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9岁,因"右胸背部闷胀不适5个月"于2007年8月1日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清.胸部X线和CT检查示右下肺见一5 cm×5 cm大小的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整.于2007年8月行右侧胸腔内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右肺上叶与下叶之间约8 cm×7 cm×4 cm,包膜完整、实质性、易剥离,将其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2.
胸膜巨大型孤立性纤维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61岁。因胸部不适一年伴胸闷三月余 ,体检肺部肿块入院。查体 :左肺呼吸音低 ,叩诊呈浊音 ,右肺无殊 ;X线检查 :左肺可见一 19cm× 13cm× 2 0cm巨大软组织密度病灶 ,病灶外同胸壁粘连 ,其中可见多发性不规则钙化致密灶及不规则低密度病灶 ;增强扫描见病灶明显液化 ,液化面积较大且不规则 ,纵隔右移。诊断 :左肺占位性病变 ,肉瘤首先考虑 (肺癌待排 )。手术所见 :左下胸腔内巨大实性肿块 ,约 3 0cm× 2 0cm× 15cm ,表面光滑 ,血供丰富 ,肿瘤下部与膈肌粘连 ,内侧缘与纵隔下肺粘连 ,分离肿块上缘与左肺上叶、下叶均有浸润粘连 ,…  相似文献   

3.
将42例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分为5组,按照分组对42例SFTP进行临床分析,探讨与脏壁层胸膜不同解剖关系的SFTP的临床特点。SFTP多起源于脏层胸膜,随着瘤体增长,可与壁层胸膜形成无血供的粘连,然后逐渐与其形成新的血供,生长过程中可能发生恶变,导致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4.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引起的低血糖一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患者男 ,6 0岁 ,因 3个月内发作性低血糖 6次 ,拟诊为“胰岛素瘤可能” ,于 2 0 0 2年 6月 2日收治入院。患者 3个月前 ,无明显诱因下突感头晕、胸闷、出汗 ,随后出现意识不清、躁动、谵妄、胡言乱语 ,持续约 2 0min后可自行清醒 ,无恶心、呕吐 ,无四肢抽搐 ,此后每 6~ 8天发作 1次 ,多发生在凌晨 1~ 2时 ,持续 2 0min~ 1h ,曾尿失禁 2次 ,当地医院测发作时血糖为 1.5mmol/L ,诊断为“低血糖”。患者每晚睡前喝 1杯糖水 ,症状可延至每日凌晨 4时出现 ,胸闷、心悸、全身出冷汗等症状持续约 30min后可自行缓解。起病以来 ,食欲差 ,记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本院2015年5月~2019年12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6例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影像特点.结果 本研究共16例,所有病例均为单发,所有患者胸部CT均表现为位于胸腔内的孤立性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肿块边界光滑,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清...  相似文献   

6.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65岁。因行走不稳2月伴右侧肢体无力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及意识无异常。右侧肢体肌力约4级,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及桡骨膜反应(++),双膝、跟腱反射(++);指鼻试验快速轮替试验、跟腱胫试验正常。双侧痛温觉、触觉及关节位置、震动觉正常。脑脊液常规检查正常。影像学检查:(1)CT平扫:左侧枕顶部见一巨大不规则形不均匀高密度肿块影,其内见片状低密度区,周围水肿明显,同侧侧脑室受压  相似文献   

7.
口腔颌面部孤立性纤维瘤(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立性纤维瘤(FST)足来源于软组织的梭形细胞肿瘤,多发生于胸膜,在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可发生,但极为少见,因其形态各异,易误诊、漏诊,近几年本科仅收治2例,现就2例颌面部FST的病因、临床症状、病理特点、免疫组化及相关文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1岁。头痛、视物模糊4月余,近半月症状渐重,于2012年10月29日入院。头痛以咳嗽时加重,伴右眼视物不清,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体检:神志清楚,右颜面部浅感觉减退,右眼鼻侧视野缺损,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影像表现:头颅CT平扫示右侧颞枕部一类圆形稍高密度灶,周边密度更高,未见钙化。 MR平扫示右侧天幕类圆形病灶,境界清楚,病灶周缘T2 WI呈低信号,T1 WI呈稍高信号;病灶内部信号不均,中央可见斑片状长T2信号囊变区、“蚯蚓”状低信号,病灶上部与侧脑室交界区可见多支迂曲血管从病灶的边缘延伸到病灶内部,右侧脑室后角受压前上移位。 MRI增强扫描示病灶跨小脑幕上下生长,周边显著均匀强化,中心呈“蚯蚓”状强化,其余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脑膜尾征”较明显,病灶整体上呈“地图样强化”。影像诊断:右天幕脑膜瘤。手术及病理所见:右侧颞枕叶马蹄形皮瓣,开一约8 cm ×10 cm大小的骨窗,见硬膜张力高,肿瘤起自小脑幕,约6.5 cm ×5.5 cm ×4cm,色白,质地硬,包膜完整,血供丰富,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活动度差。镜下见瘤组织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细胞间富有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瘤细胞胞浆少或不清,染色质均匀,核仁不明显,异型性不显著。免疫组织化学:弥漫性CD34(+),CD99(+),上皮膜抗原及S-100(-)。病理诊断:右侧天幕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solitary fibrous tumour ,SFT),WHO分类Ⅰ级。  相似文献   

9.
<正>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梭形细胞肿瘤,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与误诊,手术切除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我院收治1 例胸膜巨大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好转,随访无复发,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女,20岁,因"左上肢疼痛进行性加重半年"入院。外院查胸部CT提示左上胸腔巨大软组织肿块,我院查胸部增强CT可见左上胸腔团片状稍高密度影,突向胸廓入口,与胸顶部关系密切,左上肺受压,邻近肋骨毛糙(见图1)。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提示左  相似文献   

10.
王征  陈保富  叶敏华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9):1045-1046,1053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SF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术中均送切缘行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均未见肿瘤组织残留。随访2个月至7年,无一例复发。结论手术是治疗SFTP的首选方法,免疫组化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3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发病年龄16~68岁,平均45岁;8例为男性,5例为女性。发生部位包括软组织、腹腔、纵隔、胸膜、肺部等。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肿块及其压迫症状。肿瘤直径1.5.20cm,多数边界较清;显微镜下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具有细胞致密区与稀疏区,间质可见瘢痕样胶原及分支状的血管外皮瘤样结构,瘤细胞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Bcl-2阳性均为13例、CD34阳性11例、CD99阳性10例。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少见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多为良性,极少部分为恶性,组织学构象并不能完全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其预后还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生长方式,完全切除肿瘤者预后一般较好,定期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表现。结果发生于颅内3例、腹部4例、四肢软组织1例。CT均呈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类圆形、分叶状较高密度的软组织块影,CT值约40.0Hu。MR表现为,T1低或等信号,T2高或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实质区明显强化。结论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广泛分布,CT呈较高密度软组织影、病灶内T2低信号及较为显著的强化是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结果 6例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中,发生在腹部5例,1例发生于盆腔。CT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不均匀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可见索条状及斑片状更低密度区,未见明确钙化征。增强扫描肿瘤均显著不均匀强化,肿瘤内更低密度区无强化,强化形式呈"快进慢出"。1例肿瘤内及周围见增粗、迂曲血管。结论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但最后确诊仍需结合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4.
15.
赵敏  王瑾 《中外医疗》2010,29(21):6-7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f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3例SFT病例进行大体观察、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3例SFT分别发生于右腰部、左下肺、左颞部,临床表现为肿块明显增大或有压迫所致的症状,肿块大小3cm×2.5cm×4cm~15cm×13cm×12cm,光镜下肿瘤细胞由梭形细胞构成束状、编织状排列,间质内有多少不一的胶原纤维,无特殊的组织构型及形态的多样性为其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CD34、Vimentin、CD99、bcl-2均为阳性,S-100、desmin、SMA、EMA均阴性。结论 SFT是一组形态多样、无特殊组织构型及有多少不一胶原纤维的梭形细胞肿瘤,其特殊的免疫表型,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但SFT的确诊必须结合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不同部位起源的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7例CT平扫加增强、1例MRI平扫加增强)全身不同部位起源并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资料,分析上述CT及MRI图像及肿块的影像表现。结果 18例患者中,5例起源于胸膜,2例起源于腹膜后,其余起源于脑实质、腮腺、咽旁间隙、颈肩部肌间隙、肺、肝、前纵膈、空肠、肾、盆腔、子宫圆韧带均1例;肿块均单发,呈边界清分叶状的实性肿块,且不均匀强化,最大径线为13cm,除1例恶变伴双肺多发转移外,其余均为良性。结论孤立性纤维瘤可发生于胸膜及其以外的多个部位或器官,巨大边界清楚呈分叶状的不均匀密度/信号肿块,且明显不均匀强化时,应注意孤立性纤维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其认识和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FTP的MSCT表现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4-63岁。11例病灶均为单发,紧贴胸膜;大小2.1-18.4cm,3例大于10cm。MSCT上肿瘤形态多呈类圆形,并可见浅分叶,边界清晰;密度多较均匀,以实性成分为主;4例伴囊变、坏死而密度不均,2例边缘见小钙化。增强8例呈较均匀轻-中度延迟性强化,3例呈较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病灶内部可见强化的迂曲小血管影。结论 SFT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CT三维重建有助于提高其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肾脏等泌尿系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CT认识及诊断、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6月间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SFT的CT影像学资料和病理,包括良性6例,恶性1例,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45.5岁.结果 7例患者中,CT表现良恶性与病理相符为100%,所有病例均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左肾4例,右肾3例,CT表现良性为病灶边界清楚,内部均匀,膨胀性生长,也可见多发小片状或不规则低密度区,恶性为类圆形囊实性团块状影,密度不均匀,边缘不清,向周围浸润生长.结论 CT表现为单发孤立、类圆形边缘清晰,密度均匀或欠均匀,不均匀强化,延迟持续强化伴粗大供血血管时,应考虑SFT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X线和CT表现,重点分析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SFTP患者8例,均接受CT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中3例同时接受X线检查。结果:本组8例CT均表现为胸腔单发实性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2例)或不均匀(6例),6例瘤内有坏死,3例见斑点状和条状钙化影,1例见大片状钙化;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均匀强化(2例)或不均匀强化(6例),4例其间可见异常增粗、迂曲血管影。结论: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并可清晰显示SFTP病灶的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的关系,为临床定位、定性诊断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