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的常见病,尤其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与胎龄呈负相关.本病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引起肺不张,肺液运转障碍,导致肺毛细血管-肺泡通透性增高,渗出性增强,从而引起进行性呼吸困难、气促、三凹征等临床症状.本病如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因此基干本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本研究进行了机械通气与猪肺磷脂注射液(固尔苏)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44例NRDS患儿分为3组,分别雾化吸入PS(雾化组)16例,用气道内滴入PS(气内组)16例以及单纯应用呼吸机治疗(单纯组)12例。观察3组患儿不同方法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动脉血气分析,上机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雾化组中,治疗后仅3例需要机械通气,上机时间0~52h,平均上机时间(45.3±8.33)h,治疗后动脉血气(PH、PO2、PCO2、a/APO2)结果均有改善,显效12例,有效4例,并发肺部感染2例;气内组中有9例需机械通气,平均上机时间(76±8)h,显效13例,有效3例,并发肺部感染10例,肺不张2例;单纯组12例中,均需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平均上机时间(105±15)h,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1例,并发肺部感染11例,气胸1例,肺不张2例。结论:雾化吸入PS能在较短时间有效改善肺换气和弥散功能,促进氧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减少上呼吸机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确诊为NRDS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36例在机械通气治疗基础上加用固尔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血气分析结果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用药1、12、24h后PaO2明显提高,PaCO2下降,pH上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机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改善NRDS患儿肺通气、换气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由于肺泡II型上皮细胞产生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所致,是新生儿时期的一种危重急症.近年来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报道日渐增多[1],但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患儿肺部X线的变化情况的报道很少.现收集我院2003~2004年NICU收治的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发生RDS 40例,其中PS加呼吸机治疗20例,单用呼吸机治疗20例,对各个不同时期肺部X线表现进行评分、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3例低孕龄早产儿于生后5~15min气管内给药(固尔苏),观察用药后临床表现、血气、严重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结果:治疗组血气分析、临床表现明显好于对照组,死亡率及并发症显著降低。结论:外源性PS对RDS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并可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吴一梅  谷晓虹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8):2919-2921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2012年8月住院治疗胎龄<32周,体重<1 500 g的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其中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S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NRDS发生率、机械通气率、用氧时间,72 h内血气分析改善情况等。结果:治疗组在NRDS、机械通气例数、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总用氧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血气分析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早产儿应用PS可降低NRDS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气指标及潮气量(VT)、肺动态顺应性(CD)、呼吸频率(RR)水平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涟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分为对照组[给予小剂量40 mg/(kg·次)PS治疗]和观察组[给予大剂量70 mg/(kg·次)PS治疗],各30例。两组患儿均实施常规机械通气、综合治疗,并连续治疗72 h。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及PS重复用药比例,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气促改善时间,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及肺功能指标(VT、CD、RR),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观察组患儿PS重复用药比例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持续、用氧、住院、气促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儿PaCO2、RR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aO2、pH值、VT、CD水平均...  相似文献   

9.
顾建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578-1580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3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各19例,均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气管内给药,A组200 mg/kg,B组100 mg/kg。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生后6 h、12 h、24 h吸入氧浓度,用氧时间,机械通气使用率,生后12 h X线胸片表现,A组均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200 mg/kg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贺丽  陈颖  郑莹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1701-1702
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主要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所至,是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极高,1980年日本学者Fujiwara、1985年Enhoring等人应用PS替代治疗RDS取得成功。随后PS的开展和应用在世界各地推广。近年来,我院产科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羊膜腔内注射或产后气管插管给药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就其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所引起,以早产儿多见,患儿多在出生后的数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青紫、进行性呼吸困难及呼吸衰竭。病理上往往会出现肺透明膜(HMD)。Vermont Oxford新生儿协作网对新生儿NRDS的定义为:吸空气时PaO_250 mm Hg(6.6kPa,1 mmHg=0.133 kPa)、出现中央性紫绀、须吸  相似文献   

12.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及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浓度的变化。方法:将2006年8月~2009年6月确诊为NRDS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简称NCPAP+PS组)、另一组为常规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简称CMV+PS组),比较两组疗效、肺部合并症及住院费用,观察NO浓度变化。结果:两组在治疗成功率、用机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氧疗时间及住院费用上NCPAP+PS组明显低于CMV+PS组,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NCPAP+PS组肺部感染发生数明显低于CMV+PS组(P0.05);血清NO浓度升高。结论:①NCPAP+PS疗效与应用CMV+PS相似,能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②PS可通过增加内源性NO治疗NRD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20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取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氨溴索药物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78.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能明显提高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观察目标,根据抽签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是96.7%,住院时间为(20.6±3.5)d,同对照组患儿的80.0%、(23.1±4.0)d进行对比,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效果更好,明显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可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普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43例,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各项血气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共计21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总治疗有效率为81.4%;本次研究中,共计发生1例肺出血,3例肺炎及5例肺气肿,所有患儿经对症治疗后均顺利痊愈。结论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利于改善患儿血气状况,提高患儿的生存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黄国盛  廖燕  毕雷 《现代保健》2014,(5):144-146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主要并发症之一,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随着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给药方式方法有不同的改进,给药时间为生后1—12h最好,Ps替代治疗剂量为200mg/kg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预防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芳 《现代医院》2007,7(6):23-25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29例早产儿气管内滴注单剂预防量PS,并与15例确诊NRDS后用PS的早产儿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预防组在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与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死亡率无明显差别,预防组及治疗组血气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PS预防性给药可改善早产儿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降低住院总费用,缩短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王承峰  陈光明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0):1602-1604
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5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患者用药前、用药后2 h、用药后8h、用药后24 h、用药后48 h的肺功能变化,治疗前后的机械通气参数、X线胸片及胸肺总有效顺应性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5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经治疗后,显效3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00%。新生儿用药后与用药前相比,肺功能均明显改善,应用呼吸机参数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FiO2、PIP、PEEP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X线胸片、VT、Cdyn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可改善肺功能与肺泡充气程度,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且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否能改善其临床经过、降低病死率.方法诊断为RDS且胸片在Ⅱ级或Ⅱ级以上的早产儿27例,按时间顺序分组,1997年11月~1998年10月14例作为对照组,给以机械通气;1998年11月~1999年12月13例作为治疗组,气管内滴注PS,每次100 mg/kg,必要时6~12 h后按原剂量重复给药,同时给予机械通气.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定动脉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平均气道压(MAP)、拍胸片.结果治疗组于治疗后30 min、6 h、24 h,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FiO2、MAP显著低于对照组;胸片除2例重复给药者外,其余11例均于6 h后症状即见改善,24 h明显改善;存活者机械通气时间短,患儿出生0~3 d的死亡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S治疗早产儿RDS可以迅速提高PaO2,降低呼吸机参数,减少应用呼吸机时间,降低出生0~3d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侵入性较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方案,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LISA方案治疗的26例RD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LISA组。同时,选择2016年7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同一家医院接受INSURE方案治疗的36例RDS早产儿,纳入INSURE组。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生后Apgar评分等进行统计学比较。对2组患儿入院年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时间、机械通气(MV)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不同时间点吸入氧气分数(Fi_(O_2))等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2组患儿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_(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_(CO_2))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组内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组内两两比较,则采用最小显著差异(LSD)法。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对不同时间点Fi_(O_2)进行组内比较。对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剖宫产术分娩率、外院转入率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母亲产前激素使用率等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本研究经病例收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文号:2020-YKL05-003),与所有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①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分娩胎龄、出生体重、剖宫产术分娩率、双胎妊娠率、入院时年龄、生后Apgar评分、外院转入率、母亲产前激素使用率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儿无一例死亡。LISA组患儿的中位MV时间及总用氧时间分别为0和84 h(45~180 h),均短于INSURE组的0(0~80 h)和137 h(107~235 h),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77、1.991,P=0.004、0.047)。2组患儿NCPAP时间、生后72 h内MV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不同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pH值、Pa_(O_2)和Pa_(CO_2)水平比较结果显示,处理措施与测定时间因素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F_(处理×时间)=1.751、P=0.152,F_(处理×时间)=0.338、P=0.852,F_(处理×时间)=0.396,P=0.810)。LISA组与INSURE组患儿接受PS治疗前及治疗后1、8、24、48 h动脉血pH值、Pa_(O_2)和Pa_(CO_2)水平分别组内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ISA组的动脉血pH值:F=47.318、P0.001,Pa_(O_2):F=30.370、P0.001,Pa_(CO_2):F=27.140、P0.001;INSURE组的动脉血pH值:F=20.773、P0.001,Pa_(O_2):F=16.976、P0.001,Pa_(CO_2):F=23.016、P0.001)。2组患儿动脉血pH值、Pa_(O_2)和Pa_(CO_2)水平在接受PS治疗前及治疗后1、8、24、48 h这5个时间点分别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LISA组和INSURE组患儿接受PS治疗前及治疗后0.5、1、6、12、24、48 h的Fi_(O_2)分别组内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1.108、P0.001,χ~2=81.589、P0.001);而2组患儿治疗后上述各时间点Fi_(O_2)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接受PS治疗前及治疗后0.5、1、6 h的Fi_(O_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LISA组患儿Fi_(O_2)在接受PS治疗后12、24、48 h均低于INSURE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15、4.312、4.280,P=0.001、0.001、0.001)。⑤LISA组患儿接受PS治疗后无不良反应者为18例(69.2%), INSURE组为27例(7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2、P=0.615)。此外,2组患儿在PS给药过程中经皮血氧饱和度(Tc_(SO_2))85%、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RDS早产儿采取LISA方案治疗,可缩短MV及总用氧时间,而且不增加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