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住院医师初学斜视手术时,结膜切口和直肌处理方法对术后并发症及眼位矫正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斜视手术的切口方式、直肌处理方法与术后并发症及眼位矫正成功率的关系。结果共同性斜视手术103例,采用传统梯形切口,直肌缝合于肌止端后巩膜处45例;穹窿结膜切口,直肌悬吊后徙术58例。两种手术方式最终术后斜视角<10△,欠矫和过矫者无明显差异(χ2=4.672,P>0.05)。传统切口及手术方式组2例行二次手术调整眼位。穹窿结膜切口术后瘢痕小,结膜愈合平整,眼部刺激症状轻。结论穹窿结膜切口愈合美观,可调节后徙缝线法方便对术后眼位的调整,避免二次手术,但操作比传统切口略有难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手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的可行性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128例斜视随机分为两组,手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70例为试验组,肉眼直视下传统斜视矫正手术58例为对照组.术后随访时间6 ~12个月,平均(8.20±2.41)月,观察患者眼位矫正情况及结膜切口瘢痕、肌肉缝线反应、结膜下囊肿、术后感染、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眼位矫正有效率97.14%,对照组眼位矫正有效率96.55%,两组眼位矫正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4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0.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8,P<0.05).结论 手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是可行的,具有与传统斜视矫正手术相同的效果,显微斜视矫正手术具有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Guyton斜视钩进行改良穹隆结膜小切口斜视手术,观察其在儿童水平斜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水平斜视患儿128例(170眼),年龄1.5~17.0(6.5±1.6)岁,男60例,女68例。应用Guyton斜视钩行改良穹隆结膜小切口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矫正效果、结膜切口干预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119例(93.0%)在第一眼位获得理想眼位,矫正后斜视角度<±10。102眼(60.0%)未行切口缝合;68眼(40.0%)进行结膜切口干预,其中缝合1针者45眼(26.5%),缝合2针者20眼(11.8%),缝合3针者3眼(1.8%)。术后眼部刺激症状轻,结膜切口愈合佳,无明显手术瘢痕。结论 在儿童水平斜视中,应用Guyton斜视钩的改良穹隆结膜小切口技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美容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共同性斜视手术与LASIK先后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矫正视力≥1.0,合并有共同性斜视与近视的患者。两手术间隔6个月。完成两手术后观察病人的眼位、视力、双眼视功能、结膜切口、角膜瓣情况等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眼位正位(≤10^△)率、双眼视力≥1.0比例、建立双眼视功能比例、结膜切口痊愈率、角膜瓣痊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无论先做斜视还是先做近视,术后效果差异无显著性。笔者观察只要术前测量准确斜视角度、近视度数,术中注意保护角膜、结膜,观察好眼位,即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水平共同性斜视的优点。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在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卫生院眼科通过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的32例水平斜视患者,对部分患者行睫状前血管分离、保留,于手术后随诊6-12个月,对其术后眼位、结膜切口、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术后眼部刺激症状轻,结膜切口愈合佳,睑裂暴露区结膜无手术瘢痕。术后眼位矫正治愈率93.75%(30/32),除1例大角度外斜的患者的术眼外转轻度受限,其余患者眼球运动正常。术中成功保留血管者16例。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显微镜下行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水平共同性斜视,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Parks切口眼外肌调整缝线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Parks结膜切口(近穹隆部结膜切口)联合眼外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37例,术后随访3~8个月.结果 (1)眼位:37例患者中11例术后未达到预期效果、眼位不正,欠矫2例,过矫9例,术后24h内表麻下采用调整缝线术进行眼位调整,11例均将眼位调整至预期效果.最终随访眼位结果:未调整者欠矫2例,分别欠矫-15Δ、-20Δ,过矫15Δ1例.调整眼位者欠矫3例,分别欠矫-12Δ、-15Δ、-25Δ.余31例正位.(2)结膜切口愈合情况:所有患者结膜切口均于术后5~8d完全愈合,睑裂部无明显瘢痕.(3)并发症:5例患者调整缝线结对应的结膜面局部结节状隆起水肿,给予0.1%氟美瞳眼水点眼后消退.未见切口感染、缝穿巩膜、肌肉滑脱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Parks结膜切口眼外肌后徙调整缝线术可于24h内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不正者进行有效眼位调整,避免了角膜缘梯形结膜切口的缺点.  相似文献   

7.
应用显微技术手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共同性外斜视适用且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共同性外斜视36例应用显微技术施行斜视矫正术。对术后疼痛反应、结膜恢复情况及眼位情况进行观察,随诊1~3个月。结果术后第1天能自由睁开双眼,随意活动。全部36例结膜均复位良好,无明显切口痕迹、术后1个月结膜恢复正常;眼位满意。结论在显微技术下,注意无创操作,高质量缝合,能有效降低疼痛,防止肌肉粘连,减少术后并发症,确保眼部的美观。  相似文献   

8.
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分析马少青,郑绍斌,林发森共同性外斜视不仅影响美容,而且常伴有弱视或双眼视功能异常。大多数共同性外斜视需通过手术治疗才能矫正眼位,改善外观上的缺陷,促进正常的双眼视功能建立,为探索外斜视斜视度与手术量的关系及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现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直肌后徙可调整缝线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例儿童共同性斜视在全麻下采用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术后1~2 d内进行缝线调整,随访6~24个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34例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中,11例达正常眼位,23例因欠矫或过矫需要调整,其中过矫9例及欠矫11例均调至正位,有3例欠矫者经集合训练后得到改善。在6~24个月随访中,未调整的患者中欠矫1例,经过调整的患者中欠矫2例,术后视功能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采用可调整缝线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是简便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再次手术风险,使儿童全麻斜视矫正手术的成功率获得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伴有垂直眼位的共同性水平斜视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有垂直眼位的共同性水平斜视临床分析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眼科王勇,射荣在共同性水平斜视中,许多伴有垂直眼位,同时并无垂直肌功能受限。在矫正水平眼位时,也要考虑到矫正垂直眼位,因此就必须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本文总结了54例伴有垂直眼位的共同性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与改良Parks切口对斜视患者泪膜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7-01/2019-10于南阳医专一附院手术治疗的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结膜瓣切口组(60例82眼,行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斜视手术)及改良Parks组(62例83眼,行改良Parks切口斜视手术),评价斜视治疗效果,于手术前后进行干眼症状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采用眼表综合分析仪测定泪河高度(TMH)、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KBUT),手术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手术,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组、改良Parks组分别有80、79眼达到眼位基本正位(±10PD以内),两组治愈率比较无差异(P>0.05)。改良Parks组术后7d SⅠt、BUT、FL评分、NIKBUT与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组比较有差异(P<0.05)。术后14d改良Parks组SⅠt、BUT、TMH、NIKBUT较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组有差异(P<0.05)。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组及改良Parks组手术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7.3%vs 2.4%,P>0.05),总体满意度有差异(83.3%vs 95.2%,P<0.05)。结论: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与改良Parks切口手术术式对斜视均有较好的矫正效果,但改良Parks切口手术对泪膜稳定性影响较小,手术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Praks切口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250例斜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125例,采用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观察组125例采用改良Praks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患者泪膜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治愈125例,治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治愈率(105例,8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9, P =0.00);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干眼症状评分均升高后再恢复至术前水平,但对照组升高程度高于观察组( P <0.05);观察组术后7 d和10 d的干眼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术前,两组患者泪膜功能参数(Slt、BUT和CFS值)无统计学差异( P >0.05);手术后,两组患者术后7 d时的泪膜功能参数(Slt和CFS值)均显著增加( P <0.05),BUT显著降低( P <0.05);但观察组术后7 d时的Slt和CFS值低于对照组( P <0.05),BU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两组患者术后28 d的泪膜功能参数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睑裂外观良好、术后炎症反应小、干眼情况少和患者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结论改良Parks 切口斜视手术能够有效矫正患者斜视症状,临床疗效好,且对患者泪膜功能影响小,最大范围地达到了患者治疗和美容的共同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许小贺  傅秀丽  鲁璐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10):1712-1716
目的:探究改良Parks切口与直肌线状折叠术联合应用治疗成人共同性斜视疗效及对术后视功能恢复及眼部美观度的影响。方法:以2019-06/2021-06成人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改良Parks切口与直肌线状折叠术联合应用,89例)及对照组(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与直肌线状折叠术联合应用,71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荧光染色积分、标准干眼症状评估问卷(SPEED)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变化情况,并于术后1mo统计患者结膜愈合不良、散光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角膜荧光染色积分、干眼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wk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开散性融合范围及视近33cm、视远5m斜视角大于对照组,辐辏性融合范围小于对照组,视近33cm、视远5m立体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泪膜破裂时间长于对照组,泪液分泌量多于对照组,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异体巩膜移植联合结膜瓣覆盖术治疗眼科手术后无菌性巩膜融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因眼部手术后发生无菌性巩膜融解10例(10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巩膜坏死组织涂片,微生物培养,及血清学检查。采用异体巩膜移植联合自体结膜瓣覆盖术,术后局部滴眼。结果术前10只眼巩膜坏死组织的细菌及真菌培养均未见微生物生长,仅1只眼类风湿因子异常高表达,8只眼患有干眼。实施异体巩膜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后,8只眼术后32~50d巩膜坏死区愈合,2只眼于术后40d及48d后发生巩膜植片融解。结论全身胶原血管性疾病及手术刺激等所致的免疫反应可能是眼部手术后产生无菌性巩膜融解的主要原因;异体巩膜移植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可控制及修复巩膜融解,有效保留眼球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联合外斜视矫正术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共同性外斜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在郑州市眼科医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32例病理性近视合并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联合手术组18例,即采用异体巩膜行后巩膜加固的同时联合外斜视矫正术(外直肌后徙或联合内直肌截除);分期手术组14例,即分期行后巩膜加固术和外斜视矫正术,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随访12~30个月,平均18.5个月。数据采用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联合手术组矫正视力提高或无变化者占82%,在分期手术组也占82%;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改善和恢复者在两组分别有4例和l例;对美容效果满意(眼位在±5。内或三棱镜度±10^△内)者在两组分别占83%和86%;屈光度稳定(增加≤0.50D/年)者在两组分别占75%和73%;眼轴稳定(增长≤0.3mm/年)者在两组分别占75%和77%;上述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眼前节缺血等严重并发症。不同程度的结膜筋膜水肿和复视较常见。结论联合手术是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共同性外斜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单次手术,疗效好,费用低等优点。同时术中解剖层次清晰,视野暴露好,避免了分期手术的黏连所致的操作困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手术24例.手术的设计根据中间带位置、代偿头位、斜视角度和主导眼的关系进行综合考虑,代偿头位矫正在主导眼上施行,斜视矫正在非主导眼上施行.结果 手术后随访3 ~12个月,平均(6.38±2.18)月.20例(83.33%)术后代偿头位消失,3例(12.50%)代偿头位明显改善,残留原方向15°以内头位扭转角,1例(4.17%)过矫.18例(75.00%)术后眼位达到正位,5例(20.83%)达到轻度欠矫或过矫,1例(4.17%)明显欠矫.所有病例原在位眼震减轻或消失,原在位双眼同时视视力均较术前提高2行或2行以上.术前术后双眼同时视视力及头位扭转角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83,-3.37,P <0.01).结论 合并有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既要矫正斜视又要解决代偿头位,合理的手术设计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改良小切口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小切口手术治疗的慢性泪囊炎36例(36眼)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29例。年龄15~66岁。病程,3月~4年。所有患者术前明确诊断为慢性泪囊炎,冲洗鼻泪管不通并有脓液溢出。其中7例曾行泪道激光,6例曾反复冲洗过。手术采用改良小切口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皮肤切口10mm,以小型眼睑拉勾或缝线牵开暴露术野,钝性分离皮下组织,不切断内眦韧带,蚊式钳轻压造成骨孔,咬骨钳制做超过10mm的骨孔,骨窗尽可能较大且较低,充分止血,“H”字形切开泪囊及鼻黏膜,6-0可吸收线分别吻合前后瓣,不植管,前瓣悬吊于皮下组织。结果术后随访1—4年。1例因骨孔内肉芽组织增生,于术后3个月泪道堵塞,患者拒绝进一步处理而继续出现溢泪症状。一例泪道冲洗通畅,但患者仍出现溢泪而无溢脓,未行特殊处理。其余34例效果良好,无明显溢泪或流脓症状,手术成功率为94.4%。所有患者皮肤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形成。结论改良小切口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掌握手术技巧,术中精心操作,可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显微镜下微创法经球结膜行眼外肌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A,BTXA)注射,治疗不同种类斜视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来我院接受BTXA治疗的18例(18眼)斜视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于所需注射眼外肌附着处旁切开结膜约2mm,分离并清晰暴露巩膜和肌肉止端,用斜视钩将眼外肌肉轻轻提起,注射针头走向与肌肉呈15°夹角,在显微镜直视下将BTXA注入肌肉或肌鞘内。治疗后1周和6周时随访,观察眼位、眼球运动、代偿头位、复视症状改善程度以及并发症等。结果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6周时的平均斜视度数分别为22.9△、6.9△、7.7△;随访中仅1例较治疗前无改善;治疗前分别与治疗后1周及6周的斜视度数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1周及6周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复诊的斜视度数以及正位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前有明显眼球运动障碍者12例经BTXA注射后均得到改善;伴复视者12例中11例经治疗正前方及前下方复视消失,1例有所改善;伴代偿头位者3例,均得到改善。2例出现上睑下垂,2例出现垂直斜视。结论手术显微镜下经球结膜微小切口对眼外肌进行BTXA注射治疗斜视,近期效果理想,安全性高,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改良Parks切口联合直肌线状折叠术治疗共同性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Parks切口联合直肌线状折叠术治疗共同性斜视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对我院2010-06/2012-12采用显微镜下改良Parks切口联合直肌线状折叠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105例157眼进行研究,分析其术后1wk;1,3,6mo的斜视度数变化。结果: 术后1wk;1,3,6mo斜视度与术前斜视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wk与6mo斜视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无眼前节缺血、结膜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Parks切口联合直肌线状折叠术治疗共同性斜视,术后效果满意,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