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情致病病因分析及心理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致病是从表入里,都从外感,故有“外感六淫”之称。而情志致病,病从内发,是内伤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故称“七情内伤”。其致病特点:一是直接伤及内脏,病由内生,故又称“内伤七情”:二是主要影响气机,使脏腑气血失调;三是情志波动,导致病情加剧和恶化。笔者尝试对七情致病心理学机制进行探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1明确病因,把握病理机制转化外科疾病的发生,从病因上看包括有:外感六建、清志内伤、外来伤害、感受特殊邪毒以及房事损伤等方面。在外感六淫中应重点掌握六淫化火,即外科疮疡多由火毒、热毒所致。另外,六淫诱发、六淫直接伤害人体和六淫致病有季节性,也是其致病的特点。情志内伤,分为情志化火和情志内伤脏腑。外来伤害是外科致病因素中独具特点的一种,它作用快,且多易直接发病.学习病理机制的转化,重点是掌握中医外科疾病过程中,由于发病的总机理是随着病的发生与发展而变化的,与此同时也反应了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把握疾病…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籍对荨麻疹早有论述,《内经》中的“痤疿”、“痒疮”即包括此病;《金匮要略》称之为“瘾疹”;《医宗金鉴》称之为“(?)(疒雷)风”。俗称痒疹或“鬼风疙瘩”。中医认为外受六淫之邪,内因在气血失调而致病。对顽固性荨麻疹颇为难治。本人用麻浮乌蛇解毒汤加减配合外用洗药治疗收到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4.
头痛又称“头风”,是临床常见病,它可单独出现,也见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最早记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为“脑风”、“首风”。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注于头。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肾精亏虚、饮食劳倦、跌仆外伤皆可导致头痛。外感六淫之邪,上犯巅顶,使经脉阻滞,清阳不得疏发可致外感头痛;内伤情志,忧郁恼怒,气郁肝阳或肝郁化火上扰清窍可致肝阳头痛;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可致肾虚头痛;饮食劳倦,  相似文献   

5.
<正> 肝郁,是肝失条达,疏泄不及,气机郁滞的病症。今之医者,多责之于情志所伤。笔者认为,引起肝郁的原因很多,凡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脏气虚损、瘀血、痰浊等皆可导致肝郁。 情志致郁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而调畅情志,若情志内伤,可致肝郁。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石念祖云:“人忿则全身气血颠倒,最易伤肝”。如四逆散证、柴胡疏肝散证。  相似文献   

6.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症。中医学认为,本病的产生,系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情志内伤、思虑、用脑过度、久病暗耗、外感六淫之邪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与衰退,使机体阴阳、气血、津液匮乏,内环境失去相对平衡与稳定而引起。其病涉及五脏六  相似文献   

7.
荨麻疹属于中医“瘾疹”、“风疹块”、“风疙瘩”等范畴。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先天不足,斑性不耐,加之风寒湿热之邪侵犯肌肤所致;或因情志内伤、冲任失调,肌肤失养、生风生燥,郁于肌肤而成。临床上通过辨证论治、审证求因,常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谈及中医的病因中医界的同志,似乎不用思考都能顺口说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目前中医院校《中医基础理论》五版教材也这样写道:“六淫邪气侵袭为外因,情志所伤为内因。”这样认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古代医家对病因的认识。一、沿革:现在可查的最早认识病因的医  相似文献   

9.
荨麻疹是一种皮肤上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伴剧烈瘙痒及烧灼感的过敏性皮肤病.因皮疹时起时消,故名瘾疹;因其每遇风而发,又称风疹块;《诸病源候论》称风瘙瘾疹;《医宗金鉴》称鬼风疙瘩.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病由内、外因所致,内因即先天禀赋不耐,外因即各种致病因素诱发,如外感风寒风热之邪或过食辛辣肥厚、肠道寄生虫肠胃积热复感风邪或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血虚生风化燥郁于肌肤而发病.艾儒棣教授运用中医药辨证加味三甲基础方论治本病,疗效显著,现收集病例5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本病病因复杂,病机变化多端,中医学称为“瘾疹”、“癗”。一般认为荨麻疹多是风邪侵袭腠理,遏于肌表而成,如《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下·风瘙瘾疹候》曰:“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遇热气并,则生癗”。后世医家多宗此说。但经  相似文献   

11.
颜华 《光明中医》2000,15(5):12-13
咳嗽是临床常见证、多发证。外感六淫、饮食情志内伤、他脏传变均可导致咳嗽。祖国医学对咳嗽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内经》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并按脏腑分类进行辨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制了许多治咳方剂 ,并偏于寒饮。后世如《诸病源候论》与《千金要方》谓咳有十种 ,清代沈金鳌更将咳分为 1 6种。自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二证之后 ,咳嗽之辨治已趋于系统和完善。但外感有风、寒、湿、暑、燥、火之别 ,内伤则有五脏六腑之异 ,故而临证时仍感错综难辨。笔者随师门诊多年 ,并于病房临床实践二载 ,临证时将…  相似文献   

12.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复发性口疮等。本病以具有明显的灼痛感、缠绵难愈为特征。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口疮”范畴,多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内伤七情、劳倦过度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笔者采用火针治疗4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蒋士卿教授认为胃癌的发生是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调、正气不足等原因导致机体内环境遭到破坏,打破阴阳的平衡状态使之失调,从而造成五脏六腑的功能失和。因此治疗上以“和”法贯穿始终,通过调理脏腑、通而补之、调畅气机、调和情志以及调节饮食等从而使“失和”的机体恢复“阴平阳秘”之“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六淫之邪密切相关,情志亦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蔡圣朝教授家中世代学医,传至蔡教授已至四代,蔡教授根据自己四十多年临床经验并结合本病的病因病机提出益气养血,活血祛风的基本治疗原则,嘱患者注重调畅情志,内外兼治,采用针刺、拔罐及中药三者配合治疗阻断疾病的继续发展,循序改善病情,最后使患者基本痊愈。文章从慢性荨麻疹的定义,病因病机,中医特色治疗等多方面来研究本病,从而挖掘名老中医的临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5.
荨麻疹辨证要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体质、病因、病位三方面分析荨麻疹中医辨证要素。认为荨麻疹的体质有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血虚体质、血瘀体质、蕴毒体质等五种基本类型 ;导致荨麻疹的六淫病邪主要有风、寒、热、湿之邪。另外 ,情志所伤、饮食不当和病理产物性病因亦是荨麻疹发病的重要原因。荨麻疹的发病部位在肌表营卫 ,涉及肺肝脾肾四脏 ,其中急性荨麻疹的发病多与肺脾二脏有关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荨麻疹是以反复发作的部位不定的皮肤瘙痒、水肿性团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病,病程常迁延数日至数月。本病属中医"瘾疹"范畴。历代医家将其病因归纳为外邪侵袭、情志内伤、素体虚弱等,治法也多种多样[1]。笔者认为主要病机为"少阴有余"。1病机为"少阴有余"《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王冰注为"肾水逆连于肺母故也"。张介宾则注为"少阴君火有余,火盛克金"所致。《金匮要  相似文献   

17.
卢传坚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凤年 《新中医》2007,39(1):79-80
荨麻疹属于中医学瘾疹、风疹块、风疙瘩等范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复杂,内源性因素与遗传、内分泌失调、精神因素等相关,外源性因素多与食物、药物、感染、吸入物或物理及化学因素相关。治疗上主要为缓解症状。由于发病因素往往难于确定,对控制复发尚无切实可行的方法。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先天不足,禀性不耐,加之风寒湿热之邪侵犯肌肤所致;或因情志内伤,冲任失调,肌肤失养,生风生燥,郁于肌肤而成。临床上通过辨证论治,审证求因,常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内经》在病因分类上,可分为阳邪、阴邪两大类,诚如《素问·调经》所言:“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即阳邪从外感六淫之气而得,阴邪从内伤饮食、情志所获。故根据《内经》之阴阳病因学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屡获良效,现举医案四则试论之。  相似文献   

19.
慢性荨麻疹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与六淫、饮食、情志、脏腑虚损等因素相关。风邪被认为是其重要病因,但风邪稽留肌表还责之于“虚”和“湿”。本文基于三焦气化理论,认为三焦气化失司,影响气津的化生及通行,卫表不足、水湿停聚为其病机关键。以《伤寒论》中五苓散温阳化气以治本,祛风利水以治标,气津同治,表里双解的特点结合病例论述其治疗。  相似文献   

20.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离经而行,或从九窍而出,或渗溢于肌肤的一类病证。《内经》对血证的病因病机及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均有论述,并可散见于多篇之中,未成系统,笔者略加论述,以期对有较全面的认识。1 血证的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血证的形成与外感时邪、内伤情志及饮食劳倦相关。出血之因于外感时邪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唾血血泄鼽衄”,“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咳唾则有血”等等。出血之因于情志者,如《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