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诞生以来,许多临床实验已经证实了它能够有效地预防心脏性猝死(包括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其功能是一旦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的发作,能在几秒内识别并有效终止。我院自2000年以来共植入ICD7例。  相似文献   

2.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适应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约40万人死于此症。一系列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ICD是优于药物的有效治疗方法,明显降低SCD发生率。美国每年上万人安装ICD,其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我国由于经济条件和认识水平普及的限制,采用ICD治疗的患者甚少,但近年来逐渐增多,1年约100例患者安装ICD。为提高医生和患者对应用ICD的认识及使用规范化,两个学会的ICD专家组于2001年11月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就ICD适应证、多中心试验结果、植入技术、心动过速的识别和治疗、并发症、随诊等专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入了深入和认真的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1998年6月至2003年7月,我院共为20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患者植入了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收到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脏性猝死严重威胁心脏病患者的生命 ,其最常见直接原因为 VT和 VF。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1 980年 2月在美国霍普金氏医院 (Johns Hopkins Hospital)安装了第一台自动除颤器 ,到目前为止 ,世界上十万例患者安装了除颤器 ,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在近六年内 ,这种治疗方法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患者 ,尤其心脏骤停幸存者非常愿意接受这种治疗。仅 1 993年一年 ,美国接受 ICD植入的患者已达 1万例 ,1 995年已达 3万例。我国从 1 991年开始将 ICD应用于临床 ,迄今约有 30例患者安装了 ICD。我院1 99…  相似文献   

5.
69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患者的随访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目的 对全国50家医院69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患者通过较长期随访获得的实际经验,以期促进和提高我国ICD的应用水平。方法 资料来自全国50家医院的门诊随访、电话询问或厂家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程控分析仪调出的资料,对串屠 情况及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2.3年中有30例患者接受成功的ICD治理,占全组患者43.5%,总共发作快速心律失常276次,其中VT236次占85.5%,VF40次占14.5%,VT由ATP终止135次,占57.2%,由CV终止101次,占42.8%,VF经DF(除颤)40次,全部一次成功,2例VT加速转成VF,2例无休止发作VT,电击成功,但瞬间又转为VT,2例服胺碘酮后VT频率减慢(140-100次/min),69例中有6例死亡,其中半数因心力衰竭加重所致,结论 ICD的治疗效果肯定,需加强随访及时修改参数,更准确地识别和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同时需注意药物的辅助治疗,积极改善心功能,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6.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35例次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35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随访结果.方法对我院1998年5月至2004年4月植入的31例,另有4例更换ICD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3~70个月,平均36.5个月),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死亡.31例患者共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725次(VT534次,占73.7%,VF191次,占26.3%),其中719次(96.8%)治疗成功,6次(3.2%)失败.534次VT中,454次(85.5%)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80次(14.5%)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191次VF中,185次(96.9%)经高能量除颤(DF)终止,1例患者无效放电6次.3例患者发生误放电7次.结论 ICD疗效肯定,须密切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应高度重视ICD患者的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7.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中心4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接受ICD治疗,男性3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9±15)岁,成功随访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获得ICD储存资料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CD;35例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其中26例患者共记录室速和室颤事件763阵,ICD成功除颤224阵(成功率99.1%),抗心动过速起搏1次成功终止室速375阵(成功率71.8%),低能量同步转复22阵(成功率100%);2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发生误放电4次。术后大多数患者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随访期末,死亡4例,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ICD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8.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的工作情况。方法对植入ICD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存储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例植入ICD患者随访1~31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4例患者的ICD成功放电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例患者的ICD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误识别和误放电,重新设置工作参数和加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未再出现误放电。7例患者出现轻度精神症状,经心理辅导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但ICD可能发生误识别、误放电,定期随访和及时调整参数可避免或减少此类情况发生。ICD植入后心理辅导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48岁。因心肌炎后遗症、室性早搏(室早)、呈R波在T波上(RonT)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伴晕厥。长期服用胺碘酮疗效不佳。于1999年3月31日植入美国Medtronic公司Jewel7221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手术经过及术后恢复顺利。  术后第14d,患者因奔跑上楼,感到ICD连续放电,立即心电监测为窦性心动过速,频率为160次/min左右,给予毛花甙丙及安定治疗,心率逐渐下降,血压趋于稳定。  用程控仪询问打印出ICD的工作参数,原先设置是:心室颤动(ventricularfibrillation,VF)识别间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 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植入术及临床随访情况。方法  5例因反复发作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VT/ VF)均顺利植入 ICD(其中双腔 ICD2例 ) ,随访 6~ 2 4个月 ,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 ICD工作情况。结果  5例患者无 1例死亡。随访期间共出现 VT/ VF事件 30 4次 ,ICD识别并治疗的 VT/ VF事件 71次 ,VT 6 5次 ,占 91.5 % ,VF 6次 ,占 8.5 % ,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终止 5 5次 ,占77.5 % ,心律转复 (CV)终止 16次 ,占 2 2 .5 % ,VF经除颤 (DF)全部一次成功。结论  ICD的治疗效果肯定 ,需加强随访 ,及时修改参数 ,同时应加强药物的辅助治疗 ,如 β-受体阻断剂 ,胺碘酮等 ,积极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介绍非开胸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22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ICD治疗适应证包括:17例心室颤动患者和5例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13例,扩张性心脏病7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2例。22例患者中20例成功地植入了非开胸ICD(91%),平均除颤阈值为16.7±4.6J。2例未成功患者因除颤阈值偏高而改用开胸植入ICD。平均住院时间为7.4±3.3天。并发症为:除颤器囊袋血肿1例,心室电极脱位需重新安放1例。在平均随访10.1±8个月中,6例患者接受了ICD治疗。其中4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由ICD成功地除颤;2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由ICD发放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  相似文献   

12.
第四代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例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应用了第四代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设置工作参数,采用阶梯治疗方案。术后随访发现2例均发生了术后心律失常“风暴”,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均有效终止了2例患者自发的室速。第一套ATP程序成功率分别为95%与98%,其余被第二套ATP程序所终止,总成功率100%。2例术后都发生了对窦性心动过速误放电,在室速发现程序中加入突发性标准后得以纠正。1例因室速周长大于所程控的室速周长发现标准而导致室速时ICD不放电,增加室速发现周长后未再发生类似情况。  相似文献   

13.
心脏性猝死 (SCD)严重威胁心脏病患者的生命 ,其最常见的直接原因为心室颤动 (VF)和室性心动过速 (VT)。植入型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是预防SCD的首选治疗方法。我院 1996年 1月以来为 4例患者植入Medronic公司生产的Jewel系列ICD ,经随访 4~ 6 1个月 ,效果很好 ,报道如下。病例资料 例 1 男性 ,40岁 ,肥厚梗阻性心肌病 ,多次在院外心悸、头晕和晕厥发作。心电图示VT ,频率 188~2 30次 /min ,周长 32 0~ 2 6 0ms,QRS波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VT终止后出现心房颤动伴长间歇 ,RR间期达 1 8~ …  相似文献   

14.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80年问世以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持续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手段。ICD的概念最早出现于60年代,但对于其应用价值一直存在争议,直到1980年,Mirowski首先将其应用于人体,其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才开始被承认。1985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CPI公司的第一代ICD(植入型心脏自动除颤器,AICD)用于临床,自那时以来,ICD的制造技术取得了较大突破,无论是在设计、功能及可靠性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改善。AICD除了体积庞大、使用寿…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心肌病心脏性猝死(SCD)的直接原因大多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尤其合并左心室功能减退的心力衰竭时,SCD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同时具有电击复律和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的功能,国外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ICD能够显著降低SCD的发生。我院联合浙江医院自2003年以来用ICD治疗此类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13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临床应用与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10例单腔ICD及3例双腔ICD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共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entricular tachycardia/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T/VF)38次(持续性VT 36次,VF 2次),其中37次治疗成功,1次失败。非持续性VT 121次,发作均自行停止。36次持续性VT中33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终止,2次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1次VT治疗过程中加速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1例共2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给予ATP治疗。1例术后3个月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共有3例术后因VT发作频繁而服用胺碘酮和(或)美托洛尔,并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结论 ICD植入后应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治疗、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治疗是指ICD通过ATP终止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终止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  相似文献   

18.
19.
Glikson M  Friedman PA 《Lancet》2001,357(9262):1107-1117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 (ICDs) have evolved from the treatment of last resort to the gold standard therapy for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High-risk patients include those who have survived life-threatening arrhythmias, and individuals with cardiac diseases who are at risk for such arrhythmias, but are symptomless. Use of an ICD will affect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Some drugs can substantially affect defibrillator function and efficacy, and possible drug-device interac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Patients with ICDs may encounter cell phones, antitheft detectors, and many other sources of potential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n addition to treating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new defibrillators provide full featured dual chamber pacing, and could treat atrial arrhythmias,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by means of biventricular pac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