前已发作TIA可能使大脑产生缺血耐受,对后继脑梗死有神经保护作用,且与TIA持续时间、脑梗死间隔时间及发作频次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方法经临床检查确诊TIA患者及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选择拟诊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CTPI)和CT血管造影(CTA)。总结2组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ArCBF值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2组患者的CTPI值、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9)。CTA检查显示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均有与病灶区相关的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的狭窄,而TIA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大脑后动脉有轻度狭窄,且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结论TIA进展为脑梗死与ArCBF下降程度、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颅内动脉狭窄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多次或发作时间长的TIA患者,应进一步行头颅CTPI和CTA检查,了解颅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及有无动脉狭窄,积极治疗以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中国人群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2012年6月国内发表的有关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篇文献,累计病例5416例,对照10473例。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家族史、吸烟和饮酒的比值比(OR)均〉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和肥胖的95%可信区间均包含1,尚不能确定其与脑卒中的关系;高血压病的归因危险度最高(69.16%)。漏斗图分析: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存在发表性偏倚;敏感性分析:家族史为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稳定性较差。结论现有证据表明,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饮酒和家族史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