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临床康复》2011,(53):9916-9916
推荐理由:实验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循环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的变化及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发生急性免疫排斥的大鼠血浆中内皮微粒数量和携带肾脏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内皮微粒数量明显升高,且和免疫排斥程度呈正相关。对无创性的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监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见2011年18期3323页。  相似文献   

2.
《中国临床康复》2010,(53):9940-9940
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特异性抗体补体与移植排斥反应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有相关性吗?肾移植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Bcl一2/Bax及Fas/FasL蛋白表达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临床康复》2011,(31):5808-5808
1雷公藤甲素PG490—88联合环孢素A免疫抑制诱导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大鼠的免疫耐受(详见:2011年15卷5期861—864)  相似文献   

4.
背景:同前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依然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如何无创、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并及时治疗尤为重要.目的:通过检测尿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水平变化,并结合部分肾组织活检病例,探讨尿MCP-1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及治疗后的表达.方法:选择2008 10/2009-02在郑州人民医院肾病移植科住院治疗的慢性肾哀竭患者62例,均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肾功能稳定组为肾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的42例患者,急性排斥组为肾移植后发牛急性排斥反应的20例患者,以同期在郑州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检查肾功能正常且自愿留取尿样的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用肾移植患者均给予常规免疫抑制方案,另外急性排斥组给予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或甲基强的松龙强化冲击治疗.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MCP-1质量浓度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肾功能稳定组尿MCP-1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急性排斥组尿MCP-1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急性排斥组20例患者经强化治疗后尿MCP-1质量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17例临床症状缓解、辅助检查恢复正常,尿MCP-1质量浓度接近对照组,3例无效,尿MCP-1质量浓度高于对照组.肾穿刺活检8例,肾脏病理提示均为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与急性排斥组治疗前尿MCP-1质量浓度基本相似(P>0.05).提示尿液中MCP-1水平可早期无创性诊断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可无创性临测治疗效果,其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肾脏病理损伤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临床实践中发现活体肾移植急件排斥反应并不少见,耐激素导致的排斥反应屡有发生,且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误诊,严重者导致移植失败,影响人/肾长期存活率.目的:探讨活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2005-02/2008-09活体肾移植192例和尸体肾移植168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转归,对活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活体肾移植和尸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及耐激素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8%,46_2%和22.8%,57.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活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发热,移植肾区疼痛、血尿、尿少等症状及感染、肾周血肿等并发症少于尸体肾移植.活体肾移植19例急性排斥反应经强化治疗全部逆转,而尸体肾移植38例急性排斥反应,35例逆转,2例破裂切除,1例肾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提示,活体肾移植较尸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少,临床表现轻,易逆转,预后好,同时活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临床表现不典型,耐激素排斥率较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密切观察肾功能变化,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6.
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力  黄江燕  张绍珂 《护理学报》2005,12(10):48-49
探讨高致敏人群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护理.通过观察14例高致敏受者尿量、体温、血压变化,以监测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10例高致敏患者早期发现急性排斥反应,经甲基强的松龙、OKT3抗排斥反应治疗逆转.良好护理及术后监测,对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急性排斥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急性排斥反应 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急性排斥反应,当患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时,临床上有四大典型症状:体温升高,血压增高,尿量锐减或无尿,移植肾区胀痛。早期正确地发现移植排斥反应是有效治疗及提高移植肾存活率的先决条件,为此在护理上应做好下列几点。  相似文献   

8.
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病理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移植物病理学改变,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的发病机制。方法以LEW(RT11)大鼠为受体,LEW(RT11)和F344(RT11v1)大鼠为供体,建立大鼠原位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移植后3、7、14天获取大鼠移植肾,利用HE染色观察同种同体和同种异体移植术后急性移植排斥反应早期病理演变情况。结果肾移植急性排斥早期,同种异体移植物中就出现了排斥反应病理的早期改变,其中以14天时更为明显,并且以细胞性排斥反应改变为主。结论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就出现了病理学改变,并且呈渐进性的发展趋势,对于今后发现亚临床的排斥反应及临界改变,为临床采取措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伟  李军  邱江  陈立中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2):3505-3506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大鼠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4只不同品系间肾移植大鼠。实验组给予环孢素A(CsA)预防急性排斥反应,rhGH促进代谢,调整免疫和营养;对照组给予CsA预防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7d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逐日下降,肾功能恢复良好,病理检查未发现急性排斥反应。两组的对应实验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有效的免疫抑制前提下,大鼠肾移植术后短期应用rhGH不会明显促进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并能促进围手术期机体恢复。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相关研究已证实,趋化因子IP-10、Fractalkine在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的:检测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变化,并结合肾组织活检病理,探讨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10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移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n=16)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n=90);另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IP-10和Fractalkine浓度变化。结果与结论:急性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在移植后的尿IP-10及Fractalkine的表达水平均较移植前明显升高,但非急性排斥反应组在移植后7d呈下降趋势,至第11天降至移植前水平,而急性排斥反应组则持续高表达,IP-10在移植后第1天和Fractalkine在移植后第3天即与急性排斥反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肾移植后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的检测对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尿淋巴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 36例肾移植患者按照移植肾功能正常、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其他原因引起移植肾功不全等标准分为A~C组,另选取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D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尿中HLA-DR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与A、C、D组相比,尿淋巴细胞HLA-DR在排斥反应时表达明显增加(P<0.01),抗排斥治疗后逐渐下降。与D组相比,A组和C组HLA-DR表达率轻度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尿液中HLA-DR阳性率,能准确反映肾移植术后患者的免疫状态,可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特异标志。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相关研究已证实,趋化因子IP-10、Fractalkine在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的:检测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变化,并结合肾组织活检病理,探讨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10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移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n=16)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n=90);另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IP-10和Fractalkine浓度变化。结果与结论:急性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在移植后的尿IP-10及Fractalkine的表达水平均较移植前明显升高,但非急性排斥反应组在移植后7d呈下降趋势,至第11天降至移植前水平,而急性排斥反应组则持续高表达,IP-10在移植后第1天和Fractalkine在移植后第3天即与急性排斥反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肾移植后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的检测对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常规治疗 ,几乎都是通过增加激素用量 ,然而有一部分病例排异反应不能逆转。血浆置换控制肾移植超急排异 ,加速期血管型排异反应效果较好[1,2 ] 。对急性排异反应效果如何 ,报道不一。本文就我们用血浆置换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研究工作做一介绍。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对 8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经用常规激素冲击治疗无效的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 11例次。男 7例 ,女 1例 ;年龄为 2 6~ 5 2岁 ,平均为 45岁。原发病慢性肾炎 7例 ,肾小动脉硬化 1例。对 11例次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进行SIL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和C-反应蛋白(CRP)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检测80例健康人、86例肾移植患者术前、急性排斥反应组及肾功能稳定组血清Cys C和CRP的浓度。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和肾功能稳定组血清Cys C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尽管与术前相比,二者血清Cys C和CRP水平均明显降低,但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Cys C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肾功能稳定组。结论 Cys C和CRP可做为辅助诊断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抗人类T细胞抗原的单克隆(OKT)系列于1980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被用于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得出其抗排斥反应的逆转率高达94%.近几年,OKT治疗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得到了广泛应用及深入研究.1987年以来,OKT在我国也相继使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正常肾脏、肾小管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仅有少量CD54表达,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CD54表达明显增加,同时大量白细胞浸润;间质浸润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CD54表达增加。目的:探讨流式细胞仪检测尿CD54+淋巴细胞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来自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的肾移植后恢复正常者(n=18)、出现急性排斥反应者(n=8)、移植肾功不全者(n=9)以及健康志愿者(n=10)。流式细胞仪比较各组移植前后尿液中CD54+淋巴细胞比率变化。结果与结论:尿CD54+淋巴细胞在肾移植患者出现排斥反应时明显增加(P<0.01),抗排斥治疗后逐渐下降。移植肾功能正常者和移植肾功不全者CD54轻度升高。提示尿液中CD54+淋巴细胞水平能准确反映肾移植物移植后患者的免疫状态,可作为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特异标志。  相似文献   

17.
肾移植术后出现排斥反应常常根据时间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目前由于免疫抑制药物的发展和改良,超急性排斥反应和加速性排斥反应已非常少见,较为常见的排斥反应为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由于形成机制和原因较为复杂,目前倾向称其为慢性移植物肾病。本文主要讨论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18.
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受者排斥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排斥反应后患者可从无症状的轻度肾功能不全向急性无尿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和肺水肿之间变化。现将我院5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尿细胞学检查对急性排斥反应诊断是一种有效而又无创的方法 ,但结果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流式细胞术 (FCM)可克服这一缺点。本研究探讨FCM进行尿淋巴细胞表型分析在肾移植早期免疫监测的应用价值。一、材料和方法1 研究对象 :37例肾功能正常的肾脏移植术后病人 ,年龄 2 1~ 5 9岁 ,平均年龄 36岁 ,排除泌尿系感染和前列腺增生。病人术后第 3、4周每周收集尿样本 2次 ,第 5周起每周收集 1次 ,9例急性排斥反应者 (以病理结果与临床相结合为诊断标准 )每日收集 1次至排斥得以控制。共收集 10 5份尿样本 ,其中 2 3份为急性排斥期间收得 ,…  相似文献   

20.
对968例行肾移植手术后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的258例及排斥反应296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肾移植术后早期两者的临床特点有明显差异。提示做好早期临床观察,为医疗提供正确依据尤为重要。同时要做好少尿期的护理,注意血压及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对预防种种上并发症发生及保证移植肾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