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椎管内麻醉穿刺所致的腰背痛应用超激光疼痛治疗仪(简称SL)照射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00例硬膜外麻醉穿刺后所致的腰背痛患者用SL照射腰椎穿刺间隙及椎管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口服非甾体类抗炎约辅卧床休息+局部热敷.结果: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以及治疗前VAS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治疗后在临床症状消失,VAS值下降上存在明显的诧异,P<0.05.结论:SL照射硬膜外穿刺引起的腰背痛可明显的消除疼痛症状,优于常规的治疗,同时又具有无侵袭性、安全性以及可控制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利用超激光疼痛治疗仪通过照射疗法治疗36例面神经麻痹病人。结果除2例照射5次后无明显疗效放弃治疗外。其余34例均全部治愈。结论应用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超激光疼痛治疗仪结合手法治疗肩周炎粘连期的疗效.方法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采用手法治疗,治疗组26例采用超激光疼痛治疗仪结合手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肩关节的疼痛及活动度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激光疼痛治疗仪结合手法治疗肩周炎粘连期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慢性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炎性疾病。临床上以上额窦炎最常见,主要表现为黏膜肿胀、黏液浸出、黏膜肥大、增生,通气阻塞、头痛、嗅觉失灵,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疾病,其治疗主要以El服药物为主,但疗效不确切,近年来,笔者试用超激光疼痛治疗仪(Sliper Lizer简称SL)配合药物辅助治疗慢性鼻窦炎并进行了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治疗非化脓性肋软骨炎(Tietxe's syndrome)疗效与局部封闭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60例急性首发病例分两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使用点式直线偏振光红外线疼痛治疗仪Super-LIZER HA-550(简称S-L)照射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神经阻滞疗法,两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明显疗效,治疗后两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L法起效较慢,但其治疗效果确实,突出特点是无损伤,操作简单,能安全地用于高龄全身状态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张鲁 《陕西医学杂志》1998,27(6):354-356
<正> 椎管内采用两种方法同时麻醉,具有互补性强、优点突出、应用范围广、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项前景广阔的新技术。 椎管内复合麻醉的概念 将硬膜外麻醉(Epidura analgesia,EA)和蛛网膜下腔麻醉(Spinal analgesia,SA)结合在一起的方法,称“椎管内复合麻醉”(Combinedspinal epidural analgesia,CSEA)。80年代初,Bronnridge首次采用二间隙二针法进行。后来Coates与Rawal将其改良为同一间隙并应用于临床,随后Carrie及Patel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实  相似文献   

7.
8.
带状疱疹为常见病,在人体免疫机能全面低下时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预防发生长期残留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治疗带状疱疹的关键和重点[1].2001年6月-2003年11月我院疼痛科应用二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6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朱森 《伤残医学杂志》2014,(14):110-110
目的:对椎管内麻醉后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椎管内麻醉后发生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的46例患者,对其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椎管内麻醉后容易发生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在治疗中应合理选取适当浓度局麻药物进行麻醉,尽量减少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的发生,在该病发生后应及时发现、尽早应用药物治疗,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何妍  朱海娟  余骏马 《安徽医学》2023,44(1):113-116
椎管内麻醉因其完善的麻醉效果、无需使用阿片类药物,以及母婴并发症少而成为常规剖宫产手术首选的麻醉方法。头痛和腰背痛是椎管内麻醉的两种相关并发症,产妇因妊娠改变而成为头痛和腰背痛的高危人群,应得到临床医生更多的重视。本文总结了椎管内麻醉后头痛和腰背痛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方法,为临床应对方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椎管内臭氧注射治疗腰背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腰背痛的治疗手段多样。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它本身还具有很强的抗菌和镇痛作用。利用这个特点,在影像学的辅助下,将臭氧注射到椎间盘内,氧化髓核蛋白多糖,并使髓核分子脱水和萎缩,能有效将椎间盘内的压力降低,缓解腰痛症状。该技术操作安全、简便,费用低廉,效果确切,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Sheng WB  Guo HL  Mai ED  Pu LT  Zhan YL  Jin GL  Deng Q  Zheng XF  Xun CH  Xu T  Tian 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5):3198-3202
目的 探讨单纯纤维环破裂是否为导致腰腿痛的原因及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2001年5月至2008年10月,对34例经保守治疗无效、MRI和CT显示无腰椎间盘突出的腰腿痛患者行电生理和腰椎间盘造影检查,诱发一致性疼痛反应并证实为纤维环破裂者,选择局限性开窗减压、髓核清理术.男15例,女19例,年龄32~72岁,平均45.6岁.病程6~120个月,平均25.8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系统(15分)评价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括约肌功能;手术前、后腰腿痛情况行视觉疼痛自我评定尺(VAS)评估.结果 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腿痛、跛行和根性损害.X线和CT扫描缺乏特征性.MRI T2WI相显示相应节段椎间盘呈低信号、"黑间盘"或纤维环后方高信号区.EMG提示神经根性损害27例,阳性率79.4%,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异常7例,胫神经传导速度异常3例.椎间盘造影34例,38个椎间盘诱发并产生准确的疼痛复制,造影术后CT扫描示造影剂弥散于椎间盘内并通过纤维环裂隙进入椎管.术后随访6~37个月,平均17.4个月.本组术前JOA评分为8.7分,术后为13.5分,恢复率为76.2%;其中优18例,良12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2%.术前腰腿痛VAS评分8.6分,术后2.8分,改善率82.5%.结论 单纯纤维环破裂所致神经根炎性损害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原因.MRI和EMG对其诊断具有提示作用,腰椎间盘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和选择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依据.局限性开窗减压,髓核清理术是治疗纤维环破裂所致神经根炎性损害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脊神经背支内侧支射频损毁和单纯神经阻滞治疗小关节源性下腰痛的效果,评估射频神经损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影像学检查显示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主诉下腰痛向臀部和/或大腿放射的患者56例,分为脊神经背支内侧支神经阻滞组(medial branch block,MBB,n=32)和射频损毁组(radiofrequency,RF,n=24)。结果治疗后4周RF组疼痛缓解的成功率(79.17%)明显高于MBB组(68.75%)(P<0.05)。36周后两组疼痛复发的病例百分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36周内疼痛复发患者的疼痛缓解持续时间RF组(31±16.5)周明显长于MBB组(17.4±8.6)周(P<0.05)。RF组少数患者治疗后2周内可能出现局部麻木、不适,甚至疼痛加剧,2周后几乎完全缓解。结论与单纯神经阻滞相比,脊神经背支内侧支射频损毁治疗小关节源性下腰痛具有疗效好、持续时间长的优点,而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慢性下腰部疼痛是严重影响人类生活的常见疾病。其诊断及治疗的进展一直为临床医生所关注。第12届世界疼痛大会于2008年8月17-22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本文将大会慢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陈兴灿  刘淼  刘乃芳  李晓红 《浙江医学》2007,29(11):1155-1157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盘电热纤维环成形术(IDET)在盘源性下腰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CT椎间盘造影证实的阳性椎间盘患者15例,符合IDET的适应证,行IDET治疗,经过24个月随访,行统一的疗效判断。结果15例患者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其中1例痊愈,3例基本痊愈,9例明显缓解,2例轻度或未缓解。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IDET可以作为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亚甲蓝痛点阻滞治疗腰部疼痛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亚甲蓝加镇痛液与单纯镇痛液进行痛点阻滞治疗腰部疼痛性疾病的效果对比观察。方法选择120例腰部疼痛性疾病患者,用随机、单盲方法分成两组。Ⅰ组为试验组,60例,用亚甲蓝加镇痛液阻滞;Ⅱ组为对照组,60例,单用镇痛液阻滞。每组根据患者自诉和术者按压选1~3个压痛点,每点注射2~3ml。镇痛液由局麻药、维生素、激素组成。结果两组注射点数和注射镇痛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3次阻滞后试验组治愈55例占91.7%,对照组治愈50例占8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甲蓝加镇痛液行痛点阻滞用于治疗疼痛性腰部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痛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腰椎间盘单纯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手术的103例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结合的方法筛选影响因素。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痛发生率为20.4%。年龄越大(OR=1.51,95%CI:1.17~1.83),BMI指数越高(OR=2.17,95%CI:1.92~2.47),吸烟(OR=1.72,95%CI:1.55~2.04),合并心血管疾病(OR=2.78,95%CI:2.13~4.32)等因素可明显增大下腰痛的发生率。结论:年龄大、肥胖、吸烟和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可增大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痛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腰椎手术后失败综合征是脊柱外科手术后长期的持续的慢性腰腿痛。它是腰骶脊柱手术后相对发生较频繁的并发症,常引起脊柱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较长。本文综述2008年9月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市举行的第12届世界疼痛大会上对此征的疼痛特点及治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侧腰痛患者多裂肌萎缩的相关因素。方法单侧腰痛患者62例,记录腰痛时间长短,进行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MRI进行病变节段多裂肌萎缩评估。结果单侧腰痛病史3~42个月,平均(16.6±8.3)个月;VAS评分5.6±1.2;ODI评分(61.2±9.6)%。疼痛侧多裂肌净横截面积(731.2±192.6)mm2,非疼痛侧多裂肌净横截面积(862.5±228.1)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疼痛侧多裂肌T2信号比率2.02±0.21,非疼痛侧多裂肌T2信号比率1.7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非疼痛侧为标准,疼痛侧多裂肌萎缩(15.3±4.9)%,T2信号比率增高(13.3±6.8)%,均与腰痛病史时间长短、VAS疼痛评分及ODI功能障碍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腰痛病史时间长短、疼痛及功能障碍程度是引起腰痛患者多裂肌萎缩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伤椎固定修复胸腰段椎体骨折对脊柱稳定性及修复后腰背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骨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41),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而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 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在治疗前后及修复矫正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在末次随访中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优于观察组(P<0.05);组内比较中,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治疗后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研究对象中12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结论 经伤椎固定在维持脊柱高度和曲度方面优势更明显,更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能有效控制修复后腰背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