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大鼠视神经损伤后的保护作用。方法观察米诺环素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成年SD大鼠54只(右眼5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右眼6只)、实验组24只(右眼24只)、对照组(右眼24只)。后两组均制备右眼视神经钳夹伤模型,伤后1h分别给予45mg/kg米诺环素和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此后1次/d。于伤后1、3、7、14d取材,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视网膜组织中iNOS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1d、3d,7d及14d实验组iNOS表达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降低(t1d=9.497、t3d=11.203、t7d=15.622、t14d=4.889,均P〈0.001)。结论米诺环素可通过抑制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网膜组织中iNOS的表达,而对损伤视神经起到抗氧化和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先前的研究已证实,绿茶提取物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能提高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生存率。星形胶质细胞(AS)在神经系统损伤中对神经元的修复起重要作用,而EGCG对视神经钳夹伤后AS反应活性的影响尚有待证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AS的特异性标记物。目的观察EGCG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神经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EGCG组、视神经钳夹伤+生理盐水组、视神经钳夹伤+EGCG组,每组18只。于大鼠球后2mm处用夹持力dOg的微型视神经夹垂直视神经钳夹60s建立视神经钳夹伤模型,似手术大鼠仅切开眼外软组织,不损伤视神经。假手术+EGCG组和视神经钳夹伤+EGCG组大鼠术前2d起每日给予25mg/kgEGCG腹腔注射至术后2d,随后改为每日2mg/kg口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blot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造模后7、1d、28d视神经组织中GFAP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EGCG组视神经组织中GFAP呈弱表达;造模后7、14、28d,视神经钳夹伤+生理盐水组GFAP表达明显增强,视神经钳夹伤+EGCG组GFAP的表达强于正常对照组,弱于视神经钳夹伤+生理盐水组。Westernblot检测表明,造模后视神经组织GFAP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7d、14d,视神经钳夹伤+EGCG组GFAP的表达量明显低于视神经钳夹伤+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应用EGCG可以下调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神经组织中GFAP的表达,降低AS的增生活性,提示EGCG可以抑制视神经创伤修复过程中的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鼠视神经挫伤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变化及牛磺酸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组(视神经钳夹+蒸馏水组)及牛磺酸组(视神经钳夹+牛磺酸组),于损伤后3d、7d、14d和28d以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视神经iNOS的活性。结果在损伤后3d、7d、14d及28d,损伤组及牛磺酸组视神经组织iNOS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升高(F=256.43,213.62,188.76,231.78,P〈0.05);牛磺酸组较损伤组iNOS表达降低(F=256.43,213.62,188.76,231.78,P〈0.05)。结论视神经损伤诱导视神经iNOS的表达。牛磺酸可能通过对iNOS的抑制在大鼠视神经损伤中起到视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视神经钳夹伤后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大鼠视网膜上的表达,探讨Bcl-2和Bax在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网膜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LongEvans大鼠5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大鼠。建立大鼠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按视神经夹伤后不同时间分为伤后1 d、3 d、5 d7、d1、4 d 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动物。处死动物后取材,制备大鼠视网膜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SABC染色,以检测视网膜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网膜Bcl-2的表达下降,而Bax表达仍为不变的水平。结论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网膜Bcl-2表达的下降,导致了视网膜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5.
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CNTF及CNTFRα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视神经损伤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及其受体(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recepterα,CNTFRα)在大鼠视网膜中的定位表达变化、方法采用钳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d、3d、7d、14d、28d取眼球,以正常大鼠视网膜为对照,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神经损伤后CNTF和CNTFRα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正常对照组中,由视锥视杆细胞外节组成的视网膜视锥视杆细胞层均有大量的CNTF及CNTFRα存在,在其它各层也存在散在颗粒状分布的CNTF及CNTFRα,视神经损伤后,CNTF及CNTFRα在视网膜各层显著增加,并呈弥漫性分布,在损伤后3d、7d、14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损伤后7d.CNTF及CNTFRα在视网膜各层表达达高峰,在损伤后28d2者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NTF:P=0.02〈0.05;CNTFR:P=0.015〈0.05)。结论视神经不全损伤导致了视网膜CNTF和CNTFRα表达量的增加和分布的改变,可能是视网膜神经元损伤后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证实绿茶提取物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全身应用可到达视神经及视网膜组织,对视网膜缺血一再灌注和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具有保护作用,但EGCG对视神经损伤后RGCs上位神经元的影响目前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EGCG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外侧膝状体(LGN)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EGCG组、视神经钳夹+生理盐水组、视神经钳夹+EGCG组,每组12只。用40g微型视神经夹于大鼠右眼球后约2mm处夹持视神经60S建立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假手术+EGCG组、视神经钳夹+EGCG组大鼠于造模前2d始每日腹腔内注射EGCG(25mg/kg)共5d,后改为口服(2mg/kg),视神经钳夹+生理盐水组大鼠以同样的方法注射生理盐水。于造模4周后处死大鼠并取脑组织,用Nissl染色法计数外侧膝状体背侧核(dLGN)神经元数目,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blot法观察神经丝蛋白(NF-L)在LGN的表达,比较各组大鼠dLGN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数量。结果视神经钳夹伤后4周,假手术+EGCG组左侧、右侧dLGN神经元数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6、P=0.561);视神经钳夹+生理盐水组、视神经钳夹+EGCG组钳夹同侧dLGN神经元数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4、P=0.646),对侧dLGN神经元数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P=0.015),而视神经钳夹+EGCG组钳夹对侧dLGN神经元数量高于视神经钳夹+生理盐水组(P=0.007);NF-L检测可见视神经钳夹+EGCG组钳夹对侧LGN的NF-L表达量高于视神经钳夹+生理盐水组(P=0.002);dLGN的nNOS阳性细胞计数在正常对照组、假手术+EGCG组、视神经钳夹+EGCG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神经钳夹+生理盐水组钳夹对侧dLGN的nNOS阳性细胞高于视神经钳夹+EGCG组(P=0.000)。结论EGCG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LGN的神经元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EGCG抑制了nN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视神经损伤和视神经损伤复合晶状体损伤动物模型,了解2种模型损伤后不同时间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液压冲击颅脑损伤仪(FPI)建立兔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模型和视神经损伤复合晶状体损伤模型。于损伤前及损伤后1、2、4、7、10、14、21、28d行F—VEP检查并进行比较,并于上述各时间点制作视网膜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中巨噬细胞的数量,用焦油紫染色标记存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对存活的RGCs进行计数。结果损伤后1d,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100波隐含值和振幅降低,与损伤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实验组P100波隐含值延长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持续的时间短(P〈0.05),14d后实验组比对照组P100波隐含值恢复得更快(P〈0.05)。实验组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5),而RGCs存活数逐渐减少(P〈0.05),至损伤后28d有所恢复。对照组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应用FPI可以成功建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印证了F—VEP的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大鼠视神经(optic nerve,ON)不完全损伤后视网膜神经元凋亡的抑制作用和对视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雄性Long Evans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制作ON不完全损伤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按ON夹伤后不同时间分为伤后1d、3d、5d、7d、14d5个时间点。实验组伤后即时、3d、5d、7d,按5000U·kg^-1体重腹腔内注射rhEPO;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伤后1d、3d、5d、7d、14d取材。取材前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应用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元的凋亡。结果伤后7d、14d对照组视网膜凋亡细胞密集分布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及内、外核层。实验组7d、14d视网膜凋亡细胞明显减少,视网膜节细胞层的凋亡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2组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1d、3d、5d、7d实验组P1-N2波振幅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14d时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rhEPO对ON不完全损伤后视网膜神经元的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可以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钳夹伤大鼠眼内注射酵母多糖后对视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owth-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巨噬细胞所起的作用。方法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于左眼玻璃体腔注射酵母多糖5μL,右眼注射磷酸盐缓冲液5μL,分别于7d、14d和21d提取视神经蛋白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酵母多糖处理眼中,GAP-43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7d即升高,14d时明显增强,直到21d时仍保持较高水平,各时间点相对磷酸盐缓冲液处理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酵母多糖玻璃体腔注射后,能诱导眼内巨噬细胞活化,活化的巨噬细胞能增强钳夹伤大鼠视神经GAP-43蛋白的表达,对视神经的再生修复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璐  苏绍波  柳夏林 《眼科研究》2013,(11):1045-1049
背景Toll样受体4(TLR4)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相关受体,在多种疾病的发生中起致炎作用。研究发现,视神经损伤后继发的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引起视网膜损伤,因此视神经损伤后TLR4的表达及其效应值得研究。目的研究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TLR4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成年健康SPF级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视神经损伤3d组和视神经损伤7d组。取大鼠右眼用视神经钳夹法制备视神经损伤模型,左眼不予处理为对照组。分别于视神经损伤后3d和7d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并分离视网膜,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TLR4的表达;分别采用逆转录PCR法(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视网膜中TLR4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采用TUNEL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凋亡情况。结果视网膜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TLR4在大鼠视网膜中呈绿色荧光,视神经损伤3d组和视神经损伤7d组造模眼视网膜中的荧光强度较对照组左眼均明显增强,绿色荧光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内层。RT—PCR法检测表明,模型眼视网膜损伤后3d和7d视网膜中TLR4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92±0.06和3.92±0.12,对照眼TLR4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87±0.12和3.44±0.17,大鼠模型眼TLR4mRNA表达的灰度值较对照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d=-12.888,P〈0.001;t7d=-4.669,P=0.010)。Westernblot法检测显示,大鼠模型眼视网膜损伤3d和7d视网膜中TLR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4±0.05和1.49±0.03,对照眼TLR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0.09和1.38±0.07,模型眼视网膜中TLR4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d=-11.324,P〈0.001;t7d=-5.638,P=0.005)。TUNEL染色显示,模型眼RGCs凋亡数较对照眼增多。结论TLR4在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内层的表达明显上调,提示TLR4通路可能参与RGCs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焦晓玲  彭媛  杨柳 《眼科研究》2014,(4):303-307
背景 米诺环素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神经保护效应,但是否对视神经损伤有保护作用研究尚少. 目的 探讨米诺环素在小鼠视神经钳夹伤后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6只清洁级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8只、生理盐水组64只和米诺环素组64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生理盐水组和米诺环素组用反向镊钳夹小鼠左眼视神经3s以建立视神经钳夹伤动物模型,造模后米诺环素组立即以45 mg/(kg·d)的剂量腹腔内注射米诺环素0.4ml,造模后24 h注射剂量减半,以后每日注射1次,直至处死,生理盐水组小鼠以同样的方式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小鼠分别于造模后第4、7、11、14天处死并制备视网膜铺片,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RGCs层细胞密度的变化.取各时间点小鼠眼球制作视网膜冰冻切片,采用TUNEL法测定RGCs的凋亡;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表面CD11b mRNA的表达.结果 在视神经损伤后第4天和第7天,生理盐水组小鼠RGCs层的细胞密度分别为(77.50±2.38)个/0.01 mm2和(70.00±2.94)个/0.01 mm2,明显低于米诺环素组的(88.75±2.36)个/0.01 mm2和(81.00±3.92)个/0.01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d=-6.708,P<0.01;t7d=-4.491,P<0.01);生理盐水组RGCs凋亡数分别为(12±1)个/mm和(4±1)个/mm,明显多于米诺环素组的(4±1)个/mm和(1±0)个/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d=12.832,P<0.01;t7d=3.455,P=0.026);造模后第11天和第14天,生理盐水组小鼠RGCs层的细胞密度与米诺环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08、0.777),且两组小鼠视网膜均未发现凋亡细胞.Real-time PCR检测显示,造模后第4天和第7天,生理盐水组小鼠视网膜细胞CD11b mRNA表达量与米诺环素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d=8.312,P<0.01;t7d=5.407,P<0.01),但在造模后第11天和第14天,2个组小鼠视网膜细胞CD11b mRNA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170).结论 米诺环素可能在小鼠视神经钳夹伤后早期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而减少RGCs的凋亡,从而对视神经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党鸿  辛晓蓉 《眼科新进展》2018,(10):940-942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急性低压缺氧诱导的大鼠视网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72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常氧对照组、低氧模型组、低氧+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干预组(RES干预组)。常氧对照组大鼠在常氧环境下喂养,低氧模型组及RES干预组大鼠置于低压氧舱内(模拟5000 m的海拔高度)喂养,RES干预组每日并给予腹腔注射30 mg·kg-1 RES 1次。各组大鼠在不同处理7 d后剥离视网膜,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的表达,RT-PCR检测核转录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mRNA的表达。结果 低氧模型组大鼠视网膜GFAP与HIF-1的表达较常氧对照组增加,BDNF mRNA(2.627±0.633)和NF-κB mRNA(1.712±0.198)的相对表达量较常氧对照组(2.000±0.518、1.053±0.483)上调(P= 0.013、0.008)。与低氧模型组对比,RES干预组视网膜受损程度减轻,GFAP与HIF-1的表达减少,BDNF mRNA相对表达量(2.053±0.938)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而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1.481±0.397)与低氧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5)。结论 RES对高海拔缺氧诱导的视网膜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GFAP、HIF-1、BDNF以及NF-κ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在碘酸钠(NaIO3)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变性大鼠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实验研究.24只Spraug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造模7d组、造模14 d组、造模28 d组,每组6只.造模组腹腔注射3% NaIO3(100 mg/kg);取眼球做病理检查,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细胞凋亡检测,验证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的建立;免疫荧光法观察视网膜变性大鼠视网膜上CSPGs表达的时空规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CSPGs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视网膜上小胶质细胞表达的巨噬细胞特异性抗原CD68的分布特点.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注射NaIO3后,模型大鼠视网膜出现变性改变,且光感受器发牛渐进性凋亡,造模7、14、28 d组凋亡率分别为(21.0±3.5)%、(32.3±2.3)%、(41.7±2.6)%,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27,P<0.01).造模7d组,CS-56、CD68在脉络膜、视锥视杆层、内核层、节细胞层表达;造模14 d组,CS-56、CD68进一步出现在外核层;造模28 d组,CSPGs继续迁移到外丛状层.随造模时间延长,各层荧光表达逐渐增强,CD68在视网膜各层的表达也明显增多,强度分别为:1.33±0.52、2.67±0.82、4.00±1.10和7.17±1.3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45,P<0.01).造模组Versican mRNA表达(1.02±0.06)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23±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5,P<0.01).结论 在碘酸钠诱导的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中,随时间延长CSPGs表达范围扩大,表达量增加,并与小胶质细胞分布在大致相同区域,提示CSPGs可能来源于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4.
郭敬  柯敏  文小凤 《眼科研究》2012,(9):791-794
背景视网膜Mǖiler细胞具有为视网膜组织提供营养、维持视网膜的正常结构等多种生理功能,研究发现Mǖiler细胞的病变会导致视网膜血管发生相应的改变。探讨高糖对视网膜Mǖiler细胞的影响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Mǖiler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取出生后10d清洁级SD大鼠的视网膜组织,用组织块培养法在含质量分数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体外原代培养Mǖiler细胞并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细胞进行鉴定。将不同浓度(5.5、30.0、40.0mmol/L)的葡萄糖加入培养基中培养4d,MTT比色法测定各组波长570nm处Mǖller细胞的吸光度(A570)值,计算各组细胞的相对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Mǖller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培养的细胞贴壁生长,呈长梭形;95%以上细胞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反应阳性。MTT比色法检测显示,正常葡萄糖组及30.0mmo/L、40.0mmol/L葡萄糖处理组Mǖller细胞A570值分别为0.24±0.01、0.21±0.03和0.20±0.02,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55,P〈0.05)。与正常葡萄糖组比较,30.0mmol/L、40.0mmol/L葡萄糖处理组A570值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645、0.486,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正常葡萄糖组、30.0mmol/L和40.0mmol/L葡萄糖处理组Mǖller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6.40±0.25)%、(30.19±0.16)%和(36.23±0.19)%,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4.530,P〈0.05),与正常葡萄糖组比较,30.0mmol/L、40.0mmol/L葡萄糖组凋亡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754、0.484,P〈0.05)。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可抑制视网膜Mǖller细胞的生长并增加其凋亡率,葡萄糖的上述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Liu Y  Tang LS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9):802-809
目的 探讨米诺环素在L-谷氨酸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毒性中的保护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原代小鼠RGCs体外培养24 h后,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L-谷氨酸组(100 μmol/L、500 μmol/L、1 mmol/L和2 mmol/L)及L-谷氨酸+米诺环素组(30 μmol),观察不同浓度L-谷氨酸对RGC的存活率与轴突生长的损伤作用及米诺环素的保护作用.体内实验,将雌性B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两组小鼠腹腔内分别注射米诺环素(实验组,60 mg/kg)或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天1次,连续7 d.第2天时,两组小鼠玻璃体腔内注射2μl L-谷氨酸(2 mmol/L),诱导RGC损伤.免疫组化染色分析β-Ⅲ-tubulin阳性细胞数目变化及视网膜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表达情况,Real-time PCR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GFAP与波形蛋白(Vimentin)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体外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谷氨酸降低RGC的存活率,与剂量和干预时间呈负相关.同时L-谷氨酸可明显抑制RGC轴突的生长,RGC轴突长度>2BL、1~2 BL、<1 BL占总细胞数比例分别从50.38%、7.83%和3.72%降至31.43%、5.05%和1.29%.而米诺环素能明显减轻L-谷氨酸对RGC的毒性作用,改善RGC轴突生长,各组细胞比例回升至51.00%、8.10%和2.43%,谷氨酸与对照组相比、米诺环素组与谷氨酸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7,P<0.0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谷氨酸组小鼠RGC数目显著减少(45.00±10.21和68.50±2.86),而米诺环素治疗后可明显改善L-谷氨酸诱导的RGC损伤,RGC数目恢复至62.00±11.65,(F=7.6,P<0.01).谷氨酸处理后视网膜组织中GFAP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米诺环素明显降低视网膜组织中GFAP的表达.同时,L-谷氨酸显著提高小鼠视网膜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IFN-γ、IL-1、TNF-α及胶质细胞相关蛋白Vimentin和GFAP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而米诺环素可显著抑制这些因子的表达.结论 L-谷氨酸损伤可诱导RGC凋亡、抑制RGC轴突生长,并上调炎症因子及视网膜相关胶质蛋白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米诺环素对L-谷氨酸所导致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建立兔视神经夹伤模型,观察伤后视网膜组织中一氧化氮的表达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关系,从而探讨RGCs凋亡机制及氨基胍(AG)在伤后对RGCs的保护性作用。方法55只成年大耳白兔,随机分正常对照组(5只)、损伤对照组(25只)、AG治疗组(25只)。损伤组双眼夹伤视神经,按伤后1、3、7、14、21d又随机分为5组(5只/组)。AG治疗组于伤后2min耳缘静脉注射2%AG,损伤对照组同法注射生理盐水。应用TUNEL染色计数凋亡阳性细胞;比色法测量一氧化氮(NO)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力。结果正常组视网膜切片中极少见RGCs凋亡。损伤组于伤后1d偶见,3—7d逐渐增多,至14d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正常视网膜组织中很少表达iNOS,但含有少量NO。在损伤后二者含量逐渐增高,与RGCs凋亡呈正相关性。同一时间点损伤对照组和AG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兔视神经夹伤后,NO合成增多可能是引起RGCs凋亡的一个因素。而AG通过减少NO的合成,降低RGCs凋亡,对RGCs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检测与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测在蓝光诱导大鼠视网膜光损伤中的敏感性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建立蓝光诱导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分别于照射后1d、3d、7d和14d,以SD—OCT测量视网膜外核层厚度,以f-ERG测量各波的反应振幅,分析大鼠外核层厚度与f-ERG各波反应振幅的关系。结果 蓝光照射后1d、3d、7d和14d大鼠平均视网膜外核层厚度依次为(36.54±3.82)μm、(27.07±2.70)μm、(25.37±2.32)μm和(19.54±1.79)μm,与对照组比较,在3d、7d和14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92,8.838,9.183,P〈0.05);ERG-a波振幅依次为(268.25±41.12)μv,(178.21±32.70)μv,(153.28±48.23)μv,(144.28±33.57)μv;ERG—b波振幅依次为(608.41±61.61)μv,(489.29±85.94)μv,(463.36±58.47)μv,(390.05±48.94)μv。与对照组相比,各波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RG-a波:F=a4.239,b9.443,b10.187,b10.872,aP〈0.05,bP〈0.01;ERG-b波:F=a3.976,b10.391,b10.787,b11.320,aP〈0.05,bP〈0.01;)。大鼠视网膜外核层厚度与f-ERG各波振幅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ERG-a:r=0.201,0.247,0.338,0.672,P〈0.05;ERG-b:r=0.131,0.278,0.345,0.578,P〈0.05)。结论 蓝光照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f-ERG各波的反应振幅明显较对照组降低,可较早地反映光照导致视网膜功能受损;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明显变薄,与前者具有明显相关性,两者分别从形态学及功能学共同揭示蓝光照射在活体大鼠视网膜中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