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雨湿季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概括了湿热致病的多种类型,是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的综合论述。现代医学中“伤寒”“肠伤寒”,“钧体”等疾病,都属于中医湿温的范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他又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合,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可见湿温病的病变中心在脾胃。薛生自还说:“中气实病在阳明,中气虚病在太阴”,其证候可因患者体质的不同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病变,即中气实则病在阳明胃而热化,表现…  相似文献   

2.
中医辨治沙门氏菌感染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均有伤寒之病名,然各有其义。中医之伤寒泛指感而即发的外感病证,西医之伤寒则是感染伤寒或副伤寒杆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消化系统疾病,属沙门氏菌感染范畴;临床上多表现为持续发热、呕吐、泄泻、袭隋淡漠、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及肝脾肿大等。沙门氏菌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雨湿较盛之季发病率最高。沙门氏菌感染按辨病归属于中医温病之“湿温”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感受湿热邪毒;基本病因乃由湿热两邪相搏而成。湿作为致病因素又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内湿根由于脾,脾虚水湿不运,三焦气化决渎功能失常,致水湿滞留,此时若外加饮食不洁或感受湿热外邪,内外相引而发为本病,正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所言:“太阳内伤,湿热停聚,客邪再生,内外相引,故为湿热”。说明了内虚感受外邪是本病成因之关键。笔者按中医“湿温”辨证论治,运用连朴饮为主方对沙门氏菌感染患者辨治十余例,疗效显著。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湿热感冒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但在气候乍雨乍晴之时,也好发生。因这时热蒸湿动,弥漫空间,故湿热感冒可于一年中的任何时候发生。其发病还与人体脾胃功能密切相关。正如薛生白所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患者的临床表现是既有发热、...  相似文献   

4.
黄聪丽  牛元起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04-1406
湿热病是以外感湿热邪气为外因,内伤脾土为内因,又与饮食、劳倦等诱因有密切关系的一类疾病.湿热病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外感湿热,内困中焦,还是脾湿素蕴,复感外邪,总属内外合邪而致病.如仅有外感而无内伤,或仅有内伤而无外感,则皆不易发病.故薛生白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5.
湿温是儿科临床常见温病之一 ,多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太阴内伤 ,湿饮停聚”、“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是其病机 ;湿与热合 ,病情缠绵难愈 ,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是其特点。因湿热轻重的不同 ,易从热化或湿化 ,变生它病。儿科临床常见其湿从热化 ,致病后伤阴 ,令治疗颇为棘手。兹就其伤阴的原因和治疗对策提出一己之见 ,与同道相榷。1 小儿的生理特性和湿温的病理特点共同构成伤阴的原因 湿温病 ,因湿为阴邪 ,其性重浊腻滞 ,与热相合 ,胶着难解 ,蕴蒸不化 ,故而病程长 ,传变慢 ,多从热化、湿化。素体中阳偏旺者 ,邪多从热化 ,病变偏于胃 …  相似文献   

6.
湿热之证,临床屡见不鲜。由于湿热之邪胶结难愈的特点,往往病程较长,易与其他慢性病证相混淆,现探讨如下。1病因病机本病初起多因感受湿热之邪,也因素蕴脾湿不化又复感外邪所致。薛生白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因脾为湿土之脏,...  相似文献   

7.
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其发病与人体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温病由于其病邪性质的特异性,因此病机传变较之一般温热病,传变缓慢,蕴蒸不化,胶着难解,缠绵难愈.其病变初起以中焦为主,症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为主要表现.章虚谷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健脾益胃、芳香化湿法治疗外感湿温病,疗效颇佳,现择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治疗湿温,一般忌用发汗,如误用辛温发汗,则易致湿热上蒙而窍阻神昏.湿温是因中气不足,脾胃运化失调,抵御湿热病邪的能力低下,湿热病邪或从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所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9.
张晔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18-418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具有与一般外感热病明显不同的特点。关于其病因,《湿热病篇》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即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  相似文献   

10.
湿温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表现为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热病邪既有亢盛炎上的热邪性质,又有粘腻郁滞之湿邪性质,且湿热为患,虽以夏秋季节为甚,但四季皆可发生,属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对湿温的治疗,除主要辨明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分别治以清热、化湿之外,下法对其亦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清代名医吴鞠通对湿温病曾提出“三禁”:“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不解”。吴氏认为湿温病不可误作为腑实而早予攻下,否则可致脾气下陷,湿热内渍而生变。上述“三禁”是指湿温…  相似文献   

11.
2湿热辨证 刘焯等、张忠均认为手足口病是因为患儿心脾素有湿热内蕴,复感时行病毒所致。病因为时行病毒,病位在心脾二经,将本病分为湿热型、热重于湿型、湿重于热型3型。马元生等通过对2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认为本病是由于夏秋季节气候炎热,阴雨连绵湿热之气偏盛,再加上儿童时期饮食不节,脾胃未充,内湿由之而生,内外之邪相搏,湿热之气发于皮肤所致,属湿温范畴。  相似文献   

12.
湿温证用分消走泄法之刍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温证用分消走泄法之刍见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中医院郑家淑(316100)关键词分消走泄法,湿温分消走泄是指:用分消上下之势,化湿行气之法,使三焦气机通畅,邪有走泄之路。其始见于叶氏《外感温热篇》第七条“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相似文献   

13.
浅析中医湿热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热病是指由湿热病邪引起的诸多病证的总称,在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中均可见之。临床上常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小便短而黄赤,口渴不引饮,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为主证;以发病慢,病程长,缠绵难愈为特点。至于湿热与湿温,古代文献大多混称,从中医病因学看,“温乃热之渐,热乃温之甚”,湿温与湿热,其感受邪气相同,湿热包括湿温,湿温病应属湿热病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尹宗强 《光明中医》2003,18(6):封3
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辨证时 ,每见阴虚与湿热并存的证侯。滋补易助湿 ,清利反伤阴 ,两相掣肘。今不揣浅陋 ,略陈己见。1 病因病机1 1 湿热稽留病机 :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稽留不去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脾居中土 ,主运化水湿 ,喜燥恶湿。若劳倦太过 ,或饮食失节 ,损伤脾胃 ,使脾失健运 ,气化不速 ,则易于感受外界湿热病邪。此即温病学家薛生自所说的 :“太阴内伤 ,湿饮停聚 ,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 ,故病湿热。”脾为湿土之脏 ,胃为水谷之海。湿土之气同类相召 ,所以湿热病邪侵入人体后 ,又首先影响中焦脾胃 ,使脾胃进一步受困 ,运化水湿功能更…  相似文献   

15.
郭世亮  郭海涛 《河南中医》2003,23(10):43-43
湿温病所致发热几乎贯穿其整个病理过程。笔者临证当中 ,依据湿热病的传变规律 ,发热特点 ,灵活运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治愈了数十例以发热缠绵不愈为主症的湿温病人 ,对此辨治略有感悟 ,兹述于下。1 病因病机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 ,夏秋季节 ,天气炎热 ,湿气上蒸 ,人处气交当中 ,易感湿邪 ;或因汗后毛孔乍开 ,复受雨淋水激 ,使三焦气化水湿之功失常 ,致湿邪停聚 ,郁久化热 ,或劳作后恣食生冷 ,致湿邪内困 ,中阳不运 ,引发本病。个别也有同房后受风所致。吴鞠通指出 :“内不运水谷之湿 ,外复感时令之湿。”指出仅有外感而无内伤 …  相似文献   

16.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载于叶氏《外感温热篇》,言简意深,兹浅释如下:陈光淞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专属湿温。”湿温者,或由湿热病邪从口鼻入,直走中道而致,或如薛生白所言,由“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而成。湿有形,属阴,其性粘滞重浊;热无形,属阳,乃熏蒸之气。两邪相合,如王孟英云:“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所以,湿热侵袭入体,最易阻滞气机,困遏阳气而出现胸脘痞闷、腹胀、面色淡黄、渴而不饮、小便不利等证。因为湿热病邪是湿温之病因,阳气被阻为湿温  相似文献   

17.
研究认为“毒”是导致温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湿热病特别是湿温病,除外感毒邪之外,湿热郁蒸久留不解,亦可蕴结成毒。因此,湿蕴成毒是湿温发生的重要病机。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是叶天士所创的治疗湿温病气分证的名方,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公认为是“治湿温时疫之主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湿热性疾病气分证的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从实验方面证实其治疗湿温病的科学性及实验室数据,以现代科学为手段,用饮食 气候环境 鼠伤寒沙门氏菌,制造大鼠湿热性温病气分证模型。选用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为基本方作为实验组,并设立宣肺燥湿法的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杏仁、桔梗组进行对照,对解毒化湿治疗湿热性温病气分证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多数观察指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解毒化湿法是湿热性温病气分证的重要有效治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温热论》与《湿热病篇》的基本理论与诊疗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1.1病因。叶氏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温邪”。包括了风热、暑热、湿热、燥热及伏寒化温、温毒、疠气等。薛氏则认为病因乃“湿热之邪”,且必先有内湿,再感受外湿而致病,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病是内外因联合作用的结果。1.2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叶氏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薛氏认为:“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二者均认为感  相似文献   

19.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扫叶老人,为清代著名医家。著有《医经原旨》、《湿热条辨》等,在湿热病的病机和治疗方面,尤多建树,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爱就《湿热条辨》所载,对其治疗显热病的经验,管窥如下: 大法有四临证不拘是一“太阴内伤,湿吹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其病理特性,“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从而确定了治疗用药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一、宣:湿温初起,阻遏气机,治疗应  相似文献   

20.
11.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主要症状的急性热病。”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是指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中气实则病在阳明”:是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为土之气,脾胃属土,湿土一属,同类相召,是指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外内相引”:是指外复感时令之湿,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内外湿相合而致病。“白瘩”: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痦疹。“暑温挟湿”:是指暑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