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在新生期较常见,是一种严重疾病。由多种因素引起,多发生于生后2周以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见,我院自2000年10月-2005年9月收治46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nesfatin-1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nesfatin-1对脂多糖(LPS)诱导的NEC结肠细胞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7~2019年间在本院接受NEC肠道手术的早产儿中获得小肠组织。应用RT-qPCR检测nesfatin-1在NEC的mRNA在小肠组织中的表达。以人胎正常结肠上皮细胞HCoEpiC和人结肠癌细胞Caco-2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nesfatin-1过表达载体及其阴性对照载体以及pcDNA-TLR4(Toll样受体4)处理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0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分析nesfatin-1、TLR4、NLRP3、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caspase-1和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的表达和共免疫沉淀法分析nesfatin-1与TLR4的关系。结果:NEC早产儿小肠组织中nesfatin-1的表达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LPS诱导的肠上皮细胞HCoEpiC和HT-29细胞中的nes...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高死亡率炎症性肠道疾病,表现为肠黏膜缺血、坏死、水肿等坏死性损伤,临床表现为腹胀、腹泻、呕吐、便血等,易出现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等并发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NEC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希望提高我们对NEC危险因素的认识,早预防早治疗,改善NEC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造成新生儿期死亡的主要因素,它主要的并发症就是胃肠道缺血坏死,是一种在新生儿中易发的胃肠道急症,很容易引起SIRS和肠穿孔,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也有很大的不同。NEC的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如禁食与喂养、抗生索与益生菌的选择、有没有必要进行手术等。本文在分析了NEC治疗中常见矛盾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7.
8.
陈超教授 很高兴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的邀请,在"第三届上海国际新生儿医学论坛"会议期间,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医学中心艾玛儿童医院Hans Van Goudoever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张蓉博士共同就"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腹部X线和彩超的表现,提高对NEC的早期诊断。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确诊的40例NEC患者的腹部X线和彩超做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单纯应用腹部X线或彩超对NEC的诊断相比,联合应用腹部X线和彩超可以明显提高对NEC的诊断率(P〈0.05)。结论联合应用腹部X线和彩超可以提高对临床疑为NE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回肠造口术对应激指标、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98例NEC患儿的临床资料,将49例采用回肠造口术治疗的患儿设为手术组,49例采用常规支持疗法治疗的患儿设为常规组。比较手术组和常规组患儿短期疗效率、病死率、应激反应指标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3(C3)、补体4(C4)。从治疗起随访1个月,根据患儿生存情况分为病死组和存活组,并比较2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其病死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IFN-γ、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手术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IgA、IgM、C3、C4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手术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疗效优于常规组,病死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FN-γ、IL-6、TNF-α表达升高而IgA、IgM、C3、C4表达降低是影响NEC患儿病死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回肠造口术治疗NEC可有效抑制高炎症反应、改善免疫机制,应激指标和免疫球蛋白可作为判断NEC患儿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胎龄28~36w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记录每次胃残余量、喂奶量、临床症状及消失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出院时间。每日记录体重,计算体重增长速度,并观察其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结果治疗组患儿腹胀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营养及出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平均增加体重量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口服小剂量红霉素联合益生菌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明显优于单纯给予小剂量红霉素组,益生菌可明显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增加耐受奶量,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16例超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抢救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超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ELBWI),死亡率高,一般为20-30%。本院1992年1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共收治ELBWI16例,胎龄为27-35周,体重740-998g,平均体重930g。每例均合并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疾病。全部患儿入院后迅速进入NICU抢救单位(生命岛),注意保暖、合理喂养、呼吸管理、感染防治、体液和酸碱平衡、黄疸治疗等64措施,使存活率提高到68.75%,平均住院为39天,出院时平均体重达1900克。出院后定期随访,及时指导治疗,是保证ELBWI存活质量的关键之一。对治愈出院的11例EIBWI随访至今,体格及智力发育与正常同龄儿相似。 相似文献
14.
提高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临床探讨(附9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剑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15(5):89-90
目的与方法为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对95例早产儿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并发硬肿症72.3%,本组总存活率89.5%,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80%。死亡原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肺出血占首位60%,重度硬肿症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占40%。结论提高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应抓好如下环节:1.重视胎内转运,可降低早产儿发生率及死亡率;2.有效进行产前促肺泡成熟,开发和普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可降低早产儿死亡率;3.积极有效的护理,可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4.极低出生体重儿主张全静脉营养,可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加强母乳喂养在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发生率的效果,分析VLBWI NEC发生的影响因素如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方法 通过强化母乳喂养的方式,对前后两年在NICU住院的VLBWI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单纯人乳、强化人乳和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早产儿的生长进行评价。方法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EBSCOHost、EMBASE、OVID、Cochrane图书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并手工检索会议记录和专题论文集等,收集关于单纯人乳、强化人乳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早产儿的RCT研究,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及其95%CI表示。无法进行合并分析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文献质量评价5篇为B级,2篇为C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对近期生长的影响:单纯人乳喂养组新生儿期体重增加速度(WMD=-6.03,95%CI:-9.58~-2.47,P=0.0009)、身长增长速度(WMD=-1.96,95%CI:-2.77~-1.16,P〈0.00001)及头围增长速度(WMD=-2.04,95%CI:-3.71~-0.37,P=0.02)均显著慢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组;强化人乳喂养组新生儿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增长速度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更多对远期生长的影响:单纯人乳喂养组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组随访至9和18个月,以及7.5~8岁时的体重、身长(高)和头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提示,强化人乳喂养可促进早产儿生后近期内生长,单纯人乳和强化人乳对早产儿远期生长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静脉输注免疫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in G,IVIG)治疗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与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9年1... 相似文献
18.
杜俊鹏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8,23(3):261-262
目的 总结回肠造瘘术在新生儿重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并发肠穿孔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54例行回肠造瘘术的重症NEC患儿临床资料,统计治愈率、死亡率,记录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54例患儿住院时间为(23.52±5.32)d。其中49例治愈(90.74%),5例死亡(9.26%)。死亡5例皆是腹腔感染严重患儿,其中2例患儿家属放弃治疗、3例在肠管暂时性造瘘后病情加重,均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49例患儿术后随访6个月,患儿体质量为5.7~13.1(7.01±1.36)kg,生长发育均正常。结论 回肠造瘘术治疗重症NEC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提高NEC患儿治愈率;但要重视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进而提高患儿生存率,帮助新生儿尽早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柚皮素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小鼠的肠道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新生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NEC组)、柚皮素低剂量组(L-NAR,5 mg/kg)和柚皮素高剂量组(H-NAR,20 mg/kg).采用缺氧冷刺激+LPS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NEC...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D-二聚体、二胺氧化酶(DAO)对早期发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价值.方法 选取入院时间为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的10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参照改良的Bell分级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早期NEC(Ⅰ期)组46例,晚期NEC(Ⅱ期22例、Ⅲ期32例)组54例,并选取80例同期我院儿科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