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能谱成像作为新兴的CT成像技术,凭借双能成像的特点不仅在优化影像质量方面具有极大潜力,同时相比于仅能提供物质密度形态学评估的常规单能成像,其能够进一步实现物质分离以及提供更详细的组织表征,在血管成像的质量提升、参数优化、斑块评估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就能谱CT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70 kV管电压CT血管成像在诊断儿童胡桃夹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7例临床疑似胡桃夹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新双源CT 70 kV CT动静脉混合期血管成像(70 kV组),另37例患者行120 kV腹部增强双期扫描(120 kV组)。测量患者左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腰大肌的CT值及皮下脂肪的标准差并计算图像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两名放射科医师对所有病例以四分法进行评分。计算有效剂量(ED)。比较两组间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70 kV组左肾静脉的CT 值、SNR 及 CNR 明显高于120 kV 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70 kV组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的CT值、SNR及CNR与120 kV动脉期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20 kV静脉期组比较明显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70 kV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高于120 kV组,与120 kV动脉期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37),与120 kV 静脉期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70 kV 组辐射剂量与120 kV组比较明显降低,有效辐射剂量降低了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临床疑似胡桃夹综合征的儿童70 kV动静脉混合期CT血管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的同时大幅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16-SCTA)在诊断闭合性血管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4 例可疑有动脉血管损伤的病人进行16-SCTA,利用Smart prep跟踪技术.结果 全部CTA检查均获得成功.CTA显示动脉闭塞26条、血管内充盈缺损4条、造影剂外渗13条、动脉壁粗糙不光滑7条、动脉狭窄14条;其中动静脉瘘4例、假性动脉瘤2例,动脉内造影剂排空延迟4例.手术治疗52例:动脉完全断裂17例、不完全断裂26例,内膜损伤11例、合并间隔综合征4例;端端吻合27例,直接修补9例,静脉移植16例.介入性栓塞2例.术后受损动脉血流通畅、血运正常.栓塞2例出血停止,无循环及功能异常.结论 16-SCTA是诊断血管损伤方法之一,并可对治疗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大动脉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临床确诊为大动脉炎患者的64层螺旋CTA特点,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及血管分析,充分显示受累血管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结果 23例CTA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管腔狭窄具有向心性的特点,部分伴狭窄后扩张.活动期13例动脉管壁明显增厚,呈环形低密度,增强扫描有强化;而非活动期10例管壁增厚程度轻,平扫管壁密度增高或伴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后处理重建图像结合薄层轴位图像,可直观地显示受累大血管及其分支的部位、狭窄程度或闭塞以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结论 64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能同时显示大动脉炎的管腔情况和管壁改变,对于早期诊断、准确分型、检测疗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可作为大动脉炎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80 kV)联合迭代重组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将75例临床需要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编入A、B、C三组,每组25例.A组为常规剂量扫描,参数为120 kV、300 mAs,经滤波反投影(FBP)重组;B、C组为低剂量扫描,管电流和管电压分别为120kV、180 mAs,80 kV、180 mAs,采用iDose4迭代重组.对比分析CT图像质量,包括动脉强化值、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两两比较,图像质量评分采用非参数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3分1例,4分24例;B组3分2例,4分23例;C组3分5例,4分20例;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2)A、B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动脉强化CT值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C组的CT动脉强化值高于A组(P<0.05).(3)C组的背景噪声[(12.5±1.9)HU]高于A组[(9.0±1.6)HU](P<0.05);两组的CNR分别为(49.2±9.4)、(43.0±12.6),无统计学差异(P>0.05).(4)A、B、C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925.1±48.5)、(571.4±24.2)、(164.1±7.0)mGy·cm;辐射有效剂量(ED)分别为(2.87±0.15)、(1.77±0.08)、(0.51±0.02) mSv,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约82.3%.结论 256 CT头颈部CTA采用低管电压(80 kV)联合迭代重组技术能提供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ASIR)技术联合自动管电流技术在降低头颅CT扫描辐射剂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行头颅CT扫描的100例患者,分成两组:A组50例,采取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120kVp,管电流350mA),采用传统滤波反投影法(FBP)进行图像重建;B组50例,采取自动管电流技术(管电压120kVp,管电流100~400mA,噪声指数4),采取30%ASIR进行图像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的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体型特异性剂量评估(SSDE)。全部图像由一位影像医师进行主观评价。在双侧基底节层面测量两组患者正常脑白质、脑灰质核团及脑脊液的CT值,兴趣区面积为10~20mm2。结果:两组患者CTDI、DLP及SSDE比较,B组均较A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图像均符合诊断要求。两组脑白质、脑灰质及脑脊液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颅CT检查中,与常规FBP相比,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技术(30%ASIR)联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CT值测量没有影响,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同时,可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资料,并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显示肺动脉。结果:19例患者中,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有8支,叶肺动脉栓塞27支,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56支。偏心型41支,闭塞型38支,中央型8支,附壁环形型4支。结论: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可作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sp iral CT pu lmonary angiography,SCTPA)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u 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SCTPA检查并证实为PE的患者25例,采用单/多排螺旋CT扫描机行肺动脉增强检查并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 IP)和表面遮盖显示(SSD)重建。结果本组25例PE共行29次SCTPA检查,中央型PE 23例(92%),周围型PE 2例(8%)。主肺动脉、左及右肺动脉、叶间肺动脉、叶肺动脉、舌支肺动脉的显示率均达100%,对段肺动脉的显示率达97.77%,对亚段肺动脉的显示率也达68.00%。PE受累血管主要集中在叶、段肺动脉,受累率在46.58%~75.00%之间。结论SCTPA技术为临床及早发现并明确诊断PE的可靠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连续性AD患者行64层螺旋CTA,对所有数据进行MPR、MIP、VR等重建分析。结果:CTA结果显示依据DeBakey分类法,Ⅰ型夹层14例,Ⅱ型2例,Ⅲ型42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明确的撕裂内膜片及真假腔,动脉期真腔平均CT值较假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所有患者均明确显示了初始破口的位置,55例显示了一个或多个再破口,3例Ⅲ型患者未显示再破口。39例Ⅲ型患者初始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或降胸主动脉近端,其近端瘤颈长度、宽度分别为0.4~10.8cm(平均3.5cm)、2.2~3.6cm(平均2.8cm),瘤体最大径为3.2~9.2cm(平均5.4cm)。图像准确显示了所有患者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以及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是主动脉夹层诊断及术前评价的可靠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血管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在血管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在本院行DSCTA检查的血管性疾病50例,使用西门子公司Emotion 16层螺旋CT机,螺距0.9~1.5,层厚0.75~1.5 mm,注药流率2.5~4.0 ml/s,成人剂量90~100 ml,儿童按2 ml/kg计算,扫描延迟时间用智能跟踪法扫描.图像后处理使用西门子公司Emotion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 结果DSCTA三维成像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血管的空间解剖细节,可充分观察到动脉瘤的准确起源、瘤体大小、颈部宽窄及走向等情况,本组病例中所显示的最小动脉瘤直径约3 mm;同时,DSCTA也可作为动脉瘤术后评价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观察术后银夹所在的位置和远端血管通畅情况等.三维图像对于动静脉畸形、血管狭窄及颅内静脉系统疾病也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在重建成像中,容积再现图像质量最佳.结论 DSCTA是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术前术后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联合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大螺距技术,探讨70 kVp管电压、30 mL对比剂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体质指数≤25 kg/m^2、心率≤70次/分行 CTCA 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0例患者采用100 kVp,60 mL对比剂的扫描方案行CTCA检查,另40例患者采用70 kVp,30 mL对比剂的扫描方案行CTCA检查。所有CTCA检查都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大螺距(3.4)模式下进行。100 kVp 组数据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进行重建,而70 kVp组数据采用迭代重建算法进行重建。测量每例患者主动脉根部、各冠状动脉起始处部及纵膈脂肪CT值和标准差并计算各段血管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两名放射科医师对所有图像以4分法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70 kVp组的平均冠状动脉CT值[(603±86)HU]及图像噪声[(42±5)HU]均明显高于100 kVp组的平均冠状动脉CT值[(503±68)HU,P<0.001]及图像噪声[(25±4)HU,P<0.01],而70 kVp 组的SNR 及CNR (14.6±3.0,17.8±3.4)均明显低于100 kVp组(20.7±3.8,24.4±4.1,P<0.001)。两组间各冠状动脉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70 kVp 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比100 kVp 组降低了76%,对比剂用量降低了50%。结论:联合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及迭代重建技术,70 kVp管电压、30 mL对比剂CTCA在体质量指数≤25 kg/m^2、心率≤70次/分的患者中是可行的,可在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的条件下获得满足诊断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低体重指数(BMI)患者前瞻性冠状动脉CTA中使用80kVp管电压的可行性。方法:对84例临床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检查。将84例患者按BMl分为80kVp(BMI≤22kg/m2)和100kVp(22kg/m2〈BMl≤25kg/m2)两组。脉冲曝光时间为200ms(心率≤65次/分)或380ms(心率〉65次/分)。分析直径≥1.5mm的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比较各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心率的一致性较好(P值〉0.05)。80kVp、100kVp组的ED分别为(0.56±0.21)mSv、(1.43±0.58)mSv。两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01)、剂量长度乘积(DLP)、E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80kVp、100kVp组的合格图像分别为92.2%、91.8%。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主动脉SNR及左、右冠状动脉主干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0kVp的超低管电压前瞻性冠状动脉cTA可以应用于低BMI患者,图像质量足以满足诊断需要,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CTA“双低”扫描模式(低电压联合低浓度对比剂)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于本单位行CTA检查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5例。A组:100kV,对比剂为碘克沙醇270mgI/ml,B组:120kV,对比剂为碘海醇350mgI/ml;所有患者对比剂用量均为0.9ml/kg体重,注射流率5ml/s,使用智能跟踪触发扫描。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采用三级评分法对所有CTA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估,并对照比较两组的碘摄入量、对比噪声比(CNR)以及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54例患者被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A组29例,B组25例),所有患者的颈动脉及其分支均可清晰显示,两组患者颈动脉强化程度及对比噪声比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低于B组(1.18±0.08)mSv vs(1.58±0.14)mSv,P<0.05;(15.87±4.10)gI vs(19.35±5.14)gI,(P<0.05)。结论使用100kV和碘克沙醇270mgI/ml进行头颈部动脉CTA可获得与120kV、高浓度碘对比剂同样的图像质量,并能较大幅度降低碘摄入量及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结合自动毫安调制技术降低头颈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将36例患者分为3组进行头颈部DSCTA检查.A组:平扫管电压80 kV,增强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固定为400 mA;B组:平扫管电压80 kV、增强扫描管电压120 kV,使用管电流调制技术,实际管电流为150~400 mA;C组:平扫管电压80 kV、增强扫描管电压100 kV,使用管电流调制技术,范围为150~400 mA.记录3组的辐射剂量,包括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吸收剂量.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及主观分析,客观分析包括测量颈总动脉分叉部及基底动脉中段的CT值、信噪比,主观分析包括对血管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并结合横轴面图像进行评分.结果:三组间CTDIvol、DLP及ED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指标值均为A组>B组>C组.对DSCTA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结果显示,三组间双侧颈总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强化值、图像噪声及信噪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管电压蒙片结合自动毫安技术能明显降低头颈部DSCTA检查的辐射剂量,并能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kV设置及个体化对比剂应用在64层MSCT肺动脉成像(MSCTPA)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选取具有发生肺动脉栓塞可能的高危患者90例,按完全随机设计分为3组:(1)常规组30例,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总量70ml;(2)120 kV组30例,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总量根据患者体质量进行个体化设置(1.0 ml/kg);(3)100 kV组30例,管电压100 kV,对比剂总量根据患者体质量进行个体化设置(1.0 ml/kg).3组患者的对比剂均在20 s注射完毕,并以相同流率追加生理盐水20ml.对120 kV组和100 kV组CT图像的客观指标、主观图像质量评价、G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有效吸收剂量(ERD)进行比较;对100 kV组和常规组的对比剂用量、对比剂注射流率、CT图像的客观指标和主观图像质量评价进行比较,以评价64层MSCT低kV设置联合个体化对比剂应用在MSCTPA中应用的可行性.使用方差分析及post hoc检验对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图像噪声水平:100 kV组(5.2±1.8)与120 kV组(3.4±0.7)比较增加了52.9%,纵隔窗图像主观图像质量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272,P=0.063);CTDIvol:100 kV组[(9.5±0,0)mGy]与120 kV组[(14,6±0,0)mGy]比较下降34,9%;ERD:100 kV组[(2,4±0.4)mSv]与120 kV组[(3.8±0.6)mSv]比较下降36.8%;肺动脉平均CT值:100 kV组[(269.2±54.7)HU]相对于120 kV组[(237.4±62.9)HU]平均增加了13.4%,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172,P=0.260).结论 64层MSCTPA应用低kV设置(100 kV)降低辐射剂量是可行和有效的,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对特殊人群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To evaluate the radiation dose and image quality of cerebral CT angiography (CTA) at 70 kVp with 30 mL iodinated contrast agent.MethodsOne hundred patients were prospectively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 (n = 50), 120 kVp cerebral CTA with 60 mL iodinated contrast agent reconstructed by filtered back projection (FBP) and Group B (n = 50), 70 kVp with 30 mL iodinated contrast agent reconstructed by sinogram-affirm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SAFIRE). CT values, noise,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and contrast-to-noise ratio (CNR)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were measured. Subjective image quality was evaluated. Effective dose (ED) was calculated.ResultsThe mean CT values of the ICA and MCA of Group B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A (all P < 0.001). The mean noise of Group A was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B (P < 0.001). SNRICA, SNRMCA and CNRICA, CNRMCA of Group A were higher than Group B (all P < 0.001).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vessel sharpness, noise, and overall qu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ll P > 0.05). ED of Group B (0.2 ± 0.0 mSv) was lower than Group A (1.3 ± 0.1 mSv) (p < 0.001).ConclusionCerebral CTA with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at 70 kVp and 30 mL iodinated contrast agent is feasible, allowing for substantial dose reduct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cerebral CTA protocol.  相似文献   

17.
戴贵东  肖正远  兰永树  粱卡丽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71-127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方式对头颅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VCT对100例需要行头颅CTA检查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50例行螺旋扫描,另50例行轴层扫描。两组数据经过VR、MIP、去骨VR和多平面重组等方法后处理,然后由3组医师通过5分评价法对CTA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取其均值纳入统计学分析;记录每组扫描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对两组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轴向扫描图像质量评分是(4.66±0.42)分、螺旋扫描CTA的成像质量评分(4.67±0.38)分;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扫描、螺旋扫描的CTDIvol分别是45.71和54.18mGy;DLP分别是731.43和954.68mGy·c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层扫描方式辐射剂量更低。结论:64层CT头颅CTA轴扫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不降低图像质量,在临床运用中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模式下行头颈部和胸部CT扫描时,管电压的改变对辐射剂量及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自动管电流和自动管电压模式下,对头颈部和胸部模体进行常规CT扫描。自动管电流模式下,管电压分别手动选择70、80、100、120和140 kV,对头颈部和胸部模体进行常规CT扫描。每种管电压下定位像扫描3次,再进行1次螺旋扫描。头颈部模体在眼眶中心及第5颈椎(C5)椎体上缘层面选取感兴趣区(ROI),胸部模体在肺尖及气管分叉层面选取ROI,测量记录对比噪声比(CNR)。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每次扫描时眼晶状体和乳腺的器官剂量(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计算定位像和螺旋扫描的累积值。记录每次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并计算CTDIvol累积值。最后通过计算品质因数(FOM),找到最优化的管电压值。结果 自动管电流和自动管电压模式时,头颈部自动选择120 kV和108 mAs,胸部自动选择80 kV和167 mAs。自动管电流模式时,手动选择70 kV时眼晶状体辐射剂量和CTDIvol值最小(分别为0.779和4.070 mGy),140 kV时眼晶状体辐射剂量和CTDIvol值最大(分别为2.571和25.670 mGy)。70 kV时乳腺辐射剂量和CTDIvol值最小(分别为0.698和0.900 mGy),140 kV时乳腺辐射剂量和CTDIvol值最大(分别为3.452和7.400 mGy)。CNR值在眼眶和C5椎体上缘层面分别为51.30~118.36和80.78~173.12,在肺尖和气管分叉层面分别为50.15~129.58和49.63~115.40。FOM因子在眼眶层面80 kV最大,在C5椎体上缘层面120 kV最大,在肺尖和气管分叉层面都是70 kV最大。头颈部模体最佳管电压:眼眶层面手动100 kV,颈部层面自动管电压模式(120 kV)。胸部模体最佳管电压:手动100 kV。结论 管电压的选择对CT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影响较大。对于常规CT扫描,手动100 kV适合眼眶区域扫描,自动120 kV适合颈部区域扫描,手动100 kV适合胸部扫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70 kV管电压低剂量扫描在兔脑CT灌注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每只兔分别使用70、80 kV管电压行兔脑CT灌注检查,两次检查间隔时间为24 h。比较两组方案有效剂量(E)、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图像质量指标信噪比(SNR)。结果 70与80 kV组兔脑CT灌注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91和2.93 mSv,70 kV组较80 kV组减少约34.8%。两组扫描所测量脑灌注参数CBF、CBV、MTT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测量的SNR分别为(23.15±5.98)和(21.23±9.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70 kV管电压行兔脑CT灌注成像可降低有效剂量,而对灌注参数结果及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