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痿论》“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对其中“荥”、“俞”二字有两种解释;第1种认为“荥”、“俞”即“荥俞”,“腧穴”的意思。持这种观点的如明·张介宾曰:“补者所以致气,通者所以行气,上文云独取阳明,此复云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盖治痿者,当取阳明,又必察其所受病之经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取阳明厥阴之荥俞,脉痿者取阳明少阴之荥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清·张志聪亦曰:“伯言治痿之法,虽取阳明,而当兼取五脏之荥俞也。各补其荥者,补五脏之真气也;通其俞者,通利五脏之热也”。第2种解释则认为“荥”、  相似文献   

2.
对于五体痿的针刺治疗,《素问·痿论》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治疗原则及具体取穴、操作方法,说明针刺治疗五体痿,除了取阳明外,还应通过辩证论治,取五体相应的五脏经脉的输穴和荥穴,针刺输穴时用补法,荥穴时用泻法。  相似文献   

3.
《素问·痿论》是论述痿病的专篇,明确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并介绍了痿病的具体针刺方法: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即,按照此种方法进行针刺,痿病能够取得可已的治疗效  相似文献   

4.
“治痿独取阳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历代注家,多从句中“独”字立论,认为治疗痿证只单独取于阳明。如张志聪云:“诸痿独取于阳明。”马莳亦云:“然则足痿而不能举者,由于阳明之虚,则治痿独取阳明者,宜也。”又如明代医家王肯堂说:“百体中随其不得受水谷气处,则不用而为痿,治痿  相似文献   

5.
<正> 1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原文是“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独取阳明,何也”?这是《内经》以前对痿证治疗的总结,被后世宗为治痿大法。痿证的范围较大,“治痿独取阳明”这一治则,能不能指导临床实践?从上文可以清楚地看出,黄帝和岐伯对此持怀疑态度。在原文中,岐伯全面地论述了痿的病因病机,指出“所求不得”,“悲哀太甚”,“入房太甚”,“有渐于湿”,“远行劳倦”等均可以致痿。这些意味着治痿不能“独取阳明”,所以岐伯提出要“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说明对痿证  相似文献   

6.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属中医痿症范畴。多数医家根据《素问·痿论》的“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认为五脏火热,或湿热内侵,或肾阴不足,或脾气虚弱为其病机,治疗亦多以补脾肾,清湿热为主。尚尔寿老师不落巢臼,对本病病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神经炎有似祖国医学之痿躄。痿症是指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临床上以两下肢为多见。本病在《素问·痿论》说:“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并指出有脉痿、筋痿、骨痿等,亦有因五脏气热,而分为心、肝、脾、肺、肾等各脏之痿。前人认为痿躄之主要原因为肺热叶焦,在治则上,采用“治委独取阳明”。但本例辨证属于筋痿及骨痿,在临床上多采用培补肝肾、健脾利湿之法。今将病历摘要及治疗体会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依据《内经》“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首先翻译原文,按其原文意义,分三个方面逐一进行探讨:(1)为什么治痿独取阳明?(2)治痿独取阳明与各补荥而通其俞的关系。(3)治痿取阳明是否专在补?从而阐明了治痿与取阳明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灵枢·根结》亦云 :“痿疾者 ,取之阳明”。独取阳明是中医、针灸治疗痿证的基本法则。《素问·痿论》篇说 :“肺主身之皮毛 ,心主身之血脉 ,肝主身之肌肉 ,肾主身之骨髓……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肺热叶焦则生皮痿 ,心气热则生脉痿 ,肝气热则生筋痿 ,脾气热则生肉痿 ,肾气热则生骨痿。由此可见痿证的成因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结合临床体会 ,探讨如下 ,以供同仁参考。1 机理探讨1.1 阳明为五脏之本阳明经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阳明在上肢者隶属大肠 ,在下肢者归属胃腑 ,然《灵枢·本输…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重症肌无力(MG)有所论述,《素问·痿论》对痿证的治疗原则提出:“治痿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近年来中医界学者对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作了大量的研究与观察,现就其中的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做一总结归纳。1针法灸法冯起国[1]等选取阳白透刺鱼腰、攒竹、丝竹空,行捻转补法3分钟,留针10分钟;针刺足三里、申脉,其中申脉穴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穴用提插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艾炷灸脾俞、肾俞、三阴交,每穴各灸3壮,治疗47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30日,每日1次,治愈32例,好转11例,…  相似文献   

11.
痿病属于疑难杂病,《素问·痿论》对痿病的发生、进展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痿病的主要病因在于“热”,关键病机是“肺热叶焦”,该病的治疗重在祛除肺脏郁热。该文基于《素问·痿论》中“补其荥通其输”的治疗思路,针灸取穴时配以阳明经的荥穴、输穴,分别采用补法和泻法,以宣散肺热,恢复肺输布气血津液的功能,使气血精微充养机体,筋脉骨肉各得所养,帮助恢复四肢关节的运动,从而达到促进痿病康复的目的,并附临证验案1例。  相似文献   

12.
正痿证是因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本病的诸多论述,如病因病机方面,主张"肺热叶焦"。在治疗方面,提出了"治痿者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治疗原则。《黄帝内经》中诸多论述,为后世认识痿证奠定了理论基础。谢晶日教授幼秉家学,学贯中西,业医40余年精研不辍,总结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理论。谢师在本病治疗过程中注重滋养胃阴,补益后天。笔者有幸师从左右,受益匪  相似文献   

13.
《素问·痿论》对痿证的证候特征、病因、病理、治疗原则等,均作了纲领性的论述。今就临床所见,结合对本论的学习,谈谈对痿证的认识。一、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本论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此段经文说的是本证两个阶段。第  相似文献   

14.
孟毅 《光明中医》2009,24(10):1964-1965
痿证是指肌肤枯萎、筋骨关节弛缓、痿弱不用的一类病证.<黄帝内经>中既有专论痿证的篇章,亦有散在的论述,对痿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等作了详细的论述.痿证的发生,或因外感,或由内伤;痿证的治疗,<灵枢·根结>提出"取之阳明",<素问·痿论>更强调"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载有"脾病而四肢不用"之说,<内经>句句金石之言,皆昭示痿证治疗当从脾胃着眼.  相似文献   

15.
小儿灰髓炎,为病毒性急性传染病之一,亦称小儿麻痹症,常流行于夏秋季节.本病发病急骤,以后多见瘫痪后遗症.现将我们治疗的297例瘫痪后遗症分述于后,希同道指正.一、祖国医学文献复习小儿麻痹症,其症状与祖国医学所说的痿痹瘫痪相类似《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痿论》说:"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  相似文献   

16.
马建功 《中医研究》2009,22(7):59-60
痿证是指肌肉萎缩,肢体筋脉松弛、软弱无力、痿弱不用的一类疾病。《黄帝内经》中对痿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等作了详细的论述。痿证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关于痿证的治疗,《灵枢·根结》载有“痿疾者取之阳明”,《素问·痿论》载有“治痿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载有“脾病而四肢不用”。笔者现从脾胃论治痿证,探讨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人们以“治痿独取阳明”为准绳,凡遇痿症,皆从阳明胃经着手,甚者自始至终,不以分型而用药,不以分类而取经。其实,由于五脏之热影响到所合的筋骨,肌肉,皮毛,血脉后,均可导致痿症。如“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故治疗时,当“补其滎,而通期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分经治之。但根据五脏致痿的原因分析,以及脾与他脏的关系和脾与胃的关系分析,五脏致痿  相似文献   

18.
“小儿麻痹后遗症”系急性滤过性病毒传染,以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受害为主,引起肌瘫痪的疾病。祖国医学属“痿症”。按摩则能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促进局部循环,加速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使瘫痪、痿壁的肌肉得以恢复。正如内经云:“按摩可陡筋节舒畅、血脉流通,盖按其经络,则郁闭之气可通,摩其壅聚,则瘀结之肿可散也”。  相似文献   

19.
赵瑾  李金坡 《吉林中医药》2013,(12):1274-1276
《素问·痿论》是论述痿证最早的文献,认为“五脏使入痿”,并阐述了痿证与脏腑、经脉的联系,明确了痿证的治疗原则为“治痿独取阳明”,而针刺取穴原则为“各补其荥而通其俞”。临床上对经络辨证论述较少,但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相结合,可以补充痿证的脏腑辨证分型的不足,更好的运用于临床的诊疗当中。  相似文献   

20.
“有所失亡,所求不得”一语,见于《素问·痿论》篇:“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综观上下文义,其”所失亡”与“所求”者,正是导致“肺鸣”和“肺热叶焦”的关键因素,而文中却省而未明.那么为什么 “有所失亡,所求不得”会导致肺鸣、甚则肺热叶焦而致痿躄呢?王冰注曰,此乃”志苦不畅,气郁故也”.后世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