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及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突状瘤的CT表规及误诊原因。材料与方法:收集15例术后病理证实内翻性乳头状瘤,而术前误诊及诊断明确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主要CT表现为单侧鼻腔鼻窦呈匍匐状生长软组织团块,轻到中度强化,可伴有骨质破坏和骨质硬化。结论:严格操作规程,行增强扫描,同时加强对少见征象认识,可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影像特点。方法对经病理证实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96例病人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测其中56例初发病例CT下的骨质变化。结果病人CT影像多为不规则软组织影,CT值在21~46Hu之间,呈膨胀性生长42例,呈边缘乳头状改变67例,呈小气泡征60例。56例初发病例CT影像显示,骨质增生30例,29例与肿瘤始发位一致,一致率达51.8%,骨质吸收、破坏43例,骨质移位48例,上颌窦口扩大25例。结论膨胀性生长、边缘乳头状改变、小气泡征、骨质改变和上颌窦口扩大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较典型的CT特征,术前依靠CT影像骨质增生判定肿瘤始发位的作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MRI和CT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分析证实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患者的CT和MRI影像图结果,对比术中、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SNIP患者的CT影像图表现为鼻窦形态存在不规则的软组织阴影,密度不均,并呈膨胀性生长。或有锥状骨质增生和斑块状骨质增生。MRI信号多呈等信号或高信号。结论: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采用CT和MRI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诊断,可明确判断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起源、病变范围、是否有合并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4.
鼻腔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上具有破坏周围骨质、向邻近结构和器官扩展等特点,加之肿瘤易出血,给手术彻底切除病变带来很大困难。笔者研究了一种具有电烧、切割、剥离、吸引功能的吸引管,配合鼻内镜使用,经鼻电烧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999—10/2007—10我科手术治疗13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来6例应用鼻内镜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及体会。结果:6例经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乳头状瘤患者,经1-3年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显著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鼻内窥镜技术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的探讨.方法 病理和临床诊断为内翻性乳头状瘤21例,术前做鼻内窥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全麻鼻内窥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后随访1年到2年.结果 21例患者术后复发两例.结论 此方法对治疗早期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CT对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价值。方法对89例经临床诊断为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患者均行横断及冠状位鼻窦CT扫描。结果本组病例CT扫描均可见鼻腔、鼻窦内占位病变、经组织学证实为内翻性乳头状瘤。结论CT扫描检查对准确估计病变程度、范围、预后及确定手术方案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鼻腔常见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鼻腔常见肿瘤的CT表现,了解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肿瘤43例,内翻乳头状瘤12例(其中恶变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鼻腔癌19例.结果 12例内翻乳头状瘤均为单侧病变,12例肿物均位于鼻腔外侧壁,10例良性内翻乳头状瘤中,肿物主要位于鼻腔中后部9例(90%),10例(100%)边界清晰,无明显外侵征象,密度均匀8例.12例淋巴瘤中,单侧病变10例(83.3%),9例(75%)位于鼻腔前部,9 例(75%)侵犯鼻翼、颜面部皮肤,6例(50%)皮下脂肪层消失,骨质侵蚀变薄3例.鼻腔癌19例,单侧病变13 例(68.4%),形态不规则、明显外侵18 例(94.7%),溶骨性破坏15 例(78.4 %).结论鼻腔内翻乳头状瘤、淋巴瘤、鼻腔癌有不同的影像特点,CT扫描有助于诊断及鉴别鼻腔各种常见肿瘤.  相似文献   

9.
鼻内窥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 198 1年Stammberger应用鼻内窥镜技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后 ,该技术已成为治疗该病的主流方法。 1994~ 2 0 0 0年我科用此方法治疗了 15例该病患者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5例病人 ,男 12例 ,女 3例 ,年龄 32~ 70岁 ,平均 4 5岁 ;乳头状瘤位于左侧鼻腔鼻窦 9例 ,右侧6例 ;乳头状瘤局限于鼻腔 8例 ,鼻腔和鼻窦 7例。术前皆行鼻窦冠状位CT检查 ,示骨质破坏者 2例。所有病人均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其中 10例为术前做 ,5例为术后做 ,报告都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无恶变。初次手术 11例 ,第 2次手术 3例 ,第 3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腔及鼻窦内翻乳头状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率。方法对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内翻乳头状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患者CT均表现为鼻腔或鼻窦软组织密度灶,2例CT增强扫描显示软组织肿块中度强化,2例在MRI T1、T2序列上信号与脑灰质接近,中度强化。其中25例为单侧发病(左侧13例,右侧12例),2例累及双侧。1例仅表现为左侧鼻前庭小息肉样结节;累及中鼻甲区域26例,其中8例累及上颌窦,累及筛窦、鼻咽部各4例。该组中9例见筛骨骨质硬化;5例癌变者均发现筛孔状溶骨性破坏,其中2例累及颅底。结论内翻乳头状瘤好发于单侧中鼻甲区域,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当发现溶骨性破坏时提示内翻乳头状瘤恶变。MRI对内翻状乳头状瘤软组织边界的显示较CT清晰。  相似文献   

11.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凡  邓开鸿 《华西医学》2008,23(1):56-57
目的:着重探讨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突状瘤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突状瘤65例CT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65例IP的CT表现特征,以鼻中道为中心的一侧鼻窦和/或鼻腔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其中,仅鼻腔受累者18例,一侧鼻腔及鼻窦均受累者47例。鼻腔及鼻窦有膨大并骨质破坏者43例。软组织肿块强化者23例。术后IP复发者13例(20%);恶变者9例(14.3%)。结论:CT检查对IP的病变部位、范围、程度等能准确确定,可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鼻及鼻副窦淋巴瘤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鼻及鼻副窦淋巴瘤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5~64岁,平均年龄41.2岁。全部病例进行了CT扫描。结果:18例中原发鼻腔者13例,鼻副窦5例。18例中侵犯鼻腔16例,鼻背13例,面颊10例。上颌窦13例,筛窦10例,蝶窦1例,颞下窝1例,眶内4例,硬腭1例。结论:CT扫描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鼻腔鼻窦骨母细胞瘤(附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虹  刘荣波  杨慧  梁传余 《华西医学》2001,16(2):143-143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骨母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6例鼻腔鼻窦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6例均接受了手术治疗。结果:随访2-14年,除1例在术后6月局部复发外,余随访至今,无复发。复发的那例,在再次局部切除后,已随访近2年,无复发。结论:鼻腔鼻窦骨母细胞瘤是良性肿瘤,局部彻底切除,同时保留邻近的重要器官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及副鼻窦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及副鼻窦pPNETs的影像学资料。4例同时接受CT、MR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接受CT平扫检查,1例仅接受MR增强检查。结果 CT平扫病灶为等肌肉密度的软组织肿块,MR SE T1WI为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可见囊变或坏死(n=2)、出血(n=2),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广泛累及周围结构,周围骨质筛孔状破坏,轻度膨胀并可见残存骨壳。结论 鼻腔及副鼻窦pPNETs的密度、信号无明显特征性。病变所致的骨质改变可能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CT可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的情况,MRI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及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15.
鼻内窥镜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鼻内窥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和鼻内镜联合鼻侧切开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13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例中经鼻内窥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10例,鼻内镜联合鼻侧切开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3例。结果 术后随访13—61个月。平均21个月,13例中12例未复发,治愈率92.3%,1例术后复发,病理检查证实为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给予放射治疗。结论 经鼻内窥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适用于较局限的病变;而对广泛病变则应采用鼻内镜联合鼻侧切开术。术后鼻内镜定期复查可早期发现肿瘤复发并处理。  相似文献   

16.
温胜  吴武 《华西医学》2009,(2):278-280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36例经病理确诊的NIP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6年。结果:一次性治愈31例(86.1%);5例复发(13.9%),3例在门诊内窥镜下分次摘除并结合YAG激光治愈,2例再次于鼻内镜结合Caidwell—Luc手术治疗,无恶变病例,结论:根据病变范围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经鼻内镜手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孙东  王大有 《华西医学》1992,7(3):324-327
本文收集14例颅鼻沟通瘤的CT资料,其中9例肿瘤起源于鼻腔,鼻副窦或鼻咽部向颅内扩散,5例系颅内邻近颅底部肿瘤向鼻腔、鼻副窦或鼻咽部侵犯。经颅底(前、中、后颅凹)骨质破坏缺损区。肿瘤病理类型不定,有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鞍区肿瘤等。颅内外肿瘤相沟通。CT检查应以冠状扫描为主,CT扫描能明确肿瘤病灶起源显示病变全貌,是这类肿瘤的首选检查,并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霉茵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单侧副鼻窦发病14例,双侧副鼻窦发病4例,病变主要在上颌窦14例,累及同侧筛窦9例、蝶窦3例、额窦3例,病变侵犯后鼻孔4例。霉茵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软组织阴影充填呈铸形改变,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使窭腔缩小。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窦腔缩小,窦腔密度不均增高及点状,条状钙化等特征,CT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