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慢性肝病之一,目前除了改变生活方式外,尚未确定确切的治疗方法。随着肠-肝轴理论的提出,本研究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宿主的代谢状况密切相关,除了肠道菌群本身,基于肠道菌群分泌、修饰和降解的代谢物也是宿主-菌群对话的重要媒介,同时也参与宿主代谢的调节,肠道菌群和相关代谢的失调可以被认为是NAFLD病理生理学的调节者,这也为“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肝脏病理生理改变”提供理论基础。因此,调节肠道微生态成为治疗NAFLD的一大热点,目前多个研究已经提出调节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的应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如何参与NAFLD发病过程及针对肠道菌群靶向治疗NAFLD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NAFLD的疾病过程。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道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加剧了NAFLD的发展。目前,传统中医药治疗NAFLD的疗效受到认可。中药在胃肠道中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通过影响菌群的生理功能、免疫调节、菌群代谢等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使肠道微生态趋于平衡,减少细菌易位和内毒素的增加,从而减轻NAFLD的程度,这可能是中药防治NAFLD新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近年研究揭示肠-肝轴与NAFLD发生、发展相关,运动、饮食、微生态制剂、抗生素、粪菌移植、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缓解NAFLD。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及以调整肠道菌群为NAFLD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NAFLD密切相关,调控肠道菌群可作为NAFLD治疗的新靶点,将为临床医师治疗NAFLD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肠道作为人体巨大的细菌库,其微生态系统复杂多变。通过肝肠轴,肠道和肝脏不仅在解剖和功能上密切相连,两者的免疫也息息相关。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肝病免疫关联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肠道微生态与肝脏疾病的免疫往往互为因果,肠道微生态失衡,通过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和损伤分子模式导致肝脏免疫激活从而肝病发生与进展;反之,肝脏疾病免疫反应也破坏肠道微生态。深入研究肠道微生态与肝脏疾病免疫的关系,为通过肠道微生态的调控对肝脏疾病免疫影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5.
徐晴  郑蓉  朱戎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0):93-96
近年来,随着“肠-肾轴”理论提出,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肾脏病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慢性肾脏病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现象,紊乱的菌群通过蓄积内毒素、破坏肠粘膜屏障功能及引发全身慢性炎症等途径加重肾脏损伤,干预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慢性肾脏病治疗一条全新途径。中医理论认为脾肾相互为用,互为因果,“补脾益肾、通腑泄浊” 这一治则与 “肠-肾轴”学说不谋而合,因此调节肠道微生态可能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一座新桥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小鼠的“肝脏-胆汁酸-肠道微生态轴”失衡的病理机制,验证苍菊清肝方对“肝脏-胆汁酸-肠道微生态轴”失衡的调节,进一步阐明苍菊方治疗NAFLD的机制。方法:32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n=5)和高脂饮食组(HFD,n=27)。空白组5只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饲料组以高脂饲料(胆固醇1%,猪油10%,蔗糖20%)喂养,诱导NAFLD模型。饲养8周后,高脂饮食组造模成功的25只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HFDM,n=5)、益生菌组(YSJ,n=5)、苍菊方高剂量组(CJFH,n=5)、苍菊方中剂量组(CJFM,n=5)、苍菊方低剂量组(CJFL,n=5)。利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变程度以及脂质沉积情况。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法,对大鼠粪便样本总DNA的16Sr RNA的V3~V4区进行基因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与空白组比较...  相似文献   

7.
江荣林 《浙江医学》2021,43(13):1372-1376,1394
肠道微生态显著影响机体全身免疫系统及各脏器功能,尤其是与邻近的肝脏更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肝脏疾病影响肠道微生态,肠道微生态更是明显影响肝脏疾病的进程,当微生态失衡时可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伤。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将改善肠道微生态作为治疗肝脏疾病的靶点之一,本文就肠道微生态改变对各类肝脏疾病的影响及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以治疗肝脏疾病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8.
黄添翼  李晨嫣  刘大军 《当代医学》2021,27(29):119-120
目的 观察慢性肾衰竭(CRF)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表达水平对肠道菌群微生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103例CRF患者,检测血清LPa表达,评估患者肠道菌群微生态变化,并根据肠道菌群微生态情况分为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组和肠道菌群微生态未失调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LPa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LPa表达水平对肠道肠道菌群微生态变化的影响.结果 103例CRF患者中发生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13例;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组血清LPa水平高于肠道菌群微生态未失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CRF患者血清LPa水平过表达为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CRF患者血清LPa水平与肠道菌群微生态变化相关,血清LPa过表达可增加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前已有较多对肝脏疾病的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研究成果,并且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研究方面则较少,至于这类患者中行腹膜透析者的肠道微生态状况则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复习国内、外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综述,初步从理论上论证腹膜透析与肠道微生态之关联性研究的可行性,并由此推论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可能有效降低此类患者腹膜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尤其是微生物组学研究的突破,诞生了“肺-肠”轴这一全新概念,其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不谋而合。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诊疗方案中明确提出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肺、肠道微生物稳态对肺部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某些特定菌属及其代谢产物可参与肺部疾病进程,影响其发生发展;然而,肺、肠道微生物组成极为复杂,其免疫调节、抗炎、抗感染等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该文就“肺-肠”轴及肺、肠微生态对肺部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并结合课题组的前期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主要以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内毒素等关键物质通过代谢或非代谢途径参与T2DM的发生发展。而肠道微生态与脾胃在生理功能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脾胃纳运水谷精微与肠道菌群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为之卫”与肠道菌群的免疫功能、脾属土治中央与肠道菌群的“内稳态”,在病理学上脾胃功能受损亦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可见肠道微生态与脾胃学说有许多契合之处。中医药以脾胃学说为基础理论的治疗方法对T2DM及肠道菌群均具有积极作用。基于肠道菌群、脾胃学说、T2DM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认识,文中拟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从脾胃论治T2DM,探讨中医药治疗T2DM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邓雅丽 《吉林医学》2022,(3):689-691
目的:分析同步抗感染疗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伴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肝功能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例NAFLD伴Hp阳性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常规组53例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53例于常规组基础上联合同步抗感染治疗.比较两组疗效、Hp根除率及治疗前后肝功能[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  相似文献   

13.
人类肠道有超过百万亿种微生物,其中包括1000余种已知细菌,这些细菌对肠道微生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已知的微生物与体循环的关系,目前广大学者普遍认为肠道微生态的改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直接联系。通过总结肠道微生态失衡引发的相关性疾病,引起人们重视,并通过挖掘微生态新靶点,达到缓解、治愈相关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由于肠道微生态结构的庞大与复杂,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人体疾病的机制也复杂多样,并且也是医学界的难题。本文就肠道微生态与人体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刘峰  严晶  卢冬雪 《中医学报》2019,34(9):1859-1863
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脾胃学说、肺肠相表里理论、正邪学说等基础理论与肠道微生态及宿主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来源于后天,用之于后天,受内外环境额影响,既是对立统一的,又有着和中医相似的阴阳、脏腑及正邪属性。肠道微生态是当下研究热点,其完善的理论和技术及研究结果为中医药的研究打开了一扇门。中医中药与肠道微生态的互相调节作用已被证实,肠道微生物可以促进中药的吸收,提高中药的效能;中药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目前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动物实验上,且与中医药相关的可检索文献甚少,今后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理论研究、辨证论治及作用机制研究,明确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的多靶点、多途径的机制,深入到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上,为中医药在肠道微生态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稳定的肠道微生态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和紊乱与多个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与肠道疾病的关系尤为密切。放射性肠炎是腹盆腔及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经放射治疗后并发的肠道放射性损伤,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很复杂。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形成该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它的常规药物治疗效果非常有限,以调整肠道微生态为核心的治法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本文从肠道微生态对放射性肠炎发生发展的影响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治疗放射性肠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雄激素剥夺疗法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一线疗法。虽然雄激素剥夺治疗初期疗效确切, 但治疗后出现的临床问题, 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将因其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 影响疗效, 甚至危及健康或生命。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局部疾病有关, 也与肝脏、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疾病息息相关, 但其与前列腺癌之间的关联研究尚少。前列腺癌的雄激素剥夺疗法会影响前列腺癌患者的肠道微生态, 从而诱导一些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CRPC的形成。本文分别从肠道微生态多样性、肠道菌群结构以及功能通路改变的角度, 阐述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疗法对肠道微生态产生的微生态影响, 并提出相应对策, 如粪便微生物移植、口服抗生素和益生菌等, 以调节肠道微生态, 改善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疗法疗效与预期, 为晚期前列腺癌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报》2019,(9):1859-1863
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脾胃学说、肺肠相表里理论、正邪学说等基础理论与肠道微生态及宿主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来源于后天,用之于后天,受内外环境额影响,既是对立统一的,又有着和中医相似的阴阳、脏腑及正邪属性。肠道微生态是当下研究热点,其完善的理论和技术及研究结果为中医药的研究打开了一扇门。中医中药与肠道微生态的互相调节作用已被证实,肠道微生物可以促进中药的吸收,提高中药的效能;中药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目前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动物实验上,且与中医药相关的可检索文献甚少,今后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理论研究、辨证论治及作用机制研究,明确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的多靶点、多途径的机制,深入到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上,为中医药在肠道微生态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肠道微生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参与人体代谢,促进胃肠道免疫、抗肿瘤、延缓衰老等。近年来针对肠道微生态临床医疗、药物与病证性质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作者就近5年来中医药在肠道微生态领域的研究,从中医理论、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理论研究方面的新观念、新认识,分析实验研究中中药单体和复方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探讨临床研究中中医、中药治疗各种疾病时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关系,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展现了肠道微生态的中医药研究概况,为进一步研究中医中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提供参考,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CRC)发生发展的关系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参与了结直肠黏膜缓慢发展成腺瘤和息肉,最终演变成CRC的整个过程,CRC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的现象,CRC是宿主肠道免疫稳态失衡和表观遗传变异的积累。现全面回顾性分析最近的相关研究,探讨肠道微生态对肠道免疫稳态和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及与CRC发生发展的关系,重点从肠道微生物和肠道微生物源代谢调节物2个方面进行总结,以更有效地对CRC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