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与高血压病的发病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重氮反应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40例高血压病(EH)患者和36例正常对照者治疗前后的血浆NO和ET浓度的变化.结果①EH患者NO浓度为(15.28±2.36)μmol/L,明显低于正常组的(21.76±2.59)μmol/L(P<0.01);治疗后EH患者的NO浓度明显增高,但仍低于正常组(P<0.01).②EH患者ET浓度为(59.71±22.77)ng/L,明显高于正常组的(37.36±13.27)ng/L(P<0.01);治疗后EH组患者ET浓度明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这一对舒缩血管因子的失衡在EH的发生和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4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AMI)血浆内皮素(ET)浓度变化。并将其按是否并发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分为三组。A组,单纯AMI;B组,合并心功能不全;C组,合并心源性休克。并与28例心绞痛(AP)及24例正常人(N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MI组,心绞痛发作期,较正常对照组ET浓度有明显升高(分别为P<0.001和P<0.01),单纯心肌梗塞者2~10小时ET迅速上升至峰值,24小时后逐渐下降,一周内正常,而合并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休克者ET浓度持续升高超过一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原发性高血压(EH)不同合并症患者血浆内皮素(ET)浓度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干预对其影响.方法 入选EH患者149例,根据合并症的不同分为单纯EH组44例,EH合并左心室肥厚(EH-LVH)组40例,EH合并心房颤动(EH-AF)组36例,EH合并腔隙性脑梗死(EH-LI)组29例,同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149例EH患者按血压水平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主要应用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治疗8周)和辛伐他汀干预组(常规治疗+辛伐他汀40 mg/d),药物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内皮素.结果 (1)EH组ET浓度高于对照组[(71.42±6.62)pg/ml对(45.52±8.28)pg/ml,P<0.01]并与血压升高程度呈正相关(r=0.746,P<0.001),EH-LVH组、EH-AF组、EH-LI组ET浓度均高于EH组[(97.67±10.53)pg/ml、(102.15±12.96)pg/ml、(103.49±9.91)pg/ml对(71.42±6.62)pg/ml,P<0.01],ET浓度变化均与血压升高程度呈正相关(r=0.671,r=0.592,r=0.530,P均<0.001).(2)EH-AF组左心房内径与ET浓度呈正相关(r=0.684,P<0.001);EH-LVH组的左心室质量指数与ET浓度呈正相关(r=0.545,P<0.001).(3)EH-LVH组、EH-AF组、EH-LI组的3级高血压所占的百分比均高于EH组.(4)EH 3级辛伐他汀干预组治疗后血压水平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5)EH 2级辛伐他汀干预组治疗后ET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EH 3级辛伐他汀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E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但辛伐他汀干预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 ET水平与EH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辛伐他汀干预能更显著降低EH患者ET水平和EH3级患者的血压,提示对EH患者在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的同时合用他汀类药物可能更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浆内皮素(ET)和血小板α-膜颗粒蛋白(GMP-140)水平的影响.方法 1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79例)和复方丹参滴丸组(89例).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硝酸酯类、美托洛尔(或钙拮抗剂)及阿司匹林治疗,复方丹参滴丸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10粒,每日3次,连用8周.观察统计两组治疗前1周和治疗结束后1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自拟的疼痛强度及持续时间记分值,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ET和 GMP-140水平的变化.结果 复方丹参滴丸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后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强度及持续时间记分均有明显减少,而复方丹参滴丸组的降低程度比常规治疗组明显(P<0.05). 两组可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ST段的偏移,而复方丹参滴丸组的疗效比常规治疗组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ET和GMP-140水平均明显减低,而复方丹参滴丸组的疗效比常规治疗组显著(P<0.01).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皮素(ET)与心钠素(ANP)在高血压发病和治疗学中的意义. 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口服依那普例5~10 mg/d或阿罗洛尔20~30 mg/d,疗程为6周,放免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ET和ANP水平. 结果:EH患者血ET、A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Ⅱ期高血压患者血ET水平高于Ⅰ期(P<0.01),ANP的变化与分期无关(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明显下降(P<0.01).依那普利组患者血ET、ANP水平均下降,阿罗洛尔组血ET水平没有变化(P>0.05),而ANP水平升高(P<0.01). 结论:ET、ANP在高血压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二者的变化及相互作用对降压药物作用的发挥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血清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和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苯那普利的干预作用及预防PAF的机制.方法选择24例健康人做对照(正常对照组),另选择1、2级EH并PAF的患者53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ET、Ang Ⅱ浓度,通过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定Pmax 、Pd,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测量LAD,观察苯那普利、利尿剂对ET、Ang Ⅱ、Pmax 、Pd、LAD的影响及预防PAF的效果.结果 1、2级EH并PAF组血清ET、Ang Ⅱ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P max 、Pd、LA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01),EH并AF病人服用苯那普利6月后,血清ET、Ang Ⅱ浓度明显降低,Pmax 、Pd明显减小(P<0.05~0.01),LAD无明显扩大(P>0.05).随访6月中苯那普利组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利尿剂组(P<0.001).结论 ET、Ang Ⅱ、Pmax、Pd、LAD在EH并PAF病人中明显增加,苯那普利可降低ET、Ang Ⅱ、Pmax、Pd,延缓LAD的扩大,预防PAF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血清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和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苯那普利的干预作用及预防PAF的机制。方法选择24例健康人做对照(正常对照组),另选择1、2级EH并PAF的患者53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ET、AngⅡ浓度,通过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定Pmax、Pd,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测量LAD,观察苯那普利、利尿剂对ET、AngⅡ、Pmax、Pd、LAD的影响及预防PAF的效果。结果1、2级EH并PAF组血清ET、AngⅡ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Pmax、Pd、LA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01),EH并AF病人服用苯那普利6月后,血清ET、AngⅡ浓度明显降低,Pmax、Pd明显减小(P<0·05~0·01),LAD无明显扩大(P>0·05)。随访6月中苯那普利组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利尿剂组(P<0.001)。结论ET、AngⅡ、Pmax、Pd、LAD在EH并PAF病人中明显增加,苯那普利可降低ET、AngⅡ、Pmax、Pd,延缓LAD的扩大,预防PAF的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8例胸痛发作6小时内的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24例、稳定性心绞痛(SAP)22例,并选6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夹心ELISA法检测H-FABP含量。结果AMI组的H-FABP水平(78.58ng/ml±52.2ng/ml)明显高于UAP组(12.57ng/ml±5.80ng/ml),P<0.01、SAP组(3.52ng/ml±2.29ng/ml)和对照组(3.30ng/ml±1.56ng/ml),P<0.01;UAP组的H-FAB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SAP组和对照组的H-FABP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血浆H-FABP水平可作为心肌坏死或损伤的早期判断指标,可为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及非洛地平对其的影响。方法观察72例EH患者(EH组)非洛地平治疗前后血浆NO和ET水平的变化,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非洛地平治疗前EH组血浆NO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浆E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非洛地平治疗6周后,EH组血压和血浆ET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非洛地平在有效降血压的同时,能使EH患者血浆NO水平升高,ET水平降低,因此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急性胰腺炎胃肠激素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内皮素(ET)、钙基因相关肽(CGRP)、血清胃泌素(GAS)的变化,并探讨这三种“胃肠激素”在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9例AP患者治疗前(A组)、治疗后(B组)及22例健康人(C组)血浆ET、CGRP及血清GAS水平。结果:A组血浆ET、CGRP、ET/CGRP、血清GAS水平与B组或C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或P<0.01)B组三种激素ET/CGRP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浆ET、CGRP、血清GAS在AP时增高,测定血液ET、CGRP及GAS对于AP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在冠心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07年7月-2008年2月就诊于山西省人民医院并确诊的96例冠心病患者及同期30例经冠脉CT或冠脉造影除外冠状动脉病变并根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心脏疾患者为对照组.冠心病组依据WHO的诊断标准和国内冠心病分类标准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分别检测血浆ET含量及血小板参数值.结果 冠心病组E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计数(PLT)冠心病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T、血小板参数存在相关性,且对冠心病的诊治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冠心病(CHD)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与正常对照者血浆内皮素(ET)、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高教C-反应蛋白(hs -CRP)、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方法选择SAP患者36例,UAP患者46例,AMI患者45例,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将研究组按病变程度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红花黄色素组(常规治疗十红花黄色素100mg/d),药物干预前后行血浆ET、MMP -9、血小板聚集率及hs - CRP等参数的检测.结果 UAP组、AMI组血浆ET、MMP -9、血小板聚集率、hs- CRP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SAP组(P<0.01).红花黄色素组(尤其UAP组、AMI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浆ET、MMP -9、血小板聚集率、hs - CRP值均显著下降(P<0.01).红花黄色素组治疗后较常规治疗组血浆ET、MMP -9、血小板聚集率、hs - CRP值下降(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可以降低血浆ET、MMP -9、hs - CRP、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对不同冠心病患者均有益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动态监测血小板、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冠心病(CAD)诊治及预后价值。方法 122例老年CAD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4例。另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基线资料及CRP、TNF-α、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密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值。结果 4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SAP、UAP、AMI组PDW、MPV、CRP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SAP组明显低于UAP组(P<0.01),而UAP组又明显低于AMI组(P<0.01);SAP、UAP、AMI组PCT及PLT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SAP组明显高于UAP组(P<0.01),而UAP组又明显高于AMI组(P<0.01)。结论对CAD患者血清CRP、TNF-α表达水平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值变化的动态监测有助于防治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率震荡(HRT)的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资料齐全的门诊及住院老年EH合并T2DM患者133例(EH+T2DM组)、单纯老年EH患者140例(EH组)、单纯老年T2DM患者130例(T2DM组)、老年健康体检者141例(老年对照组)和年轻健康体检者139例(年轻对照组)均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利用美国的Space Lab分析系统自动回放扫描并计算出反映HRT的各项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和动态心率震荡(TD),比较各组之间HRT各项指标的差异,并分析TO、TS、TT、TD与年龄、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SDNN)之间的关系.结果 老年对照组TO和TT均明显高于年轻对照组(均P<0.01),但TS、TD和SDNN均明显低于年轻对照组(均P<0.05);EH+T2DM组TO均明显高于但TS、TD和SDNN均明显低于EH组和T2DM组(均P<0.05),EH+T2DM组TO均显著高于但TS、TD和SDNN均显著低于老年对照组(均P<0.01),EH组和T2DM组TO均明显高于但TS、TD和SDNN均明显低于老年对照组(均P<0.05),EH组与T2DM组间TO、TS、TD和SDNN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老年各组间TT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TO与年龄呈正相关(P<0.01),与TS、TD和SDNN均呈负相关(均P<0.05);TS与TD和SDNN均呈正相关(均P<0.01);TD与平均心率和TO均呈负相关(均P<0.05)而与TS和SDNN均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 老年EH合并T2DM患者较老年EH患者、老年T2DM患者和老年健康体检者及老年EH和老年T2DM患者较老年健康体检者HRT均明显减弱,其自主神经功能明显受损且以老年EH合并T2DM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最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血浆神经肽Y(NPY)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浓度的变化,探讨血浆NPY在EH病理生理进程中的作用及在EH靶器管损害中的意义。方法选EH患者115例,以左室肥厚、脑卒中与肾功能损害为靶器官损害,其中伴有左室肥厚者21例,伴有脑卒中者13例、伴有肾功能损害者11例,为单一靶器官损害组,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靶器官损害者19例为联合靶器官损害组,余下51例为单纯高血压而无靶器官损害组,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取空腹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NPY的血浆浓度。结果1)EH患者血浆NPY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血压级别之间血浆NPY浓度亦存在显著性差异(F=76.717,P<0.01),且随着血压级别的上升而升高。血浆NPY浓度与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r=0.86,P<0.01)。2)单一靶器官损害组血浆NPY浓度高于单纯高血压而无靶器官损害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联合靶器官损害组血浆NPY浓度高于单纯高血压而无靶器官损害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而与单一靶器官损害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PY可能与EH的病理生理进程以及EH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检测血浆NPY浓度可作为评价EH进程及靶器官损害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选择69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EH组)和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MS)组(EHMS组).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首先完成二维超声心动图常规指标的测定,计算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然后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检测二尖瓣环心尖四腔切面间隔和侧壁处、心尖二腔切面前壁和下壁处4个部位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运动峰值速度Aa,并计算Ea/Aa比值,作为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设30例健康对照者(NC组).结果 发现,EHMS组患者LVMI及左室肥厚(LVH)发生率均明显高于EH组(P<0.01);EHMS组患者Ea、Ea/Aa明显低于EH组及NC组(P<0.01).认为高血压患者合并MS时左室舒张功能受损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7.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25例稳定性心绞痛(SA)和26例正常人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浓度,结果:UA患者心绞痛发作时CGRP、ET均明显高于SA发作时及正常对照组,但CGRP/ET比值显著降低,且恶化型>初发型>自发型,UA缓解时升高的CGRP、ET均显著下降,提示CGRP、ET变化对UA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与其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前后血浆脑钠素与心功能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前后血浆脑钠素(N-BNP)浓度变化及其与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64例首次确诊AMI的患者.分为PCI组23例,溶栓再通组23例,溶栓未通组17例,另设2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采血测定血浆N-BN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左心室功能及左心室容积参数与血浆N-BNP水平的关系.结果 AMI各组患者血浆N-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4 h溶栓未通组患者血浆N-BNP水平显著高于PCI组和溶栓再通组(均P<0.01).AMI各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未通组患者较溶栓再通组和PCI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MI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室壁节段运动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CI组、溶栓再通组比较,溶栓未通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后患者血浆N-BNP浓度显著升高,AMI患者IRA开通后血浆N-BNP水平明显下降,血浆N-BNP水平与左心室壁受累范围和心功能分级之间及心肌组织灌注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患者血液中血小板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血小板的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 1 0 2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心绞痛患者及 36例对照组中血小板的变化进行研究比较。结果 血小板计数 (PLT)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与 AMI组第 1次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 ,UAP组第 2、3次结果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均P<0 .0 1 ) ;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患者组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AMI组明显高于 UAP组 ,UAP组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均 P<0 .0 1 ) ;UAP与 AMI组第 1次与第 2、3次明显差异 (P<0 .0 1 )。结论 血小板数量和 MPV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监测它们的变化并强调对 UAP应延长血小板监测时间 ,对预测和防治冠心病的发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 (ACIS)几种血浆介质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6 5例 ACIS患者被分为 AMI组(4 3例 )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2 2例 ) ,于其发病后 12、 14、 48小时和 2 0天检查血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内皮素 (ET)、β内啡肽 (β- EP)水平。结果 :ET峰值 :AMI组、心绞痛组分别为发病 12小时的 2 88.4± 80 .6 pg/ml,2 45 .1± 6 3.4pg/ml;β- EP峰值 :AMI组为 2 4小时的 2 10 .9± 5 0 .2 pg/ml,心绞痛组为 12小时的 15 4.2± 47.6 pg/ml;CK-MB>15 0 U/L 组 :β- EP2 40 .5± 42 .6 pg/ml,ET30 2 .4± 5 8.1pg/ml,明显高于 CK- MB<10 0 U/L组的 (P<0 .0 5 )。心功能 级患者 :β- EP 2 48.6± 2 7.3pg/m l,ET 311.6± 45 .2 pg/ml,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组 (P<0 .0 5 )。结论 :(1) ACIS发病后 β- EP在 2 4小时达到峰值 ,升高程度与心肌缺血坏死程度有关 ,它是 AMI后心衰的病理性介质之一 ;(2 ) ACIS发病后 ET迅速升高 ,12小时达到峰值 ,是急性损伤时的一种内源性致病因子 ,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和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