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病症,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以发作性眩晕、恶心欲呕、共济平衡失调等为主要症状。其病症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易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因此,早期诊治是预防和降低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率的有效措施。近5年来,医学界对VBI性眩晕的研究日趋深入,特别是在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有关中医对此的临床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杞菊地黄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影像学与中医眩晕证类相关性研究,动物模型的研究等三个方面,论述近年来中医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实验研究进展,并对现存的问题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对16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6例采用盐酸培他啶川芎嗪注射液为主的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9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眩晕宁方加减,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两组均以14d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观察两组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73.6%,两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TCD(经颅多普勒超声)观测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TCD观测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且有起效快、疗程短、安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7.
8.
1996年6月~1999年3月,我们运用补阳还五汤伍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6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男性37例,女性25例;年龄在58~74岁间;病程3个月~8年,一般1~5年。各病例均有体位性反复发作性眩晕,3例有视物旋转,9例眩晕发作时伴有恶心欲吐,6例发作时有短暂性意识丧失,13例伴有肢体发麻,26例患有高血压,均服降压药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62例均做脑血流图和颈椎X片检查。脑血流图示血管弹性减退或双侧供血不对称或波幅明显降低;颈椎X片示椎体退行性增生改变或颈椎弯曲变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性眩晕的近期疗效。方法 :将 46例VBI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 2 4例 ,对照组 2 2例 ,通过分别使用利多卡因及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显效率有明显差异 (P <0 0 1 )。结论 :利多卡因治疗VBI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倍他司汀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温胆汤加减;均以14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状改善的情况。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改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6例VBI性眩晕患随机分成治疗组24例,对照组22例,通过分别使用利多卡因及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显效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利多卡因治疗VBI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眩晕宁具有健脾利湿祛痰,补益肝肾的功效。临床用于痰湿中阻,肝肾不足之眩晕。本文对其作用机理及其与不同药物联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3.
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7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葛根素治疗,对照组予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观察两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TCD对比,并进行X^2检验及t检验。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前后TCD结果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葛根素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勋  王敬 《华夏医学》2007,20(6):1279-128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其病因与多种原因造成该系统缺血有关。2004年以来,笔者采用葛根素治疗42例患者,并设对照组进行了临床对比,现将观察情况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选择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45~78岁,平均56岁;病程2周至6年,平均3.4年。对照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46~77岁,平均55岁;病程1周至8年,平均3.8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1.2诊断标准眩晕的诊断标准:①年…  相似文献   

15.
罗春芬  张卫星 《实用医技》2007,14(34):4716-471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发于中老年人,所表现的临床征象常在几分钟内消失,不遗留任何征象,故临床上不易观察到阳性体征,其病因也不尽相同,脑CT和脑MRI也多无阳性发现,多数患者往往在间歇期就诊,所以诊断较困难。本文就临床确诊的5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进行了,TCD和CDFI检查,现报告女11下。  相似文献   

1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在临床上很常见,由于发病突然,转运不便,往往就近医院治疗。笔者自2002年始,共收集40例患者采用刺五加注射液进行分组治疗观察,其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椎-基底动脉系统是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总称.左右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经第六颈椎进入横突孔上行,再经枕骨大孔入颅,在延髓-桥脑交界处汇合成单一的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主要供应脑干、小脑、内耳、间脑、枕叶及颞叶底面,任何原因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都可导致眩晕.  相似文献   

1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是内科常见病 ,动脉硬化和颈椎病是本病的两大基础病因 ,传统治疗以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不足为主 ,笔者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熄风通络中药加减 ,取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病例选择以眩晕为主证 ,经颅脑多普勒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人共 80例。并排除耳源性、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引起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 ,视物旋转、行走不稳、倾倒感。或伴恶心、呕吐等。发病诱因与精神、情绪、头位改变有关。其中有高血压病史 36例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赛莱乐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对 82例VBI眩晕患者随机分成 42例赛莱乐治疗组和 40例对照组 (西比灵治疗 ) ,对比观察二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赛莱乐治疗VBI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眩晕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最常见的症状,其病因与多种原因造成该系统缺血有关。通过应用丹红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比较,对比两者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2010年3月~10月收治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9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