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伟波 《现代养生》2014,(22):276-276
目的:探讨第二次剖宫产横切口新皮内缝合方法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320例第二次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新皮内缝合方法与传统皮内缝合方法在切口缝合所需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切口愈合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切口缝合所需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及切口愈合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新的皮内缝合方法存在缝合所需时间短,抗生素预防使用天数短、切口甲级愈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第二次剖宫产横切口新皮内缝合方法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320例第二次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新皮内缝合方法与传统皮内缝合方法在切口缝合所需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切口愈合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切口缝合所需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及切口愈合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新的皮内缝合方法存在缝合所需时间短,抗生素预防使用天数短、切口甲级愈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2年9月至1998年8月,住院分娩产妇共5127例,其中剖宫产产妇581例,占11.33%.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单层缝合553例,占同期剖宫产总数的95.18%,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横切口子宫壁单层缝合剖宫产术419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莹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5):562-562
剖宫产手术经种种改良,手术方法不断更新,术式操作更趋于简便易行,除此之外也更附合现代人美容的需求,以及配合爱婴医院、母乳喂养的实施。目前较多采用的术式为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对我院2002年11月~2003年5月间的419例剖宫产术的术式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为了下一代的生长发育,在孕前、孕期使用了超量的能量和营养,以致于分娩时产妇的脂肪过厚,为此,剖宫产横切口,皮肤及皮下采用了立“8”字缝合,与普通缝合方法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在临床上已被广泛使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尚有不足之处。故我院自1995年以后间断在横切口基础上逐步改进发展为目前的剖宫产横切口去皮脂皮内缝合,使切口更有利于胎儿娩出及美观,此法不增加患者痛苦,无并发症发生,深受广大患者欢迎。1临床资料前...  相似文献   

7.
自 Stark新式剖宫产在临床开展以来 ,因于其手术时间短 ,术中损伤小 ,出血少 ,术后疼痛轻 ,恢复快 ,住院及预防性用药时间短等诸多优点 ,已得到临床产科的公认。但受正统观念的影响 ,临床上尚有相当一部分资深医生仍按手术学要求缝合皮下组织层 ,兹对此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以 1999年以来在我院住院并行新式剖宫产术的 10 0例产妇作为研究组 ,均不缝合皮下脂肪层。随机选择同期行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的 10 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 ,均用结扎丝间断缝合皮下脂肪。两组的共同点是 :1无原有瘢痕及瘢痕体质 ;2术前常规化验无感染及出血倾向 ,无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可操作性和优点。方法 87例剖宫产术采用腹部横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层作为研究组,103例剖宫产术采用传统腹部横切口缝合皮下脂肪层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硬结研究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切口甲级愈合率研究组(97.70%)高于对照组(9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不缝合皮下脂肪层,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住院时间短。该术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刘美华  赵旭 《工企医刊》1996,9(1):47-48
近来随着人们对围产医学的重视,社会因素的影响,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其术中、术后并发症也相应增多,子宫切口愈合不良致晚期产后出血,亦成为剖宫产术的严重并发症。人们不断的探讨如何减少  相似文献   

10.
腹壁横切口在国内已广泛应用,由于切口在腹下区Pfannenstiel皱折上,确实有许多优点,深受医患欢迎。但是缝合方法有多种,各有利弊。我们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实践,改进为一种更理想的缝合方法。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资料来源 自1994年10月至1996年6月,笔者亲自操作的妇科及产科手术50例。 2.年龄 最小22岁,最大47岁,平均28岁。 3.手术种类 剖宫术45例,其中腹膜外剖宫产术19例,腹膜内剖宫产术26例,子宫全切+附件切除5例。……  相似文献   

11.
剖宫产术是解决难产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腹膜外剖宫产亦被广泛应用,我院自1993年以来采用腹壁横切口腹腔外剖宫产,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腹壁横切口位置的选挥 常用于妇产科的腹壁横切口有以下几种(PflanneusTiee氏)切口(下腹横切口)位于半园线水平,Maglard氏切口位于脐耻之间,Cherney氏切口(即下腹横切口)位更低,我们体会腹腔外剖宫产手术的腹壁横切口以Cherney切口为基线,一般选择耻骨上1~2横指(或2~3cm),或阴毛线,皮肤皱褶水平,沿皮纹呈弧形,根据头露部的高低,切口位置可上下偏差1~2cm。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访观察新式剖宫产横切口和纵切口术后的盆腔粘连情况,分析产生盆腔粘连的原因,研究减少粘连发生率的改进方法。方法将我市2008—2012年基层医疗机构产科180例再次行剖宫产手术的住院产妇随机分为两组,120例产妇行纵切口,另外60例行横切口,对她们剖宫产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回访分析,比较横切口和纵切口这新旧两种剖宫产术后的盆腔粘连情况。结果术后,两组产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盆腔粘连,其中,横切口组的总粘连发生率为68.3%,纵切口组的粘连发生率为36.7%,而两种剖宫产方法的轻度粘连发生率较为接近。结论新式剖宫产横切口的盆腔粘连比旧式剖宫产纵切口的粘连发生率高,而且粘连的程度较重,因而,对此需要特别重视,尽量避免盆腔粘连或减轻粘连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14.
子宫下段剖宫产横切口连线双层缝合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子宫下段剖官产横切口的缝合方式,从传统的3层式演变到双层式,自新术式剖官产问世,不少医院已缝一层,我院一直沿用双层缝合式。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子宫下段剖宫产横切口的缝合方式,从传统的3层式演变到双层式,自新术式剖宫产问世,不少医院已缝一层,我院一直沿用双层缝合式.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子宫下段剖宫产横切口的缝合方式,从传统的3层式演变 到双层式,自新术式剖宫产问世,不少医院已缝一层,我院一 直沿用双层缝合式。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2001年10月~2003年9月,由本人主刀施行的子 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共301例,全部采用连线双层缝合式,手 术对象完全随机,不设禁忌症。 1.2 方法。1号可吸引线在切口左顶端点外侧1.0 cm处缝合 子宫全肌层第一针,打结时尾端留线2.0 cm,打结完毕,用血 管钳钳夹尾端保留线头。以针距1.5~2.0 cm简单连续缝合子  相似文献   

17.
剖宫产是一种手术助产的方法,临床应用比较广泛,而切口愈合不良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当会延长病程,增加患者痛苦.为了提高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质量,现将2009.12-2012.12期间,在我科行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12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横切口皮内缝合腹膜外剖宫产术8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用横切口、侧入式腹膜外剖宫产术,皮肤采用真皮内埋没缝合,具有术后切口美观、康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皮内缝合法在妇产科手术尤其是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产妇分为两组:研究组60例,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中用4-0微桥线连缝皮下脂肪层,皮肤用同一条线折返皮内缝合;对照组60例,皮下脂肪作为一层,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4-0微桥线连续皮内缝合皮肤。观察术后伤口淤血、伤口线结反应或硬结、排异现象、脂肪液化等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缝合时间最短3min,最长7min,平均3.5min。对照组缝合时间最短6min,最长12min,平均8min。伤口淤血例数:研究组1例,对照组4例;伤口线结反应或硬结:研究组1例,对照组8例;排异现象:对照组1例;脂肪液化:对照组1例。两组术后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皮内缝合产科剖宫产手术横切口时伤口愈合佳,可明显减少伤口愈合不良病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不缝合皮下脂肪层对产后康复和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行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治疗的足月妊娠的孕产妇3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0例。A组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直接行皮内连续缝合,B组常规缝合皮下脂肪层再行皮内连续缝合,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1 d和术后3 d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B组(P<0.05)。手术后,两组的血清细胞因子(IL-6、IL-8、TNF-α、CRP)水平均较术前高,A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于B组(P<0.05)。结论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不缝合皮下脂肪层,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有利于产妇切口愈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