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0~3岁婴幼儿骨密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12~2019-12期间收治的0~3岁175名婴幼儿,均给予骨密度检查,其中骨密度正常104名,骨密度不足71名,进行婴幼儿骨密度的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骨密度不足婴幼儿中年龄0~6个月、户外活动时间<1 h/d、早产儿、使用激素比例大于骨密度正常婴幼儿,有维生素D补充、居住地为城市比例小于骨密度正常婴幼儿(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0~6个月、户外活动时间<1 h/d、早产儿、使用激素均为婴幼儿骨密度不足的危险因素,有维生素D补充、居住地为城市均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0~3岁婴幼儿易出现骨密度不足,年龄0~6个月、户外活动时间<1 h/d、早产儿、使用激素为其危险因素,有维生素D补充、居住地为城市为其保护因素,据此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昆山地区0~3岁儿童超声骨密度现状,为儿童骨强度不足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对813名排除影响骨代谢性疾病的0~3岁儿童,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左胫骨中段骨密度,根据骨密度Z值的评分数分成正常、轻度、中度以及重度骨强度不足。 【结果】 骨强度不足检出率女童( 49.46%) 高于男童( 34.47%),不同性别儿童骨强度不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2,P<0.01),而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P>0.05);骨密度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以42 d(50.91%)、3月龄(62.50%)儿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较高,不同月龄儿童骨强度不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8.36,P<0.01);不同地区儿童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5),而骨强度不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3.883,P>0.05);不同身高评价儿童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2,P<0.01),以身高评价为上和中上,体重评价为上和中上儿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较高,不同身高评价儿童骨强度不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2,P<0.05),而不同体重评价儿童骨强度不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8,P>0.05)。 【结论】 儿童骨强度不足应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12月龄以下儿童骨强度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晶  马进  方秉华  姚国英  魏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6):5091-5094
目的:分析上海市流动人口儿童保健状况,为相关部门改善儿童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原则、1∶1对照研究方法,在上海市宝山和虹口两区随机抽取3岁以下儿童,其中宝山180名,男、女童各90人,虹口180人,男童98人、女童82人,分0~、1~、2~3岁3个年龄组,共计360名上海和外来流动儿童。采用统一调查表格就儿童的定期体检、营养性疾病、五官保健、意外伤害等儿童保健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体检未建卡率较上海儿童高(P<0.01),且1岁后建卡率高,占15.5%;体重、身高评价超过第50百分位的比例,上海儿童比流动儿童高;上海儿童完成"4.2.1"体检的比例高于流动儿童,分别占84.3%和35.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动儿童患有多种营养性疾病的比例高于上海儿童;流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比上海儿童高。结论:流动儿童保健状况不及上海儿童,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流动儿童的保健管理,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271例3~11岁儿童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程淑敏  王哲  陈艳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9):2688-2689
目的:探讨儿童时期全身及身体各部位骨密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济南市区无任何内外科疾病、未出现第二性征的271例3~11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NT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全身及各部位(包括头、上肢、下肢、躯干、肋骨、骨盆和脊柱)的骨密度。结果:儿童时期骨密度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身体各部位的骨密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尽管骨的发育因躯体部位、性别、年龄而异,但男、女童均在6~8岁年龄段增长较快,9~11岁时增长缓慢。结论:骨的发育因性别、年龄和部位不同而呈现不同规律,在评价骨密度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惠州地区3~6岁学龄前儿童骨密度水平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关指导意见。方法儿童根据年龄分为3~4岁、4~5岁、5~6岁3个年龄组,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对惠州地区32588例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骨密度水平检测,检测左胫骨中段传播速度值(Speed of Sround,SoS)。Z值为-1~1说明骨密度正常,Z值〈-1说明骨密度异常。结果除3~4岁组男女SoS差异有统计学意外(P〈0.05),各组儿童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俨〉0.05)。3~4岁、4~5岁、5~6岁组儿童骨密度异常率分别为26.24%、26.42%、27.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高、体重〉+ISD或〈一1SD的儿童,骨密度异常率明显高于一1SD一+1SD儿童(P〈0.05)。结论儿童骨密度峰值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因此根据本地区情况制定相应年龄段的SoS正常水平,早期检查骨密度,早期进行干预,能够较大程度改善儿童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四川省攀枝花市0~3岁儿童食物过敏现状。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市内3个城区随机抽取0~3岁儿童1 387名进行问卷调查、体检,对所有纳入儿童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根据SPT和病史结果确定可疑病例进行食物排除(FE)和食物激发试验,由激发试验结果确诊食物过敏;筛查的9种食物包括鸡蛋、牛奶、鱼、虾、橘子、核桃、大豆、花生和小麦。结果除28名失访外,共计1 359名儿童完成调查与体检,食物激发试验确诊食物过敏儿童103例,食物过敏检出率为7.58%,病史阳性率15.96%,SPT阳性率10.45%,FE阳性率9.49%;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鸡蛋(4.12%),其次是牛奶(2.43%),鱼(1.77%),虾(0.74%),花生、核桃、橙子等(各0.22%);在过敏儿童中单种食物过敏者70.87%,2种食物过敏26.22%,>2种食物过敏2.91%;常见的食物激发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症状。结论攀枝花市0~3岁儿童食物过敏率为7.58%,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鸡蛋,其次是牛奶、鱼和虾,单一食物过敏最常见,食物激发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江苏省0~5岁儿童骨密度水平,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出生情况和不同地区季节的儿童骨密度状况,为制定防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4月-2015年3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0~5岁儿童5 289名,其中男童2 786名,女童2 503名,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儿童一般健康状况并对调查儿童胫骨中段的骨密度进行测定。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调整年龄和性别混杂因素,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江苏省0~5岁儿童骨密度不足检出率为14.6%;0~6月,6~11月,12~23月,24~35 月,36~47月,48~59月,60~月骨密度不足检出率分别为44.9%、21.9%、14.3%、10.0%、9.0%、9.1%、11.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次研究男童、女童骨密度不足检出率分别为14.8%、14.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7)。早产儿骨密度不足检出率(20.9%)比足月儿(14.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调整年龄和性别混杂因素后,早产儿超声骨密度SOS值比足月儿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低出生体重儿的超声骨密度SOS值比正常体重儿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调整年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和出生体重,南京地区、苏南地区、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儿童的超声骨密度SOS值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儿童的超声骨密度SOS值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江苏省0~5岁儿童普遍存在骨密度不足的情况,1岁以内尤其是0~6个月婴儿骨密度不足总检出率高达44.9%,是骨密度不足的高发人群。骨密度水平与年龄、早产、低出生体重、地区和季节相关,与性别、胎次、产次、分娩方式和城乡户籍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3岁以下儿童看护人儿童保健认知情况,为制定儿童保健相关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针对2014年8—1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的0~3岁儿童,基于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其看护人进行面对面调查,了解看护人儿童保健认知情况及相关知识获取途径,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512名儿童看护人,其中父母164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229名,保姆或其他人119人.儿童看护人对预防接种时间、定期体检、辅食添加时间等的知晓率相对较高,但对儿童贫血和儿童维生素D缺乏等常见病的表现知晓率较低.儿童保健知识的获取途径中,父母以网络为主,其他看护人以家人、亲戚或朋友为主,通过医疗机构获取儿童保健知识的偏低.结论 0~3岁儿童看护人儿童保健认知水平尚有待提高.医疗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儿童保健知识的普及率.  相似文献   

9.
0~15岁儿童血铅水平调查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了解天津市0~15岁儿童血铅水平。方法:采用严格质量控制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于2000年7月~2003年7月对天津市8836例0~15岁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结果:8836名儿童血铅均值为83·86μg/L。其中血铅≥100μg/L者2097例,占23·73%,男童高于女童,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铅中毒已经对儿童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危害,所以要采取措施,查找铅污染源,预防铅中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社区0~3岁儿童开始添加辅食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以家庭为调查基本单位,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和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在七个试点地区共调查618位儿童家长;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0~3岁儿童开始添加辅食时间影响因素。 【结果】 在调查的618名0~3岁儿童家长中,开始添加辅食时间回答6月龄的有135人(21.84%),回答4~6月龄的有407人(65.86%)。家长文化程度低、家庭月收入低及没有参加系统儿童保健等都是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适宜技术提倡在6月龄之后开始添加辅食,然而社区大部分0~3儿童仍在4~6个月开始添加,故6月龄之后开始添加辅食的宣传教育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嘉兴市0~3岁婴幼儿养育风险现状及家庭养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婴幼儿家庭养育提供针对性的家庭养育建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2020年6月1日-7月31日期间在嘉兴地区所有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0~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家长现场用手机填写0~6、6~12、12~36月龄段《养育风险问卷》以及自拟的《家庭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问卷星,根据风险因素给予家庭干预指导。 结果 共调查9 384例0~3岁婴幼儿家庭,养育风险筛查阳性率0~6月龄为30.48%,6~12月龄为39.11%,12~36月龄为45.63%。小于6月龄婴幼儿养育风险因素前三位的是儿童不吃母乳(10.61%)、家中玩具少于3个(8.34%)、儿童至少有2周新生儿期住院史(7.93%);6~12月龄婴幼儿养育风险因素前三位的为没有给儿童吃富含铁的食物 (23.73%)、儿童有营养性疾病(9.64%)、儿童每天吃奶少于3次(6.53%);12~36月龄婴幼儿养育风险因素前三位的为儿童很少每天吃瘦肉或鸡蛋(22.46%)、家中没有图画书(14.85%)、每天很少跟儿童一起玩耍(9.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学历为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OR=0.784,95%CI:0.697~0.881;OR=0.701,95%CI:0.599~0.820); 母亲学历为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OR=0.815,95%CI:0.724~0.917;OR=0.628,95%CI:0.539~0.732)是保护因素;性别男性为危险因素(OR=1.160,95%CI:1.066~1.262)。 结论 现阶段0~3岁婴幼儿普遍存在养育风险,各级专业人员亟需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家庭科学养育,规避家庭养育中可避免的风险,保障婴幼儿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0~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和家庭喂养状况,为社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调查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结果21.4%的儿童存在1项饮食行为问题,2项的为25%,3项的为19%,其中60.1%存在进餐分心;61.9%的家长诱导儿童进食;30.4%的家长给儿童进食营养补品。结论西安地区0~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水平较高,重视早期进食行为的训练,加强抚养人喂养知识和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西安市0~6岁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原因及特征,为开展儿童意外伤害预防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西安市五家市级医院3 098例儿童意外伤害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西安市0~6岁儿童发生意外伤害常见类型及顺位依次为跌倒/坠落伤、气管异物、交通事故、烧/ 灼/ 烫伤、误服中毒、捂热;2)从年龄分布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西安市儿童意外伤害的比率也增加;3)从性别分布可以看出,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西安市儿童意外伤害其性别发生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各不相同。捂热综合征仅见于婴儿期的儿童,而气管异物多见于是幼儿期的儿童,其余的伤害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出递增的表现;5)从意外伤害的地域看,除跌倒/坠落伤外,其他意外伤害的发生,农村均高于城市。 结论 意外伤害是儿童健康生命的严重威胁因素,全社会应参与及加强安全立法、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预防及减少儿童意外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14.
围产儿死亡是衡量妇幼卫生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卫生经济状况.为了解新会区围产儿的死亡水平、分布情况和其主要原因,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现对全区院内分娩的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0~5岁儿童睡眠障碍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重庆市0~5儿童睡眠状况及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儿童睡眠的常见因素。方法:2005年3~5月在我市两个区6个街道分年龄组随机抽样对1405名0~5岁的城镇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363份。结果:本次调查重庆市0~5岁的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25·70%,最多见的为夜惊,发生率为10%;以后依次是入睡困难(7·60%)、打鼾(6·00%)、磨牙(4·20%)、用口呼吸(2·40%)、入睡过早(2·00%)、白天睡眠多夜间清醒(1·80%)、梦话(1·40%)、抽搐(0·80%);呼吸暂停(0·10%)。结论:影响2岁内的孩子睡眠的因素依次为入睡前情绪、夜晚睡眠次数、有无夜间喂食、变换看护人等等;2~5岁儿童睡眠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家长是否认为孩子有睡眠问题、表露情绪、入睡前情绪、感冒及父亲受教育年限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甘肃省0~3岁婴幼儿超声骨密度,为正常婴幼儿骨健康保健工作提供人群参考数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儿保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3 759例0~3岁健康婴幼儿,采用超声测定婴幼儿左侧胫骨的超声速度值(SOS)和Z值。结果随月龄增长,婴幼儿骨密度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 299,P=0. 000)。13~15月龄男童骨密度显著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0~9月龄城市婴幼儿骨密度略高于农村婴幼儿,10~36月龄农村婴幼儿骨密度略高于城市婴幼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农村男童骨密度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随月龄增加,骨密度不足检出率呈降低趋势(χ~2=266. 138,P=0. 000),其中0~4月龄婴幼儿骨密度不足检出率最高。0~6、10~12及19~24月龄女童骨密度不足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男童(均P0. 05)。结论首次获得的甘肃省较大样本的0~3岁婴幼儿骨密度状况为今后婴幼儿骨健康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兰州市婴幼儿骨密度不足与睡眠问题间的关联,为提高婴幼儿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儿保门诊的3 759名0~3岁婴幼儿为研究对象,使用自编的"婴幼儿睡眠问卷"调查睡眠状况,同时进行骨密度状况检测。结果婴幼儿睡眠问题的总检出率为76.7%,夜醒、入睡困难和夜间多汗的检出率分别为16.0%、47.0%和5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骨密度不足者发生夜醒、多汗症状的风险增高。结论婴幼儿骨密度不足可能对睡眠问题产生负面影响,应该重视儿童早期骨骼健康,以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江门市0~6岁儿童营养不良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江门市区6988名0~6岁儿童进行了营养不良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体高作为指标,用标准差记分评价法与1985年我国九市男女身高,体竽测量值为对照人群进行比较,以分析江门市儿童营养不良的患病情况,结果示中,重度低体重,发育迟缓,消瘦3种表现类型的营养不良患病率分别为3.22%,5.31%和0.77%,郊区儿童患病率高于城区:1~2岁年龄组患病率高于其  相似文献   

19.
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江门市区6988名0~6岁儿童进行了营养不良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作为评价指标,用标准差记分评价法与1985年我国九审男女身高、体重测量值为参照人群进行比较,以分析江门市区儿童营养不良的患病情况。结果示中、重度低体重、发育迟缓、消瘦3种表现类型的营养不良患病率分别为3.22%、5.31%和0.77%。郊区儿童患病率高于城区;1~2岁年龄组患病率高于其它年龄组;散居儿童患病率高于集体儿童。本文分析了患病率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武汉地区0~3岁健康儿童骨密度值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婴幼儿骨骼发育的规律。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武汉地区8286名0~3岁婴幼儿前臂远端1/3桡尺骨的骨密度(BMD)。结果0~3岁婴幼儿前臂远端1/3桡尺骨的BMD值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婴幼儿前臂远端1/3桡尺骨BMD从1个月(0·1498±0·0119)g/cm2增加到1岁(0·1640±0·0140)g/cm2,2岁时增至(0·1724±0·0118)g/cm2,3岁时增至(0·1779±0·0124)g/cm2,以1岁内BMD增长最多(P<0·05)。各年龄段之间BMD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各组不同性别间BMD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婴幼儿期是BMD增加较快的阶段。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婴幼儿BMD正常值提供参考,为评价婴幼儿期钙营养状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