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敏 《淮海医药》2003,21(3):234-234
世界卫生组织 (WHO)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推荐出生后头 4~ 6月应纯母乳喂养 ;婴儿出生后头几天是获得母乳喂养成功及出生后 4~ 6个月纯母乳喂养的关键 ,而这几天又是在医院中渡过。虽然母婴同室提高了母乳喂养率 ,但产后诸多原因 ,如 :产妇心理因素、乳房因素、产后切口疼痛、哺乳姿势不正确 ,均影响早期母乳喂养成功 ,从而阻碍后期母乳喂养持续性。为了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不良因素 ,自1998年 1月以来 ,我科对母婴实施早期护理 ,为母乳喂养成功奠定了基础。1 临床资料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 ,我科出生新生儿 210 1例 ,…  相似文献   

2.
相洪兰  王露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0):1310-1311
为探讨母婴同室 ,早接触 ,早吸吮 ,按需要哺乳对母婴的影响 ,对我院435例母婴同室产妇的泌乳初始时间、泌乳量、新生儿几种疾病发生率进行观察、分析。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母婴同室组 :选择2001年在我院足月顺产的母婴435例 ,其中初产妇315例 ,经产妇120例 ,年龄23~32岁 ,新生儿体重2400~4400g,产妇均无并发症。非母婴同室组选择1997年在我院妇科足月顺产的母婴380例。产妇构成比、年龄、健康状况和新生儿体重与母婴同室组无统计学差异。1 2方法 :母婴同室组胎儿娩出后 ,即行母婴早接触 ,早吸吮 ,后按需哺乳 ,在母亲喂乳前不加代乳品…  相似文献   

3.
我院从 1995年 1月取消新生儿室 ,实行母婴同室 ,坚持婴儿出生后即母婴接触 ,早吸吮 ,按需哺乳。现选取母婴同室与非母婴同室各 5 0例做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母婴同室对母儿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  实验组为 1995年 1月至 12月 ,我院足月分娩产妇 5 0例 ,对照组为 1994年同期非母婴同室 5 0例。两组年龄均为2 2~ 32岁 ,孕期 37~ 4 2周 ,排除高危孕妇 ,新生儿体重为2 80 0~ 4 5 0 0 g,Apgqr评分 7~ 8分。方法 :胎儿娩出处理脐带后 ,在医护人员帮助下 ,立即与母亲皮肤接触 ,并协助吸吮乳头 30分钟 ,在产房观察两小时后 ,母婴同时送回病房…  相似文献   

4.
产后出血目前仍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爱婴医院已逐层建立,母乳喂养及其相应的各种措施已普及,本观察旨在了解产后婴儿早吸吮,母婴接触对产后2小时出血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1995年1月—1995年12月在西藏山南地区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的产妇,选择32-44孕周,无内、外科合并症,无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者,平均年龄在26.73岁的产妇276例(含剖宫产27例),其中225例观察组按母乳喂养要求立即进行产后婴儿早吸吮及母婴皮肤接触;另47例为对照组由于早产、新生儿重度窒息、死产等原因未进行早吸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母婴同室对新生儿健康发育的影响,方法:观察组285例,采用母婴同室,新生儿一出生后就和母亲皮肤相接触,24小时在一起,按需哺乳,对照组250例,实行母婴分室,定时喂奶,结果:母婴同室新生儿发病率明显低于母婴分室,结论:实行母婴同室有利于降低新生儿常见病发病率,有利于促进新生儿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母婴同室及母婴分离时新生儿发病情况 ,对我院前 4年母婴分离及后 4年母婴同室共 864 2例新生儿常见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母婴分离组  1992年 10月至 1996年 10月 4年共出生正常新生儿 412 6例 (不包括出生后窒息、缺氧缺血脑病等 ) ,全部为母婴分离 ,每天定时喂母乳 4次 ,间以糖水、奶粉。男 2 0 96例 ,女 2 0 3 0例。出生体重平均 3 15 1 2± 10 2g ,胎龄平均 3 8 5 2± 1 5周。顺产 2 2 5 2例 ,占 5 3 69% ;难产 (剖宫产、产钳、胎吸等 ) 1874例 ,占 46 3 1%。1 2 母婴同室组  1996年 10月…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6年7月开展创建爱婴医院以来,实行母婴同室护理,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7月~2003年6月住院产妇420例,其新生儿380例,为母婴同室组(观察组),平均年龄26·5岁,胎次1·6次,平均孕周39 2周,难产18例。双胎2例。将1996年1月~12月非母婴同室产妇360例,其新生儿400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6岁,胎次1·5次,孕周39 2周,难产17例,双胎5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1·2方法观察组新生儿(除阿氏评分<3分需抢救者外)于断脐后半小时裸体放在产妇胸前并帮助新生儿吸吮,母婴送回病房后将新生儿置于母亲床旁的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母婴同室及母乳喂养对于割宫产产妇子宫复旧及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产科1999年8月割宫产病例100例,均为母婴同室及母乳喂养,与1993年同期非母婴同室及母乳喂养的割宫产病例10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母婴同室及母乳喂养较非母婴同室及母乳喂养的剖宫产产妇子宫复旧更好,乳汁分泌早且量较多,初乳利用冯高。结论 剖宫产产妇实行母婴同室及按需哺乳,既有利于产妇的产后恢复,又能促进乳汁分泌,使婴儿得到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抗体的初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探讨母乳喂养率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中的改善情况,并分析二者关系。方法取2011年至2012年在我院产科顺利诞生的9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参照组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新生儿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封闭式护理和母婴床旁护理,分别在产后第1、2、3天就两组母乳喂养情况以及喂养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新生儿母乳喂养率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在产后3 d内有效吸吮次数、纯母乳喂养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吸吮障碍例数明显更低,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和新生儿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有利于婴儿有效吸吮次数的增加,从而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应在临床上将此护理模式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母婴皮肤接触时机对初产妇女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选取96对母婴,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对;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母婴接触60 min的干预措施;比较两组首次出现觅食、开始母乳喂养、吸吮持续时间,两组初次母乳喂养得分以及成功率,两组产妇产后不同阶段的纯母乳喂养率,两组新生儿常见病发病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开始母乳喂养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吸吮持续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研究组的初次母乳喂养得分为(10.6±2.1)分、初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为91.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初次母乳喂养得分[(8.0±3.3)分]与成功率(66.7%)(均P< 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产妇出院时、生产后6周、生产后4个月、生产后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出生后母婴皮肤接触持续60 min可以促进首次母乳喂养,并提升早期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1.
母乳喂养对母婴健康的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方式及人工喂养对婴儿及产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分娩的孕38~42周母乳喂养的健康初产妇及新生儿560例;同期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人工喂养的母婴320例为对照组,母乳喂养阴道产的新生儿于断脐20min内,剖宫产的新生儿于断脐后1.5h内将新生儿与产妇进行皮肤接触,并帮助其吸吮,不给新生儿喂养食物及饮料,实行母婴同室,按需哺乳;人工喂养实行定时、定期、定量喂养,喂养物为动物乳或其他代乳品、水、维生素等;观察新生儿肺炎、腹泻、发热、尿布性皮炎、鹅口疮的发病率。产妇产后乳乳房肿胀、乳头皲裂、乳腺导管阻塞、乳腺炎、产后出血的发病。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肺炎、腹泻、发热、尿布性皮炎、鹅口疮的发病率及产妇乳房肿胀、乳头皲裂、乳腺导管阻塞、乳腺炎、产后出血的发病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乳喂养近期可以减少婴幼儿肺炎、腹泻、发热、尿布性皮炎、鹅口疮的发病率,避免或减轻乳房肿胀、乳头皲裂、乳腺导管阻塞、乳腺炎、产后出血的发病,因此应更好地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2.
观察产后社区访视对提高母婴健康水平的效果,为社区产妇产后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以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社区内实施健康管理、产后上门访视服务的76例产妇为观察组,每位产妇访视3次,并按生产医院医嘱定期回医院随访检查,以同期社区内拒绝上门访视和产后产休地址变更无法访视、只能电话随访的76例产妇为对照组,仅按生产医院出院医嘱定期回医院随访。在观察组产妇访视完成后1周内,对2组产妇的健康状况(伤口愈合、伤口感染、子宫复旧、泌乳、便秘、抑郁评分、母乳喂养等)、婴儿健康状况(脐带脱落、黄疸消退、体质量、臀红等)进行比较。观察组伤口甲级愈合率、子宫复旧良好率、泌乳量正常率、母乳喂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伤口感染率和抑郁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2组婴儿体质量不合格率、臀红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社区产妇实施产后访视,可有效指导产妇家庭对母婴的照护质量,提升母婴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指导母婴肌肤接触对新生儿体温的影响。方法选择55例产妇进行早期母婴肌肤接触的护理指导,比较50例常规产后护理进行对比,新生儿生后5min、30min和60mi。的肛温以及新生儿体温达到36.5℃所需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生后30min和生后60min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体温达到36.5℃以上所需时间少于对NN(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指导母婴肌肤接触对于新生儿低温的预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新生儿护理中采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06~2022-05共7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9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比较新生儿出生后4h内不同时间节点的体温变化,比较新生儿出生1h内、4~5h啼哭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新生儿刚出生时体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1、2、3、4h内体温相比,试验组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4h体温均高于出生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1h内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均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4~5h内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均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4~5h啼哭次数与啼哭持续时间均比出生1h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采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方案,对新生儿出生后体温提升有促进作用,可以减少新生儿啼哭次数及时间。  相似文献   

15.
母婴同室对母乳喂养促进作用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秀红 《淮海医药》2003,21(1):52-53
母乳喂养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本能喂养方法。我国妇女自古以来就以生儿育女为己任 ,并把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孩子看作是母亲的光荣和自豪。母乳喂养是实施爱婴医院、爱婴市目标的主要措施和重要考核指标 ,近年来 ,通过儿童保健工作者的调查研究 ,证实母乳在免疫学、营养学、生殖生理学及心理学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 [1]。笔者通过母婴同室与非母婴同室相关观察资料的分析 ,以探讨两者对母亲泌乳始动时间 ,泌乳量 ,新生儿体重变化及并发症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母婴同室组 10 0例 ,为孕 37~ 4 2周 ,无妊娠合并症 ,经会阴侧切正常分娩…  相似文献   

16.
早接触、早吸吮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惠霞 《江西医药》2010,45(7):732-733
早接触、早吸吮是指新生儿于断脐后30min内裸体放在母亲胸前,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并帮助新生儿吸吮母亲双侧乳头,改变过去产后6h开始哺乳的制度。本研究通过对686例母婴健康状况的观察发现,早接触、早吸吮有利于母婴健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母婴同室、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对泌乳的影响,我们对母婴同室产妇的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进行观察、并设非母婴同室组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母婴同室组:1997年1月至4月在我院足月经阴顺产219例,其中初产妇191例,经产妇28例,年龄23~44岁,孕周37周~42周,均无并发症及合并症。  相似文献   

18.
刘爱秀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535-2536
实行母乳喂养、母婴同室、做好婴儿的临床观察极其重要,尤其是出生7天内新生儿,对外界适应能力差,不良环境因素、感染因素均可造成疾病发生,自2001~2002年对684例的母婴同室新生儿临床观察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母婴同室中蓝光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血素症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科从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我科出生的共97例患有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进行母婴同室的蓝光毯治疗。观察母婴同室中蓝光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结局,蓝光毯照射的不良反应,产后母乳喂养的实施情况,为人母的角色适应情况等。结果黄疸指数恢复正常91.75%,不良反应中皮疹占3.09%、大便次数增多占2.06%、烦躁不安占1.03%。母乳喂养实施占98.96%,母亲角色适应100%,对护士满意度98%。结论床边蓝光毯治疗护理对,an新生儿高疽红血素症安全有效,利于母乳喂养,母亲角色转挟及母婴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产前不同时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对足月胎膜早破(PROM)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住院分娩的230例足月PROM孕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预防用药距离PROM时间不同分组:以8 h为界分为<8 h组(130例)和≥8 h组(100例);以12 h为界分为<12 h组(194例)和≥12 h组(36例);以18 h为界分为<18 h组(213例)和≥18 h组(17例)。对比各组产前产后观察指标和母婴不良结局发生情况。结果:各组孕妇平均年龄、孕周、初产率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 h组和≥8 h组孕妇产前产后观察指标及产后母婴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h组产后新生儿有2例凝血障碍,1例哭声异常,≥12 h组产后1例新生儿为足月小样儿,均非感染患儿;<12 h组产后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高于>12 h组(P<0.05);<18 h组孕妇产前WBC高于≥18 h组,≥18 h组孕妇产后PCT高于<18 h组,<18 h组新生儿转儿科例数高于≥18 h组(P>0.05);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足月PROM孕妇,分娩前可适当推迟抗菌药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