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背景:在去神经早期大鼠骨骼肌成肌调节因子(MyoD)表达明显上调,有明显延缓骨骼肌肌萎缩的作用。临床实验证实电刺激是治疗失神经肌萎缩的有效方法。尚未有实验证实电刺激对失神经肌萎缩MyoD表达的影响。 目的:验证电刺激对大鼠骨骼肌MyoD基因表达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7/11在山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健康的SD大鼠36只,雌雄不限。随机分成3组,即空白对照组、去神经组、电刺激组,每组12只。 方法: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去神经组和电刺激组大鼠制作右侧坐骨神经离断,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用电刺激对电刺激组进行刺激,1次/d,30 min/次。分别于去神经第2,7,14,28天,处死大鼠,取小腿的腓肠肌肉标本。 主要观察指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MyoD mRNA的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yoD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在去神经支配后第2,7,14,28天,去神经组和电刺激组标本中MyoDmRNA和蛋白含量表达上调,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电刺激组表达高于去神经组(P < 0.05)。 结论:通过电刺激可以上调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模型MyoD的表达,说明电刺激是延缓骨骼失神经肌萎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成肌调节因子Myf-5是参与肌肉发生过程分子调控、启动和维持骨骼肌细胞生长发育的重要基因,可能与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发生有关。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不同时段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成肌调节因子Myf-5基因的表达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04在山西医科大学完成。 材料:选择健康8周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4组,即假手术组(有神经支配)、去神经2 d组、去神经7 d组、去神经28 d组,每组6只。 方法:假手术组不切断坐骨神经,仅做假手术。去神经组右下肢后部中段切断坐骨神经1 cm以上,分别于去神经第2,7,28天用脊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分离出右小腿的胫骨前肌、比目鱼肌、腓肠肌、跖肌标本。 主要观察指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各组肌肉Myf5 mRNA表达情况,抗Myf-5 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C 法),测量灰度值。 结果:去神经骨骼肌早期,Myf-5的mRNA在去神经支配后第2,7,28天均表达上调(P < 0.05)。Myf-5 抗体阳性染色细胞核数在SD大鼠骨骼肌失神经28 d时的肌卫星细胞中最多。 结论:Myf-5在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早期不同肌肉表达均为上调。大鼠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早期肌卫星细胞中Myf-5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中,核因子κB /MuRF1通路是最关键的分子机制之一,抑制该通路可以提高失神经骨骼肌的力量,保持肌肉数量和促进肌肉再生。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MuRF1在失神经骨骼肌中的表达及氯沙坦对核因子κB/MuRF1通路的影响作用,以期寻找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新途径。 方法:将Wista大鼠随机分为3组:失神经对照组、氯沙坦治疗组建立右下肢失神经腓肠肌动物模型。氯沙坦治疗组大鼠采用氯沙坦以10 mg/(kg•d)空腹灌胃;失神经对照组大鼠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以不做处理的大鼠为正常对照。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 检测术后2,14,28 d时大鼠腓肠肌核因子κB和MuRF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结合肌肉失质量比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支配后核因子κB和MuRF1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2,14,28 d持续增加(P < 0.05),而且二因子的表达线性相关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失神经支配后14,8 d氯沙坦治疗组腓肠肌湿质量比高于同期失神经对照组(P < 0.05),氯沙坦治疗组两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各个时间点低于失神经对照组(P < 0.05)。核因子κB、MuRF1在失神经肌萎缩中表达增高,而且是同一通路。结果提示氯沙坦可以通过干扰核因子κB、MuRF1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来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生理在大鼠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中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对坐骨神经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经鉴定标记后备用。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肌肉注射干细胞组(实验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组(对照组),每组18只,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术后3d将干细胞和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到损伤侧坐骨神经支配的骨骼肌中。于移植后3、7、14、21、28、60d,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腓肠肌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肌肉复合动作电位幅值(CMAP)检查。结果腓肠肌EMG实验组自发电位减少和动作电位出现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坐骨神经MCV和CMAP波幅呈恢复趋势。移植后:21d开始,实验组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60d时,传导速度两组无显著性(P>0.05),波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肉注射人间充质干细胞对坐骨神经损伤具有促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后,心肌梗死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蛋白浓度的变化,以及心肌细胞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水平的表达。 方法: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未转染的正常鼠骨骼肌成肌细胞均由实验室前期制备。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取12只作为假手术组,剩余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结扎后24 h存活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18只/组。造模后24 h,实验组在动物后肢局部分多点注射总量为0.1 mL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悬液,(2~4)×1010 L-1细胞;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未转染的正常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悬液。应用ELISA法检测血浆和心肌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RT-PCR检测心肌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水平。 结果:①细胞移植后1,2,4周,假手术组血浆和心肌组织内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 > 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中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质量浓度均显著降低(P < 0.01),心肌组织中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含量均明显升高,于第2周达峰值(P < 0.01),且实验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 < 0.01)。②细胞移植后1,2,4周,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内均未检测到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实验组于第1周即表达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 < 0.01)。③细胞移植后第1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心肌细胞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 < 0.01);至第2周实验组达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然后逐步下降。实验组和对照组心肌细胞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的表达均逐渐呈升高趋势,且实验组更为显著(P < 0.01)。 结论: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大鼠体内1周后,能有效合成和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明显促进心肌梗死早期大鼠心肌细胞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的表达,同时可持续促进心肌及全身其他组织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分泌。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后,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的变化,以及心肌细胞细胞核分裂抑制因子p16INK4a和细胞核增殖抗原蛋白的表达。 方法: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未转染的正常鼠骨骼肌成肌细胞均由实验室前期制备。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取12只作为假手术组,剩余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结扎后24 h存活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18只/组。造模后24 h,实验组在动物后肢局部分多点注射总量为0.1 mL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悬液,(2~4)×1010 L-1细胞;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未转染的正常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悬液。应用ELISA法检测血浆和心肌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心肌细胞细胞核分裂抑制因子p16INK4a、细胞核增殖抗原蛋白的表达。 结果:①细胞移植后1,2,4周,假手术组血浆和心肌组织内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 > 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中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质量浓度均显著降低(P < 0.01),心肌组织中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含量均明显升高,于第2周达峰值(P < 0.01),且实验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 < 0.01)。②细胞移植后1,2,4周,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内均未检测到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实验组于第1周即表达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 < 0.01)。③细胞移植后1周对照组p16INK4a阳性细胞达峰值,显著高于其余2组(P < 0.01),然后迅速降低;第2,4周实验组p16INK4a阳性细胞率与假手术组基本相似(P > 0.05)。④细胞移植后第1周,实验组细胞核增殖抗原阳性细胞达峰值,显著高于其余2组(P < 0.01),随时间延长明显减少;第2周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细胞核增殖抗原阳性率基本相似(P > 0.05),而实验组仍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并持续到第4周(P < 0.01)。 结论: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大鼠体内1周后,能有效合成和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明显抑制心肌梗死早期心肌细胞p16INK4a表达,同时还可以促进细胞核增殖抗原表达,在局部持续1个月发挥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鼠失神经后骨密度变化的可能原因 ,以及NGF注射、电刺激和被动运动等治疗的应用价值 ,并为临床预防神经源性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切断SD雄性大鼠坐骨神经和股神经 ,造成失神经支配大鼠模型 ,利用NOR LAND、XR 36型双能骨密度检测仪进行骨量测定。结果 大鼠失神经支配可引起骨密度的改变 ,通过NGF注射、电刺激和被动运动等治疗可减缓失神经大鼠的骨量下降 ,而失神经肢体的固定则加重了骨量的降低。结论 通过大鼠失神经后的骨密度变化 ,说明股骨密度在失神经支配后受多种因素的调控 ,其中力学因素是其首要和主要因素 ,同时大鼠失神经支配后 ,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建以及维持神经再支配的生物学环境的稳定将有利于防止骨量的下降和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王爱国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53):10457-10460
背景:失神经支配的肌萎缩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仍没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目的:观察带神经血管的肌束分点植入后对失神经支配肌肉形态学影响,探求一种失神经支配肌萎缩研究的新思路。 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7/2007-12在南京鼓楼医院手外科完成。 材料:清洁级健康Wistar大白鼠3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0 g左右。 方法:建立大鼠双下肢腓肠肌外侧头失神经支配模型。其中右侧在腓肠肌外侧头肌腹中远1/3处做两切口,用比目鱼肌作成带神经血管肌束,分点植入失神经支配肌肉内,作为实验组。左侧只切断腓肠肌外侧头肌支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肌肉外观、超微结构变化,测定肌纤维周径及截面积、胶原纤维含量。 结果:①实验侧的腓肠肌饱满、有弹性、色泽好、切之出血多。对照组肌肉萎缩变细、色泽灰白、切之出血少。②各时间点实验组肌细胞周长和肌肉纤维横截面积测量值大于对照组(P均< 0.01);胶原纤维含量低于对照组(P < 0.01)。③实验组细胞核基本正常,肌膜光滑,肌纤维间距小,线粒体数量多、嵴完整。对照组肌肉细胞核变形、空泡化,肌膜呈乳突样改变,肌纤维明显变细,间距增大,线粒体数量少、出现空泡化及絮状化,脂滴增多。 结论:带神经血管肌束分点植入法是一种延缓失神经支配肌肉萎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鼠失神经支配后股骨密度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大鼠失神经后骨密度变化的可能原因,以及NGF注射、电刺激和被动运动等治疗的应用价值,并为临床预防神经源性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切断SD雄性大鼠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造成失神经支配大鼠模型,利用NORLAND、XR-36型双能骨密度检测仪进行骨量测定。结果 大鼠失神经支配可引起骨密度的改变,通过NGF注射、电刺激和被动运动等治疗可减缓失神经大鼠的骨量下降,而失神经肢体的固定则加重了骨量的降低。结论 通过大鼠失神经后的骨密度变化,说明股骨密度在失神经支配后受多种因素的调控,其中力学因素是其首要和主要因素,同时大鼠失神经支配后,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建以及维持神经再支配的生物学环境的稳定将有利于防止骨量的下降和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背景:MG-132是蛋白酶体抑制剂的一种,有报道显示其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有延缓作用。 目的:进一步验证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大鼠骨骼肌成肌调节因子myf-5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SD大鼠随机被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不切断坐骨神经,仅做假手术,去神经组和去神经MG-132干预组切断坐骨神经1 cm以上,制作失神经骨骼肌动物模型,去神经MG-132干预组肌肉内注射MG-132。分别于去神经第2,7,28 d处死大鼠。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myf-5 mRNA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myf-5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及结论:在去神经支配后第2,7,28天,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去神经组、去神经MG-132干预组myf-5mRNA和蛋白质均表达上调(P < 0.01);去神经MG-132干预组myf-5mRNA和蛋白表达较去神经组均明显上调(P < 0.01)。结果提示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可以通过抑制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来上调myf-5的表达,从而起到延缓骨骼肌萎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