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基因3型乙型脑炎病毒E基因分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为对照,分析我国分离的基因3型乙脑病毒E基因区段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分子特征.方法 从GenBank中获取相应乙脑病毒株E基因区段核苷酸序列,通过Clustal X(1.81)、DNAStar、GENEDOC(3.2)等生物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位点差异分析.以蜱传脑炎病毒可溶性蛋白晶体结构为模板进行乙脑病毒E蛋白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 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宿主分离的基因3型乙脑病毒与SA14-14-2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在96%和95%以上,氨基酸同源性在95%和94%以上.在同一地域、同一宿主类型分离的毒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非常高.在E基因区段存在10处共同的氨基酸位点差异,在结构域Ⅰ(E160)、结构域Ⅱ(E123和E227)和两个未在结构域中的氨基酸位点(E441和E487)等5个位点在部分基因3型乙脑病毒中存在差异.结论 我国分离的基因3型乙脑病毒与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株)E基因区段同源性高,存在5处基因3型乙脑病毒特异的氨基酸位点差异,但现行减毒活疫苗株理论上可以保护我国分离的基因3型乙脑病毒野毒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四川省乙脑主要流行区乙脑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0年间分离到的13株乙脑病毒进行PreM和E基因区扩增,采用MEGA5生物学软件完成氨基酸序列和病毒进化树分析。结果基因分型显示13株均属于基因I型。13株病毒之间比较,PreM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97%-100%和98.7%-100%,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97.8%~99.9%和99.6%~100%,其同源性极高。13株病毒与2004年四川分离株比较E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在97.7%~99.6%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8.6%-100%之间;PreM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6.2%-99.1%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7.5%-98.7%之间;与疫苗株P3和SA14—14—2比较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7.6%~88.3%和97%~97.8%;PreM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4.1%~85.8%和93.7%-96.2%。13株病毒E基因的8个氨基酸毒力位点均没有发生改变。结论四川省乙脑病毒已呈现基因I型为优势型别的态势,其PreM和E区核苷酸和氨基酸高度保守,关键的氨基酸毒力位点没有变化,提示目前使用的疫苗对流行株的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分离乙脑病毒02-76株的全基因序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我国新分离乙脑病毒02-76株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了解乙脑病毒基因组结构及毒力特性。方法设计乙脑病毒全基因组扩增引物,RT-PCR扩增片段,PCR产物直接测序,拼接后获得全基因序列。通过Clustal X(1.8)、DNASTAR、GENEDOC(3.2)等生物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和病毒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新分离乙脑病毒02.76株全基因组全长10977个核苷酸,从96位到10391位,共10296个核苷酸编码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3432个氨基酸。与我国1949年分离的Beijing-1株相比较共存在248个核苷酸差异,16个氨基酸差异。与GenBank中选择的29株乙脑病毒全基因序列比较发现,其核苷酸总体差异率为0.6%-15.1%,氨基酸总体差异率为0.2%-4.6%。通过PrM/C区段、E区段、3’NTR区段及全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均显示该毒株属于基因3型乙脑病毒。结论新分离的乙脑病毒02-76株属于基因3型,与中国分离株SA-14进化关系最接近。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分离的基因1型乙型脑炎病毒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四川省巴中市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毒(JEV),确定其基因型别,并分析相关的基因1型乙脑病毒PrM和E基因区段氨基酸序列特征.方法 对2004年采集蚊虫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新分离的乙脑病毒进行生物学、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新分离JEV的PrM、E区段核苷酸序列,测序后应用Clustal X软件做碱基配对分析,MEGA4软件完成病毒进化分析,GENEDOC(3.2)软件完成氨基酸位点分析,根据蜱传脑炎病毒可溶性蛋白晶体结构为模板进行乙脑病毒E蛋白三维结构模拟预测分析.结果 共采集4668只蚊虫标本,主要是骚扰阿蚊和库蚊,分离到6株病毒,经鉴定均属于基因1型的乙脑病毒.将四川省分离的6个毒株结合我国新分离的基因1型乙脑病毒与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株的PrM区段和E区段氨基酸比较,发现PrM区段在PrM2、64和65位存在基因1型乙脑病毒独有的氨基酸位点差异,E区段存在14处共同的氨基酸位点差异,其中在E129、222、327和366位点为中国目前分离到的基因1型乙脑病毒所特有的位点特征.结论 从四川省巴中市首次分离到基因1型的乙脑病毒,并发现基因1型乙脑病毒与减毒活疫苗株之间PrM、E基因区段存在氨基酸差异,但现行疫苗株理论上可以保护新分离的基因1型乙脑病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四川省巴中市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毒(JEV),确定其基因型别,并分析相关的基因1型乙脑病毒PrM和E基因区段氨基酸序列特征.方法 对2004年采集蚊虫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新分离的乙脑病毒进行生物学、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新分离JEV的PrM、E区段核苷酸序列,测序后应用Clustal X软件做碱基配对分析,MEGA4软件完成病毒进化分析,GENEDOC(3.2)软件完成氨基酸位点分析,根据蜱传脑炎病毒可溶性蛋白晶体结构为模板进行乙脑病毒E蛋白三维结构模拟预测分析.结果 共采集4668只蚊虫标本,主要是骚扰阿蚊和库蚊,分离到6株病毒,经鉴定均属于基因1型的乙脑病毒.将四川省分离的6个毒株结合我国新分离的基因1型乙脑病毒与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株的PrM区段和E区段氨基酸比较,发现PrM区段在PrM2、64和65位存在基因1型乙脑病毒独有的氨基酸位点差异,E区段存在14处共同的氨基酸位点差异,其中在E129、222、327和366位点为中国目前分离到的基因1型乙脑病毒所特有的位点特征.结论 从四川省巴中市首次分离到基因1型的乙脑病毒,并发现基因1型乙脑病毒与减毒活疫苗株之间PrM、E基因区段存在氨基酸差异,但现行疫苗株理论上可以保护新分离的基因1型乙脑病毒.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唐河县分离到基因1型乙型脑炎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从河南省唐河县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乙型脑炎病毒(JEV)并确定其基因分型及E基因区段氨基酸序列特征.方法对2004年采集蚊虫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新分离的乙脑病毒进行生物学、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新分离JEV的PrM、E区段核苷酸序列,测序后应用Clustal X软件做碱基配对分析,MEGA3.1完成病毒进化分析,GENEDOS(3.2)软件完成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共采集3722只蚊虫标本,包括:库蚊、骚扰阿蚊、伊蚊及按蚊.从库蚊标本中分离到3株属于基因1型的乙脑病毒,E区段核苷酸和氨基酸与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6.9%~87.7%,氨基酸同源性为95.2%~97.0%,存在12处共同的氨基酸位点差异.结论从河南省唐河县首次分离到基因1型的乙脑病毒.E基因与疫苗株相比有部分氨基酸差异,但现行疫苗株理论上可以保护新分离乙脑病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测定和分析了从脑炎患者脑脊液标本分离的基因I型乙脑病毒(GZ56株)全基因组序列特征,以了解其致病性的分子基础。方法采用RT.PCR法和核酸序列测定法获得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并利用DNASTAR、ClustalX version2.0.9及MEGAversion4.1等生物学软件分析该乙型脑炎病毒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及系统进化等。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从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标本分离的基因I型乙脑病毒(GZ56株)基因组全长为10965nt,编码3432个氨基酸。病毒全基因组分子进化分析显示GZ56株全基因组与国际上第一株从蚊虫分离的基因I型乙脑病毒(M-28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GZ56株与其他基因I型乙脑病毒核昔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2%~98.6%和98.2%~99.7%。病毒E基因与乙脑病毒灭活疫苗株P3相比存在11个氨基酸差异位点,而与乙脑病毒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相比,在E蛋白上存在14个氨基酸差异位点。结论本研究提示,从病毒性脑炎患者标本分离的基因I型乙脑病毒全基因组未见明显变化,从基因组水平可以推测该病毒可以被现行的乙脑疫苗所保护。  相似文献   

8.
从辽宁省再次分离到基因1型乙型脑炎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2007年在辽宁省分离的乙型脑炎病毒基因型别及其病毒E基因分子特征.方法2006年8月在辽宁省东港市采集蚊虫标本,利用组织培养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病毒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从采集的30批,共1500只三带喙库蚊标本中分离到2株病毒,命名为LNDG07-02、LNDG07-16,经鉴定均为基因1型乙脑病毒.病毒E基因区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乙脑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7.8%~88.0%和97.2%,新分离病毒E基因区段与疫苗株存在11处氨基酸位点差异,与2002年在辽宁省分离的乙脑病毒相比,未发现氨基酸位点变异.结论自2002年以来在东港市再次分离到基因1型乙脑病毒,与2002年在辽宁分离的基因1型乙脑病毒相比E基因区段氨基酸未发生变异.基因1型乙脑病毒在辽宁省东港市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乙脑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对2002年辽宁省采集的蚊虫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 从辽宁省采集蚊虫标本4927只,用细胞培养的方法分离病毒,对新分离的病毒进行血清学(ELISA和IFA方法)、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本实验共研磨蚊虫标本50批,分离到2株病毒,命名为LN02-102、LN02,104。这2株病毒均可致BHK-21细胞病变(CPE)(2—3d),致Vero细胞病变(2—4d),也可致C6/36细胞病变(2—4d)。对3日龄乳鼠2—3d可致死。这2株病毒可与标准乙脑病毒抗体反应。利用病毒PrM区段(基因组456-695核苷酸)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新分离的2株病毒属于基因Ⅰ型乙脑病毒。对这2株病毒的E基因区段进行分析,它们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为100%,与疫苗株SA14-14-2相比,核苷酸差异为4.11%,氨基酸差异在0.60%。结论 在辽宁省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2株病毒,经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基因Ⅰ型乙脑病毒,是近年来在辽宁省首次分离到基因Ⅰ型的乙脑病毒。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虫媒病毒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的虫媒病毒进行调查,从吸血蚊虫中分离病毒,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2002年在黑龙江省采集蚊虫标本,用BHK细胞分离病毒,并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应用ClustalX(1.8)软件做碱基配对及进化分析,GENEDOS(3.2)软件完成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4株病毒引起BHK细胞规律病变,病变时间为72h,乳鼠脑内接种病毒后72h死亡。与标准乙型脑炎病毒抗体呈阳性反应。扩增病毒PrM、E区段并进行基因分型分析,4株病毒属于基因Ⅲ型乙型脑炎病毒。以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为标准,采用以往黑龙江省分离的乙脑毒株(47、Ha3株)为参照对4株病毒的E基因区段进行分析,4株病毒之间核苷酸同源性在99.9%以上,氨基酸同源性在99.8%以上;新分离4株乙脑病毒与SA14142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3%,氨基酸同源性在96.8%~97.0%,共存在7个位点的共同差异。结论在黑龙江省新分离到4株乙型脑炎病毒。在决定病毒毒力的8个重要位点上有6处差异。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Mosquitoes were collect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2002, four virus strains were isolated by inoculation of homogenates onto BHK cell lines. The viruses were identified. Multiple alignment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by Clustal X (1.8) program.Amino acid (AA)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y GENEDOS (3.2). RESULTS: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four newly isolated strains were examin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all of them could produce cytopathogenic effect (CPE) in BHK cells, killing sucking mice. Serological tests showed that all of these stains reacted positively to JEV antibodies. PrM and E gene regions were amplified and sequenced. Phylogenic analysis showed that all the newly isolated JEV strains belong to genotype III. Using the vaccine strains (SA14-14-2) as control, analysis of the E gene of the new strains and two JEV strains (47, Ha-3) isolated previously from Heilongjiang province showed that these new strains' nucleotide sequence had a homology of up to 99.9% and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homology up to 99.8%,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JE vaccine strain SA-14-14-2 and the four new strains,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homology was 97.3% and amino acid sequence homology was between 96.8% and 97.0%,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vaccine strain, there were seven common variations in all the four newly isolated strains. CONCLUSION: Four JE virus strains were isolat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compared to the vaccine strain, six variations were found in the newly isolated strains at the eight sites relevant to the virulence of the virus.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新分离3株乙型脑炎病毒的分子特征鉴定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确定福建省新分离乙型脑炎病毒 (JEV)的基因分型及其E区段氨基酸序列特征。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扩增并克隆新分离JEV(0 2 4 1、0 2 4 3、0 2 10 2 )的PrM、E区段核苷酸序列 ,测序后应用ClustalX软件做碱基配对和比较分析 ,种系发生采用PHYLIP软件包分析。结果 新分离的 3株JEV属于基因Ⅲ型 ,E区段核苷酸和氨基酸与减毒活疫苗株SA 14 14 2株的同源性均在 96 %以上 ,在关键结构域有部分氨基酸差异。结论 福建省新分离的 3株病毒属于基因Ⅲ型JEV ,E蛋白与疫苗株相比有部分氨基酸差异  相似文献   

13.
Japanese encephalitis (JE) virus infects a number of host cells, either mosquitoes or vertebrates, in nature. The viral envelope (E) protein is known to interact with molecule(s) on the cell membrane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virus infection. In this study, two sets of virus variants including T1P1-L4/T1P1-S1 and CJN-L1/CJN-S1 derived from two strains (T1P1 and CJN) of the JE viru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genomic variations on virus entry. Each set of virus variant (T1P1-L4/T1P1-S1 or CJN-L1/CJN-S1) possessed a single amino acid variation in the E protein. The variation of Glu/Lys at E-306 was found between T1P1-L4 and T1P1-S1 whereas the same variation at E-138 was seen between CJN-L1 and CJN-S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eparan sulfate (HS)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on the surfa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host cells was essential for JE virus infection as shown in an evident difference in attachment efficiency between CHO-K1 cells and its mutant with defects in GAG biosynthesis. Furthermore, differential interaction of heparin with the envelope protein of JE virus variants implies the significance of virus mutations (especially Lys for E-138 and/or E306 in this case) that are rather likely involved in determining efficiencies of viral attachment, penetration, and eventual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2009年武汉市新分离的2株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毒进行基因分型和序列分析,了解本地乙脑病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 将2009年从三带喙库蚊中分离的两株乙型脑炎病毒用RT-PCR法扩增E基因,将其进行测序,并用DNAstar and MegAlign软件与其他基因型代表株进行比对。结果 16组样品检出两株阳性(WHJX9-09、WHJX10-09),这两株阳性均属于GI型。两株新分离JEV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9%和100%。同目前在武汉市使用的疫苗株SA-14-14-2相比,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7.4%、87.9%,氨基酸同源性为96.9%。共有15个氨基酸发生变异分布在3个不同结构域,中和位点没有变异但是神经毒力位点仍然存在。结论 武汉市本地新分离乙脑病毒基因型为GI型,不同于1988年在武汉检出的GⅢ型的基因型,和疫苗株SA-14-14-2相比,其神经毒力并没有减弱,但疫苗产生的抗体对新出现的GI型乙脑病毒仍有中和作用。因此提高乙脑疫苗的接种率并配合防蚊灭蚊措施对控制乙脑疫情依然至关重要。同时有必要对本市蚊虫及乙脑患者进行长期的病原学监测工作,为乙脑预测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新分离登革2型病毒福建株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对新近分离的导致1999年福建省登热流行的登革2型病毒FJ-10株进行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系统发生树分析。方法 利用RT-PCR和5′、3′RACE法扩增FJ-10株cDNA,并进行克隆测序,利用DNASTAR折Clustal方法绘制系统发生树。结果 JF-10株基因组全长10723个核苷酸,有1个单一开放读码框架(ORF,第97-10269nt),编码3391个氨基酸,5′和3′非编码区长度分别为96和454个核苷酸,通过与标准株NGC株和我国其他地区分离株DEN2-04、43、44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4.0%、92.8%、93.9%和93.9%,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9%、97.2%、97.7%和97.9%。以47株登革2型病毒E/NS1连接区24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发生树分析,福建株与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同属第Ⅳ基因型。结论 FJ-10株基因组全序列一级结构与其他登革2型病毒类似,其基因型不同于我国其他地区分离株DEN2-04、43和44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