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测定30例溶栓成功的AMI患者溶栓前后的QT间期及QTd.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QT间期为(407.50±45.87)ms,QTd为(60.00±21.28)ms,溶栓治疗再通后QT间期为(376.00±29.27)ms,QTd为(26.50±9.33)ms,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静脉溶栓再通后,随着心肌缺血改善,QT间期及QTd明显改善,有临床监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与溶栓疗效的关系。测量40例AMI患者的QT新时期延期人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结果 溶栓再爱组(23例)溶栓后小时QT离散度明显增加,以后逐渐缩短。溶栓术再通组(17例)溶栓后2小时,2天的QT离散度无明显变化,溶栓后7天 ̄14天的QT离散度较溶栓财通组明显缩短,二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与溶栓疗效有关。溶栓后QTd  相似文献   

3.
QT间期离散度(QTd)系由于心室肌复极不一致,而引起的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时限变异的程度。大量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QT离散度明显增加,恢复期降低,其临床价值已得到证实[1,2]。本文观察了58例AMI早期患者予静脉尿激酶溶栓后,QT离散度变化规律,探讨了AMI后心肌再灌注与QT离散波变化的相关性。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男46例,女12例;年龄32~75岁,平均59.8±12.5岁。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症状和ST段抬高。病变部位累及广泛前壁16例,前壁、前间壁24例,下壁、正后壁18例。发病  相似文献   

4.
QT间期离散度(QTa)系由于心室肌复极不一致,而引起的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时限变异的程度.大量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QT离散度明显增加,恢复期降低,其临床价值已得到证实[1,2].本文观察了58例AMI早期患者予静脉尿激酶溶栓后,QT离散度变化规律,探讨了AMI后心肌再灌注与QT离散波变化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溶栓前后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 ,探讨再灌注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 :对 2 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用标准 12导联心电图仪 ,在溶栓前后每 15min记录一次。结果 :溶栓后有 2 3例再通 ,其中 18例溶栓后 2h内出现再灌注性律失常 ,5例未发生。结论 :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者其QT离散度显著高于无发生者 (P <0 .0 5 ) ,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者溶栓前QT离散度高于溶栓后QT离散度 (P <0 .0 5 )。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增加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薛文会  袁如玉 《天津医药》1997,25(9):540-542
对9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首次心电图(ECG)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测定分析,探讨其对AMI预后判断的意义,结果表明: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的QTd显著延长于VT,Vf及非猝死者(P〈0.01)。前壁心肌梗死组长于下壁心肌梗死组(P〈0.01),认为QTd可作为早期评价AMI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在急性心肌梗塞后的动态演变过程。方法 取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间本科收住的确诊急性心肌梗塞病人31例,取入院后1小时内ECG同发病后2周、4周ECG分组对QT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入院后1小时QTd同发病后2周QT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入院后1小时QTd同发病后4周QTd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QTd在急性心梗4周后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9.
QT间期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观察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24h的QT间期离散度,并对比观察1周内发生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QT间期离散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大于对照组(P〈0.05),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间期离散度显著大于无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增加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QT离散度(QTd).方法 观察首次AMI患者发病后6 h内接受静脉溶栓成功者30例的QTd,取其溶栓治疗前的心电图(ECG)对比观察其QTd的变化,所有ECG均用同一台12导ECG机,同一人测量.结果 溶栓前为(43.6±13.2)ms,溶栓成功后为(37.1±10.2)ms,两组经配对t检验,P<0.05.由于AMI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缺血区域,缺血区心肌细胞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延缓,ECG表现为各导联的QT间期差值增大,即QTd延长,所以心肌复极不均性显著的增加为折返激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易于发生室速等心律失常.心室复极越不一致,电不稳定性就越大.成功的溶栓治疗后,随着冠状动脉的血流的恢复和维持左心室射血功能得到改善,QTd明显比治疗前下降,表明AMI后再灌流区与非梗塞区心肌的复极趋于一致,增加了心电的稳定性.AMI时QT间期变化的可能机制与局部低温、局部传导延迟、神经性作用及局部细胞处低钙等有关.结论 因此,QTd可以用来评价心肌电活动状态和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成功地容栓后,反映心室复极离散度的QTd下降可能是成功的溶栓治疗改善预后的一个重要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用QTd作为溶栓成功与否的一个指标.作为一种预测心律失常的检查手段,QTd结合心率变异、晚点位检查,可提高AMI远期心律失常的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李婧  陈文强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0):1471-1472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壁瘤的关系.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将我院2003~2006年收治的AMI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室壁瘤29例,未发生室壁瘤31例,比较两组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d.两组Q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QTd增加时易发生室壁瘤,提示QTd是预测AMI患者发生室壁瘤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陈叶芳  叶萍  孙彩琴 《江苏医药》2003,29(10):795-796
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指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由心室复极化不一致所引起,是临床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乃至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本回顾性分析15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急性期QTd变化,对比分析AMI不同部位、不同治疗方案及效果对QT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的变异程度。由于它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故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突发事件的危险指标之一。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54例AMI的QTd,对探讨其临床意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卢文宣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7):1040-104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离散度(QTcd)的影响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16例确诊为AMI的患者,分成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测量每例患者心肌梗死后的QTd和QTcd,并对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及心衰的QTd进行比较。结果:QTd、QTcd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两组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心衰的QTd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AMI溶栓治疗后QTd、QTcd明显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衰、猝死的发生率降低,临床上可通过QTd测量来判断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对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用体表心电图同步12导联测量64例AMI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3小时的QTcd,并对 出现与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者的QTcd进行比较。设30例正常人做对照组,取其QTcd作为参考值。结果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QTcd差异有显著性(P<0.01),溶栓后再通组QTcd时限缩短,而未通组QTcd时限无明显变化,两者的QTcd差异有显著性(P<0.01)。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cd长于不出现者。结论:成功的溶栓治疗可使QTcd缩短,亦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再灌注后QT离散度的变化。方法对20例AMI尿激酶溶栓再灌注后与16例溶栓未成功或未溶栓AMI患者12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进行测定,并与30例正常人QT离散度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MIQT离散度和(或)JT离散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MI溶栓再灌注组与无再灌注组,4周后测量QT离散度和(或)JT离散度,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MI再灌注后QT离散度较无再灌注者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再通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方法急性心肌梗塞54例,其中38例溶栓成功.我们对溶栓成功的38例均采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的变化.结果38例溶栓成功的病例,溶栓前QTd为79.13±34.58ms,溶栓成功后为30.26±18.26ms,溶栓前后QTd比较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成功后,QTd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再通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方法 :急性心肌梗塞54例 ,其中38例溶栓成功。我们对溶栓成功的38例均采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的变化。结果 :38例溶栓成功的病例 ,溶栓前QTd为79 13±34 58ms ,溶栓成功后为30 26±18 26ms ,溶栓前后QTd比较P<0 05。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成功后 ,QTd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令生 《河北医药》2001,23(2):94-95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探讨其与临床关系。方法:应用体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对60例AMI患者进行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QTd和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测定,并与5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1)AMI患者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的QTd、QTcd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2)死亡组QTd、QTcd均明显长于生存组(P<0.01)。(3)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长非心律失常组(P<0.01)。(4)心衰组QTd、QTcd亦明显长于非心衰组(P<0.01)。结论:AMI患者QTd、QTcd明显延长,提示AMI患者心肌存在明显电不稳定和复极的不同步性。其不失为AMI发生心脏事件和猝死简单而实用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QT间期离散度(QTD)可反映心室复极的差异,QTD增大与持续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QTD是用不同导联之最长的QT间期(QTmax)减去最短的QT间期(QTmin)而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较腱康人QTD增大,QTD增大可作为影响AMI预后的危险指标之一。为了探讨QTD与AMI预后的关系,我们对资料完整的150例AMI患者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