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左心室壁的微血管配布,为心脏微循环的生理和病理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应用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研究了6只犬左心室壁的微血管构筑。结果 心内膜下毛细血管有丰富的吻合丛,心肌层毛细血管平行排列,与心肌纤维方向一致,吻合较少。心外膜层毛细血管吻合较丰富。微动脉、微静脉行于肌束间,微动脉、毛细血管后微动脉起始处可见环形压迹。结论 犬左心室壁内微血管配布特征对心肌血流调控有着重要意义,并为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微血管腐蚀铸型—扫描电镜观察的方法,研究了2例幼几鼻腔粘膜区的微血管系统的立体构型。在扫描电镜下,初级微动脉互相吻合形成初级微动脉拱,次级微动脉互相吻合形成次级微动脉拱,两种微动脉拱类似“立体桥”外型式配布。毛细血管网的构型各有特点,在鼻前庭区其形态分两类:①螺旋形毛细血管袢;②多袢形毛细血管树。鼻道区的毛细血管网呈重叠式配布。在粘膜的基底面,可见有动脉与静脉伴行。毛细血管从不同方向和不同空间注入微静脉。本文还论述了鼻粘膜区微血管的类型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对认识鼻粘膜区的微循环特征和鼻病的过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微血管腐蚀铸型扫描电镜,观察了2例3岁幼儿的舌肌和翼内肌的微血管构型。在扫描电镜下,舌肌内的毛细血管网构型分三类:1.花蕊样毛细血管袢;2.云朵样毛细血管网;3.多角形套状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铸型的直径为5.3±1.5μm,描述了动脉铸型表面上的内皮细胞核压痕和前毛细血管括约肌压痕的形态特征。讨论了血管袢的结构形态及其机能意义,为理解骨骼肌的微循环的过程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用119例大鼠观察了左心室壁内血管和结扎左冠状动脉后心壁内血管的变化。动物按不同的间隔时间处死。其中75例心脏经主动脉灌注20%中国墨汁明胶液后作火棉胶切片;另44例心脏直接固定作石蜡切片观察。正常大鼠左心室游离壁内血管类型与人及家兔基本相似。室间隔内血管分布与家兔相似。左心室毛细血管数目为3903±48/mm~2,毛细血管与心肌纤维数目比例约为1:1。毛细血管互相吻合成网,其走行与心肌纤维方向一致。结扎大鼠左冠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犬左、右心室3层心肌细胞上参与离子流平衡的内向电流L型钙电流(ICa.L)的特性。方法经酶解分离获得犬左、右心室外膜下细胞、M细胞和内膜下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并比较不同部位心肌细胞的ICa.L,分析电流-电压曲线。结果ICa.L的峰值电流密度(pA/pF)在右心室外膜下细胞、M细胞和内膜下细胞分别为:-4.896±1.907(n=31),-3.406±0.904(n=37)和-2.788±0.756(n=33),心外膜下心肌细胞与M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心室分别为:-3.824±1.201(n=18),-4.854±1.485(n=20)和-2.988±1.082(n=17),3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L的峰值电流密度在右心室心外膜下心肌细胞大于左心室(P<0.05),而右心室M细胞小于左心室(P<0.01),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左、右心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a.L在犬左、右心室肌的不同细胞(外膜下心肌细胞、M细胞、内膜下心肌细胞)存在不均一性,导致右心室跨室壁的电不均一性较左心室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空间时间壁运动综合分析法(直线相关技术)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4例正常人和11例冠心病患者左心室造影电影图像的室壁运动。壁运动的参数为相关系数r。在正常组中,r=0.969±0.015,在冠心病组中,非缺血区r=0.960±0.020,缺血区r=0.585±0.502。结果表明本法对检测冠心病的心室壁运动障碍具有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能估计壁运动障碍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左心室不同构型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方法 :Ⅰ组 130例 ,为高血压病患者 ,Ⅱ组119例 ,为对照的正常健康体检者。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 (IVST)、左室后壁厚度 (PWT)、左心室内径 (LVD) ,计算左心室重量 (LVM )、左心室重量指数 (LVMI)及左心室壁相对厚度 (RWT)。根据LVMI和RWT分析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不同构型。结果 :左心室离心性肥厚的LVD最大 (6 .12± 0 .5 4 )cm ,其次为向心性肥厚 (5 .18± 0 .4 8)cm ,二者显著高于其它二种构型及Ⅱ组 (P <0 .0 1) ;左心室离心性肥厚的LVMI最高 (16 1.12±36 .2 4 ) g/m2 ,其次为向心性肥厚 (14 2 .0 9± 35 .12 ) g/m2 ,二者显著高于其它二种构型及Ⅱ组 (P <0 .0 1) ;左心室向心性肥厚的RWT最高 0 .4 8± 0 .0 8,其次为向心性重构组 0 .4 7± 0 .0 8,二者显著高于其它二种构型及Ⅱ组 (P <0 .0 1) ;在Ⅰ组中左心室正常型占 4 8.6 % ,离心性肥厚型 30 .4 % ,向心性肥厚型 12 .1% ,向心性重构型 8.9%。结论 :在高血压病患者中 ,左心室离心性肥厚的LVMI最高 ,向心性肥厚的RWT最高 ,正常构型最常见 ,离心性肥厚较向心性肥厚常见 ,向心性重构型少见  相似文献   

8.
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 ,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前、后刺激交感神经过程中 ,同步记录 18只开胸犬基础及急性缺血条件下左心室游离壁心外膜、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细胞的单相动作电位。结果表明交感神经刺激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TDR)减小。急性缺血可使 TDR增加 ,交感神经刺激使 TDR进一步由 (5 4± 7) ms增加到 (83± 13) m s (P<0 .0 1) ,而且可以在中层心肌诱发出早期后除极 (EAD)。β受体阻滞剂可完全阻断交感神经刺激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血管铸型扫描电镜法观察胎儿左心室壁内各级微血管,发现心肌不同层次内的毛细血管口径、间距有差异。讨论了微血管结构特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继康  何海生  马芳花  黄洁晟 《浙江医学》2020,42(15):1603-1608
目的利用四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估糖尿病患者在非微血管病变期和微血管病变期的左心室心肌功能。方法选取2018年1至7月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要求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82例,其中糖尿病微血管病变41例,非微血管病变41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四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定受检者左心室心肌收缩期整体纵向、圆周、面积、径向应变(GPLS、GPCS、GPAS、GPRS);比较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非微血管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左心室心肌整体应变参数差异。参照正常对照组,绘制左心室四维应变参数预测糖尿病患者发生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不全的ROC曲线;参照糖尿病非微血管病变组,绘制左心室心肌四维应变参数预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ROC曲线。结果GPLS、GPCS、GPAS、GPRS测值: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分别为(10.66±2.64)%、(13.34±4.19)%、(21.02±5.22)%、(31.56±8.84)%;糖尿病非微血管病变组分别为(12.22±2.70)%、(15.49±3.49)%、(24.63±4.90)%、(37.76±8.64)%;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8.89±2.21)%、(19.49±2.51)%、(33.24±2.92)%、(55.11±7.68)%;各参数测值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非微血管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显示,GPLS诊断糖尿病患者存在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不全价值较高,AUC为0.980,界值为-16.50%时,其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5和0.98;GPRS预测糖尿病患者存在微血管病变价值较高,AUC为0.694,当界值为38.50%时,其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78、0.54。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不全,且随着微血管病变,进一步加重;另外四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可定量诊断糖尿病患者发生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不全,预测其心肌是否发生微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动脉与肺循环血管关系的解剖和临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支气管动脉与肺动、静脉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肺血管灌注技术和腐蚀铸型技术 ,制备34例标本进行观测。结果 :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间存在大于毛细血管的吻合 ,吻合支位于支气管壁、肺动脉壁和肺胸膜下 ,长度为 (13.8±9.7)mm(3.6~29.4mm) ,直径为 (215±61) μm(65~540μm) ,吻合方式有端 -侧和端 -端两种 ;支气管动脉与肺静脉间未发现吻合支存在。结论 :支气管动脉与肺循环血管交通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给狗注入灵杆菌内毒素(2mg/kg体重)后2~5 min,血浆组胺含量由对照值的1.16±0.28ng/ml,增高至11.42±5.2ng/ml,以后逐渐下降,至4h仍略高于对照值;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和肾上腺素(Ad)含量,分别由对照值的1.13±0.28ng/ml、1.05±0.32ng/ml,增高至7.33±1.86ng/ml、10.04±3.94ng/ml,至6h仍显著高于对照值。动脉血压在2~5min内降至对照值的24.16%,至6h仍为对照值的69.2%,血压呈时相性变化;在休克过程中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均降低,体循环总阻力增高;球结膜微循环在注入内毒素后1~2min即可见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明显扩张、血流缓慢,5min以后的6h内,微动脉明显收缩,而毛细血管和微静脉仍扩张、淤血。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所得各种变化在内毒素性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注入内毒素后很快地促使组胺大量释放,引起微循环扩张、淤血,外周阻力下降,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动脉血压急剧降低,反射性地NA和Ad释放增多,使微动脉、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升高,血压有所回升。但由于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持续性扩张、淤血,因此血压和心输出量在实验过程中始终是降低的,甚至导致动物死亡。  相似文献   

13.
ApoB100 SP-4动脉粥样硬化显像可行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初步探讨 Apo B10 0 SP- 4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显像剂的临床应用前景 ,将 1 2 5I- SP- 4静脉注入动脉粥样硬化组及对照组动物体内。结果发现 :4 h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对照组血放射性 (% ID/g)分别为 :0 .0 38± 0 .0 0 3和 0 .0 37±0 .0 0 4 (P>0 .0 5 ) ;胸主动脉放射性分别为 :0 .0 5 4± 0 .0 0 3和 0 .0 2 2± 0 .0 0 2 (P<0 .0 1) ;腹主动脉放射性分别为 :0 .0 88± 0 .0 10和 0 .0 2 8± 0 .0 0 4 (P<0 .0 1)。靶 (动脉粥样硬化组动脉壁 ) /血比值为 1.5~ 2 .3,靶 /非靶 (对照组动脉壁 )比值达 2 .5~ 3.2。提示 SP- 4有望成为一种较理想的动脉粥样硬化显像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指尖毛细血管血及抗凝静脉全血在即时检验(POCT)血糖仪检测结果的可行性.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4月1日~2017年3月31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采集64例患者的指尖毛细血管血、抗凝静脉全血并使用即时检验血糖仪进行检测,血浆葡萄糖采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验.将三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指尖毛细血管血糖为(9.98±5.13)mmol/L,抗凝静脉全血血糖为(9.37±4.25)mmol/L,血浆葡萄糖为(9.11±4.02)mmol/L,三组间两两对比空腹血糖差别不大(P>0.05);指尖毛细血管血组的偏倚率(-1.6%)与抗凝静脉全血组的偏倚率(-13.7%),组间对比偏倚率差别较大(P<0.05).结论:使用即时检验血糖仪检验指尖毛细血管血及抗凝静脉全血的结果差距较小,但指尖毛细血管血的检验结果与血浆葡萄糖更接近,可行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Zhao JP  Ma ZZ  Song C  Li XH  Li YZ  Liu Y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8):3435-3437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视神经病变以及视神经血流量和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用链脲霉素按50mg/kg剂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3个月后,采用激光多普勒灌注显像仪观察糖尿病视神经血流量的变化;大鼠尾静脉注射1·5%伊文氏蓝溶液(1ml/200g),用分光光度计检测糖尿病大鼠视神经微血管的通透能力,并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神经变化。结果糖尿病大鼠视神经纤维萎缩,髓鞘明显脱失,突起肿胀,伴有较多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视神经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器减少,软膜毛细血管可见白细胞聚集并与内皮细胞黏附;视神经血流量(0·68v±0·05v)低于对照组(1·43v±0·58v)(P<0·01);微血管通透性较对照组增加了2·03倍(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3个月时可造成明显的视神经病理性改变,其原因可能与视神经血流量减少和视神经微血管通透性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肱动脉穿刺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肱动脉穿刺的进针部位、深度方向等操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方法:选取17具婴幼儿童尸体解剖暴露肘窝及其中的肱动脉、肱静脉、正中神经及其分支,观察其位置关系,并选取正常婴幼儿57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其肱动脉、肱静脉的内径、位置关系及皮肤距肱动脉前壁的深度、肱动脉可供穿刺的暴露段等有关内容进行观测、记录。结果:正常肱动脉、肱静脉、正中神经的位置关系者男女共31侧,占91.2%,即肱动脉居中,两侧为伴行的肱静脉,肱静脉的内侧为正中神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测肱动脉及相关结构的测量数据为肱动脉、肱静脉内径、皮肤距肱动脉距离及肱动脉暴露段长度分别为:6个月~12个月者是(2.31±0.17)mm,(2.36±0.17)mm,(5.82±0.28)mm,(14.77±1.25)mm;13个月~24个月者是(2.70±0.19)mm,(2.80±0.15)mm,(7.04±0.99)mm,(21.3±3.13)mm;25个月~36个月者是(3.35±0.18)mm,(3.45±0.22)mm,(9.52±0.81)mm,(32.81±2.38)mm。结论:肱动脉穿刺术适用于婴幼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健康成人颈总动脉(CCA)短轴方向管壁运动和弹性参数特点及其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5年7月我院健康体检者400例依据年龄、性别分组,采用Siemens 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集CCA动态短轴二维图像,以VVI技术测量各组颈总动脉管壁短轴方向各侧壁(前壁、外侧壁、后壁、内侧壁)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max)、峰值应变(Smax)及峰值应变率(SRmax).结果 健康成人颈总动脉各侧壁的弹性参数Smax、SR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侧壁和前壁的运动参数Vmax分别为(6.65±0.80)×10-2 cm/s、(5.66±0.73)×10-2 cm/s,明显高于后壁和内侧壁的(3.70±0.81)×10-2 cm/s、(3.86±0.36)×10-2 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参数Vmax男性组均数为(6.25±1.17)×10-2 cm/s,均大于女性组的(4.66±1.28)×10-2 cm/s,而弹性参数Smax、SRmax女性组均数分别为(3.72±0.42)%、(0.21±0.17)/s,均大于男性组的(3.02±0.42)%、(0.17±0.20)/s,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指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技术可用于研究健康成人CCA管壁的运动力学特点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41例成人尸体胃后动脉。胃后静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胃后动脉出现率为78.0±9.4%(33/41例)。胃后动脉由脾动脉或脾动脉上极支或脾动脉和脾动脉上极支发出,以及极个别由腹腔动脉根部发出,均经膈胃韧带至胃后壁贲门侧及胃底的小弯侧,胃后动脉大多数为1支型,93.6±4.3%(30/32例),其余为2支型,6.3±3.7%(2/32例),胃后动脉长度平均为4.8cm,其外径平均为2.3mm。胃后静脉出现率也32/41例,与胃后动脉伴行者93.6±4.3%(30/32例),不伴行者6.3±3.7%(2/32例),胃后静脉大多数为1支型30/32例,2支型为2/32例。  相似文献   

19.
国人肾血管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提供肾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国人成人尸体30具,其中男性17具,女性13具。对每具尸体的肾动脉和肾静脉的长度、管径、分支部位、肾动脉发出点距髂动脉分叉点的距离,以及副肾动脉存在与否、肾静脉汇入腔静脉角度等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男性:肾动脉平均长度:左侧(2.86±1.11)cm,右侧(4.61±1.72)cm;平均管径左侧(0.62±0.19)cm,右侧(0.69±0.23)cm;副肾动脉出现率为29.4%(5/17),副肾动脉3支发自肾动脉主干,2支发自于主动脉,入肾部位皆位于肾上极。肾静脉平均长度左侧(5.11±1.75)cm,右侧(2.16±0.76)cm;平均管径左侧(1.64±0.58)cm,右侧(1.41±0.50)cm。汇入腔静脉角度左侧为76.2°±28.7°,右侧73.3°±30.1°。女性:肾动脉平均长度:左侧(1.97±1.02)cm,右侧(3.34±1.71)cm;平均管径左侧(0.45±0.22)cm,右侧(0.47±0.19)cm;肾副动脉出现率为23.1%(3/13),2支发自肾动脉,1支发自于主动脉,入肾部位皆位于肾上极;肾动脉过早分叉现象出现率为46.2%(6/13)。肾静脉平均长度左侧(3.53±1.56)cm,右侧(1.43±0.59)cm;平均管径左侧(1.12±0.63)cm,右侧(0.98±0.45)cm。汇入腔静脉角度左侧为53.2°±29.1°,右侧50.3°±27.3°。结论本研究提供国人成人肾血管的应用解剖学数据,对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解剖观测胎儿肝脏静脉导管的形态。方法选择4-10月胎儿肝脏44例,暴露静脉导管,观察形态,测量其长度,近心端、远心端和中间压扁直径,并分组进行处理。结果静脉导管长度,近心端、远心端和中间压扁直径,4-6月分别为0.88±0.28cm,0.44±0.13cm,0.38±0.12cm,0.32±0.14cm;7-10月分别为1.22±0.28cm,0.56±0.14cm,0.48±0.15cm,0.41±0.09cm;合计平均为1.06±0.32cm,0.50±0.15cm,0.43±0.14cm,0.37±0.12cm。结论静脉导管长度和直径随胎龄增大而增大;静脉导管为中间细两端稍粗的管道,近心端最粗,远心端次之,而中间直径最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