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相恶药对生姜与黄芩临床配伍应用规律。方法系统检索生姜与黄芩配伍文献,以Excel数据分析平台为数据贮存和分析工具,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生姜与黄芩配伍治疗的疾病、用药剂量、配伍比例、剂型等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生姜与黄芩配伍处方主要用于治疗内科疾病(746例,占76%)、妇科疾病(62例,占6%)、耳鼻喉科疾病(43例,占4%)等;中医内科疾病中脾胃系病证数量最多(193例,占26%),其次为肝胆病证(189例,占25%)、肺系病证(185例,占25%)。黄芩用量以10、12、9、15 g居多,69%(532/772)处方中的黄芩剂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剂量范围内;生姜用量以10、6 g居多,84%(356/424)处方中的生姜剂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剂量范围内。生姜与黄芩多以1∶1比例配伍(32%)。结论相恶药对生姜与黄芩配伍处方临床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类病证,二者一寒一热,温肺与清肺相宜,共奏相制相成之效。  相似文献   

2.
王棣洲 《陕西中医》2002,23(7):670-671
在一个方剂中 ,针对所治的病证特点及配伍用药的需求 ,同时选用寒性和热性的药物的配伍方法 ,就是寒热并用。历代医家在此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张仲景对寒热并用是早有成就的 ,《药治通义》曰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 ,治中焦冷热不调 ;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治上热下冷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水热相并之类 ,是寒热同用也。此皆所病之证 ,本属错杂 ,故药之攻补寒热 ,各有相对者也。又有病但寒但热 ,而寒热并行者 ,如大青龙汤、桂枝加大黄汤、大黄附子汤、备急丸之类 ,是其药一取其性 ,一取其用 ,性用相…  相似文献   

3.
人参与莱菔子被视为相恶由来已久。其实相恶之药配伍使用而获效者,自古迄今为数不少。《神农本章经》虽有“勿用相恶相反者”之戒,然而李时珍指出:“古今多有用相恶、相反者。”黄芩恶干姜,而仲景半夏泻心汤配合使用;人参恶皂荚,而东垣理脾胃泻阴  相似文献   

4.
基于1307首方剂的平性药病证配伍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1 307首方剂的药性组方规律,探讨平性药临床用药规律。方法:从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中筛选1 307首方剂,并以《药典》记的载药性为判定依据,将获得的数据录入"中药方剂药性数据分析系统",分析了寒热平药性与组方角色的关系、寒热平药性组方角色与主治病证的关系等;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平性药配伍与不同病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两两相关分析及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平性药作使药者为寒、热药的3.9倍,平性药作君、臣药的方剂,以治疗气虚证者最多,其次是瘀血证和痰湿证;平性药在寒证、热证、不寒不热证、寒热错杂证的总体应用频率分别为22%,18%,25%,18%,在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中的总体应用频率分别为27%,17%,25%;在气虚证、血虚证、寒证、不寒不热证、虚证中,平性药的应用频次分别是寒性药+热性药的1.5,1.4,1.4,1.6,1.2倍。结论:平性药在组方配伍时最常作使药;平性药多用于虚证和虚实夹杂证,是气虚证、血虚证、寒证、不寒不热证、虚证等病证的常用药,比寒热药物更宜于临床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5.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出自《伤寒论》,药仅四味,配伍严谨,以辛味宣,苦味降,甘味补中益胃,寒热互济,虚实并调,不失为治中焦气机紊乱的一首经方。笔者临床用于治疗病机相同的不同病证,颇获效验。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酸枣仁-五味子药对在中医方剂中的应用规律。方法: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药典》、中国中医药数据库的检索,收集到含酸枣仁-五味子药对的方剂242首,对酸枣仁-五味子药对的用量比例、炮制情况以及与药对所在方剂功效主治相对应的疾病科属等内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在242首含有酸枣仁-五味子药对的方剂中,两者用量比例以1∶1和2∶1为主,所占频数为35.95%和10.74%;所治疾病科属以中医内科为主,所占频率为85.12%,其中以治疗心系病证使用频率最高,在内科病证所占频率为30.58%;酸枣仁包含生用和炒用两种情况,所占频率分别为46.31%和53.69%;五味子存在多种炮制情况,但以生用为主,其所占频率为87.19%。结论:运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更全面的研究酸枣仁-五味子药对的应用规律,从而发现其在中医临床治疗疾病中的用药规律,为相关实验研究以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9,(2)
目的:分析含附子饮片处方的临床使用情况,评价其临床用药安全性,为附子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广东省中医院2016年1~3月含附子饮片的门诊处方26 174张,通过分析含附子饮片处方的患者基本情况、诊断、科室以及附子饮片的品种、煎煮方法、剂量和配伍等方面,分析附子的临床应用状况。结果:广东省中医院使用附子处方的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1.76倍;年龄方面,分布在41~60岁的患者占比最多;科室方面,内科患者人数居多;中西医诊断方面,中医诊断为痹证(病)的患者最多,西医诊断为乳腺恶性肿瘤的患者最多;附子处方中以黑顺片使用频率最高,达74.37%,生附片仅为7.16%;剂量和煎煮方面,88.21%黑顺片处方中剂量在15 g以下,生附片则有90.03%处方超出15 g范围,其最大单剂量达500 g,而先煎的比例仅为0.96%;配伍方面,约77.20%附子处方配伍了甘草或炙甘草,且随着附子用量增多,配伍剂量也增多。结论:广东省中医院处方中附子用量较大,常配伍使用,生附子毒性虽大,但经过合理煎煮及配伍后能达到"减毒存效"目的。  相似文献   

8.
刘星  沈璐 《世界中医药》2023,(6):865-870+876
目的:探讨干姜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量效关系以及配伍用药规律。方法:整理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干姜的条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二元相关性分析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干姜剂量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总结干姜量效特点及其主治证候。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含干姜方剂42首,占《伤寒杂病论》全部方剂比例的16.28%,对其中可进行统计学分析的30方剂分析发现,干姜单次用量与药味数量、剂量、服用次数均有相关性。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干姜的单次用量、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和干姜在组方中是否作为主药并无相关性;与其作为非主药比较,干姜与附子、细辛、人参、配伍时作为主药的单次用量差异明显。结论:通过对其量效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干姜在临床上的使用及其疗效主要通过与其他药物配伍实现,与附子配伍时用量为13~28 g,与细辛配伍时用量为4~6 g,与人参配伍时用量为6~16 g,(表6得出为6~16 g)并得出干姜可作为固定剂量应用于临床,所得剂量为6~35 g。干姜的作用部位主要在中焦,以温中为主,通过温中,散寒邪在胸中,治寒邪在筋骨者,治寒邪...  相似文献   

9.
王景红  张彦丽  桂月 《北京中医药》2009,28(11):840-843
目的 了解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的用药情况.方法 调取我院2008年全年中草药调剂室门诊处方信息,对其中使用剂量、平均剂量、药品处方出现次数、中药药品使用频率、药品使用剂量频率、药品使用总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使用频率位列前3位的为茯苓、当归、炒白术;按<中药学>分类,在使用频率上,补虚药居第一;各种药品使用剂量以10g、15g居多,约占75%;药品使用剂量在<中国药典>规定剂量范围内的平均出现频率为45.72%,且剂量普遍偏大.结论 补虚药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际应用剂量与<中国药典>规定剂量有部分出入;在临床中仍要加强中药饮片的安全使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王景红  张彦丽  桂月 《北京中医》2009,(11):840-843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的用药情况。方法调取我院2008年全年中草药调剂室门诊处方信息,对其中使用剂量、平均剂量、药品处方出现次数、中药药品使用频率、药品使用剂量频率、药品使用总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频率位列前3位的为茯苓、当归、炒白术;按《中药学》分类,在使用频率上,补虚药居第一;各种药品使用剂量以10g、15g居多,约占75%;药品使用剂量在《中国药典》规定剂量范围内的平均出现频率为45.72%,且剂量普遍偏大。结论补虚药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际应用剂量与《中国药典》规定剂量有部分出入;在临床中仍要加强中药饮片的安全使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广泛收集整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处方,在构建处方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和熵聚类方法,确定处方中各药物和药物组合的使用频次、药物间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黄芪、茯苓、地黄、山药、丹参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丹参、黄芪","黄芪、地黄","茯苓、黄芪"等;置信度大于0.85的关联规则包括"山茱萸,牡丹皮,茯苓-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山药","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等。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多用益气养阴、补脾益肾、清热生津、活血化瘀之品,配伍精巧合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处方用药规律。方法:在收集相关处方的基础上,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进而利用该系统的数据分析模块中嵌入的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为主要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并获得含牛膝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含牛膝处方常用于治疗眩晕、痹证、腰痛等病证,高频次药物包括赤芍、桑寄生、白芍、丹参、益母草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牛膝、赤芍","牛膝、桑寄生","赤芍、桑寄生"等,置信度≥0.9的关联规则包括"续断-牛膝","白芍,桑寄生-牛膝","白芍,赤芍,桑寄生-牛膝"等。结论:颜正华教授含牛膝处方所用药物多具活血通络、补肝肾、强筋骨等功效,组方法度清晰严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遣方用药规律和特点,为指导临床辨治2型糖尿病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843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门诊中药处方,利用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和核心网络方法对组方、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40-59岁就诊人数最多,有1451例,占总人数的51.04%;中药使用频率排前5的分别是:黄连(7472次,7.19%)、黄芩(4087次,3.93%)、干姜(3892次,3.75%)、知母(3109次,2.99%)和黄芪(2956次,2.84%);药物功效分类、药性、药味和归经中频率最高的分别是,清热药(22.28%)、性寒(28.21%)、味甘(31.18%)、归脾经(17.76%);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黄连为核心药物,并存在多种黄连组合。关联规则结果显示,黄连-干姜(CI:0.97)、黄连-黄芩(CI:0.95)、黄连-清半夏(CI:0.92)、黄连-天花粉(CI:0.90)均是置信度较高的配伍组合;方剂使用情况中,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小陷胸汤、大柴胡汤使用频率位居前5,分别占10.42%、7.91%、6.71%、6.62%和4.69%。结论 2型糖尿病整体治疗手段以清热、补虚、活血为主。清热药以黄连为核心,存在多种黄连组合,形成“辛开苦降”、“苦寒甘润”、“苦酸制甜”不同配伍组方模式,扩大了黄连的临床使用范围,切中中医诊疗过程中糖尿病复杂多变的病机特点;补虚活血药以黄芪为主,黄芪系列方剂在糖尿病并发症治疗中使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4.
HPLC法研究泻心汤中大黄和黄芩配伍的活性成分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泻心汤中大黄和黄芩配伍前后的活性成分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对两药合煎液和单煎混合液的各峰进行检测和分析,并对两药合煎液和单煎混合液中黄芩苷、大黄素等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和动态分析。结果大黄与黄芩配伍合煎后产生了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结论中药复方配伍并非是单味药的简单加合,本实验结果有助于阐明泻心汤的化学成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泻心汤不同配伍抗炎作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秉亮  马越鸣  严东明  王天明  石荣  谭波 《中草药》2007,38(11):1690-1693
目的对泻心汤不同配伍抗炎作用进行研究,以阐明该方的配伍原理。方法采用脂多糖(LPS)小鼠急性炎症模型,以血清NO浓度变化作为炎症指标,观察ig泻心汤生药18g/kg对血清NO浓度经时变化的影响;ig泻心汤生药4.5、9、18g/kg对血清NO浓度的影响;按正交设计,观察ig泻心汤不同配伍,即大黄、黄连、黄芩、大黄 黄连、大黄 黄芩、黄连 黄芩、全方(全方组生药18g/kg,其余各组按照在全方中的等量生药剂量给药)对血清NO浓度的影响。结果泻心汤给药后小鼠血清NO浓度均较对应时间点模型组低,6h差异显著,12、15h差异非常显著;泻心汤各剂量组小鼠血清NO浓度均较模型组低,高剂量组差异显著;不同配伍结果显示,除黄连组外,各给药组血清NO浓度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正交分析表明,在抗炎方面,大黄为该方第一要药,黄芩其次,黄芩与大黄有协同作用,黄连无明显作用及影响。结论在抗炎方面,泻心汤中大黄为第一要药,黄芩其次,黄芩与大黄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丹参作为一种常见并可用于制备保健食品的大宗药材,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该文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食品网站公布的丹参保健食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剂型、功效成分、保健功能及中药组方等方面进行梳理与分析;应用SPSS Modeler 15. 0中Apriori算法模块对丹参保健食品的组方规律进行探究。结果发现胶囊剂最为普遍(约占55. 34%),冲剂和饮料较为少见。保健功能方面以辅助降血脂、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增强免疫力和祛黄褐斑为主; 92例辅助降血脂的丹参保健食品中,常见的中药组合为丹参-绞股蓝-葛根; 55例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的丹参保健食品中,常见的中药组合为丹参-葛根-五味子; 54例增强免疫力的丹参保健食品中,常见的中药组合为丹参-黄芪-枸杞子; 46例祛黄褐斑的丹参保健食品中,常见的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葡萄籽。具有不同保健功能的丹参保健食品在方剂配伍的选择上,基本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和现代医学理论,可为精准、高效地研发此类保健食品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Apriori算法与网络关联的大黄-甘草药对数据挖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黄-甘草药对的中医方剂用量、配比与方剂功效的关系。方法: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检索组成含甘草、大黄的方剂共2 361首,利用计算机算法将方剂文本信息整理为表格形式,统计方剂中甘草和大黄的用药量、配伍比例及方剂功效,用Apriori算法及网络图对三者间关系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大黄常用剂量在25.16~35.16 g,甘草常用剂量在0~5.16 g,15.16~35.16 g;常用配伍比例为1/1,占总数的37.85%;方剂功效以止痛、清热、利水渗湿、消肿散结、解毒为主,且剂量、配比与功效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应用Apriori算法及网络关联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可发现药对组成规律,为方剂配伍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为临床组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挖掘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阴虚证临床核心症状及方药,为中医临床辨证及治疗SLE阴虚证提供参考。方法: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通过临床回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7年5月病案室322例SLE患者病历以及计算机检索筛选出的134篇中医药治疗SLE的文献,对SLE阴虚证中医临床的症状、用药进行复杂网络构建,计算网络的拓扑性质参数,分析SLE阴虚证中医临床核心症状、方药、配伍规律和组方特点。结果: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得出,本研究中治疗SLE阴虚证的核心中药主要有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知母、黄芩、青蒿清热,山萸肉收涩,秦艽祛风湿热,鳖甲、女贞子补阴,白芍补血,茯苓、泽泻、薏苡仁利水消肿,山药、甘草片补气,制半夏化痰;核心处方为青蒿鳖甲汤、六味地黄丸;核心症状有疲乏、眠差、纳差、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头晕、皮疹、皮肤红斑、面部鲜红蝶形红斑、斑疹暗红、脱发、腰膝酸软、关节痛、肌肉痛、耳鸣、口干、咽痛、舌红、苔少、脉细数。核心症状与证候诊断标准进行比较,有新的临床常见症状出现,即眠差、纳差、面部鲜红蝶形红斑、斑疹暗红。结论:SLE以阴虚血热为主要病机,治疗应养阴生津、清热凉血、清虚热,本文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对计算机文献检索及临床病历回顾性研究探讨SLE阴虚证中医临床的症方药规律得出结论与临床基本一致,可为SLE阴虚证中医临床辨证治疗作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1 307首古今方剂的药性组方规律,探讨了平性药组方配伍用药规律.方法:从国家规划教材《方剂学》及《中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中筛选1 307首方剂,并以《药典》等为药性的判定依据,将获得的数据录入自创的“中药方剂药性数据分析系统”,分析探讨平性药组方配伍规律,并以平性药分别作为君、臣、佐、使的应用频次上限10%确定为该组方角色常用药物,频次上限25%定为该组方角色主干药物.结果:不同药性在1 307首方剂中作为君臣佐使的频次统计:寒性、平性、热性药物,作君药者分别占42%,15%,43%,作臣药者分别占40%,17%,43%,作佐药者分别占37%,20%,43%;作使药者分别占17%,66%,17%;筛选出平性药作为君、臣、佐、使的常用药物及主干药物.结论:平性药在组方配伍方面有两大特点,一是少为君臣,重在和合;二是多为佐使,调和辅助;本研究方法所筛选出的君臣佐使常用平性药和主干平性药,将为临床组方用药及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