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患者血小板功能及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2例NVAF患者(观察组)分为有脑卒中病史(观察A组)及无脑卒中病史(观察B组)两组,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P-选择素(PS)、D-二聚体(D-D)。另选56例非NVAF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FIB、PS、MPV及D-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A组、观察B组的FIB、PS、MPV、D-D有统计学差异(P〈0.05),PT、APTT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VAF患者血小板功能及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有较明显的变化,存在血栓前状态,这种异常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屈莉红  李杨  王介非 《肝脏》2014,(9):653-655
目的:探讨血必净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7例,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29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FIB、D-D和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第3、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均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3天PLT和FIB均下降,PT、APTT均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7天PLT、FIB、PT、APTT均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PLT和FIB升高,PT、APTT缩短,D-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可改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DIC和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肝硬化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肝硬化组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FIB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失代偿组PT、APTT、TT及FIB与代偿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指标可以客观准确的评价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能够发现早期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肝硬化出血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糖控制水平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1月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156例,根据餐后2 h血糖(2 hPG)分为高血糖组(2 hPG≥7.80 mmol/L)、低血糖组(2 hPG7.80 mmol/L),各78例,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82名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史资料;测定3组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含量;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比较高血糖组、低血糖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和生存率。结果 3组血清FINS、FBG、2 hPG、HbA1c、PT、APTT、FIB、D-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组、高血糖组血清FBG、2 hPG、HbA1c、FIB、D-D高于对照组,血清FINS、PT、APT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血清FBG、2 hPG、HbA1c、FIB、D-D高于低血糖组,血清FINS、PT、APTT低于低血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2.82%,低于高血糖组的2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组随访3年生存率为92.31%,高于高血糖组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提示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病人需要重视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5.
背景:血栓栓塞是溃疡性结肠炎(UC)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了解活动期UC凝血状态,可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分析UC活动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收治的UC患者162例。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r丌)、D-二聚体(D-D)、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评估患者临床活动性指数(CAI)和Baron内镜下评分。比较PLT、MPV、PT、APTT、FIB、Tr、D-D在UC不同疾病活动性和不同严重程度间的差异,分析UC活动期PLT、MPV、PT、FIB、D-D与ESR、CRP、CAI、Bar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UC活动期组与缓解期组、正常对照组的PLT、MPV、FIB、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UC间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UC活动期患者PLT和D-D与ESR、CAI、Baron评分呈正相关,MPV与ESR、Baron评分呈负相关,PT和D-D与CRP呈正相关,FIB与ESR、CRP、Baron评分呈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C活动期患者MPV与Baron评分呈负相关,FIB与ESR和CRP呈正相关,D-D与ESR和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PLT、MPV、PT、FIB、D-D可作为评价UC活动性的指标,D-D可作为评价UC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和D-二聚体(D-dimer)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病情观察的意义。方法:将入选的62例AP病人分为轻症 (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组和重症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组,同时选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另外按是否伴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再次分组,即SIRS阳性组和SIRS阴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PT、APTT、FIB、D-D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MAP组比较,SAP组患者血PT、APTT、FIB 和D-D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 <0.05), MAP组与对照组比较, PT、APTT值有轻度升高,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FIB、D-D值与对照组比较, 有显著升高(P<0.05);SIRS阳性组PT、APTT、FIB 及D-D值均较SIRS阴性组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SAP病人存在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其对评估急性胰腺炎病情变化及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和D-二聚体(DD)对急性胰腺炎(AP)病情判断的作用。方法:将62例AP患者分为轻症(MAP)组和重症(SAP)组,同时选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按是否伴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再次分为SIRS阳性组和SIRS阴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比较各组血PT、APTT、FIB、D-D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MAP组比较,SAP组患者血PT、APTT、FIB和D-D水平均有显著升高(均P0.05),MAP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值有轻度升高,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FIB、D-D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升高(均P0.05);SIRS阳性组PT、APTT、FIB及D-D值均较SIRS阴性组有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SAP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其对评估AP病情变化及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苦碟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依达拉奉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和对照组(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前及治疗后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PT、APTT、Fig、D-D在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4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除PT外的其余3项指标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PTT为35.44 s&#177;2.37 s,Fig为3.25 g/L&#177;0.37 g/L,D-D为583.1 ng/mL&#177;103.5 ng/mL。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应用苦碟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COPD急性加重期的凝血纤溶异常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COPD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并选取8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与D-二聚体(D-D)的变化.结果 COPD患者PTT、AP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3.732、10.430,P〈0.05),FIB、D-D、PLT等凝血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值,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D-D值和PaCO2值均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t=4.689、2.032,P〈0.05),PaO2明显低于COPD稳定期(t=4.553,P〈0.05),而FI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急性发作期的高凝低纤状态更有利于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6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NM分期将其分为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并选取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及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进行比较;对PLT计数、MPV、FIB、D-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APTT、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早期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有升高趋势,TT有下降趋势,但与早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比较,PLT计数、MPV、PT、APTT、TT、FI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MPV、FIB、D-D两两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存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异常,PLT计数、MPV、FIB、D-D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预测老年食管癌患者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T、TT短于对照组,APTT长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PT、APTT、TT长于干预前,FIB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连续性肾替代治疗方法对危重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统计60例行连续性肾替代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治疗累计总时间将患者分为〈72h组和〉72h组,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及凝血指标的变化和出血发生率。结果:〈72h组在治疗24h后与治疗前比较PLT、纤维蛋白原(FIB)下降,PT、APTT延长(P〈0.05);〉72h组在24h、72h后各项指标有同样变化,且72h后PLT、FIB下降更多(P〈0.01),PT、APTT延长更明显(P〈0.05、P〈0.01)。〉72h组继发出血情况较〈72h组严重(P〈0.01)。结论:连续性肾替代治疗连续多次治疗后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凝血时间延长,出血发生率增加。治疗期间应加强凝血功能监测,治疗次数和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病情改善及时停止治疗,避免增加出血几率。  相似文献   

13.
DIC产妇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素云 《山东医药》2010,50(22):79-79
目的观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检测20例健康非孕妇(对照组)、20例健康产妇(妊娠组)、20例发生DIC产妇(DIC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mer)水平。结果妊娠组妇女与对照组相比,PT、APTT、TT明显缩短(P均〈0.05),FIB明显升高(P〈0.05);DIC组妇女与妊娠组和对照组相比PT、APTT、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D-Dimmer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DIC产妇PT、APTT、TT延长,FIB降低D-Dimmer升高。检测上述指标变化对DIC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心肺复苏(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早期凝血功能监测对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40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患者,根据ROSC后3个月大脑功能评分(CPC)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CPC 1~3分,18例),预后不良组(CPC 4~5分,22例)。比较2组患者ROSC后24 h(T1)、48 h(T2)、72 h(T3)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T1、T2、T3时间点2组患者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凝血功能对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具有评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重症患者的凝血纤溶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9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50例AECOPD重症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测定其入院第1天、第3天和第7天血管内皮素(ET)、血小板颗粒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imer,D-D)及入院第1天、第3天和第7天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时间(TT);取同期健康人群40例作对照组。结果 ET、GMP-140、D-D在入院第1天明显升高,第3天仍高于正常,没有明显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第7天GMP-140、ET及D-D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APTT、PT、TT在入院第1天明显延长,7d病程内有下降趋势,但至第7天时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5)。ET、GMP-140、D-D水平与APHE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APTT、PT、TT与APHECHEⅡ评分无相关性(P〉0.05);ET、GMP-140、D-D水平与动脉血PCO2呈正相关(P〈0.05),APTT、PT、TT与动脉血PCO2无相关性(P〉0.05)。结论 AECOPD重症均伴有凝血纤溶异常,其异常程度与AECOPD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心肺复苏(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早期凝血功能监测对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40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患者,根据ROSC后3个月大脑功能评分(CPC)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CPC 1~3分,18例),预后不良组(CPC 4~5分,22例)。比较2组患者ROSC后24 h(T1)、48 h(T2)、72 h(T3)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T1、T2、T3时间点2组患者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凝血功能对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具有评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红素(TBiL)]。结果 (1)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TT、FIB、INR及治疗6个月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PT和APTT短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ALT、AST、ALP及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两组患者ALT、AST、ALP及TBi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作用与华法林相近,且二者对肝功能均无明显影响,但利伐沙班出血事件发生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广西壮族与汉族患者行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下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差异。方法将40例择期行体外循环心内手术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壮族组、汉族组各20例。于注射肝素前、注射鱼精蛋白后10min、关胸骨时、手术后4-5 h采血,观察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的变化,并记录24 h浓缩红细胞用量、血浆用量、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各时间点PLT、PT、APTT、TT、FIB、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壮族组24 h浓缩红细胞用量、血浆用量比汉族组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广西壮族与汉族患者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凝血指标变化无差异,但壮族患者24 h浓缩红细胞及血浆用量比汉族患者低。  相似文献   

19.
李冬云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2023-2025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97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A组)和治疗后(B组)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健康体检者(C组)作比较,并分析动脉血气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FBG及D-D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1),B组患者FBG及D-D显著高于C组(P〈0.01),而PT、APTT、TT差异无显著性(P&gt;0.05);FBG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D-D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COPD的发展过程中,存在高凝状态,监测FBG及D-D的变化,有助于了解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为适时采取有效的抗凝措施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86例老年CHF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确诊重症肺炎后次日清晨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同时评估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记录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多器官衰竭综合征(MODS)的发生情况,存活或死亡情况。结果 APACHEⅡ评分与PLT计数(r=-0.389,P=0.019)、FIB(r=-0.341,P=0.036)呈显著负相关,与PT(r=0.637,P=0.004)、APTT(r=0.480,P=0.022)、TT(r=0.556,P=0.010)、D-D(r=0.524,P=0.001)水平呈正相关;ICU住院时间与PT(r=0.472,P=0.043)、APTT(r=0.396,P=0.027)呈正相关,与FIB(r=-0.526,P=0.030)呈负相关;机械通气时间与PLT计数(r=-0.626,P=0.039)呈负相关,与APTT(r=0.615,P=0.016)、D-D(r=0.490,P=0.041)呈正相关。MODS患者、死亡患者分别较无MODS患者和存活患者的PLT计数、FIB水平下降,而PT、APTT、TT、D-D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CHF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同时对患者MODS的发生及死亡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