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临床康复》2011,(34):6330-6330
1淀粉/聚乙烯醇复合生物膜的制备及其表征——见2010年14卷8期1414页。2可降解多孔淀粉/聚乙烯醇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见2010年14卷34期6328页。  相似文献   

2.
何坤  林凯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0):1662-1664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口腔修复膜材料对牙种植引导骨再生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牙科接收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6例,A组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B组采用博特医用胶原修复膜引导骨再生,对比两种修复膜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植骨厚度、植骨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A组成骨厚度、成骨高度、水平骨生长、垂直骨生长等均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治疗骨生长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牙种植引导骨再生中,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的效果明显优于博特医用胶原修复膜,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2038-2039
研究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应。选取2015年4月~2016年8月牙种植再生患者68例随机分两组。钛膜组采用钛膜进行骨再生引导,口腔修复膜组采用口腔修复膜材料进行骨再生引导。比较两组患者牙种植再生成功率;治疗1w植骨厚度、骨厚度;患者伤口开裂、脸部肿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口腔修复膜组患者牙种植再生成功率高于钛膜组,P0.05;口腔修复膜组治疗1周植骨厚度、骨厚度大于钛膜组,P0.05;口腔修复膜组伤口开裂、脸部肿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钛膜组,P0.05。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植骨厚度、骨厚度,减少伤口开裂、脸部肿胀等不良反应发生,提高牙种植再生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海奥口腔修复膜作为可降解的脱细胞真皮基质,是用于修复口腔黏膜及软组织缺损的材料,由于具有可降解、易于制备、保存时间长、运输和贮存方便、成骨效果好等优点,现在也己开始作为引导骨再生材料用于种植.目的:验证海奥口腔修复膜在种植中作为屏障膜引导骨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种植术区存在骨缺损的患者72例,均为单颗牙缺失,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采用博特医用胶原膜和海奥口腔修复膜行"引导性骨再生"技术修复骨缺损.骨移植物均为天博骨粉,术后1,3个月进行X射线检查及临床检查.二期手术时,对新生骨组织量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二期手术时,72例患者的种植体均已与骨组织形成骨结合,试验组平均骨生长效果为92%,对照组平均骨生长效果为91%,所有种植体均顺利完成种植义齿修复.修复后随访3~24个月,种植体均能成功地恢复咬合功能.结果提示海奥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与博特医用胶原膜相当,在临床上可以作为骨再生引导膜使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13-115
探析不同口腔修复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9月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患者92例,将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其中对照组采取钛膜修复膜行引导骨再生,观察组患者采取海奥口腔修复膜行引导骨再生,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骨高度、成骨厚度、修复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的种植骨高度和成骨厚度分别为(2.52±0.34)mm和(2.67±0.58)mm,数据对比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2.01±0.29)mm和(2.22±0.37)mm(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修复成功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5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在牙种植引导骨再生修复手术中,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能够提高患者修复成功率,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而且有利于促进骨和植骨的发育,临床疗效显著,适合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上前牙缺失后齿槽突骨吸收严重 ,特别是外伤导致的上前牙缺失 ,影响了种植义齿的发展。引导骨再生的生物膜技术和植骨种植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 ,不仅满足了病人对义齿功能和美观的需求 ,而且不影响邻牙健康。我们中心自 1998年开始将引导骨再生的生物膜技术应用于临床 ,在国内开展较早 ,现将手术配合作一介绍。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 10例 ,年龄 17~ 5 0岁 ,男性 8例 ,女性 2例 ,均为外伤性牙缺失。共植入种植体 2 0枚 ,同期植入自体骨并覆盖骨再生引导膜 ,其中单个牙缺失 2例 ,两个牙缺失 6例 ,三个牙缺失 2例。所有病人术后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7.
徐倩  朱智敏 《中国临床康复》2012,(42):7956-7960
背景:失牙后的牙槽骨对稳定义齿、承载咬合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牙槽骨条件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修复的治疗效果。因此,失牙后避免牙槽骨吸收,促进新骨生成显得尤为重要。目的:综述近年来应用于保存牙槽骨骨量方法的研究进展,并讨论拔牙时牙周翻瓣术和即刻种植技术对保存牙槽骨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5至2011年medline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有关失牙后牙槽骨骨量保存方法的研究进展方面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alveolar preservation,socket preservation",排除重复性研究,共保留其中34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临床试验证明植入人工骨替代材料、膜引导骨再生技术、骨组织工程再生技术等方法能明显减少失牙后牙槽骨吸收的量,促进新骨生成,是目前较为有效的保存牙槽骨骨量的方法。而拔牙时的牙周翻瓣术虽给拔牙操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但是加速了牙槽骨的吸收。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同时证明即刻种植技术,并不能有效阻止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因此,拔牙时是否采用牙周翻瓣术或即刻种植技术应酌情考虑。  相似文献   

8.
背景:引导组织再生膜是引导牙周组织再生中的关键材料,临床上用于引导牙周组织的生长,它在病损组织部位提供了一个隔离的空间,从而使生长相对缓慢的牙周膜成纤维细胞重新在牙根表面生长.目的:总结引导组织再生膜的进展,为临床引导组织再生膜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Periodontal barrier membrane,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引导组织再生,牙周"为检索词,检索2005-01/2010-05 PubMed数据库、CNKI数据库中与牙周引导再生膜材料相关的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相关的文献.计算机初检得到190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其中25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由于用于第1代引导组织再生膜的各种不可降解材料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增加患者的创伤和痛苦,影响治疗效果.目前的引导组织再生膜材料更多的趋向于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研究和使用,单纯天然高分子材料由于性能的缺陷不能满足引导组织再生膜治疗要求,而与合成高分子材料结合,可以得到综合二者优异性能的医用高分子材料,使之更适合于临床应用.生物化功能性膜虽然都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但生长因子、抗生素、黏附因子等的载入将使牙周组织再生则具有了主动促进细胞生长及诱导细胞分化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骨引导再生技术是目前在牙种植外科中常用的一种增加牙槽骨骨量的重要手段.该技术通过在骨缺损处放置屏障膜,维持膜下稳定的空间,阻止结缔组织长入,促进骨组织优先生长.近年来,各种屏障膜和各类骨移植材料不断涌现,此项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文章对膜材料的种类和特性以及该项技术在牙种植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在牙周缺损修复中出现的问题及讨论其原因。方法:回顾总结在48例牙周缺损修复术的其中4个失败病例的术前条件、术中所见和术后效果。结果:该4例术后两周复诊发现术区牙周塞治剂脱落、牙龈红肿、所植入的多孔骨无机材料颗粒或胶原膜自牙周袋溢出。结论:牙槽骨吸收形态和剩余牙龈量的多少与材料的固定有很大关系。而材料的固定则决定了牙周组织的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背景: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以天然优质海洋珊瑚为原料,在珊瑚骨架上形成羟基磷灰石薄层,保留珊瑚天然孔孔相同的支架结构,为组织生长提供了良好空间。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膜引导骨再生修复牙刷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下颌第一磨牙牙周病致骨缺损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采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结合u腔修复膜充填修复骨缺损,对照组采用单独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充填修复。结果与结论:临床随访观察12个月,两组牙周组织附着丧失、牙剧探诊深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实验组牙周组织附着丧失、牙周探诊深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密度和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充填骨缺损区同时覆盖生物膜的引导骨再生技术可获得良好的骨引导再生效果,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研究不同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对牙种植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术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胶原膜组和海奥膜组各40例,胶原膜组采用Geistlich Bio-Gid可吸收生物膜,海奥膜组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同期施行GBR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植骨高度及厚度、成骨高度及厚度、垂直骨生长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胶原膜组植骨高度及厚度与海奥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膜组成骨高度、垂直骨生长效果、成骨厚度及水平骨生长显著高于海奥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膜组垂直成骨有效率达97.50%,显著高于海奥膜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与海奥膜组的2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istlich Bio-Gid可吸收生物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海奥膜无明显差异,但其成骨效果显著优于与海奥膜。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丝素蛋白是从蚕丝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纤维蛋白,其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及生物相容性。而目前国内外有关再生多孔丝素膜植入体内后对T淋巴细胞的激活作用研究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再生多孔丝素膜植入大鼠局部创面后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脾脏及胸腺中T淋巴细胞的激活作用。方法:切除SD大鼠背部皮肤建立2cm×2cm创面,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覆盖经预处理的再生多孔丝素膜,将已切除皮肤的表皮盖在丝素膜上进行缝合,对照组仅覆盖自身表皮层。于术后第3,14,28,56,90天观察创面愈合及丝素膜的残留情况,采用双色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大鼠外周血、脾脏及胸腺中CD3+CD25+/CD3+T细胞百分率。结果与结论:植入早期,两组均可见局部、轻微的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至28d后,炎症细胞逐渐减少,并且在整个动态观察过程中,两组结果一致。实验组外周血中活化T细胞在14d之前呈一过性升高,随后开始下降,至28d以后,活化T细胞水平趋于稳定,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脾脏与胸腺T细胞均有少量活化,随后即开始下降并趋于稳定,胸腺中CD3+CD25+/CD3+T细胞的阳性率较脾脏微高,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再生多孔丝素膜对T淋巴细胞的激发作用较小,引发机体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丝素蛋白是从蚕丝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纤维蛋白,其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及生物相容性。而目前国内外有关再生多孔丝素膜植入体内后对T淋巴细胞的激活作用研究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再生多孔丝素膜植入大鼠局部创面后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脾脏及胸腺中T淋巴细胞的激活作用。方法:切除SD大鼠背部皮肤建立2cm×2cm创面,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覆盖经预处理的再生多孔丝素膜,将已切除皮肤的表皮盖在丝素膜上进行缝合,对照组仅覆盖自身表皮层。于术后第3,14,28,56,90天观察创面愈合及丝素膜的残留情况,采用双色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大鼠外周血、脾脏及胸腺中CD3+CD25+/CD3+T细胞百分率。结果与结论:植入早期,两组均可见局部、轻微的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至28d后,炎症细胞逐渐减少,并且在整个动态观察过程中,两组结果一致。实验组外周血中活化T细胞在14d之前呈一过性升高,随后开始下降,至28d以后,活化T细胞水平趋于稳定,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脾脏与胸腺T细胞均有少量活化,随后即开始下降并趋于稳定,胸腺中CD3+CD25+/CD3+T细胞的阳性率较脾脏微高,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再生多孔丝素膜对T淋巴细胞的激发作用较小,引发机体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6.
不同骨移植材料与骨引导再生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近年研究显示,骨移植材料结合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已经成为临床上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重要手段。目的:实验拟评价不同的骨移植材料结合骨引导再生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成骨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4-05/2005-03在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及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雄性健康杂种犬4只,体质量11~15kg;Bio-oss骨粉由美国欧司海斯公司提供;钛钉、钛膜由西安中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提供。方法:拔除犬双侧下颌双尖牙12周后,每侧植入4枚钛钉。在每枚钛钉颊侧制作长、宽、高均为3mm的三壁骨缺损,根据植入材料的不同将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不植骨;自体骨组和Bio-oss人工骨组分别植入自体骨碎屑和Bio-oss人工骨;混合植骨组植入自体骨和Bio-oss混合物(组成比为1∶1)。一侧覆盖钛膜,另一侧无钛膜直接缝合。主要观察指标:光镜下观察制成磨片的骨缺损区的微观结构,新生骨量、形态结构以及Bio-oss骨粉的降解情况。结果:4只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第9周时,无钛膜暴露,余下的2只犬在第10周和第12周时出现钛膜暴露并脱落,经过清创处理无感染发生。所有32枚钛钉骨结合良好、无松动、无脱落。钛膜脱落侧的骨缺损区表面有假膜形成。②对照组的骨吸收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混合植骨组的骨吸收值明显低于自体骨组(P〈0.05)。③混合植骨组新生骨的质和量均优于其他3组。各组16周的骨吸收量均大于9周时的骨吸收量;有钛膜覆盖明显大于无钛膜覆盖各组的骨吸收量(P〈0.01)。结论:自体骨混合Bio-oss人工骨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骨再生的效果,钛膜覆盖加快移植骨吸收。  相似文献   

17.
党骅 《临床医学》2013,33(9):111-112
目的探讨引导骨再生技术在即刻种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3例即刻种植30枚Straumann、Dentium种植体,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烤瓷冠修复后,进行随访观察1~5年。结果 30枚种植体均达到良好骨愈合,随访期间效果满意。结论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能有效修复种植体周围及与牙槽窝间隙的骨缺损,为即刻种植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由创伤、感染、骨肿瘤切除等造成的骨缺损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而超临界骨缺损(exceed critical size defect,ECSD)的修复和功能重建更是骨科所面临的难题,因其治疗难度大,骨不愈合率很高,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目前治疗骨缺损的方法为骨移植,其移植材料有自体骨、异种骨、同种异体骨、人工骨及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胶原膜复合后的生物可吸收性促骨生成膜对修复下颌骨缺损引导骨再生愈合过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6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胶原膜复合物:将6mg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溶于尿素溶液,将胶原膜浸于其中,用蒸馏水透析48h,制备复合膜12等份,每份约含骨形态发生蛋白0.75mg,经环氧乙烷消毒备用。②建立兔双侧下颌骨缺损模型:取兔12只,采用Stryker-TPS微型骨科动力系统于双侧下颌骨体部下缘各造成1.5cm×1.0cm的骨缺损。一侧缺损处覆盖1.4cm×1.4cm复合骨生长刺激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生物可吸收性促骨生成膜为实验组,另一侧未放生物可吸收性促骨生成膜为空白对照组。③于1,4,12,24周处死动物,进行标本X射线、组织学观察,并采用半自动图像数字化分析仪测量标本骨密度,比较两组缺损周围骨质形成的情况。结果:①两组标本组织学观察:4周时实验组缺损边缘与生物可吸收性促骨生成膜之间隙可见大量新生骨,而空白对照组见大量纤维结缔组织,仅见少量新生骨。12周时两者缺损边缘侧已无明显区别,实验组几乎未见生物可吸收性促骨生成膜残留,空白对照组近中心部新生骨仍明显少于实验组。②两组骨密度测量结果:4周实验组骨密度高于空白对照组[(19.8±1.5),(16.9±1.4),P<0.01];12周实验组近中心部骨密度高于空白对照组[(21.6±1.3),(20.7±0.8),P<0.05],24周二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实验组超微结构观察:术后12周实验组扫描电镜示新生骨小梁呈“蜂窝状”。结论:复合骨生长刺激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生物可吸收性促骨生成膜对于诱导新骨形成,防止软组织长入,促进骨缺损早期愈合有明显的作用,具有促进缺损骨质形成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背景:利用生物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上颌窦提升中成骨是牙种植的研究热点。目的:探讨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上颌窦提升中的成骨效果。方法:9只比格犬进行双侧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实验侧行胶原膜覆盖颊侧创口,对照侧无胶原膜覆盖。术后4,12,24周分别处死实验犬,行大体标本、力学测试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术后12,24周时对照侧骨移植材料有移位,骨质吸收明显,种植体顶部暴露,实验侧种植体顶部骨移植材料无移位现象,有较厚的骨质覆盖。随时间的增加,种植体牵出力增加,在24周时实验侧与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组织学检查可见双侧上颌窦底植入骨粉后均可见新生骨形成,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成熟,骨粉颗粒逐渐减少,术后12,24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骨的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显示生物膜引导再生技术可减少上颌窦提升后骨的吸收,促进新骨骨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