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修辞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勇 《陕西中医》2009,30(1):93-94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成书于2000多年前,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确立的标志。有“医家之《灵》、《素》,即儒者之《六经》”之说。然其辞古,其义奥,读者常难达其意。从修辞方面进行研究是准确理解其中医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品味鉴赏我国先人用语之精妙。《内经》较早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广博深奥的医学内容,是古代医籍中运用修辞的典范。本文将着重讨论《内经》中关于疑问与省略两种修辞方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内经》变文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如青 《国医论坛》1993,8(3):35-37
变文,即“变化文辞”,属古汉语修辞格之一种,又有“互辞”、“避复”之目.变文之法在古医经中时见运用.如《素问·逆调论》:“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说文·巾部》:“常,下(?)也.从巾,尚声.或从衣.”可知“常”为“裳”之本字,古人上衣曰衣,下衣曰常(裳),故清儒于鬯指出:“(经文)此  相似文献   

3.
学习祖国医学,阅读古典医著,特别是阅读《内经》,校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因为《内经》传世已久,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错误;而校勘的作用则在于排疑,显真,明微。其内容是校出书中的误、脱、衍、倒等错误,最后达到订讹目的。本文专就校勘中内证方法,谈谈《内经》的校勘。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渊源流长,中医之精华源于古籍.历代医家大凡习医有成就者无不引经据典.如东汉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唐代药王孙思邈:学者必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余在临床工作中深受启发、启迪,每每困惑之时,总习惯捧起这部巨著研读、思考,结合临床实际加以运用.深刻体会到<内经>这部巨著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至此,特将临床工作中的点滴认识和体会加以表述,与同道共参.  相似文献   

5.
6.
胡凤媛 《河南中医》2007,27(4):73-75
《内经》理论博大精深,尽管年移代革,疾病谱不断变化,但它历久不衰,拯危救难无数,始终是中医临床的指南。但因《内经》理论艰涩难懂,一些医家不能深悟其精髓并加以灵活变通,从而使《内经》理论“束之高阁”。笔者研习《内经》理论多年,临床应用颇感效验,为弘扬传统医学并将其发扬光大,兹将自己临证经验介绍如下,以和同道共同学习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治疗效果是检验一种治疗手段价值的唯一标准 ,更是中医针灸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纵观古今针灸名家均视《内经》、《甲乙》等针灸经典著作为针灸神效的源头活水。笔者作为一名刚从学校毕业的针灸医生 ,对此亦有体会 ,举例如下。1 癃闭 :王×× ,女 ,71岁。因急性脑梗塞入院。入院后第 10天出现小便不通 ,遂施导尿术。经 10余天 ,仍不能自主排尿。因病人病情稳定 ,家属准备出院 ,而带尿管出院 ,有诸多不便 ,乃求治于针灸。余取教材中常用穴中极、关元、三阴交、合谷、气海等 ,针 6次而无效。查阅《内经》 ,乃针双侧委阳、照海、大敦 ,委阳施提插…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內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或问,既已成体系,何来各家学说? 从春秋战国到两汉时代,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潮不能不影响到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两汉时代已形成四大医学流派——医经家、经方家、房中家、神仙家。《内经》是医经派的代表作之一。古今学者公认,《内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九灵山房集》),它的成书前后历经二、三百年,其中因革损益,乃自然之事。《内经》是集战国到秦汉各家名医临床实践经验,与  相似文献   

9.
《内经》理论指导内科杂症治疗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斌 《西部中医药》2011,24(4):57-58
<内经>中所阐述的诊疗学理论十分丰富,运用<内经>经典理论指导实践,能明确临证思路和方法,可显著提高中医治疗内科杂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被中医界奉为经典著作,它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兹就《内经》中的非药物、针灸疗法举隅于下:1 精神心理疗法1.1 移精变气,祝由开导所谓“移精变气”,是转移病人的精神,解除其思想负担,因而能够使紊乱的气机得到调整改善,进一步恢复到调和的状态,这对于因精神刺激所致的疾病来说,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所谓“祝由”开导,是视说疾病发生的原因,开导病人的思想,使其正确对待疾病,解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在《内经》的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学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黄老思想亦占有重要的地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故其民曰朴。”“朴”是道家术语,可见于《老子》五十七章:“故圣人云……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被发缓行,以使志生。”“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灵枢·通天》:“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黄老思想。不仅如此,《内经》有些句子,甚至是直接摘自《老子·道德经》。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故美其食,安  相似文献   

12.
13.
《内经》痿证理论临床运用举隅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内经》有关痿证的理论,指导临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 ,腰椎结核性脓肿,颈椎病,脊髓空洞症,腰骶神经根损伤疾病引起的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例,并述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4.
从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以及水郁折之5个验案探讨《黄帝内经》中五郁治则在临床运用的关键在于审证求因,辨证正确,因人因证而异,其五郁治则方可灵活变通、广泛应用于内科杂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内经》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应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治疗疾病的体会举例介绍如下。1火郁发之“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王冰注云:“郁谓郁抑”,“发谓汗之,令其疏散”。张介宾更为具体地解释说:“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扬之,如开  相似文献   

16.
诸疼痒疮,皆属于心李×,女,12岁。1984年2月就诊。患者半月前,突然寒颤身热(39℃以上),全身出现散在性红斑,色紫暗,伴双侧腮腺肿大,臀部、背部、右腋下各出现一肿块,右腋下肿块已有积脓,便秘,尿赤,舌红,脉数。查血:白细胞21600,中性80%。西医诊为“多发性脓疡”,经抗感染治疗后,未见疗效。辨证:“诸疼痒疮,皆属于心。”此由心火亢盛,气血瘀滞,火热邪毒,腐肉成痈。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消痈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所载察色测病,既有独立篇目,亦散见于各篇之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灵枢·邪客篇》说:“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等等,将察色列为四诊之首。笔者就临证所见举隅如次:1 “克我之色”乘其位乃危殆之兆疾病的内在变化.反映于面部的气色,各有一定的部位。如:《灵枢·五色》云:“五色各有脏部,……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如果反其常,在其特定部位,表现出“克我之色”,则表明病情危殆。如该篇又云:“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两颧内应肺,肺属金.赤色为心主之色,心属火。赤色见于两颧为心火刑肺金,表明心肺有病,而且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庭者,首面也”(《灵枢·五色》即前额与两眉之间,此部位内应心。黑色属水,内应肾。黑色在前额与两  相似文献   

18.
4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出自《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意为能够正确应用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才能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内经》因势利导治则理论在中医临床中应用甚广。根据病邪趋势、病变部位采取不同利导方法加以治疗,驱病邪从最便捷途径外达,以求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之效。因势利导治法在肿瘤临床运用亦是如此,正确理解和运用此法,能有效治疗肿瘤一些疑难急症。  相似文献   

20.
《内经》多针刺法治疗痹证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军民  雷国华 《陕西中医》2006,27(1):120-120
1齐刺 1.1临床运用《灵枢·官针》篇谓"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基于"治寒气小深者"的启发,我们将齐刺应用于局部韧带和肌腱的附骨端慢性劳损病变,如网球肘、肩周炎、膝关节内侧韧带损伤、梨状肌损伤等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