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11届波士顿国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年会于2006年1月13-14日在美国波士顿世贸中心海港酒店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云集了近1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房颤专家,重点对房颤导管消融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第18届北美起搏电生理研讨会(NASPE)于1997年5月7~10日在美国新奥尔良召开,全世界起搏电生理工作者汇聚~堂,就电生理学的进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尤其对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诊断与治疗的新技术及起搏方法的新进展颇感兴趣。1心房颤动与扑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次会议共收到了100余篇有关房颤的论文,许多研究者报道了各自在房颤发生机理及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房颤的发生机理,仍有许多争议。折返这一观点已被普遍接受,多折返子波理论一度得到公认。然而,本次会议中所报道的一些实验…  相似文献   

3.
美国心脏学院第50次年会心律失常研究掠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心脏学院 (ACC)第 5 0次年会于 2 0 0 1年 3月 18~ 2 1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菊园县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这是本世纪ACC的第一次年会 ,盛况空前。美国新任总统乔治布什于会议闭幕日来到会议中心祝贺。本文就会议期间有关心律失常的研究结果和新观念小结如下。一、心房颤动 (房颤 )房颤是近年来心律失常的研究重点。Palm Leis等对 2 34例男性孤立性房颤随访 2 2年的结果显示 ,一次房颤发作和阵发性房颤转变成慢性房颤的可能性小 ,仅分别为 1%和15 %。6 0岁以前房颤导致脑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 ,为0 .4% /年。无慢性房…  相似文献   

4.
心脏手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很高,大约有30%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CABG)患者并发房颤或心房扑动(房扑),而瓣膜术后并发房颤或房扑的比例则高达60%。随着手术数量的增加,这一特定条件下房颤患者的数量也将继续增加。长期以来对这一类房颤患者未予以重视,而研究表明这类房颤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加以重视,进行有效防治,其效价比明显高于非手术后房颤。2001年AHA/ACC/ESC联合发布的有关房颤的指南中对心脏手术后房颤关注较少,近几年来在这一领域有较大进展。尤其是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2005年发布了心脏手术后房颤的预防治疗指南,总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但由于ACCP指南依据的文献是限定在2001年以前,故近几年的最新进展仍有待评价。2006年AHA/ACC/ESC联合发布的有关房颤的指南涵盖了这些内容并且荟萃了近年来有关研究的最新文献,无疑对心脏手术后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3年12月14~17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欧洲起搏、心律失常和心脏电生理会议(EuroPace 2003)对有关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较多的探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犬急性心房颤动电重构现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短阵心房颤动(房颤)的电重构现象及其恢复过程,探讨电重构与房颤再发及维持的关系。方法 15只健康成年犬于左、右心房外膜7个部位缝合双极记录电极,自心耳给予600次/min起搏诱发2h房颤,其中5只犬每间隔10min测量左、右心耳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观察其恢复过程;另10只犬在房颤前后分别测量在起搏周长350ms、250ms、200ms时7个部位的AERP并记录电生理检查时房颤的诱发率及其持续时间。结果 2h房颤后心房各点AERP显著缩短,对心率适应不良,AERP离散度增高,继发性房颤诱发率增高、持续时间延长。AERP缩短可持续30min,60-80min后恢复。左心耳AERP恢复过程慢于右心耳。可诱发房颤的部位AERP更短,与继发性房颤的平均持续时间呈显著性负相关。可诱发房颤的心房其AERP离散度明显增高,但与继发性房颤的持续时间无关。AERP心率适应不良部位继发性房颤的诱发率高于生理性AERP心率适应性部位。低位右心房及左心耳部位的期前兴奋易于诱发房颤。结论 2h诱发的房颤足以使健康心房发生类似持续性房颤的电重构,电重构使房颤易于再发。AERP离散度与房颤的诱发有关,AERP缩短与房颤的持续性有关,房性早搏的发生部位与房颤的易患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8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接近10%。房颤的主要危害之一为脑卒中,目前研究认为15%的缺血性脑卒中与房颤有关,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是没有房颤者的5—7倍。基于此,房颤抗栓治疗已成为房颤规范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栓治疗的新药物和新技术不断涌现,治疗手段也更趋于个体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炎症与心房颤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房颤动(房颤)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来发现炎症与房颤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颤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力衰竭发生率的关系。方法226例AMI在发病连续7天心电监护中,30例新出现房颤为房颤组,选择同期30例无房颤的AMI病人为非房颤组。根据房颤发生的时间又将房颤组30例病人分为房颤早发组(16例,房颤发生于AMI发病24小时内)和房颤迟发组(14例,房颤发生在AMI发病24小时后),比较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及房颤早发组、迟发组间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心力衰竭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发生率高,并发心力衰竭也明显高于非房颤组。房颤早发组与迟发组比较,房颤早发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为主,而房颤迟发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为多。结论AMI并发房颤的患者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心肌梗死后房颤出现的时间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有关。AMI并发房颤,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复律后心房机械收缩延迟恢复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有文献报道房颤复律后心房有效机械活动可能延迟恢复,但是否所有的房颤复律后心房机械活动都延迟恢复,它和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临床研究。房颤患者14例,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23~70岁,其中特发性房颤3...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基础心脏病,年龄,自主神经以及各种诱因。房颤会增加血栓栓塞(主要是脑卒中)、心力衰竭及其他一些并发症,从而加速病情进展及增加病死率,如何作好房颤的防治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后房颤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OPCAB)术后房颤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观察318例OPCAB患者,对术后房颤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并对房颤组与非房颤组之间潜在的与房颤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OPCAB术后房颤的发生率为14.6%,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高血压、急诊手术、血管桥数、术后第一日引流量、房性早搏、血钾浓度是术后房颤的危险因子。结论 OPCAB术后房颤的发生较普遍,围术期需进行风险评估,对高危患者进行干预,以减少术后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共同主办的“东方心房颤动防治策略研讨会暨心房颤动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学习班”于2005年6月3至5日在上海浦东皇冠假日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国内的400余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老中青三代专家济济一堂,就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作了交流。陈灏珠院士首先就房颤的诊疗进展作了概述,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房颤经导管治疗方法学的逐步成熟,同时强调治疗对策的规范化和个体化。胡大一教授通过录像介绍了中国房颤的流行病学概况,提出中国有800万房颤患这一严峻现实;指出在我国,高血压病已经成为房颤的首要病因,同时房颤患的抗凝、抗栓治疗有待加强。黄从新教授从心房的解剖结构、房颤的电生理机制到临床治疗方法学的进展作了论述,将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当今面临的挑战──心房颤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即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与房颤有关的文献近来迅速而不断地增多,这表明房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已成为当前心律失常领域中倍受关注的热点。尽管目前房颤的治疗有一些新的方法问世,但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和由房颤带来的后果不能得到改观...  相似文献   

15.
房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但有关房颤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有关房颤生理机制的基础研究和药物的干预治疗成为心血管领域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这一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房颤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少数不伴有心脏瓣膜损害及心脏扩大等器质性改变或其他疾病的房颤称为特发性房颤(也称为孤立性房颤)。顾名思义,特发性房颤是找不到病因的房颤。然而有些被称为特发性房颤的患却存在着被忽视的病因。本报道1例特发性房颤患,其病史长达5年,因欲行射频消融治疗住院,却发现与低钾有关。当纠正低钾后房颤随即消失。回顾诊断过程颇为曲折。本将初步探讨低钾致阵发性房颤的发病机制,并提醒临床医生注意在进入“起搏器”、“射频消融”治疗成为时尚的今天,心律失常患的病因治疗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对我国13省份14个自然人群的29079人进行抽样调查,房颤发生率在0.7%,而且随年龄的增长显著增高,随着人口老龄化,冠心病、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都可能增加房颤的发生Ⅲ。现将我科应用胺碘酮加辛伐他汀治疗房颤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发病的遗传性。方法:对13例心房颤动进行家谱调查,每个家谱进行3-4代人调查,调查包括对房颤患者进行心电图、心动超声图第一系列检查,其中一部分家庭成员采血进行了DNA分析。结果:本组房颤均于40岁以后(年龄45-81岁)发病,房颤包括持续性与阵发性房颤。除1例外,男性房颤均有10年以上的吸烟史,第1家谱中;第二代有4例房颤患者,第8、10个家谱中第二代分别各有3例房颤。结论:本组房颤均于成年发病,房颤病例见于2-3代发病,推测部分房颤的发病病因与基因有关,尚待进一步扩大病例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冠状动脉病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房颤)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房颤者(房颤组)58例,无房颤者(非房颤组)380例,按房颤发生的时间将房颤组分为房颤早发亚组(25例,房颤发生于AMI后24h内)和房颤迟发亚组(33例,房颤发生于AMI24h后)比较两组及两亚组间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发生的部位无显著差异性。而三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房颤组(36.2%)显著高于非房颤组(21.3%)。房颤早发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多(60.00%),而迟发组以左冠前降支为多(63.60%)。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且房颤出现的早晚与梗死相关动脉有关。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生与维持的机制一直是实验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发现,包括房颤在内的快速心房激动可导致心房的电重构与心肌表面离子通道的重构,房颤与两个重要因素有关:基质与触发因素,而且心房的解剖结构也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