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特征.方法 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CT和MRI资料,7例患儿均行眼眶CT平扫、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上腹部平扫,3例行腹部增强扫描.结果 7例患儿中6例多发,1例单发;多发病灶以颅眶骨交界为著.CT均表现为受累骨质呈虫蚀状破坏,骨皮质毛糙不整,骨膜下可见垂直针状高密度影,受累骨质周围见梭形稍高密度肿块,内见斑点、斑片、不规则高密度影;7例MRI平扫表现为正常骨髓信号被软组织肿块替代,肿块呈等T1、不均匀等、稍长T2信号;MRI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不均匀强化,其中4例伴相邻脑膜增厚、异常强化、破坏中断.5例上腹部CT平扫表现为单侧肾上腺区或腹膜后软组织肿块伴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肿瘤密度不均;3例上腹部CT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不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具特征性,CT对针状骨膜反应和肿块内钙化斑的显示较MRI更具鉴别诊断价值,而MRI对病变范围及脑膜转移的显示优于CT.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的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组织学证实的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其中 10例患儿行CT平扫,6例行MRI,7例行全身SPECT骨扫描.结果 行CT检查的10例患儿中,9例表现为颅面骨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其中8例可见骨膜反应,3例表现为特征性的针状骨膜反应;另l例cT未发现异常但骨扫描显示异常.行MR检查的6例患儿均表现为颅面骨骨髓腔信号异常伴周围软组织肿块,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骨髓腔异常信号影和软组织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7例行全身骨扫描,均可见颅面部放射性浓聚区,其巾6例伴有全身其他部位的骨转移.结论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有一定的影像特征,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伴全身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MSCT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NB伴骨转移患儿的临床及MSCT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10例均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胸部和头颅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别为3例和4例.结果 10例NB患儿均伴有骨转移,其中3例伴有肝转移,另3例伴有远处淋巴结转移.4例为颅面骨转移,4例为骨盆转移,2例为脊柱转移,均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其周软组织肿块可见钙化及垂直状骨针.增强后软组织肿块及邻近脑膜有不均匀轻度强化.结论 NB骨转移的临床及MSCT均有一定特征性,MSCT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儿童眼眶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和绿色瘤的特征性MR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儿童眼眶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和绿色瘤的特征性MR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儿童眼眶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和5例绿色瘤的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以及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14例CT表现均为眼眶不规则肿块和邻近的眶壁溶骨性骨质破坏,7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颅内可见扁平不规则肿块。2例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表现为眼眶肌锥外间隙肿块内有与眶外壁垂直的针状高密度影。14例MRI表现为眼眶肌锥外间隙略长T1、略长T2信号不规则软组织影,7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颅内硬膜外间隙可见略长T1、略长T2信号扁平不规则肿块,增强后明显强化。14例双侧眶骨及蝶骨大翼,9例斜坡和双侧岩尖及2例双侧颞骨鳞部骨髓腔脂肪高信号影被略长T1、略长T2信号影取代,采用脂肪抑制的增强T1WI显示均有强化,强化程度与眼眶内肿块相似。结论 儿童眼眶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和绿色瘤的眶壁和颅面骨MR表现具有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19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结果 20例肿瘤位于后纵隔,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突向肺野,边界较清楚.CT平扫示肿瘤密度较均匀12例,密度不均匀7例,15例肿瘤内伴有钙化.13例行增强检查,7例均匀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8例MRI检查T1WI示肿瘤呈等或稍低信号,与胸壁肌肉相近,T2 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3例肿瘤内伴出血、囊变呈混杂信号.结论 儿童患者,CT或MRI检查发现后纵隔肿物,特别是其内伴钙化者,诊断时应首先考虑神经母细胞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及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及MRI表现,15例中CT平扫10例,MRI平扫9例,MRI增强扫描6例。结果:15例均为单发,额骨8例,顶骨4例,颞骨2例,枕骨1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CT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骨质破坏区伴软组织肿块形成,4例见"钮扣征",2例见"双边征"。MRI T1WI多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数明显强化。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分析其特点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ON)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对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学改变。结果:13例患者中,8例行CT平扫,均显示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平扫瘤体信号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13例中病灶局限于鼻腔者4例;有上颌骨、筛骨、鼻中隔或颅底骨质破坏者9例(69.23%);其中2例侵及同侧的前颅窝(1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鼻腔中上部肿物,MRI显示内部信号不均匀,而CT显示密度大都较均匀,且增强有明显强化,周围骨质有破坏,甚至病灶自鼻腔延续至前颅窝者,呈"蘑菇"状,应考虑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外周性神经外胚层瘤的影像学资料.9例行CT扫描,4例行MR扫描,其中1例行DSA检查.结果:胸壁软组织5例,右肺下叶1例,肱骨2例,股骨1例,胫骨1例,脊椎2例.胸壁软组织的pPNETs CT平扫表现为大而边界欠清的软组织肿块,内见坏死,无钙化,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右肺下叶的pPNETs CT平扫表现为分叶状肿块,内见少量出血,边界清晰,增强后明显强化.长骨pPNETs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巨大软组织肿块,无钙化,无骨膜反应.T1WI上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 WI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脊椎pPNETs表现为椎体或附件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不累及椎间盘,其中1例骶骨pPNETs DSA检查示肿瘤由髂内动脉供血和大量新生血管.结论:CT和MRI均能很好地显示pPNETs的内部结构、病变范围、有无侵犯毗邻组织器官或远处转移.DSA可明确肿瘤供血动脉和反映新生肿瘤血管丰富的特点,可作为一种补充检查方法.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9.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硬脑膜外转移的CT诊断(附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神经母细胞瘤(NBT)硬脑膜外转移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活检病理或临床、影像学及尿香草扁桃酸(VMA)检查证实为NBT的CT表现特点,均行头颅平扫,其中1例行MRI平扫,2例加胸部CT扫描。结果:肿块位于内板下,常双侧多处发生,以稍高密度为主,部分呈等密度,局限时呈梭形,较广时呈新月形,邻近骨质呈花边状破坏,侵入皮下可形成软组织肿块。2例肿块向眶内扩展,蝶骨小翼及眼眶外壁破坏,眼球向外突出。结论:NBT硬脑膜外转移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和病理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确诊的脊柱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12例均行CT平扫,其中9例行CT增强检查,11例行MRI平扫,其中10例行MRI增强检查。10例经穿刺活检证实,2例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结果:单椎体病变7例(其中颈椎1例,胸椎4例,腰椎2例),多椎体病变5例,2例呈跳跃性改变,4例呈连续椎体受累(其中1例合并跳跃性改变);6例伴病理性骨折,4例椎体压缩;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9例,其中7例为虫蚀型,2例为浸润型;同时合并溶骨性骨质破坏和骨质硬化1例。MRI示软组织肿块包绕脊椎生长,骨质破坏区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在T1WI上呈等、略低信号,T2WI上呈略高信号,且MRI可显示骨质破坏不明显时髓腔内的早期浸润灶,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12例病理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以弥漫大B细胞为主(10/12)。结论:脊柱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表现为单椎体或连续椎体侵犯,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单纯虫蚀型、浸润型或合并骨质硬化),伴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软组织肿块位于硬膜外且包绕病变椎体生长,椎间隙正常,无明显骨膜反应改变,无钙化灶;穿刺活检是早期确诊脊柱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周围神经鞘瘤的CT和MRI征象及病理组织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神经鞘瘤30例的CT和MRI征象及病理表现.结果:病变发生在颈部10例、胸部6例、腹部7例(含胃部4例)、四肢7例.30例周围神经鞘瘤中25例为良性,5例为恶性.20例行CT检查,其中17例良性病灶平扫密度较均匀,4例可见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病灶呈轻至中度强化,3例恶性病灶瘤体巨大,囊变、坏死多发,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10例周围神经鞘瘤行MRI检查,MRI表现:T1WI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T2 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10例病灶中,2例为恶性周围神经鞘瘤并伴淋巴结转移.结论:周围神经鞘瘤的CT和MR1表现具有特征性,CT和MRI能准确地显示肿瘤形态、部位、内部结构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对诊断有重要帮助,对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2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临床影像学表现,讨论其影像学诊断。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MFH 26例,男15例,女11例,40岁21例,占80.77%。病史3个月~5年。7例摄有X线平片。CT平扫17例,增强扫描8例。MR平扫15例,增强扫描8例。病灶大多位于大腿、小腿、前臂和臀部。23例位于深部软组织,3例位于表浅软组织。结果:21例(80.77%)呈不规则长圆形或长条形软组织肿块,直径5cm。3例X线平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邻近骨质侵蚀性破坏,2例伴有骨膜增生。CT平扫多呈等、低或略低密度,仅1例高密度。CT增强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边界均不清,累及邻近肌肉。CT上2个病灶内可见弧形钙化,其病灶直径均5.0cm。13例可见邻近骨骼破坏或骨膜增生。MR平扫15例,T1WI多呈等或低信号,合并出血4例。T2WI多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10例病灶周围可见片状水肿信号。MR增强扫描8例,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边界清楚,邻近肌肉受压推移,12例边界不清,邻近肌肉侵犯。6例可见邻近骨骼受侵。结论:发生于中老年人,位于下肢、前臂深部软组织的巨大肿块,尤其是呈长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长条状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伴有邻近骨质破坏或骨膜反应,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者,应首先考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张饮水MRCP结合LAVA动态增强扫描在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资料齐全的十二指肠肿瘤患者5例,该组患者均曾在常规MR扫描基础上行低张饮水MRCP及LAVA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的直接及间接征象.结果 本组5例均经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腺癌,其中正确诊断4例,共同的征象为十二指肠降部管腔呈偏心不对称狭窄,可见不规则软组织信号以宽基底与肠壁相连,相邻肠壁僵直,肠黏膜破坏;LAVA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持续强化.结论低张饮水MRCP结合LAVA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全面、直观显示十二指肠肿瘤的直接及间接征象,在明确肿瘤性病变的范围及周围组织浸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侵及颈静脉孔区的原发性中耳癌的CT、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及颈静脉孔区原发性中耳癌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6例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1例行常规CT增强扫描,7例均行MR平扫+增强.结果 HRCT显示鼓室、鼓窦、外耳道深部及颈静脉孔区软组织病灶伴不规则虫蚀样骨质破坏,涉及颈静脉孔(7例)、咽鼓管骨性段(7例)、面神经管(4例)、颈动脉管(4例)、外耳道前后壁(3例)、听小骨(2例)及前庭窗、水平半规管(1例)等结构的破坏.4例病变密度较均匀,CT值约30~55 HU,2例肿块内见少许小片状高密度影.1例CT增强显示中度较均匀强化.MR平扫示边界不清软组织肿块,与脑灰质相比,T1WI呈等、略低信号,T2WI呈等、略高信号,其中5例信号较均匀,2例肿块内见少许小片状T1WI、T2WI低信号灶,增强扫描5例呈中度较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内见小片状无强化区.MRI显示4例侵及颈内动脉,1例侵及乙状窦.结论 原发性中耳癌可广泛侵及颈静脉孔区,易造成误诊.HRCT可准确显示中耳癌骨质破坏特点及范围,咽鼓管骨性段破坏可帮助减少误诊;MRI能更清楚显示病变范围,肿瘤信号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15.
陈平有  陈文  仇俊华  徐霖   《放射学实践》2012,(5):516-519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诊断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为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影像学检查对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8例均摄了平片 ,6 / 18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10 / 18例均行MR平扫和增强。结果 :脊柱 6例 ,颅骨 4例 ,胫骨 2例 ,股骨 2例 ,肱骨、骨盆、距骨、软组织各 1例。骨母细胞瘤以脊柱及长管状骨好发。平片和CT多表现、膨胀性囊状骨破坏 ,病灶内常有钙化、骨化 ,边缘常有轻度硬化缘 ;MRI检查多呈不均匀性长T1、T2 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 ,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性强化 ,部分见液平和软组织肿块 ;一般无骨反应。结论 :CT、MRI对骨母细胞瘤诊断较平片有优势 ,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LGMS)的影像特点及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LGMS的X线、CT、MRI表现。单种方法检查中,行X线平片检查1例,行CT及MRI检查各2例;3例行2种方法检查。结果 8例LGMS中,5例发生于软组织,3例发生在长骨;发生于软组织者,在CT上2例边界较清晰,2例可见大量不规则钙化影,3例行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仅有1例行静脉期扫描,肿瘤强化程度进一步增高,1例出现双肺转移,在MRI上,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瘤体强化明显;发生于长骨者,在X线平片上呈斑片状、虫蚀样的溶骨性骨质破坏,未见硬化边、钙化及骨膜反应,在MRI上,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肿瘤以外周强化明显,肿瘤中心区域未见强化。结论 LGMS发病率低,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