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叶天士提出的“肝为刚脏”、“阳化内风”、“女子以肝为先天”三说进行了分析,认为“肝为刚脏”说是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肝病特点为依据,以指导治疗为目的;“阳化内风”说指肝阳上亢,引起肝风内动,是对中风病机的深刻认识,把中风病机学说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女子以肝为先天”则旨在强调在妇女生理病理及妇科病治疗上,肝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内经>"脑、髓"说对"中风病"针灸防治方法选择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生命与健康的疑难重症。自《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此病颇多论述,不断完善和发展其理论及防治方法,其中运用针灸疗法对“中风病”进行防治,独具特色与疗效,成为中外医学界瞩目的研究课题。本文选择《内经》脑髓说为指导,结合本人多年临床实践,探讨并优选古今运用针灸疗法防治“中风病”的经验。以期为针灸理论与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法。1 《内经》对“脑、髓”的认识及主要观点“脑、髓”学说的形成,除了离不开早期人类生活、生产以及反复的医疗实践外,更与当时的“解剖”、多学科的渗透,特别是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详察中风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临床常采用清热通腑、平肝潜阳、解毒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治法,虽取得了一些疗效,但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深入开展中风病因病机研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已成为提高中风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旨在分析气血与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病主要病机特点,并对其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的理论与…  相似文献   

4.
“瘀血”与“血瘀”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瘀血理论始于《内经》 ,经历代之演进至清代而有较大的发展 ,使瘀血学说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说 ,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 80年代以来 ,瘀血理论有了空前的发展 ,对瘀血的认识不断深化 ,活血化瘀治则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因此深入研究瘀血学说已成为创立发展我国新医学、新药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就瘀血及血瘀证的理论作一扼要阐述。1 历代对血瘀的有关论述“瘀”字最早出于《楚辞》“形销铄而瘀伤” ;《说文解字》曰 :“瘀 ,积血也” ;《内经》中有血凝泣、恶血、留血、凝血、着血、石瘕等名 ;张…  相似文献   

5.
有关中风的记载首见于《内经》,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各有不同,在《内经》、《金匮要略》等著作中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治法都有详细的论述。现将古代文献中有关中风病理论的相关论述梳理如下。1病名中风病,历代皆有阐述,而对该病的最早认识,当首推《内经》。其对中风有多种命名,如“偏枯”、“薄厥”、“大厥”、“卒中”、“晕厥”等。《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相似文献   

6.
《内经》血瘀病机理论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内经》中有关血瘀的内容,将血瘀病因病机归纳为内因及其病机、外因及其病机和复合因素致瘀,外因包括外邪及外伤,内因包括情志、久病、年老、饮食不节、气津运行失常。后世在《内经》血瘀理论基础上发展了血瘀学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及现代医学工作者的研究,在不同侧面完善了血瘀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整理了血瘀学说的源流。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瘀"的认识,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风病的病机理论及临床证候特征,提出"瘀"为中风病的核心病机的理论,从气郁、痰阻和血瘀3方面对这一理论的内涵及理论依据进行全面论述,并据此提出以祛瘀生新法治疗中风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气血与中风病病机学说理论的关系。[方法]对中风的古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气血与中风病的关系分析中风病的发病机制,并着重探究气血在中风病发病中的基础作用。[结果]唐宋以前医家多以"内虚邪中"立论中风病机;金元时代,则认为中风之本乃内伤血气,或气虚血虚而致痰湿阻滞;明清医家则多从气虚血瘀论,气、血贯穿中风病始终。益气活血法可改善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中风病以气血为病机论治,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中风从气血进行辨证施治,多能促进气血调畅。从"气血"论中风病机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可以为中风病不同阶段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用以指导临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医林改错》一书,系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所著。全书共收方33首,均为王氏自创。这些方剂多根据其“气虚血瘀”的病机学说和“补气消瘀”的治疗法则创立的,颇多卓见。笔者临床运用这些方剂,亦多获效。兹略举数则,介绍如次。不当之处,祈  相似文献   

10.
浅述血瘀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瘀证理论始于《内经》,经历代不断延伸发展,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说,成为祖国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血瘀证理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瘀血的认识不断深化,活血化瘀治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就中医学血瘀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内经》中咽与喉的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已明确区分开,“喉痹”的病位不在咽而在喉;并将《内经》中“喉痹”的病因病机归纳为火热说、湿邪说、经脉气逆说、脏腑病变说等四种学说。此外,本文还对《内经》中“喉痹”的两条基本治则“针刺”和“内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内经》、《难经》经旨,总结出肾病影响心、肝、脾、肺四脏的母子相及、乘侮胜复病机模式,以及预后转归。提出了“肾脏及四脏”、“四脏及肾脏”的正反五行病机模式。进而可丰富中医脏腑病机学说,为临床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3.
《内经》论中风病因钩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之病,历代皆有阐述,而对本病的最早认识,当首推《内经》.《内经》虽对中风病的认识夫见专篇论述,但却散见于诸篇之中,涉及到病因病机,证侯,治则,治法诸方面内容,尤其对中风病因的阐述,翔实而精辟,今重习温之,颇多收获.  相似文献   

14.
温病纵谈     
一、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学说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次见于《伤寒论》,如《太阳篇》第六条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到了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三大温病家,在《内经》、《伤寒论》温病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温病辨证  相似文献   

15.
《内经》中风病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病之理论肇始于《内经》,但其病因病机之内容,则散见于《内经》诸篇,通过分类检索认为主要有:正气不足,风邪入中(气虚邪中);暴怒伤肝,气机逆乱;火热亢盛,上扰神窍;饮食伤脾,痰湿阻络;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虚火上炎及体质因素等。此诸多因素实乃“病因—中介(病机)--脑(靶器官)”轴系统。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内经》六气病机理论中体现的选择论,即天人同气相求中双向随机选择的病机理论,论述了《内经》对天人相应内外六气的多层次关系的认识,以及中医六淫病因的关系客体属性,阐明了六淫致病同气相求的随机性、选择性病机。同时强调从《内经》的气化学说去研究中医六气病机和六淫病因,应立足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运用系统科学的选择论,正确地认识和发展中医病机学。  相似文献   

17.
《内经》、《难经》经旨,总结出肾病影响心、肝、脾、肺四脏的母子相及、乘侮胜复病机模式,以及预后转归。提出了“肾脏及四脏”、“四脏及肾脏”的正反五行病机模式。进而可丰富中医脏腑病机学说,为临床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诊治消渴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病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的论述,之后,历代医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上分上中下三消。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才逐渐突破传统的阴虚燥热之说,对其病因病机,提出“气虚致消”“脾虚致消”“瘀血致消”“肝郁气滞”“痰浊阻络”“毒邪伤络”等一些较之以往不同的学说,其中有尤以“脾虚致消”在近年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纳。本文参阅古代中医典籍,  相似文献   

19.
道家思想与《内经》理论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以“道”为其学说宗旨。其道气论为《内经》气一元论奠定了基础,无为论思想促进了《内经》治法及养生理论的形成,辩证观则对《内经》病机、诊法、治则等理论均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医对脑与心理关系的认识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内经》提出了“头者精明之府”的观点;明代至明末清初确立了“脑公元神之府”的理论;到了清代形成了中医脑髓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