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夏旋  杨明炜 《中国药师》2006,9(6):553-554
中药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配伍是中药复方的核心,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近年来,随着中药和方剂研究的不断深入,方剂配伍原理的现代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复方化学与复方药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药复方即方剂,是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依据病情的需要,有选择地将药物按照一定的配伍原则组合而成的用药形式。目前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的研究方法/策略主要围绕药效物质分析(包括中药化学成分分析、入血药源成分分析、药动学分析)和药理信号通路分析(包括网络药理学分析、信号通路指标检测、代谢组学分析)两方面进行。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以“七情和合”“升降浮沉”“君臣佐使”“四气五味”为基础探究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并体现中药复方配伍与药物化学成分、药动学、药理通路机制的变化规律及各中药不同配伍比例时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在保证中药复方整体疗效的基础上,挖掘中药复方配伍机制内涵,为优化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也为创造新的中药复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思路与基本方法,从中药复方配伍的药理学、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方面总结了目前中药配伍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药注射液的不合理配伍应用一直以来是影响其临床应用安全性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汇总复方丹参注射液配伍研究情况,探讨配伍对中药注射液安全性的影响,以期引起对中药注射液配伍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新的研究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对近年来中药复方药动学配伍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复方主要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组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相对分子质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在中药复方研究中,代谢组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中药复方多靶点作用机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安全性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代谢组学为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将有助于系统、深刻地揭示中药复方的科学内涵,指导中药复方新药研发,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相似文献   

7.
中药以配伍来减毒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七情中"相杀"、"相畏"的关系,即一种药物能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和消除半夏的毒性,砂仁能减轻熟地滋腻碍脾的副作用等。二是多味功用相近药物同时配伍运用,这种方式既可利用相近功用药物的协同作用,又能有效减轻毒副作用的发生,如十枣汤之甘遂、大戟、芫花。本文从温热药、寒凉药的相关配伍减毒实例及现代研究进展来浅谈配伍的妙处。  相似文献   

8.
《复方丹参方的现代研究——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复方丹参方的现代研究"课题组的原创性工作,充分展示了复方丹参方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可读性、实用性、创新性等特色,对于指导方剂现代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谢彬  袁星  徐希科  柳润辉 《药学实践杂志》2021,39(4):295-298,304
心血管疾病在全球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仍居高不下,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其致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主要认为,AS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脂质代谢紊乱、炎症反应、自噬和凋亡失衡等因素有关.传统中草药特别是中药复方在防治AS中取得良好疗效,对中药复方抗AS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也越来越多.通过检索近5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梳理中药复方的镇痛机制研究进展,为其临床应用及新型镇痛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检索法,对近10年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的中药复方的镇痛机制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与结论:中药复方对偏头痛、痛经及多种炎性疼痛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通过调控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镇痛作用.其中,中枢镇痛的机制主要包括增加5-...  相似文献   

11.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α-GI)是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类新型药物,广泛存在于植物果实、叶片和种子等组织器官中。近15年来,国内外从中草药中寻找新的α-GI的研究渐趋活跃,逐渐成为防治糖尿病的热点。随着α-GI的不断发现,构建更加符合人体糖尿病病理生理特征、更加具有临床意义的α-GI高通量体外筛选模型,对降糖药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以中草药为来源的α-GI筛选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拆方研究三物白散各药味组合对"寒痰证"的祛痰作用,探讨方中药味配伍机制。方法通过冰水浴和灌胃冰水的方法制备小鼠"寒痰证"模型,通过气管酚红排泌实验模型,比较各组合的祛痰作用,并利用计算机辅助层级聚类分析,探讨三物白散拆方后各药味组合机制。结果三物白散全方、巴豆配伍桔梗和巴豆配伍贝母具有显著祛痰作用(P<0.05),单用巴豆则无明显祛痰作用。层级聚类结果显示含巴豆与不含巴豆的组合为不同的作用类型,配伍巴豆的实验组祛痰作用明显增强。结论三物白散方中巴豆需配伍桔梗或贝母后表现出较强的祛痰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以及方剂配伍中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方剂配伍规律中数据挖掘技术的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进行了探讨,重点提出了几点数据挖掘技术在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药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药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的早期方法盲目性大,耗时、费资。较新的研究方法有两种.第一种为活性指导下的靶向追踪分离方法,用这种方法研究了中药薤白中的活血化瘀活性成分,中药粉背薯芋、总合草苔虫及黑果黄皮中的抗癌活性成分。第二种为体内代谢方法,用此法对桑白皮中的平喘成分,及穿心莲内酯的体内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论述了中药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面临的困难、改进方法的思考及展望。  相似文献   

16.
17.
211种贵州民族中草药抑制HBsAg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贵州民族中草药对HBsAg的作用。方法选取211种贵州省民族中草药提取物分别与HBsAg37℃作用1小时,通过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HBsAg与药物作用前后的含量,计算HBsAg经药物作用后下降的百分率,筛选出有效的药物。结果211种药物中筛选出24种药物有抗HBsAg作用,占总数的11.4%。结论贵州民族中草药中有部分药物对HBsAg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is review will discuss several new drugs which were discovered and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by the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Huperzine A was isolated from Huperzia serrata, a plant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ontusion, strain, haematuria, and swelling in Chinese folk medicine.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huperzine A has powerful and reversible anticholinesterase activity. Y-maze methods have shown that huperzine A improves learning and retrieval processes, and facilitates memory retention. Huperzine A is used to treat patients with myasthenia gravis and Alzheimer's disease in China. Sarmentosin, a cyanogenic glucoside was isolated from the whole plant of Sedum sarmentosium. This plant has long been used to treat hepatitis by folk medicine. Sarmentosin significantly lowers the SGPT level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and shows a suppressive effect on 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s in mice. The root of Aconitum is well know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y Aconitum alkaloids have been isolated. Most show potent bioactivities, but with severe toxicity. Recently, some alkaloids such as 3-acetylaconitine, lappaconitine, have shown significant anesthetic activity and exhibit a higher therapeutic index. Guan-fu base A was isolated from the tuber root of Aconitum coreanum. Guan-fu base A has antiarrhythmic action and is now in clinical trials. Drug Dev. Res. 39:147–157. © 1997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