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靖云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12):31-31
杏苏散是《温病条辨》用于治外感凉燥的方子,症见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痛,苔白脉弦。笔者用此方加浙贝、大力子、瓜蒌壳,少量频服治疗外感咳嗽,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故不揣冒昧,报道于此,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内经》从肺论治临证发微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内经》经文,探讨中医临证治则。1、开鬼门,洁净府。是指发汗,利小便,但发汗之中还寓有宣通肺气之意,利小便之中还寓有温通气化之意。2、气虚者,肺虚也。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除其本身的功能低下,更可见全身性的气虚证,故治病时,亦须重肺气之宣降条达。3、肺阳虚。肺之阳气宣降通调是水液代谢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张仲景选甘草干姜汤以治“肺中冷”肺阳虚之肺痿证。4、寒湿与咳嗽。肺之咳嗽因于寒湿之邪尤为多见,张仲景治疗咳嗽痰饮以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方中不乏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等辛温之品,充分体现了治外感寒湿咳嗽“当以温药和之”之要旨。 相似文献
3.
湿证为临床所常见,《景岳全书·湿证》有关论述既简明扼要,又具有独到之处.以下试述之.
1致湿之由,大要有二
湿邪致病,或受于外,或生于内.受之于外者,乃天地间雨露、泥水之伤,或饮食酒酪,则湿从口入,或汗出衣着湿冷未能及时更换,湿伤肌肤.生之于内者,皆责之气化不行,所谓"有湿从内生者,以水不化,阴不从阳而然也,悉由乎脾肾之亏败." 相似文献
4.
王庆其教授出生于上海嘉定六世岐黄之家,幼承庭训,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硕士学位。先后师从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教授和裘沛然教授,医术精湛,现为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及《内经》教学科研工作,著作颇丰,对《内经》的理论探析及临床应用方面的阐述尤多心得和建树。喜读王教授的近作《内经临证发锄,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5.
湿为发病之邪以及易感之途经详见于《黄帝内经》,但若论及治法,仲景于《金匮要略》中论述最精,在《黄帝内经》基础上极具发挥,突出表现在表湿证的脉证辨治中。本文谨从表湿及表湿证引起的相关杂病,如历节、黄汗、水肿等治疗中辑其大要浅述于下,以冀于临床诊治湿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7.
9.
10.
中医古籍《医学证治发微》是一部并不出名的著作,作者对于多数人也很陌生。一直以来所有文献都认为作者名徐澹庵,字扆臣,约成书于清末。笔者用徐澹庵、徐扆臣、医学证治发微、证治发微等检索词,在各种数据库中反复检索,得到《医学证治发微》有效相关文献4条,即工具书的4条记载;徐澹庵有效相关文献9条(含《医学证治发微》4条有效相关文献);徐扆臣有效相关文献4条与《医学证治发微》相同;《证治发微》有效相关文献0条。足见该书相关记录之稀少。文献记载的"徐澹庵"与《医学证治发微》的作者徐扆臣,字澹庵是两个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讹误,多半是因为"澹"通"淡""庵"通"安"。且《医学证治发微》所见者寡,而"徐锦,徐淡庵"所知者众。于是误将清康熙雍正乾隆间的海盐人"徐扆臣,徐澹庵"的著作,安给了清乾隆、道光间的江苏长洲名医"徐锦,徐淡庵"。笔者通过查阅原著,考究文献,对讹误进行了分析,认为《医学证治发微》一书作者为清顺治、康熙年间浙江海盐人徐扆臣,字澹庵,该书当成书在康熙年间。 相似文献
11.
风湿病 ,又称痹证或痹病 ,是包括现代医学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等在内的一大病类。由于该类疾病的发生、演变和转归均与气血有关 ,现就气血与风湿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1 气血与风湿病之发病气有温煦防御之职 ,血具有濡润滋养之功 ,气血同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旺盛 ,则防御卫外而邪不得入 ,筋骨得润而关节为之利 ,气血调和故风湿病难以发生。若气血亏虚 ,必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功能障碍。机体失于气血濡养 ,则抗邪、防御、适应能力必然低下 ,外邪乘虚侵入 ,留着于经络、筋脉、肌肉、骨节 ,发为风湿病。… 相似文献
12.
湿病的起始,溯源于《内经》;湿病之形成,外湿为主因;湿病的表现,多兼夹之候;湿病的治法,以微汗为妙。《金匮》于湿病,辨证准确,遣方灵活,用药精炼。其间理法畅晓,宜忌森严。 相似文献
13.
仲景论述湿病,有湿痹、风湿、湿家、寒湿等不同称谓。湿痹,即湿邪痹阻之意;风湿含义有二:一指病因,二指证候名称;湿家指素患湿病之人,重浊粘滞之湿邪痹阻筋脉关节日久,必见身体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或持续不已;寒湿,亦湿痹证型之一,乃寒与湿相合,流注关节,痹阻气血而致。称谓不同,含义有别,不可不辨也。 相似文献
14.
15.
16.
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教授为国内知名中医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博士生导师。从医执教四十余年 ,崇尚仲景学说 ,临床运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 ,得心应手。在运用经方治疗肝病方面更具特色 ,试将其经验探析如下 :1 中医治肝病贵在辨证中医治疗疾病 ,历来就讲究辨证论治 ,其可贵之处也是在于辨证 ,辨证清楚 ,而后才是论治。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病的治疗 ,陈教授强调更应先着眼于辨证。他认为治疗肝病不要按照西医的病名、病理去机械地套用中药。例如 ,急性肝炎 ,一般都有厌油、食纳差、恶心、大便溏而不… 相似文献
17.
药证,是中医用药的指征和依据,也称药物主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单元。仲景首先使用了以药名证的提法,如“桂枝汤证”、“柴胡证”,一旦相应证出现,用是药必具宏效。药证是构成方证的基础,方证是放大了的药证,二者本质上一致。仲景用药源自《神农本草经》较多,笔者在此推测仲景所本之方源于《神农本草经》。后世医家均在《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探讨旋覆花、代赭石的主治证及功效,以此二药组方用于临床主治反胃噎食,咳嗽痰喘,气逆不降者,靡不神效,很有临床研究价值。在用方化裁中,旋覆花、代赭石每每配对使用,且在剂量上很有考究。 相似文献
18.
研究陈士铎的学术渊源 ,认为来自傅山的学者不少 ,但几乎所有的论据都仅仅是推断 ,并没有十分可靠的材料 ,难以令人信服 ,那是很自然的事。笔者认为从学术思想来追溯其学术渊源 ,似乎比一般的方法要来得可靠。种种如出一辙的学术观点 ,可以证明陈士铎的学术源头在张介宾。姑不论他们的生活年代接近 ,张氏虽略早于陈氏 ,其间可供交游的岁月也不能排除 ;也不论他们的籍贯相同 ,都是山阴 (今浙江省绍兴市 )人 ,在明清易代之际后先辉映 ,享誉医林 ;更不论他们的医学著作命名方式相袭 ,同称《全书》(张氏《景岳全书》,陈氏《洞垣全书》) ,存在联… 相似文献
19.
不孕症临床上又分为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原发性不孕是指在生育年龄的夫妇,婚后同居2年以上,男方生育功能正常,未避孕而不受孕者;继发性不孕是指曾生育或流产后,2年以上未避孕而未再受孕者.我们在临床中体会到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不孕症,收到满意的疗效,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肾病综合征并发症病因病机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 ,以“水肿”辨证为基础 ,认为肾病综合征并发感染、血栓栓塞、急性肾衰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亏虚 ,阴精耗损 ,标实为水湿、风邪、痰浊、热毒、血瘀为患 ,以本虚为主 ,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