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图书馆、EMbase、PubMed 和CBM,全面搜集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术的所有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 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使用RevMan 5.0 软件进行Meta 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8 个研究,包括4 个RCT,2 个半随机对照试验,2 个非随机对照试验。Mata 分析结果显示,股内侧肌入路组与内侧髌旁组相比,外侧支持带松解率[RR=0.75,95%CI(0.52,1.08),P=0.12]、术后6 周膝关节屈曲活动度[MD=2.65,95%CI(– 1.20,6.50),P=0.18)]、手术时间[MD=1.04,95%CI(– 3.50,5.58)]及术后不良反应[OR=1.04,95%CI(0.43,2.52),P=0.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1 个研究提示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个研究提示股内侧肌入路组术中出血量要少于内侧髌旁入路组,1 个研究未作统计学分析;2 个研究提示两组术后直腿抬高时间上无差异,另1 个研究提示术后直腿抬高时间股内侧肌入路组要短于内侧髌旁入路组。 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术后6 周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方面与内侧髌旁入路的效果相似,但两者术中出血量和直腿抬高时间有无差异尚不能判断。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上述结果还有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二: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t55例(70膝)膝关节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组26例(35膝)和内侧髌旁入路组29例(35膝),分别采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疼痛度、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假体力线对位以及并发症情况。所有假体均选用Johnson&Johnson公司旋转平台的Sigma型假体。结果与结论:55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不稳、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所有假体均获得正确的力线对位。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置换手术时间大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而切口长度、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置换后3d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早期疗效显著优于经内侧髌旁入路,而2种入路在假体力线对位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
  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
  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55例(70膝)膝关节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组26例(35膝)和内侧髌旁入路组29例(35膝),分别采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疼痛度、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假体力线对位以及并发症情况。所有假体均选用 Johnson&Johnson公司旋转平台的Sigma型假体。
  结果与结论:55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不稳、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所有假体均获得正确的力线对位。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置换手术时间大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而切口长度、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置换后3 d 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 <0.05)。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早期疗效显著优于经内侧髌旁入路,而2种入路在假体力线对位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背景:国外研究已表明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不仅能较好地保留股四头肌内侧结构的完整性,较早恢复伸膝装置功能,而且能减少膝关节内侧血供的破坏,较好保留膝关节本体感觉.目的:进一步验证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对全膝关节假体置入后早期功能训练的影响,并与内侧髌旁入路比较.设计:前瞻性随机双盲对比观察试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对象:选择2004-03/2006-03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双侧膝关节同期置换患者34例,其中男7例,女27例;年龄56~78岁,平均70.5岁.其中骨性关节炎24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双侧膝内翻24例、双侧膝外翻9例,一侧内翻一侧外翻1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实验,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主要材料:交叉替代型假体(PFC-Sigama,英国DUPUY公司),在胫骨衬垫中央加入一个聚乙烯突起,相应的股骨假体使用前后向切骨及斜面切骨,与保留型假体相同.方法:34例患者两侧膝关节的手术入路进行随机分配,一侧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另一侧采用内侧髌旁入路.比较两组间的外科参数和临床参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外科参数包括暴露的难易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比例.②临床参数包括术后静息和运动时疼痛、直腿抬高时间、主动屈曲到90°的时间、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结果:3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一侧的膝关节术中失血较少[(286±29.8)ML,(368±35.8)ML,P<0.05],外翻膝需要做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比例较小(20%,50%,P<0.05),术后1周内疼痛较轻(P<0.05),能较早地进行主动直腿抬高运动[(1.8±0.3)d,(4.5±0.8)D,P<0.01],较早地屈曲到90°[(3.2±0.8)d,(7.1±1.2)D,P<0.01],术后45 d活动度改善较快(107°±20°),(98°±12°),P<0.05].结论: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对伸膝装置和髌周血管丛的破坏较少,全膝关节假体置入后早期疼痛较轻,活动度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5.
收集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3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A组及B组,A组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小切口髌骨内侧旁入路,B组则通过小切口经股内侧肌入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B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及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应用小切口经股内侧肌入路手术疗效确切,有利于降低患者疼痛感,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出血量等,快速促进患者康复痊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或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我院相关科室收治的进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60例。将其分为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两组各30例,分别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肌酸磷酸激酶值(CK)。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CK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后正中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与后正中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方法中,经肌间隙入路手术的效果明显好于经后正中入路手术的效果。该方法对椎旁肌的损伤较小,患者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低,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4):2185-2187
目的探讨选择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方式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2例,按随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行膝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膝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指标、并发症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皮肤坏死发生率为0、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4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13%、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Merchant量表中步态、日常生活质量、膝关节稳定度、活动范围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时选用后内侧入路,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获得更大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口老年化逐渐增加,势必带来一系列的人口老年化问题,如退变性骨性关节炎,创伤后关节炎等.对此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改善患者功能、减轻疼痛的有效手段,从而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口老年化逐渐增加,势必带来一系列的人口老年化问题,如退变性骨性关节炎,创伤后关节炎等。对此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改善患者功能、减轻疼痛的有效手段,从而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患者要求的提高和手术技术的改进,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6):963-96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内侧髌股韧带(MPFL)重建对复发性髌骨脱位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60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关节镜下MPFL重建术治疗。评价术前、术后6w、术后6个月优良率及膝关节稳定性。结果术后6w、术后6个月,髌骨稳定性优良率逐渐升高,6个月髌骨外推检验、恐惧试验、J-sign试验优良率均达100%;术后6w、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HSS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关节镜下MPFL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疗效显著,可纠正髌骨轨迹,提高膝关节稳定性,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因胫骨干骨折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骨外综合一科住院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髌上组和髌下组,各40例。髌上组采用髌上入路进行手术,髌下组采用髌下入路进行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二次移位情况、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改良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髌上组的手术时间短于髌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组的术中透视次数、术中二次移位情况少于髌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HSS、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且髌上组的Lysholm评分高于髌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髌下入路相比,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二次移位发生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更具优势,推荐临床决策者优先考虑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在髋关节置换术中OCM入路、改良Hardinge入路的效果。方法:本次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5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展开研究,按照简单随机化法进行分组,对照组28例经改良Hardinge入路,观察组30例经OCM入路。对比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组间对比围手术期相关指标,P<0.05;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的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进行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中,OCM入路的应用效果优于改良Hardinge入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LBF)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2例创伤性单节段TLBF(T11~L4)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数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剔除失访患者后,A组62例,B组70例.A组行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采用经髌上入路与经髌下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DTF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22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66例纳入回顾性研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髌上入路组(n=35)和纳入髌下入路组(n=31)。髌上入路组的患者采用髌上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髌下入路组的患者采用经髌下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切开复位例次、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Lysholm评分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术后踝关节恢复情况;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切开复位的患者比率分别为(75.63±6.04)min、(19.36±2.61)次、11.43%,均低于髌下入路组[(86.91±6.77)min、(26.74±3.23)次、2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2.74±0.51)、(1.55±0.42)分,显著低于髌下入路组[(3.21±0.59)、(2.19±0.51)分],且髌上入路组术后3、6个月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73.26±5.93)、(91.88±6.97)分,AOFAS评分分别为(79.96±6.77)、(95.03±8.44)分,均显著高于髌下入路组[(68.80±6.17)、(85.17±7.16)分和(73.62±6.19)、(85.87±9.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显著低于髌下入路组(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髌骨上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DTFs疗效优于髌下入路,可加速术后膝关节功能和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6):1102-1103
观察并比较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为完成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前往我院进行治疗的74例胫骨干骨折患者实施观察治疗,按照手术入路方法将其分为髌上组和髌下组,各37例。髌上组通过髌上入路进行髓内钉固定治疗,髌下组则通过髌下入路进行髓内钉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经研究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恢复数据可知,髌上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7.30%,而髌下组的则有83.78%,髌下组的优良率数据低于髌上组,且分析结果为P0.05,可见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于胫骨干骨折患者通过髌上入路方式实施髓内钉固定治疗可起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可起较好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髌上旁入路胫骨髓内钉内固定术在胫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胫骨干骨折患者1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2例(采用髌上旁入路胫骨髓内钉内固定术)和B组62例(采用髌下旁入路胫骨髓内钉内固定术)。统计两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前后足甲襞微循环指标(襻顶血管直径、管襻畸形率)、影像测量结果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膝关节屈曲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Lysholm膝关节评分、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襻顶血管直径、管襻畸形率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襻顶血管直径、管襻畸形率组间、组间·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至术后6个月两组胫骨平台内翻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取后正中入路,观察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效果及术后疼痛度与功能障碍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生理氯化钠溶液灌注量及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6个月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椎体高度改善率、Cobb角纠正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段VAS评分与Oswestr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后正中入路手术相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清晰暴露术野、减少创伤与出血,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髌骨置换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50~2008.6)、OVIDMEDLINE(1950~2008.6)、OVIDCINAHU1950~2008.6)、OVIDEBM(2008年第2季度)、CBMdisc(1978~2008.6)、CNKI(1981~2008.6),手工检索《中华外科杂志》等6种中文主要外科杂志。收集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置换与髌骨不置换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采用Stata10.0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比较髌骨置换组和髌骨不置换组中因髌股关节问题再手术、膝前痛及膝关节HSS评分(The Knee Societyscore)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3个RCT,包括156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髌骨置换组凶髌股关节问题再手术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髌骨不置换组[H=13,RR=0.34,95%CI(0.19,0.59),P〈0.01]。按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随访〈5年亚组再手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0,95%CI(0.16,1.00),P=0.05],随访≥5年亚组,再手术发生率髌骨置换组显著低于髌骨不置换组[RR=0.30,95%CI(0.14,O.62),P〈0.01]。在屁著性膝前痛及随访时膝关节HSS功能评分上,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髌骨置换术后因髌股关节问题再手术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非髌骨置换组,这种差异在长期随访时更为明显。在膝前痛发生率和膝关节HSS评分上,髌骨置换组与髌骨不置换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纳入研究存在不同形式的偏倚,得出的结论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及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9.
背景:传统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采用标准内侧髌旁入路,但其手术创伤大、康复时间长,且易对股四头肌腱在髌骨上极的止点造成干扰。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作为一种不干扰伸膝装置的入路方式,由于其无法提供充分的术野暴露,易对股肌造成损伤,目前其应用及安全性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分析内侧髌旁和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82膝)择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41膝)和对照组(39例41膝),治疗组采用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对照组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观察两组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其置换后伤口引流量明显减少、直腿抬高时间及下地行走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两组置换前、置换后12周的H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组置换后1周、6周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两组患者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和股四头肌‘MMT分级均显著改善(P〈0.05),而治疗组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股四头肌MMT分级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6%和15.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对伸膝装置影响小,可促进置换后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减少置换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MUKOA)患者采用单髁关节置换术(UKA)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1月-2019年7月55例MUKO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行UKA(观察组),31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术后3个月的人工关节遗忘指数(FJS)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FJ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UKA治疗MUKOA患者临床疗效确切,手术创伤较小、患者恢复更快,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