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同居于中焦,二者阴阳相和、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以平为常,故而中焦失衡,则脾胃即病。姜树民教授认为脾胃之气强健,则中焦因之以安,故临证治疗脾胃病时,以衡为则,以健为要,验效颇多。  相似文献   

2.
脾胃居中,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脾胃之间,纳运相合,升降相因,有序不乱,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排泄过程。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对于慢性肾衰的治疗,根据其病机采用调理脾胃气机升降,通腑降浊,使有毒物质得以排泄,血中肌酐、尿素氮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脾胃居中,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脾胃之间,纳运相合,升降相因,有序不乱,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排泄过程。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对于慢性肾衰的治疗,根据其病机采用调理脾胃气机升降,通腑降浊,使有毒物质得以排泄,血中肌酐、尿素氮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内经》云:“脾胃者,仓禀之富,五味出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者一脏一腑,一阴一阳,并位于中焦。其间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运相辅,共司水谷运化、气血生化之职能。治脾胃病之方剂配伍,不仅要从辨证立法用药,而对脾胃的纳运、升降、操湿、阴阳等方面对立统一的功能特性,亦要有所斟酌,否此,则疗效不佳。观古今治脾胃之有效方剂,皆得益于此。下简要述之,冀希对同道有助。其一,方剂用药贵乎灵运。胃主受盛、腐熟水谷,通降之性;脾司运化.有转输水谷之精微的职能,升发清气与泄降糟粕皆系于脾胃。常云:脾运为…  相似文献   

5.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同居中州,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运化水谷精微充养一身,胃受纳腐熟水谷五味,二者互为表里,升降相因,不但主持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是整个人体的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脾胃之为病,则升降失常,生化乏源,脏腑失养,百病始生。  相似文献   

6.
脾胃湿热理论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与湿热有着密切的关系。湿热的产生是以水湿为基础的。水湿可以自外而入,亦可以由内伤而生;水湿蕴蓄不化,日久化热,热与湿合,而成湿热之证。脾胃功能在三焦水液代谢中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从肾脏病形成来看,由内伤脾胃而致脾胃湿热者为多,大多数慢性肾病患者多见有中焦湿热之象;在肾功能损害以至肾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多因湿热之邪留于三焦,影响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而逐渐产生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症状。调理脾胃是肾病非常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7.
失眠症从胃论治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五行生克理论认为脾为心之子,又因脾胃相表里,主水谷运化,脾胃功能失调,宿食停滞,或胃肠积热,胃失和降,子病及母,影响心神致使心神不安而失眠.  相似文献   

8.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是《伤寒论》治痞证之名方,也是当今治疗慢性胃肠炎及溃疡病的常用方,结合临床之用,有有效与无效者,溯源不效之因,乃是辨证未能抓住审因别机要点所致。那么,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所主证机有何特点呢?临证如何抓住审机要点呢?于此略将拙见浅析于次。1察体质别因机《医经余论》日:“夫牌为己土,其体常湿,故其用阳。……胃为戊土,其体常燥,故其用阴,牌之湿每赖胃阳以运之,胃之燥又借脾阴以和之,是二者相须之用”。脾胃同居中焦而属土,职司中焦气机升降。胃为水谷之海,内储水谷清浊之气,清气借…  相似文献   

9.
脾胃同居中土,生理相依,升降相因,共司纳运,斡旋气机;然脾胃又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体用各殊.故《伤寒论》继承《内经》理论基础,针对其阴阳各异、体用各殊之特点,将脾胃之病于"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与"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两篇分而论治,设立不同的治则方药,治胃多用凉润、攻伐,治脾多用温燥、补益;亦不忘其生理相依、病理相及,太阴阳...  相似文献   

10.
脾胃居中为五脏六腑之枢,脾胃与口、经脉相连,功能相属,口疮的发生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也与心、肺、肝有关。路志正教授治疗口疮以调理脾胃为主,多用健脾化浊祛湿,通腑导滞,清利湿热,温中散寒法;或与他脏同调,常用调理心脾,肃肺和胃,清肝健脾和胃法。形成以调理脾胃为中心,相关脏器兼治的特点,值得效法。  相似文献   

11.
陈超群先生为安徽已故名老中医,早年行医江浙沪上,德技俱佳,临床以治疗胃疾见长。其对胃病的认识除秉承《内经》之旨强调辨证施治外,还集多年临床经验所得,提出胃病湿源说,笔者有幸随先生学习,兹介绍其学术观点一二,就教于同道。1脾胃失调湿浊作崇脾与胃的关系甚为密切,两者除呈脏腑表里关系外,还存在着升降相因、燥湿相济、阴阳相会的相互协调,从而共主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机体水湿排泄的功能。脾胃功能的失常可以导致机体水湿的潴留,水湿不能及时运化则又会形成第二病因累及脾胃的正常运转,造成恶性循环。陈老认为胃疾除饮食…  相似文献   

12.
论脾胃的气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与临床两方面探讨与反证了脾胃间存在着阴阳相助,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的气化结构,揭示脾胃生理的内在机制,说明脾与胃密切的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古代文献中脾胃虚寒与积滞发生的关系总结,古代医案中关于从虚从寒论治小儿积滞的记载,以及现代医家灵活运用温运脾胃法治疗小儿积滞的文献回顾,说明脾胃虚寒也是小儿积滞的一个重要致病原因。在重视实证、热证易导致小儿积滞的同时,不能忽略虚证、寒症。针对因脾胃虚寒所致的积滞患儿,要加强其脾胃本身之功能,促进运化,以消除积滞。  相似文献   

14.
崩漏与肾虚     
崩漏一病,其病因病机,自古至今,围绕“出血”二字,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人之阴血,虽五脏各有所主,但察其致崩之因,与肝、脾、肾、冲任二脉关系密切.肝藏血主疏泄,肝之疏泄有度,则月经有常,太过则月经过多或崩中: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与胃相表里,司冲任二脉,脾胃气血充盛,则冲脉盛,血海盈,月经以时  相似文献   

15.
王淑贤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4):1136-1137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妇女以血为本,一生中的经、孕、产耗血颇多,更加依赖藏营统血之脾和多气多血之胃的支持。可见脾胃与妇科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6.
脾胃的功能特点可以概括为纳和运、升和降、湿与操,在五脏中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在治疗脾胃病时.在辩证求因、审因论治基础上.用药时应该结合脾胃功能特点及与脏腑的关系,选一些助运、理气、化湿、疏肝、宣肺的药物,来促使脾胃功能恢复,使病尽快痊愈。笔者认为在治疗脾胃病时,选药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1消食导滞以助运化受纳、腐熟、运化是脾胃主要生理功能,脾胃一旦受损,首知就出现受纳运化障碍,表现为厌食、食欲不振、食后不出症状.故在治疗脾胃疾病时,首先就应助运,常m药物有鸡内金、山植、神曲、谷麦芽、菜循了、地瓜…  相似文献   

17.
火易怒,怒则伤肝,肝木克脾胃之土,脾胃之土克肾之水,肾之水克心之火,心之火克肺之金。这一条锁链个个相串,有一个出现问题就会伤及全链。而火算其中的罪魁祸首,那如何灭火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水谷之腐熟和运化。临床表现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其病机以脾胃功能失常为本,故临床治疗本证当以调理脾胃功能为大法。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病因有因饮食失节,或贪凉饮冷,有因肝郁气滞,有因忧思过度、引起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司而然,日久必致,脾胃气虚气机运行不畅,亦必致瘀。即所谓,久病必虚和久病必瘀,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血瘀这一病理愈来愈引起医家的重视。对与血瘀有关之脏腑,人们多重视心、肺、肝等脏,因心主血,肺主气,而气为血帅,肝藏血而主疏泄。若心肺之阳气不足,或肝失疏泄而气滞等,均可致血行不畅而瘀。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流经脾胃的血液十分丰富,若脾胃发生病变,亦极易影响血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脾胃病变与血瘀的关系进行浅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